关键词:新诗研究
——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六)

2023-12-19 13:08:33季进臧晴选编
华文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冯至现代主义诗人

季进 臧晴 选编

一、Feng Chih: A Critical Biography①

张错②的《冯至评传》以诗人冯至的诗歌创作为中心,基于张错在师从冯至好友卫德明教授时所获的一手资料以及他对冯至诗歌的阅读,记录了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冯至从“个体情感抒发”到“为大众写作”的创作动力的转变,讨论冯至如何在随时代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其诗歌的抒情性,并成为中国现代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人”之一。

该书共分为五个章节,书前附有冯至生平年表,书末附录冯至《十四行集》英文翻译和两篇关于中国诗歌的抒情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中国诗歌新格律问题的评论文章。第一章将冯至的诗歌创作置于时代大背景中,记录冯至创作风格的变迁。张错将冯至的创作分为抗日战争前(1921-1932)、抗战中(1932-1946)和抗战后三个时期。冯至的创作在这三个时期中经历了脱离中国文学传统,学习整合西方诗歌风格以完善个人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到追求诗人、大众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统一的重大转变,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总体发展进程。第二章评价了冯至在诗坛所扮演的角色,在冯至诗歌与其他诗人(如徐志摩)诗歌的对读中突出冯至坚持“寓情于理”,有着不同于过度伤感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抗战时期也保持自己的抒情风格。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冯至诗歌也与此前产生分野,他在这时期的诗歌中受虐式地对过去的自我主义倾向进行了否定。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冯至的十四行诗。格律上,冯至的十四行诗将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灵活借鉴欧洲文学传统,依据汉字声调形成新的韵律。意象上,通过与里尔克诗歌的对读,张错认为冯至十四行诗中所取自然意向也受到类似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同时,冯至也将其对生命哲学的思索融入了个体经历的诗性抒发中。第四章介绍了冯至早期的诗歌尝试以及这些尝试对其后期创作的影响。在由主观个体化的“叙事抒情”逐步转向借鉴民俗神话故事以体认客观现实的“抒情叙事”的过程中,冯至通过两种叙事模式中共有的“抒情性”维系了其诗歌叙事的转型。最后一章关注了冯至社会主义时期的诗歌创作。新时期诗歌创作“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使得冯至在诗人自我与群众意识的两难中挣扎。最终,冯至挣脱了个人抒情的牢笼,开始进行反映人民群众共同意识形态的新时期歌谣的创作。冯至后期的探索与试错,揭开了当代中国诗歌曲折探索的新篇章。

该书围绕冯至诗歌的“抒情性”,是第一部系统性地总结诗人冯至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与探索的著作。同时也借由冯至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孕育中国现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现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论争。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中国与西方、诗人自我与群众意识的对垒之中,冯至通过对抒情诗的写作与反思介入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代诗人。

二、Pien Chih-lin: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③

汉乐逸④的《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是对“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的研究著作,也是海外卞之琳研究的早期代表,曾被称为是海外“发现卞之琳”途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该书以文本为经、历史为纬,采用传记式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审视了卞之琳的生平及其作品,详细评析了其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文学翻译和翻译理论。对此,屠岸先生评价道“汉乐逸的这部论著篇幅不长,但质量很高。其特点是史论结合,繁简得宜,语言精粹,逻辑严密;有如评传,但无某些评传的烦琐考证之弊。曾有一些以文学家为传主的纪实作品,偏重史实,忽略文本;或者反过来,囿于文本,疏离背景。汉乐逸此书二者均不偏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卞之琳文学成就的通道。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摒除了术语的堆砌和理论的玄奥,做到了深入浅出,因而引人入胜。”

该书共分为六章,系统论述了卞之琳的生平及各个时期的著作,并具体分析其诗艺。其中第三章“战前诗歌”和第五章“五十年代”是本书的重点。前者分析了卞之琳诗形式的基本特征,突出论证了卞之琳诗作中节奏单位“顿”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卞诗意象的象征内涵;指出了卞诗意象的三个来源:西方象征派诗歌、中国古诗传统和中国佛道哲学。后者则详细回顾了50 年代由新民歌运动引起的关于新诗形式的一场持久论战,使读者仿佛置身论战现场,明悉这场论战中卞之琳的观点由简约到完整的发展过程。

该书前后呼应,阐述了卞之琳早期和晚期作品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和思想:卞之琳早期以诗知名,汉乐逸认为,他的战前诗歌和诗歌理论,特别是对节奏单位“顿”的阐释,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极其巨大的影响,但晚年的卞之琳却变成了一个翻译家和学者,虽然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诗歌的雄心(这一点从他在上世纪50 年代“新民歌运动”中表现出的论战姿态可以极其清晰地感受到),但他晚期诗歌产量下降、流传不广,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汉乐逸看来,卞之琳在总体上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和中国的元素,可以被称为是20 世纪影响力最持久、风格最独特的中国诗人之一。

该书现有中译本《发现卞之琳:一位西方学者的探索之旅》(李永毅译),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年出版。

三、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⑤

梁秉钧⑥《对抗的美学:1936-1949 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研究》是其1984 年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时的博士学位论文,虽然并未出版,但也是国际汉学界较有权威的现代汉诗专项研究之一。该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梁秉钧的研究“认为文学的现代主义不仅仅一种技法上的实验或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更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创新与批判精神的创作模式,直至四十年代才达到成熟”。同时梁秉钧认为三四十年代也正是中国城市经济崛起带来的现代主义文学飞速发展,随着各类新刊物的发行,一种新诗之特质也随之产生和成熟,而且这些新诗人的作品展示了一种共同的现代主义精神,使之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作品,梁秉钧在引论部分即对现代主义的一代诗人群体做了详细的定义:包括九叶派、七月派等“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危机四伏的时代做出的反应截然不同于当时的文学主流。他们作为敌对文化而对抗主流文化的立场;他们对于当下危机的直接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语言和形式革新的反思性的关切,构成了他们的现代性。不再仅仅关注于类似现代主义的一般要素,他们也把特定的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作为志趣相投的同行。不满意标语口号式的诗歌和千篇一律的战争诗歌,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可能的替代物(他们对于一个急剧变化的价值规律崩溃的世界作出了敏感的综合性的反应)。

梁秉钧首先在第一章导论部分对现代主义一代做了详细的定义,然后介绍了研究针对比较视野下的现代主义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背景和理论进行整理和论述,包括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学上的现代主义的发展状况,然后介绍了中国语境下受到考验的几种主要的现代主义理论;第三章则对中国现代诗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主要是从中国新诗在白话与诗歌形式的早期探索起源,以及三十四年代时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状况;第四章则逐一对40 年代现代诗的几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卞之琳的新战争诗、穆旦的“我”等。最后第五章的结语部分则对中国现代诗的复杂情形进行总结。

整体来看,梁秉钧的这项研究对1936 年至1949 年一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进行的综合考察也是难得的详细,尤其是将之放在整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背景来考察,其勾勒了中国现代诗歌从早期尝试性的新诗到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虽然该研究也存在少部分材料和史料方面的谬误问题,但终也瑕不掩瑜,不失为英语世界较为详细的现代汉诗研究之一。

四、Essay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⑦

张明晖⑧的《当代中国诗歌论集》主要评述了包括纪弦、郑愁予、周梦蝶、罗门、蓉子、痖弦、叶维廉、吴晟和余光中共九位台湾现当代诗人及其诗作,是关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的重要的英语著作之一。张明晖在该著作开篇先是简要介绍了了1949 年之后台湾的诗歌创作情况,尽管诗人们有意识在尝试突破过去的创作模式,但也依然在吸取着中国诗歌传统,就如他们对欧美现代主义诗作的西方传统的吸收一样,并也藉此论争了为何台湾的当代诗歌相比大陆更贴近于其他世界当代诗歌。此外还检视了70 年代中期兴起的新现实主义美学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反叛,这一浪潮也造就了台湾和大陆当代诗歌的巨大差异。此外,张明晖立足于其对所引述具体诗歌作品的英译,以此作为批评诗歌文本的主要依据组织起论述,同时其对具体诗作的批评观点也颇为简明和独到,对诗人们与五四思潮的联系也做了文学史方面的考察。此外,张明晖还明确指出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中立而客观的批评。

张明晖著作中对九位诗人每一位都各列一章专作详细论述,在译述其各自的代表诗作与分析批评诗歌文本之外,张明晖还追溯了诗人的创作风格所受到的影响来源,有来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有来自中国五四时代新诗的影响,也有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影响。同时,张明晖还对具体诗作的历史语境予以关注,并对诗人们的创作技法进行了一定的比较研究。此外,张明晖还建立了一套批评话语,对诗作的优劣之处予以尽可能公正的评价,尽管这套批评理论太过强调诗歌的结构与技法,而且张明晖在书中还多次强调这些当代诗人在美感上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但现代主义在这些台湾诗人身上如何与中国传统诗学融合仍待思考。关于这些的讨论张明晖在该著作中也有对这些诗人在当代的新作品和其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但未能更深入一步探讨,尤其在他们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吸收方面。此外,张明晖的著作仅聚焦于台湾的中国当代诗人,而忽略了同时期大陆诗人的诗歌创作。

五、Modern Chinese Poetry: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⑨

奚密⑩的《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是海外第一部通论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著作。作者审视了诗的理论与创作,对其作了文学的与历史的定位,以此阐释了现代汉诗何以会取现在的路径,并与三千年的中国旧诗传统相对照。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汉诗,是对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的反抗,也是对20 世纪迅速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的反应。她论述了促成诗之革命的诸多因素,指出随着终极价值体系的丧失,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现代汉诗,作为一个私人的、内向的、与众不同的世界,传统诗歌中不能想象的艺术实验可以轮番试行。作者强调中国现代诗所独有的文体风格特征,还论述了1917 年后的中国现代诗对西方现代性影响的自觉接受,它们既是中西合壁的产物,又是传统的变体。

该书分为六章。第一章讨论现代汉诗具备的革命性本质,以历史描述的方式关注其理论的结构和实际表现与古典诗歌规范的实质区别。第二章探讨诗人作为悲剧英雄的形象,这种影响的文化源头既来自本土也来自外界,并着重强调现代诗歌中的星星意象,认为其象征了诗的超越与诗人的异化,与现代汉诗的处境息息相关,显示出诗歌具备的主体化、主观化倾向。第三章着眼于诗歌意象,尤其是隐喻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作者从作为具体意象与结构性原理这两方面来探讨,认为现代诗中隐喻既普遍存在于古典诗也承载着来自西方的哲学内涵。第四章探讨作者观察到的现代汉诗中的一个普遍形式——“环形结构”,这种以大致相同的意象或主题作为一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的现象,主要受到欧洲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第五章讨论现代汉诗与古典诗歌传统间存在的关联。最后一章对全书进行总结。

该书是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次雄辩,只有本土评论家才能以这种方式完成。奚密从一开始就坦诚自己还是大学生时在台湾校园里所遭遇的令其倍感费解的经历。该书有助于这些诗歌在其产生的社会——中国大陆与台湾得到进一步曝光;同时,这也是对部分英语文学作品的丰富与重要补充。

该书现有中译本《现代汉诗——1919 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奚密、宋炳辉译),上海三联书店于2008 年出版。

六、A Snowy Morning: Eight Chinese Poets on the Road to Modernity[11]

贺麦晓[12]的《雪朝:通往现代性的八位中国诗人》一书除前言和结论外共五章,围绕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刘延陵、徐玉诺、郭绍虞、叶绍钧、郑振铎八位诗人,按照诗人的名字和时间顺序介绍了他们的187 首诗歌,并且重构了他们的诗学基础。贺晓麦研究了“雪朝”诗人团体的起源,回溯到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并以这些知识分子的诗歌为例,考察了他们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作者认为,这八位诗人放弃了传统诗歌的社会性,而转向强调个人的自我表达的作品,奉行“艺术为人生”的文艺主张,使中国诗人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本书的研究时间始于1917 年,至1922 年《雪朝》的出版为止,展示了当时文坛关于新诗的论争。

该书第一章介绍了中国新诗的产生和文学研究会的背景。第二章的研究内容围绕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第一首白话新诗《小河》以及关于此诗展开的论争。第三章介绍了徐玉诺、叶绍钧的诗学以及文坛作出的回应。第四章追溯了中国传统诗歌,并介绍了俞平伯、朱自清的文艺主张和他们的诗歌选。第五章则重点介绍了刘延陵、郭绍虞和郑振铎的诗歌。这本书证实了这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都以诗歌为起点,并参与了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他们坚持“艺术为人生”的口号,虽然他们的诗集并不像他们的其他创作那样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在青年时期都热爱诗歌,并试图以诗歌作为文学改革的起点。尽管贺晓麦得出结论,认为80 年代的诗人逐渐摆脱了传统诗歌,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也承认这一时期的许多人在1922 年以后很少或者没有再写过诗。

该书基于贺晓麦的博士论文,其观点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20 世纪20 年代的诗人即使在外国理论的帮助下也不能确定到底什么是现代诗歌,以及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尝试改变中国诗歌艺术又缺少方向性。但就像贺晓麦在结论中所说:“他们是热情的实验者,高高兴兴地冲向一条死胡同,跌跌撞撞地摔倒,站起来,然后重新开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方向感,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最终走上了一条新路。”

七、Language Shattere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and Duoduo[13]

柯雷[14]的《碎裂的语言:当代汉语新诗与多多》简述了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中期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并以多多为例细察其诗艺独立于政治话语的审美价值。柯雷在书中廓清了“中国性”和“政治性”的诗歌批评视野,前者将中国当代诗歌视作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材料,后者将中国当代诗歌的萌芽简单归结为一种政治的反拨。柯雷力图将多多的诗歌从“中国性”和“政治性”的惯常视野剥离,从诗歌的审美性入手强调多多作品的艺术价值。在90 年代海外汉学的特殊语境中,柯雷有目的性地“去中国化”、“去政治化”,由此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习惯了从固定的政治视角进入诗歌的西方读者和批评者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从而肯定了诗歌艺术的普遍价值。

该书分为上下两部分,正文共八章,另附有前言与展望。第一部分的中国当代诗歌史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将当代诗歌分为20 世纪50年代和60 年代初、60 年代初到70 年代末、70 年代末之后三个时期,按时间顺序粗略地介绍了正统文学、地下文学、实验诗歌三大诗歌现象。第四章则单独勾勒了多多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生涯。在诗歌史的阐述中,柯雷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了诗人、批评者的一手材料,为后文的多多作品研究提供了可做参照的文学社会学视野。第二部分共四章,柯雷将文学的讨论对象缩小至诗人个案,简单阐释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关键术语,将多多的诗歌分为前期作品(1972-1982)和后期作品(1983-1994),并梳理了多多作品在国内外读者处的接受情况。柯雷认为作品的呈现以及不同视角拣选,就像作品置于不同角度的光线进行观察,能够呈现的只是诗人和诗歌的一部分。当文学的完整面貌受到遮蔽,那么其中的原因更需要被追问。在柯雷看来,多多的诗歌王国处于政治话语的阴影下,其诗歌艺术仍有待探索,由是柯雷抛开西方批评者和读者的政治成见,发掘多多作品的独特价值。柯雷认为,文学艺术不只是政治文化现实的注脚,文学的审美性具有普遍性。

柯雷展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描述性的,他欲借此书全面客观地展示当代诗人和诗歌的面貌。然而本书仅以多多为例表达对审美性的倚重,恐怕还难以深入到文学现象发生的具体语境,无法显示出政治与审美互动的复杂境况。另一方面,多多的诗歌遵从一种更普遍的解构主义,柯雷在强调解构“政治性”时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多多更为辩证的思考。柯雷的近作《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对个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完善,从文本、语境和元文本三个维度切入当代的重要诗人和诗歌现象,以此回应批评者对前作的种种质疑。

该书现有部分翻译章节,第六章《多多的早期诗歌》(谷力译)发表于《诗探索》1999 年第2 期。

八、Self-Fashioning and Reflexive Modernit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1919-1949[15]

米家路[16]的《身体诗学:现代性、自我模塑与中国现代诗歌1919-1949》以20 世纪20 年代初到40 年代末的三个主要诗人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为研究对象,对三位诗人的主要作品进行了详细解读,揭示了新的现代自我如何在诗歌中被表述出来,澄清每个诗人在寻找新身份的旅程中经历的各种转折,着重点出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此阐明现代自我在中国的诞生过程以及所形成的微妙轨迹。作者认为,在西方现代性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身体的功能是一个建构性行为的实行者:一系列不间断的努力、能量和意志,将分裂的文化身份重新整合起来,在身体内部并通过身体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自我。因此作者将身体作为讨论的起点,以三位诗人的作品为考据,揭示出文化转变时期现代性对身体的影响,而身体又会怎样感觉到文化身份的危机并对此作出回应。这种将现代性内化入身体的现象,既可以看作文化转型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自我模塑的前提条件。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导言标题为“诗性身体:模塑的自我与民族身份”。在此作者交代了全书的核心论题即“现代性”这一概念,接着定义了全书的几个关键词汇,如“身体”、“身体危机”、“身体经济”和“力比多经济”,并且明示将通过郭沫若、李金发和戴望舒的诗歌测绘出三种不同的身体,即郭沫若的进步的身体、李金发的颓废的身体,戴望舒的自恋的身体。这三种不同的身体最终联系的是三种对自我模塑的不同观念。接下来第一章讨论的是郭沫若,标题为“进步身体的辩证法:郭沫若《女神》中自我、宇宙与民族身份”。首先讨论郭沫若接受的惠特曼身体的生命力概念、尼采的身体本能力量,以及伯格森的身体能量,然后对郭沫若诗歌作品《天狗》做文本分析,讨论从肉身和本能的身体创造个人自我的过程。然后作者又讨论了隐喻性身体在郭沫若的泛神论观念中显现出的泛宇宙的大自我的化身。最后,通过三种民族主义形象的构建,考察郭沫若作品中激情的身体为了新民族身份的诞生而进行自愿的献身行为。第二章讨论的是李金发,标题为“颓废的身体:李金发诗中的悲悼否定伦理学”。主要研究了李金发作品中颓废的身体、生命力的反高潮运动、力比多能量的危机,以及时间作为非生长性的概念。讨论特别关注李金发作品《弃妇》,以期显示郭和李之间的话语张力,即与郭沫若进步向上的、胜利的自我截然不同,李金发的自我,由于其生命力的匮乏,必须永远受制于转瞬即逝的时间,最终导致一种向内转的自省意识。第三章讨论的是戴望舒,标题为“自恋的身体:戴望舒诗歌中的碎片现代性与追忆救赎”。作者讨论了戴望舒的自恋身体,碎片化的现代性灵光在身体中得以捕捉,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则通过他的记忆叙事塑造出来。其中还解读了贯穿戴望舒诗歌中的花卉和女性融合的多重含义。最后一部分结束语,标题为“自我模塑、现代性与成熟的意志”。本书的结论是,在现代中国身份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痛苦的分裂。现代化的自我仍旧与其起源疏隔,一直不断地与其母体抗争,为其合法性苦苦挣扎。换句话说,一个新的中国民族身份的塑造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

该书的学术价值可以从两方面考察。首先它是关于中国现代主义的研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所有研究现代主义的学术都有启发。其次,它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向读者更完善地介绍了20 世纪上半叶的这些诗人。《身体诗学》是中英文学界第一部研究中国现代诗歌中身体如何塑造现代自我的学术专著,开现代性与自我塑造关系之先锋。本书是米家路于1992—1995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攻读比较文学研究生时写成的,这也是作者的第一部英文学术著作。其中第一章的第二小节、第二章与第三章先后刊发在大陆《江汉学术》杂志“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上。该书的中译本《身体诗学:现代性、自我模塑与中国现代诗歌1919—1949》(赵凡译)于2020 年9 月由台湾秀威资讯出版。

九、The Invention of a Discourse: Women’s Poetry from Contemporary China[17]

张晓红[18]的《一种话语的创造:中国当代女性诗歌》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女性诗歌的英文著作,在宏阔的学术背景下审视了一系列“周边”华语。该书在文学理论、性别研究、中外女性文学史等领域中开辟出一方新天地,同时避免了让个性化的声音淹没在理论术语和历史潮流当中。

作者认为,女性诗歌的话语建构是对文革时期阶级话语的反动,折射出对女性性别和性别身份重新萌发的兴趣。追本溯源,女性诗歌最初是由男性批评家和研究者所界定、所操作、所炒作的话语,其积极意义在于认同性别化写作,为独立地研究女性作品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撑,其负面意义则表现为各种男性傲慢与偏见,往往对女性诗人和女性书写进行不由分说的道德评判或政治化解读。然而,从接受的角度来看,利用非文学标准来判断文学文本价值的做法缺乏有效性。个体的文学经验不同于其真实的生活经验。真实或非真实的生活经验,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无增无减。武断的道德标准不适于文学批评与研究,尤其对女性文学造成了严重的误读和伤害。女性诗歌不能也不应仅仅以性别为参照点,使得道德标准凌驾于文学标准之上。任何脱离文学标准的判断都会导致简单粗暴的介入性阅读。这一方面阻碍读者审美经验的发挥和文本审美潜质的挖掘,另一方面无助于我们透视一种新的文学话语的形成机制。

在该书的理论框架内,女性诗歌指的是,女诗人用一种明晰的演说方式表现与社会性别有关的主题、经验和心理的诗歌作品。作者对主观臆断、轻率鲁莽的诗歌批评提出质疑,借助互文性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话语重新思考文学创作和性别身份的关联和纠葛。该书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当代中国女性诗歌在批评话语中是如何被定义的?当前的批评话语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势?女性诗歌有何区别性特征?它何以在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大框架内成为一个独立的批评话语?它与更早的中国女性书写有何联系?女性身份与特定的诗歌话语类别之间的关系如何?女诗人如何言说其独特的性别经验?女诗人从本土文学和外国文学中选择了什么样的楷模?她们如何协调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互文联系如何作用于中国女性诗歌话语的建构过程?

作者借助文本和互文分析来辨析女性个体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意象、语言用法和形式特征。与此同时,借鉴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女诗人是如何把性别经验转化为语言的。在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避讳历史的、传记式的及社会文化等多种视点,从而不断补充和丰富文本分析、互文性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书主体部分由八章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构筑本书的理论框架,分别介绍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女性诗歌、作为阅读策略的互文性及女性主义理论;第四章至第八章按照“女性身体”“镜子意象”“黑夜意识”“死亡情结”“飞翔”五个专题,对翟永明、唐亚平、张真、王小妮、伊蕾、海男、虹影等女诗人的代表作进行个案分析,挖掘其间丰富的文本性和互文性,同时管窥女性诗歌话语的形成和运作机制。

中国当代女性诗歌话语在语言用法上别具一格。女性诗人纷纷书写有关女性独特性别经验的主题,女性诗歌因而呈现出标志性文本特征。从创作角度来看,女诗人倾向于书写“小叙事”,通过形式和风格方面的探索来表达特殊的性别经验。她们有选择性地对待创作和语言,使某些意象、语言、形式和风格特征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我是”和“我做什么”之类的句式大量涌现。在20 世纪80年代的女性“自白诗”中,一切观点、见解、经验、感受、感情和判断都以“我”为中心,加上阴森、突兀和黑色的意象,使女性身份显得冷硬孤僻甚至歇斯底里。女诗人还大量使用重复、排比、高潮结构和突降结构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从句式和结构入手解读性别因素十分棘手,尽管一些句法和形式结构带有性别色彩,但是诗歌形式属于公共资产,本身不带任何性别标签和性别属性。

女性诗歌衍生于当代先锋诗歌,在这一框架内与由男诗人和男作家主导的种种文学潮流协调发展,同时不断从中外文学传统中寻求文学楷模和发掘写作资源。无数文本线索表明,文本与文本、写作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对话深深植根于中外文学传统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对话行为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秘密,个体写作者通过回应别的写作者和前文本来创造新文本,而写作者群体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双向交流来创作群体语言或群体诗学。女性诗歌话语既蕴含丰富的性别化视角和个体主观意识,又无时无刻不在与来自多种文化传统的前文本进行着对话和磋商,从而获得了内向和外向的双重属性,而内外两个维度正是文学品质的一种保证。

十、The Chinese Poetry of Bei Dao,1978-2000: Resistance and Exile[19]

李点[20]的《反抗与流亡:北岛的中文诗(1978-2000)》一书为英语世界首部关于北岛诗歌的专著。北岛是中国当代重要诗人,被视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虽然英语世界对北岛诗歌的翻译较早,先后出版了《八月的梦游者》(1988)、《旧雪》(1991)、《距离的形式》(1994)等英译诗集,但相关研究一直仅限于单篇论文。该著综论北岛去国前后二十余年间的诗歌,以“反抗与流亡”为视角,结合北岛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全面探讨了北岛诗歌的主题、表达策略和文本特征,并厘定了北岛的诗歌史地位。用著者的话说,他“试图建构出北岛复杂诗学的概念化路线图,它与传统汉语和后现代主义美学具备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个体主义精神”,并“试图驳倒北岛不可读的神话,论证北岛诗歌意义的不确定性正是他根深蒂固的怀疑主义的体现”。

该书除“前言”和“结语”外,主体内容包括七章,书前有马悦然的“序”,书后有北岛的生平简表。第一章“意识形态与冲突”和第二章“流亡的承诺”以时间为线索,勾画了北岛的生命旅程和诗歌历程,通过追溯朦胧诗在中国的兴起,论述了1980 年代民主运动时期北岛英雄话语的模糊性(第一章),并检视了流亡对于北岛书写的影响(第二章);第三章“虚幻的意象”探究了北岛诗歌的内在景观,其中“非真实性”的建构预示着诗人对理性与逻辑的不信任;第四章“用关键词游戏”阐释了北岛如何通过对所选关键词赋予新的意义,从而解构语言的传统性;第五章“悖论与对立”将悖论作为北岛诗学的核心价值,认为这一价值更深刻地反映了北岛在写作和世界上的内在矛盾;第六章“作为批评的可译性”回答了把北岛视为一个“非中国”诗人的批评,并主张在一个后殖民主义和跨国主义的背景中评判北岛和他的诗歌;第七章“北岛的位置”讨论了北岛跨国身份导致的文化上的不确定和归属的不确定。基于一种综合性研究,全书的结论是:“北岛的诗歌是一种生存的演练,一场声音的战斗,一幕反抗的表演,它们也是一个策略,这个策略试图在当前社会映射出一个消失的自我来反抗所有异化的野兽,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想象中。”

该书无疑会为更好地解读北岛诗歌的美学趋向和历史价值提供借镜,其中文翻译和出版正在进行中。

十一、Interventions into Modernist Cultures:Poetry from beyond the Empty Screen[21]

白瑞梅[22]的《对现代主义文化的干预:空白屏幕之外的诗歌》对美国和台湾地区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文化政治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白瑞梅认为这些作品通过书写或者抵制美国的扩张历史、冷战时期新殖民主义军事存在和其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将现代主义的两大内核联系在一起。她把后殖民理论中经常忽视的诗歌作为研究重点,认为现代主义诗歌支离破碎的文本形式特别适合展现美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现代性。在该著作中,白瑞梅所选取的文本材料构建了一个有效的批判框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小现代主义”如何重塑了被一些经典现代主义文本抹掉的历史。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另有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引言部分以“经典现代主义、小现代主义和分裂的文化政治”为题,引出本书论述的核心问题。作者通过将美国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品与冷战时期美国少数族裔移民作品和台湾先锋派作品进行比较,探讨现代主义的形成和意义如何超越其自我指涉的地缘政治基础。此外,“现代”的意义亦有多种来源,因此与它创造和维护的规范也不止一种关系,否认其自身意义混合性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在正文部分,白瑞梅比较了美国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诗人埃兹拉·庞德和格特鲁德·斯坦因与台湾作家余光中、夏雨以及韩裔美国移民作家Theresa Hak Kyung Cha 作品中对时间性、混杂性、擦除性和性别的表现方式。白瑞梅将庞德和余光中的诗歌并置,展现余光中如何利用支离破碎、矛盾的现代主义表现形式揭示美国新殖民主义的影响,庞德则通过诗歌的形式和主题展现了非普遍性发展形式,否认和掩盖美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影响。白瑞梅认为斯坦因利用美国现代性和身份话语表现了非常规的欲望和性欲,将这种倾向与夏雨实验诗歌中的性别表现形式进行了对比。最后,白瑞梅强调庞德在《诗章》中采用了多种现代主义表现形式,进而比较了庞德在《诗章》和查(Cha)在《口述》(Dictate)中采用的多种去语境化和非历史性声音等表现手段。结论部分总结了介入性诗学的文化价值。

十二、Voice in Revolution: Poetry and the Auditory Imagination in Modern China[23]

江克平[24]的《革命中的声音:现代中国的诗歌与听觉想象》开创性地对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声音”和诗学实验进行检视,将关于诗学形式的拯救民族国家性、语言革新和理论论争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关联在一起。作者追溯了《诗经》的口头传统,随后探讨了20 世纪以来的诗歌文本,以及现当代中国诗人如何致力于解决印刷诗歌文本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感,也就是面对大规模的听众、使用更合适的语言和形式去表述朗诵诗歌。这本书显然为现代文学时期的中国诗歌与“声音”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读。

该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另有引言和导论。第一章讨论了20 世纪中国从帝制向民族国家转变时期的诗学声音构建,在随后探讨诗学的现代性问题时,作者提及了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诸多语言问题。第二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胡适1919 年关于“自然的音节”的文章、检视了1920 年代与口头表演相关的诗歌、1930 年代左翼中国诗歌会、第一批现代诗朗诵等等。书的核心章节是第三、四章,第三章描述了抗战时期的诗学与声音,抗日战争过程中的诗歌朗诵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展开研究。第四章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列举,作者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当时的社会实践。第五章围绕朱自清的情境诗学为例,针对1930 至1940 年代的诗歌朗诵展开考察,作者认为,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也是经历了变化的,刚开始,朱自清持一种学究式的认可态度,从历史层面分析朗诵对国民语言教育的帮助,将朗诵视为推动新诗为中国文学做贡献的手段。后来,他变得热切地关注诗歌朗诵在革命行动中能够产生的直接社会效应。《革命中的声音:现代中国的诗歌与听觉想象》一书的研究视野十分广阔,贯穿了整个20 世纪,在第六章里,作者又对“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抒情诗、早期朦胧诗等诗歌现象进行观察。第七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他研究了当下社会主义中国诗歌朗诵的价值变迁。

著名的英国学者布鲁诺在书评中如是说:“这本书从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的听觉维度出发,既着墨于上半个世纪的口头表演和文本革新,又侧重了下半个世纪的诗歌朗诵,将所有的相关素材联系到一起。”

十三、Verse Going Viral:China’s New Media Scences[25]

殷海洁[26]的《诗歌病毒化:中国新媒体场景下》分为五个部分,另有导论、附录、注释、索引、参考书目五部分。主体前四部分为四章,每一章都涉及一个独立的诗歌活动的媒体空间:互联网、印刷出版物、在场大事项和新闻媒体,从而反映2000 年后中国诗歌的变化发展,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媒体、文化、社会泛背景化,媒体和文学评论家都将现代诗歌描绘成危机中的文学:无法适应20 世纪80 年代高文化热的乌托邦主义,在20 世纪90 年代及以后,为商业流行文化的货币潮流边缘化,然而作者认为现代诗歌在21 世纪的中国仍然活跃。诗歌仍然活跃在互联网、印刷出版物、诗歌大事项和新闻媒体等活动,这些活动共同提供了诗歌“场景”(scene)的结构。作者用英语单词“scene”来定义一定历史条件下松散关联的人际网络。他们参与制作、传播和评估文化形式的内容,并承担确定该文化领域一般边界的主要责任。“场景”不是由地理或其他物理特征定义的,而是由其中发生的活动定义的。

该书基于作者对中国大陆诗歌活动的长期沉浸。全书以诗歌活动的媒体空间为切入口,研究诗歌活动如何与特定媒体空间相关,并探索空间内部和空间之间存在的,促进诗歌生产、增强伴随的情感的动力。

该书第一章讨论互联网上的诗歌,探索互联网在中国诗歌“scene”运作中的作用。互联网现在是中国诗歌创作和传播的主要空间。互联网特定的媒体动态和实践(包括匿名和在线文本的可搜索性等)暗示了诗歌论坛代表的诗歌在场“scene”的重要性。个别诗人和他们所属的社群都利用互联网的能力进行直接、实时的互动,存档大量诗歌相关的文本,以获得在中国诗歌“scene”中的认可和历史地位。第二章探讨了印刷出版在新媒体时代功能的转变。尽管互联网发展成为最活力的诗歌活动空间,印刷文本仍然反映了文本的意识形态和相关价值的永久和权威,以及更加在场的话语。印刷文本可以增强诗歌选集作为物理对象的吸引力。第三章探索了在场大事项的媒体空间,即诗人“肉身”为诗歌服务的任何场合。从中国诗歌界的角度来看,参加面对面的诗歌活动是获得诗歌“scene”中身份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公共表演形式,需要某些仪式化的行为准则,包括(但不限于)充满政治和美学的诗歌朗诵行为。虽然诗歌在场大事项往往并非诗歌欣赏的严肃场合,但其助于产生重要的诗歌“事件”从而对诗歌“scene”的权力结构产生变革影响,有助于指导未来诗歌话语的方向。第四章探索了新闻媒体的外部公众空间。作者分析了现代诗歌和非诗歌阅读公众之间的一些互动,并从媒体视角展示了诗歌类型正受到不同的美学和政治需求的冲突。作者以事实证明“诗歌”这个类别在21 世纪初的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诗歌病毒化”。网民们与媒体无意中承认了中国诗歌的文化记忆,且诗歌足以让中国人民回应具有民族意义的时刻。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现代中国诗歌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平衡了商业、政治机构、文化经济的逻辑。“诗歌病毒化”是对更持久的文化传播和公共意义创造模式的回归,这表明诗歌的“光环”毕竟远没有消失。

十四、Baudelaire in China:A Study in Literary Reception[27]

格洛丽亚·卞[28]的《波德莱尔在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一书共九章,另有导论和总结。很少有西方诗人在中国的影响如波德莱尔(1821-1867)一般持久而深广。然而以往有关其作品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仅将其置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发展脉络中,从而忽略了其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之间千丝万缕或隐或显的联结。该书的研究从姚斯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这一框架入手,结合刘若愚关于读者的能动性创造的研究思路,尝试分析波德莱尔在20 世纪中国的接受史,详细梳理了波德莱尔在中国的译介、批评、传播、模仿和挪用等一系列跨语际实践。

该书的第一章《波德莱尔与中国古典诗学》和第二章《接受的视野》将波德莱尔置身于中国独特的诗学传统与历史语境中加以考量。一方面对比波德莱尔与古典诗人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作品,尝试分析促进其在中国被快速接受与广泛传播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将波德莱尔接受史中的几个重要节点与20 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勾连,还原历史语境,为后文进一步的论述做出铺垫。第三章针对波德莱尔的诸多译本,探讨了中国译者们对其诗篇的遴选以及对翻译的语言形式、译介策略的考量。讨论范围不仅包括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现代文译本,也涉及了王力、李思纯的文言文译本。第四章展现了文学评论界对波德莱尔的接受。作者敏锐地指出,文艺界对波德莱尔的探讨实际上早于对其作品的译介。波德莱尔特立独行的诗人气质与其内涵丰富而略显晦涩的作品为阅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很多研究尝试将其置于“西方”文学的传统之中,而田汉、梁宗岱等人则希望寻找其作品与中国古典诗歌对话的可能。对中国诗人而言,波德莱尔的影响,并不仅仅意味提供了一种创作上可资模仿借鉴的典范,有时也被充当一种人格或声望上比附的对象,比如郁达夫被称为“中国的波德莱尔”,而李金发被誉为“东方波德莱尔”。

该书的第二部分“创造性的回应”将波德莱尔的作品看做一种姚斯所说的“文学事件”(literary event),并分析其在中国新文学场域中持久的影响力。作者尝试梳理与波德莱尔发生关联的作家与诗人,其中包括直接对其进行回应的鲁迅和徐志摩,在形态风格上与之接近的郁达夫、于赓虞,曾经在诗艺探讨中对其有所借鉴的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尝试模仿或学习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特征的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以及当代诗人多多等等。在这个创造性的接受过程中,波德莱尔已然脱离了他自身所处的19 世纪中期法国的文化语境,而以一种更为复杂的形态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场域。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学传统,对中国读者来说,反而成为一种来自异邦的新奇,而其诗歌创作中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却常常毁誉参半。波德莱尔逐渐被塑造成一个典范,一种模式,一种象征,甚至是一个神话。

然而,正如学者苏源熙所指出的,“接受史”层面的探讨似乎不足以涵盖波德莱尔及其作品与中国作家的复杂关系。本书虽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帮助读者了解中国诗人对波德莱尔的借鉴与挪用,但是一些由此衍生出的问题仍然有讨论的空间,比如,为什么在现代中国诗歌发轫之际,中国作家选择了波德莱尔,而非其他欧洲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在经由中文翻译之后,究竟有哪些改变?中文语境下的波德莱尔与其法文世界里的原有形象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将启发后来学者进一步展开研究。

①Cheung,Dominic.Feng Chih: A Critical Biography.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79.(该书叙录执笔者:冯子涵。)

②张错(Dominic Chenung),本名张振翱,现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主要从事东西方文学关系,视觉文化,当代诗歌和比较诗学研究。

③Haft, Lloyd.Pien Chih-lin: A Stud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Dordrecht, Holland: Foris Publications, 1983.(该书叙录执笔者:臧晴。)

④汉乐逸(Haft Lloyd),荷兰诗人、学者、翻译家、汉学家,主要从事初级汉语以及诗歌教学、翻译与研究工作。

⑤Leung,Ping-Kwan.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1984.(该书叙录执笔者:宋奇论。)

⑥梁秉钧,笔名“也斯”,广东新会人,香港著名诗人、作家、学者,1998 年起任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后兼任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专授文学与电影、比较文学、香港文学、现代文学批评、中文文学创作等科目。

⑦Lin,Julia C.Essay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Athens,Ohio and London:Ohio University Press,1985.(该书叙录执笔者:宋奇论。)

⑧张明晖(Julia C.Lin)(1928-2013)教授是美籍华人学者,1999 年于俄亥俄大学英语系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⑨Yeh, Michelle.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该书叙录执笔者:李青睿。)

⑩奚密(Michelle Yeh),现为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研究领域以比较诗学为主,撰写了大量现代诗诗评,针对中国汉诗与台湾现代诗研究诗歌创作的规律,以解读英美诗歌的角度评析中文新诗,为台湾诗学理论建构开拓了多重面向。

[11]Hockx, Michel.A Snowy Morning: Eight Chinese Poets on the Road to Modernity.Leiden: Research School CNWS,1994.(该书叙录执笔者:刘欣叶。)

[12]贺麦晓(Michel Hockx),现任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美国圣母大学刘氏亚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互联网文学、中国诗歌和诗学,以及中国文学的数字化等。

[13]Crevel, Maghiel van.Language Shattere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and Duoduo.Leiden: CNWS Publications,1996.(该书叙录执笔者:林楠。)

[14]柯雷(Maghiel van Crevel),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及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等,此外还长期从事中国当代诗歌和荷兰诗歌的译介工作。

[15]Mi,Jiayan.Self-Fashioning and Reflexive Modernity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19-1949.Lewiston:Edwin Mellen Press,2004.(该书叙录执笔者:郭恋东。)

[16]米家路,现任美国新泽西州新泽学院英文系和世界语言文化系副教授,中文及亚洲研究学部主任。学术研究涉及中西现代诗歌、电影与视像、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理论与性别研究以及生态文化。

[17]Zhang, Jeanne Hong.The Invention of a Discourse: Women’s Poetry from Contemporary China.Leiden: CNWS Publications,2004.(该书叙录执笔者:张晓红。)

[18]张晓红,1971 年出生,荷兰莱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兼外国语学院院长。

[19]Li, Dian.The Chinese Poetry of Bei Dao, 1978-2000: Resistance and Exile.New York: 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6.(该书叙录执笔者:张桃洲。)

[20]李点,现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东亚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担任英文杂志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副主编。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及文学理论。

[21]Parry, Amie Elizabeth.Interventions into Modernist Cultures: Poetry from beyond the Empty Screen.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该书叙录执笔者:宁明。)

[22]白瑞梅(Amie Elizabeth Parry)现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性别研究中心重要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主义文学、台湾诗后殖民理论、美国文学、奇幻文学与视觉文化、性别研究。

[23]Crespi, John A.Voice in Revolution: Poetry and the Auditory Imagination in Modern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9.(该书叙录执笔者:邱静。)

[24]江克平(John A.Crespi),现为美国柯盖德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是英语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

[25]Inwood, Heather.Verse Going Viral: China’s New Media Scences.Washington: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4.(该书叙录执笔者:王吉。)

[26]殷海洁(Inwood, Heather),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现为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媒体研究。

[27]Bien, Gloria.Baudelaire in China: A Study in Literary Reception.Newar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 2015.(该书叙录执笔者:王吉。)

[28]格洛丽亚·卞(Gloria Bien),纽约州柯尔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荣休教授。

猜你喜欢
冯至现代主义诗人
一本书的支持
做人与处世(2021年6期)2021-06-06 20:33:12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从“乡思”的“乡”说开去
——冯至《蛇》的一种读法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3
冯至盛名之下贵自知
做人与处世(2015年7期)2015-06-24 12:40:45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