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马玲 吕红
马玲:(由于全球中文热延绵多年、海外华文创作异军突起,我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文化,也在东北师范大学做课题研究时,正开展一项关于20 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项目,在收集梳理作品、研究学术期刊及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了解到《红杉林》总编、美华文协会长吕红既有自己的大部头作品,又是行业协会中的领航人。在吕红博士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本次线上访谈。访谈话题包括华文文学发展,文化传承与嬗变对文学作品创作的意义与影响、作家创作特色形成,以及中华文化“当地化”以后产生的新文化是否有助于社会融合发展等,同时综合分析作家创作历程以及文学社团等发展概况。)
吕红博士好,首先要祝贺您近年出了三本书!并且在学术界、创作方面均获奖项。其中三十多万字学术专著《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华人文学跨文化特质》于2021 年10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疫情三年以来,您不仅没有懈怠,而且能够不断地拼搏、努力,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可谓相当不容易!据介绍,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张炯先生在序中表示:“吕红博士根据她多年对海外华人文学的广泛接触和熟稔,拓展和深化而写成的理论性很强,但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著作。它从课题界定以及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说起,探讨华人作家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进而论述海外华人作家及其文学的跨文化影响,指出华文文学家的许多视域与多国文化融合的态势和移民作家在世界文坛的凸起,阐述他们开采文化资源与海外生存策略。”①这部著作是思考与探索的结晶,据悉有部分篇章获得多项学术奖项。可否谈谈写作初衷、主旨及创新的相关特点?
吕红:我还记得诗人卡里·纪伯伦有一名句——“当爱召唤你时,跟随它,虽然它的道路艰难而险峻……爱虽可为你加冕,但也能将你钉上十字架。”文化人浪迹天涯海角,孜孜不倦所求的,即是文学和生命之爱。前不久有文友感言:“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做文学不易;在这个影视的时代,做文字的文学,更不易;在海外做中国的文学,应该难于蜀道行。”可说是相当精辟的点出在经济浪潮之下做文学不易的困惑与纠结吧?当然,也有人不这么看。阿尔贝·加缪写过——“西西弗斯的石头是他的事情,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假如西西弗斯不把石头当做负担,推石头也就不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了。
从20 世纪到21 世纪,科学飞速发展,技术全球化日新月异,传播手段的多元,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也因此不断派生嬗变……这种全开放或多方位的转型,无疑使文学内涵更丰富,审美特性更繁复。华人文学增加新鲜血液、少数族裔文化影响主流意识,还有技术性现代性并行不悖互补交融;新媒体出现及网络文学悄然而起也是契机。然而对于海外创作及研究,无论纵向或横向来看都有待突破。
著名学者乐黛云教授指出:“今天世界的纷争虽不完全是由文化冲突引起,但也绝非与文化冲突无关。因此,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冲突而导致战争,决定着21 世纪人类的命运。”②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互用,以避免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酿成争端,华人文学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就成为当今作家学者努力的方向。
当性别、种族、文化之间各种思维碰撞融合,各种边界被打破;艺术创新不仅表现在思维语言上,还表现在结构与表述方式上,所谓的“创造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现在的超越,意味着对他人、自我的超越,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重构。”
整理书稿时翻找资料,似灵光乍现,几页字迹潦草的发言提要,从资料累积的文件夹中忽然闪现。岁月悠悠,那时刚从美东幽静学府来到美西大都会,初识金山草根文群,在异乡为稻粱谋的同时依旧怀着对中华文学之虔诚,呕心沥血努力耕耘,华人文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长起来。
这部专著从身份认同这个角度切入,以个体的现实身份、群体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语言身份和艺术身份等几方面来透析海外华人文学的跨文化特质,阐释有代表性作家的个性特征、群体与流派之形成、发展与影响,其作品主题、风格之变化等等。通过对海外移民作家作品的观照,结合传统文本细读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异域多元语境中文化建构之意义。导师黄曼君教授曾寄予厚望,资深专家张炯先生勉励有加,“全书引证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谨,语言通达。以‘在场’的多维视角,对文本做深入研究,宏观与微观并举,感性与理性兼具,所论多有新见。”③社科出版社责编郭晓鸿主任、陕西师大高研院李继凯院长等给与莫大的支持,为这一学科的建构添砖加瓦,但愿对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世界华人文学的状况和发展前景有助益。
马玲:我读了您发表在海内外报刊杂志的散文随笔,感情真挚,特色鲜明。前不久,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与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和《红杉林》联合举办2022 年散文论坛。在线与会者有美中作协会员、中美两地作家、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近百人。您从讲述自己8 岁读《红楼梦》,10 岁读《狂人日记》开始,指出了经典作品对创作的影响。引用了海德格尔的名言,指出诗性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旅美多年您在《星岛日报》《世界日报》《世界周刊》《侨报》《国际日报》等刊发作品,并与大家分享了《红杉林》办刊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结集出版散文集《女人的白宫》《让梦飞翔》。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学术研究,对作家与编辑双重身份的感受,对人与事的深刻感悟,有关亲情散文和纪念文,在书写散文过程中的内心触动。请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及专家评价。
吕红: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自从疫情影响到人们各种活动以来,网上讲座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2021 年我们《红杉林》举办线上线下现场同步的青少年颁奖典礼,体验一把跨越时空的感觉。本人曾在高校做过了不止上百次学术讲座,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女性文学、海外创作、校园文化以及华人创作与世界文学发展等专题,与各大院校文学院中文系交流;梳理创作轨迹,尤其是在散文写作上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对大家有一点启发或共鸣,也就达到这次讲座的目的或效果了。现场的热烈气氛印证了——跳动的脉搏,镌刻着历史的秒变;艺术创作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
从东方到西方,从签约作家到专栏作家的历程,让我相信每一个来到异国他乡的人都会感受到文化震荡、冲击和洗礼……对所有移民而言,美国经验是一个颠覆心智的过程,是探险与心碎的混合。它打开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同时也侵蚀了传统信仰与习惯。华人在新旧拉扯之间左右为难、痛苦挣扎的困境,亦体现了世界之纷繁复杂,人性之纷繁复杂;淤积了太多太多想要倾诉的心思。那段时期见缝插针给各大报刊写随笔专栏,《侨报》《星岛日报》《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国际日报》《明报》《美华文学》《香港文学》《城市文学》以及《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散文选刊》《台港文学选刊》等是文思飞扬、心灵翱翔的天地!2003 年大型散文精选6 卷《美国新生活方式丛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其中选发了本人8 篇作品;之后一发不可收,作品被收入多部散文精选或年选;印象很深的是《波特兰的白宫》先后发表在《世界周刊》《美华文学》,参加当年华夏散文大赛,脱颖而出并获奖,对自己也是很大鼓励!作品集结为《女人的白宫》,由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美华文协联合各界举办新书发表会,场面热烈,还获得纽森市长颁奖、总领事贺函呢!
人与人,人与书,人与世界,相遇都是缘。一个本真的人,一个阅历丰富思考深邃的人,其说话或写作会带给人新鲜感受。那些年随着各种会议采风,行走神州、行走世界,愈来愈交游广阔,我给报刊专栏写了不少旅游随笔,比如《南行记系列》《九寨沟系列》《天高水长》等专栏,形成规模。
创办《红杉林》17 年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卷首语精选《让梦飞翔》浓缩了多年走过的风霜雨雪与春夏秋冬。散文语言不仅是优美,或故作高深,或文白夹杂,其实语言不是修辞的美,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细节把握,隐藏于文字里的绵密的情感气息。从报刊到各种精选、年选及获奖之体会:在写卷首语得到很多的感悟,在短短千字文里必须容纳丰富的信息,在精炼的语句中表达不仅在字面的意蕴。
散文的魅力,在于真知、真见、真性、真情。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同样的文字用不同语句不同的标点符号,生成的语感节奏,语调温度色彩,阅读效果都不尽相同。如何让读者与你一道同频共振,这也是一种修炼。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如何找准定位很重要。从阅读及创作中感受到,名家日积月累不断地写,不仅厘清了思路,逻辑思维的锻炼。好的作品会让人感动,让人思考,让人振奋。海外创作,比较多的就是散文这种体裁。但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稀缺,而不痛不痒不好不坏可发可不发中不溜的作品为基数,或许沉淀及打磨不够?由于写作视野往往会被熟悉的经验所遮蔽,难免“身在此山”的盲点。千人一面的滚瓜烂熟,大同小异的写作套路,没有个人经验在这种陌生化的视觉下被照亮。摆脱思维及语言套路,唯有大量地阅读经典,化为作品的营养,才经得起岁月的冲刷。在浮躁喧哗的尘世,是写作最丰富最能够突破巢臼的矿产资源。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底。如何从思考到文字产生陌生化的跨越,也是需要痛苦磨砺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如何深刻体悟人性人情,梳理个人情感与生命和死亡的关系。如何为文化传承留下风格特色鲜明的作品,更需千锤百炼的真功夫。“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散文创作领域,海外作家永远在路上,在不断地修炼之中。
马玲:我们知道您除了创作和研究,还兼任文学刊物主编、连任作协会长,协会成立近30 年来,举办各类创作交流、论坛、峰会等,多次组织北美华文文艺界优秀作家参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成为积极推动华文文学的中坚力量。作为现任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请您介绍一下协会创立的源起、人员构成和各项活动。
吕红: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简称:美华文协;英语名称:Chinese Literature &Art Association in America,英文简称:CLAA。1994 年在旧金山创立,宗旨是团结华人作家与艺术家,繁荣创作,促进文化交流。本着“五湖四海,中华一家”的精神,吸收作家艺术家入会。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的作家、画家、摄影家、书法家以及文艺爱好者逾二百多位。与华侨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纽约商务等出版社策划出版会员专辑,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联合文化团体及传媒、海内外高校及图书馆,举办新书发表会、作家作品研讨会、艺术展和征文比赛,影响甚广。
美华文协会作为一个创立近30 年的文化团体,一大批有思想有才华的创作者活跃其中。首任会长:纪弦,诗龄长达70 多年的大诗人。第二任会长:戈云,文学评论家。第三任会长:黄运基,著名报人和作家,出版长篇小说三部曲。第四任会长:刘荒田,著名散文家,诗人,已出版文集和诗集30多种,荣获中山文学散文首奖。第五任会长:沙石,小说家,创作出版小说集《玻璃房子》《情徒》等,作品曾入全国小说排行榜。现任会长:吕红,著有长篇小说《美国情人》《世纪家族》《午夜兰桂坊》《女人的白宫》《智者的博弈》《曝光》《让梦飞翔》等中英文作品。主编《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杂志,深受海内外作家评论家及读者好评。主编《女人的天涯》《跨越太平洋》《蓝色海岸线》等,《蓝色海岸线·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作家作品选》共收录了40 多位作家作品及评论,引起学界关注。总之,海外华文作家站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上,融合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文化底蕴,从不同的地域出发,寻找着共有的精神归宿。由于海内外交流频繁,前些年我们作家几乎年年回国参加文学会或学术研讨会,而且还深耕细化,联手打造作家创作基地,组织作家采风等。以跨时空的人生阅历编织文学,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美华文协作为海外华人文学社团之一,每年新春举办大型联欢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等三百多人共襄盛举。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及文化参赞等莅临致贺。政要向美华文协理事会、红杉林董事会等颁发奖状。国会议员赵美心及加州政要颁发贺状,表彰美华文协及《红杉林》创刊十多年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及社区发展做出努力及贡献。
这三年因受疫情影响,暂停举办大型联欢庆会。仍有新书发布会、国际青少年大赛、美华精英颁奖典礼等活动。同时推出报告文学集系列《“让梦飞翔”卷首语精选》《百年精英风云录》等系列作品;荟萃《红杉林》创刊以来精英人物故事,包括著名政要侨领或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各行各业的精英。通过访谈或自述或对话形式来展现在这个大时代中、在中美交往中、在推动世界和平进程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领军人物。
马玲:《红杉林》一季一期,走过17 个年头了。《红杉林》的文学性、学术性、影响力在海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开始?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吕红:这要从美华文协原来的会刊《美华文学》谈起,因为经费窘况,老会长决定2005 年底停刊。那时我做了七年编委,积累了经验与人脉。在各界支持下,由王灵智教授牵头创办《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做就做了这么多年,真是各种滋味!以荟萃人文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精华、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在北美文学领域享有很高荣誉的“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s”(国际刊号ISSN 1931-6682),2006 年春季创刊,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发行面向海内外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书店和报刊销售点。北美红杉林传媒公号为官方平台,北美华文作协网、新浪网、世界华文传媒等有关红杉林简介:高屋建瓴、开放广博;不拘一格,相容并蓄。刊登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作家的优秀作品。追求中英文双语交流,发表海内外有思想有见地的学术文章;创刊十七年来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获得海内外高等院校,公立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荣誉证书。联合各界举办五届国际青少年中英文大赛;出席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等,华山论剑,推动创新,追求卓越,连续多年赢得北美多项传媒大奖。坚持创作与研究并呈,典范与新锐兼容,从北美到欧亚一系列专辑,包括辛亥革命百年专辑、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世界华文文学专辑、世华名博专辑、海外女作家专辑、海外文轩专辑、旅游文学专辑、美华专辑、欧华专辑、加华专辑、世华专辑,还有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论坛专辑、哈佛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术专辑等,对海内外创作研究都起了相当强力的推动作用。
这些年来世界华文文学有着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分布在欧美的华人作家可谓异军突起,在思维方式及艺术探求上,深入思考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互补,以母语或非母语写作实现视域融合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中西合璧的艺术样式,呈现了华文文学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形态。展读这些作品,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海外华文作家在艰难曲折中坚持华文创作,在创作上注重人格独立、人性解放和生命意识的深层揭示。这也许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民族性、本土性与世界性等融合交叉与延伸的魅力所在,恰如专家所言:大批海外移民致使华语文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它的疆界是不断扩大的。海外华文作家和文学刊物得到国内学界关注,尤其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如蒋述卓老师、王列耀教授、张福贵会长等多位专家教授给与的精神鼓励。
华人刊物自主经营离不开社会各界支持。疫情以来,各行各业都受到重创,文学刊物也走到一个重要关口。由于在海内外及学术界影响力,有文化机构拟合作方案的;也有基金会商讨合作的。早几年《红杉林》开公号的时候,就尝试过做网上杂志,希望跟上时代,网刊的确可以节约印刷成本、邮寄成本,但是操作起来也是需要一个团队才行;也有读者反馈说纸质版拿在手里有重量,能收藏。说明纸媒的价值仍在,就继续努力,齐头并进。华人报刊逐渐发展成为多媒体,当然这也是一个发展方向。拟计划实施亚马逊销售,扩展影响力。
我们觉得越是逆境,就越是要坚持,更加努力构建东西方人文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马玲:《红杉林》已举办了几届青少年征文大赛,颇有影响。大赛目的旨在培养文学新人吗?
吕红:《红杉林》的宗旨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及教育交流。社长王灵智教授就是提倡和推动双语教育的资深专家。文学毕竟还是小众的,而促进教育更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从2012 年到2022 年《红杉林》以两年一届的方式举办了五届中美国际青少年大赛,主题包括“我的梦”“循着先辈的足迹”“爱地球、爱家园”“假如我是总统”“心中有爱”“人生路上”等,激发青少年创作灵感,吸引北美各地、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及澳洲等大中小学生参与。首届参赛人数逾一万五千多;之后参赛范围和地域也越来越宽。适逢《红杉林》创刊15 周年举办颁奖典礼,也是给幕后英雄一个亮相的机会。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新的征程的开始。“美华精英颁奖盛典”及第四届国际青少年大赛颁奖典于5 月28 日“亚太裔传统月”期间在旧金山胜利堂隆重举行,美国前交通部长赵小兰、国会议员赵美心、加州参议员威善高、加州众议员邱信福(David Chiu)等致贺。加州参议员威善高(Senator Scott Wiener)现场致词表示,去年是艰难的一年,但我们坚信未来,保持雄心与希望。组委会同时汇编《百年风云 杰出人物》,展现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百位华人精英。其中25 位当日获颁杰出成就奖或贡献奖:赵小兰、赵美心、袁南生、尹集成、王灵智、刘源凯、陈杰民、雷华钦、谭吴保仁、吴育庭、戴建民、沈时康、赵嬿、许忠政、黄宪生、谭文华、殷亚芬;杰出成就奖:许杰、邓孟诗、王德威、周励、严歌苓、刘荒田、吕红等。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发来贺信中表示,欣悉第四届国际青少年征文大赛“美华精英颁奖盛典”在华埠举办,谨致以热烈的祝贺。向荣获本届大赛奖项的青少年选手表示热烈祝贺。《红杉林》联合社团多年来举办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青少年征文大赛,获得华埠社区的大力支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裨益良多。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希望参与此次大赛的青少年们积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作文水平,增进中美友好交流,成为中美友好的使者。
马玲:您既是会长,又是主编,也兼具作家和评论家的多重身份。长期来讲,不同角色间有没有冲突?如何做到协同并进的?
吕红:回头来看都是机缘,曾经是作家协会的签约作家,作为研究学者访美,在文化交流中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奋斗过程如同过独木桥一样,前路未知,退路尽失,说起来也有很多辛酸,当然也得到了锻炼。让我和很多文学大家都有交集和联系,这是我很珍惜也很感恩的地方。比如像文学名家聂华苓、余光中、白先勇、痖弦、张错、陈若曦,新移民作家周励、严歌苓等等。作为一个文学博士,有天然的创作欲望,多年积累的阅历、观察与积累,总想要把心中故事变成精神产品,然而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办杂志上了。我更希望钻进象牙塔里写书。但却不得不把时间放在思考、应付、生存发展,方方面面,每期刊物重头稿,也是最耗心力精力。
马玲:其实您的著作颇丰,长篇小说《美国情人》、散文集《女人的白宫》、小说集《午夜兰桂坊》《红颜沧桑》等等。尤其是《美国情人》在海内外评论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这部小说创作酝酿与出版反馈是怎么样的?
吕红:在构思这个故事时,我曾写过一个短篇。长篇动笔以后,从前半部分截出两个中篇,单独发表了,反响还不错。经过修改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版本。有出版社希望再版也是一个好的反馈。有不少读者发来读后感或评论家文章,称《美国情人》把握住了三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底层的偷渡客、中层的教师、上层的议员及市长;认为如此全面准确,把握得很好的作品,是新时期的新收获。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张炯先生指出: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几大板块中,北美的华文文学新近的创作成就,渐被广泛注目。关注点已超越近乎于传奇般的经历,而扩展为对无数海外漂泊者的普遍境遇和命运深层次的探索。④评论家公仲教授表示:“书写情爱的情感小说,毕竟还是新移民女性作家的一个主要题材。在这方面,新世纪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优秀女作家的佳作精品。这种涉及到海内外的历史变迁,中西文化差异,甚至地域种族习俗不同的新视角、新情爱故事,肯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⑤
评论家于文涛认为作品内容厚实,场景开阔,人物饱满,细节鲜活,生动地描写了世纪之交美国旧金山湾区华人新移民的劳作打拼和苦辣酸甜,宛如一幅异国情调的《清明上河图》。书中有一段文字:“假如你能停留一下脚步,倾听那轻轻掠过华埠的风声和雨声——在每座楼业后面都有华人历史深处的无言叹息,异邦开拓的辛酸,曲折的故事连绵不绝。记载了从淘金者、修路劳工到工程师或商业巨子的漫长风雨路;记载了移民从筚路蓝缕到扬眉吐气的历史变迁。”⑥丰云教授见解独特:“在芯的生存挣扎和爱情波折的间隙之中,读者伴随着她的匆忙脚步,也渐次瞥见了旧金山华裔族群的诸多政治生活片段。德高望重的侨领、经济实力雄厚的专业精英、在种族主义、男权社会的挤压中顽强拼搏、机智周旋的华裔女议员、为了华裔族群的选票和捐款而不遗余力的白人政客等各色人等纷纷现诸于作者的笔下。这些面目各异的政治人物和频繁变换的政治场景连缀在一起,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美国地方选举政治运行的简约图景。”⑦
程国君教授从中发现:“寻找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为所有移民迁徙原因之一”⑧。从人类价值实现的基点上,论证了移民迁徙的内在动因:向着宇宙无穷无尽的未知去探索。人类不停地求索,爬过一山又一山,一岭又一岭。既探索可感知的,又探索难以明了的四度空间、负微粒和黑洞。探求外部世界的同时,人类亦常俯首自问:我到底是谁?价值何在?
另外,我与华文女作协会长曾经共同主编了一本包括86 位当代女性作家的作品集《女人的天涯》(简体版)、《新世纪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繁体版),逾400 多页,装帧精美,内容丰厚,反响颇佳,后来还获得了女性文学奖。其实当时心里有计划,趁机好好研究一下华文作家创作其中也包括女作家创作实绩及发展走向。
马玲:能谈一下您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吗?未来考虑用英文写作吗?个人希望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呢?您的小说选《曝光》由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并被编入世界最大的图书数据库World Cat。这个图书数据库是收录检索资料,还是全书呢?数据库应该不支持在World Cat 上面付费阅读吧?关于这本书,您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呢?
吕红:出版社拟签两部长篇还在打磨中。长篇小说写作就像是长跑,需要体力与耐力。中短篇可能见缝插针,而长篇小说是大的构架,需要更多整块的时间才可能完成。海外作家是耐得住寂寞的,还要有足够的文学积累,有美的追求有悲悯情怀;把人写透,就立得起来。有评论家看好本人,认为后面还会有大部头,希望我能够再接再厉潜心创作,宁可不要办刊。还激将说“文坛不缺好主编,缺的是好作家”。
关于双语写作,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小说奖”的哈金曾说过,英文用词不好拿捏。用一种非母语写作往往显得生硬,总是不如母语得心应手,毕竟英文不是华人与生俱来带着胎记的语言。前两年美国南方出版社出了本人汉英对照小说选从《曝光》到《秋夜如水》《硅谷轶事》等,折射不同境遇下女性爱情及命运跌宕。
导师黄曼君教授曾指出:女性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又有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交织融合。在总体审美特征上,有着崇高、悲凉、焦虑、和谐等多重审美特征的并存互渗,加以文体形式上嬗变、各种文体实验、多种话语体系所激活的生命力,铸造了新世纪文学主流突出而又形态多样的品格。作者表现鲜活的时代精神,透视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捕捉时代大潮中生命深层的强劲律动,发挥了女性文学向人性深处掘进的独有特色。⑨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公仲、于文涛、刘俊、丹娅、江少川、程国君、宋晓英、桂清扬等多位教授亦都推介作品。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南斯拉夫、巴西、日本、印度等亚马逊网站均可邮购。据说图书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收藏,都编入世界最大的图书数据库World Cat。也提供电子版。
马玲:您与文坛保持密切交往,和哪些作家相熟?以您多年经验可否给新生代有志写作者一些启发?
吕红:有评论家曾做了个标签,将凡在《红杉林》露过面或发过作品的统称“红杉林作家群”——当然对研究方便而言。多年来我们以各种方式与海内外作者保持联系。如江少川教授领衔撰写学术专著《湖北海外作家小说研究》,我牵线搭桥并作序:“荆楚大地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瑰丽奇异、大气磅礴的风格不仅对汉赋产生影响,并延伸至海外的华文文学,产生跨文化影响。其中程宝林、欧阳昱、欧阳海燕、陈谦、吕红、蔡铮、施定柔、张劲帆、张月梅、孙志卫等(还有从湖北辗转到台湾,后又到北美欧洲的王默人、荆棘、周愚、祖尉等)。生性达观默默耕耘,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贡献。原《长江文艺》主编、老作家洪洋表示,聂华苓作品进入美国高校作为教材,不仅是华人的骄傲,更是湖北人的骄傲!”⑩
遥想当年,初踏上美洲新大陆,迫不及待拨通聂老师电话,她带有湖北乡音的快人快语,那爽朗热情的声音化解了初到异国他乡的陌生感与文化落差,交谈中她邀我去爱荷华,虽错失良机,但心里始终有文学女神存在。那惺惺相惜之情一直都在鼓舞着我。诗人安格尔以怎样的深情,悉心守护着她梦想,相互扶持,让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为作家摇篮……
我们去爱荷华拜访年高九旬的聂华苓,思维敏捷、乡音未改。她女儿晓蓝做湖北菜珍珠圆子,让我们品尝到家乡美味。陪同我们到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University of Iowa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IWP)见到现任主管,赠送刊物。书房墙壁上挂着聂华苓与安格尔的画像。她许多重要作品在这里完成。告别爱荷华之前,聂华苓老师在窗前深情凝望着,目送我们远行。
在办刊过程中与诸多文坛大家交往,感受到数代华人作家学者的精神风貌,感受到华人精英生机蓬勃走向世界的步履……尤其是北美文坛藏龙卧虎人杰地灵。记得王德威教授早年陪母亲来美西,当时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任系主任,交往不多,但读了他许多论著甚为钦佩!后来我们筹备《跨越太平洋——北美华人文学国际论坛》拟邀请他演讲,惜因他预定讲学计划而阴差阳错。2019 年5 月恰逢哈佛与香港科技大合作论夏志清、李欧梵、刘再复之学术方向,王德威教授做主题发言,《红杉林》也特别做了会议专辑。
总之,在全球性现代进程中,新移民文学创作对中华文学的传承与新变,对世界华文的贡献所蕴含的现代性经验,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和话语编码,文化本身无优劣,只有差异;而尊重文化的差异,是世界之潮流。由于地球村趋势,世界华人文学逐渐壮大。以文化核心为建构基点,并且融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人类不断的智慧探求呈现出人性刚柔并济的广度和深度,那些释放心灵能量创造出交织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的煌煌巨作,展现出一部人类精神文化成长的史诗与命运交响曲。
①③吕红:《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华人文学跨文化特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版,序言。
②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④张炯:《海外移民的生动画卷——评吕红的长篇小说〈美国情人〉》,《华文文学》2006 年第2 期。
⑤公仲:《论新世纪新移民小说的发展》,《小说评论》2010 年第2 期。
⑥于文涛:《只为销魂一刻》,《国际日报》,2018 年10 月30 日。
⑦丰云:《〈美国情人〉的非爱情元素》,《红杉林》2011 年第1 期。
⑧程国君、韩云:《“所有移民迁徙原因”》,《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科版)》2015 年第1 期。
⑨黄曼君:《黄曼君文集》五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⑩江少川编:《湖北海外作家小说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