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婷,罗雄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4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新时代青年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起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革命传统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等丰富内涵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要求具有很高的契合性,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宝贵的思想和理论素材。
随着网络媒体和影视技术的发展,大众无图不欢的阅读习惯使得视觉化叙事成为社会交流的重要语言形式。图像叙事作为可视化叙事的一种形式,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叙事手段,也是呈现红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的图像叙事资源,可促进红色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巩固理想信念教育成果。
图像叙事是利用图像符号传达事件和表达特定事物意义的叙事形式[2],其实质是把空间化、去语境化的图像元素再次放到时间逻辑中,从而重构事件语境。图像叙事相比于文字叙事,其优势在于相同单元内所蕴含的信息更具概括性且形象,传播的直观性更强、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更符合受众信息接收特点,因而其内涵更容易被吸收和内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征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的聚合体[3]。红色文化的图像叙事则是利用图像元素将红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关键任务重新纳入时间的进程当中,以此表达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图像叙事能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和特有的内在感染力来震撼教育对象的心灵,涤荡教育对象的情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图像一直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和互动交流的重要形式。相比于文字,图像更容易让个体在视觉上产生联想与思考。而图像叙事相比于单纯图像,除了直观的视觉传播,还增加了对事件的梳理与整合,更能帮助教育对象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进行系统建构,理解红色文化所内蕴的精神内涵,增强情感共鸣,激发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达到坚定理想信念的效果。
理想信念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4]。信念是一个复合性整体,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体。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按照价值认同形成规律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是知情意行相互平衡的系列复杂心理过程。图像叙事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知、情、意、行4个阶段均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在认知建构阶段,图像叙事的可视化表征能完善红色文化的认知地图。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能将冗余文字转化为简单图像,将话语的抽象思维逻辑转变为图像的观看认知逻辑,协助其搭建起对红色文化的系统认知结构,从而引导青年学生理性思考。同时,图像叙事可增强理论的亲和力,促进理想信念认知的提升,在图像叙事构建的情景化场景中提高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
在情感激活阶段,图像的不同叙事模式可以增强认知的形象性,引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如红色历史故事中高潮跌宕情节的呈现、人物临危不惧心理活动的刻画,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炽热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意志形成阶段,图像叙事增强了青年学生政治情感的稳定性,促进了青年学生政治意志的强化。图像叙事产生的稳定、深刻、积极正向情感可以催化青年学生正向价值追求的形成。但当前青年学生情感共鸣来源很多,利己主义、娱乐至上、拜金主义等负面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信息圈层。红色文化的图像叙事形式除了具有直观性特点之外,还兼具正向价值引导功能。图像叙事经常使用的象征、明喻、暗喻能锚定意识形态叙事的方向和内容,推动个体在汲取红色文化“营养”中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无意识嵌入。
在行为转化阶段,图像叙事引起的青年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的变化,最终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正确的价值引导能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最终会以实际行动稳固意志。因此,行为转化既是图像叙事价值发挥的结果呈现,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
红色文化教育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能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既可以有效排除信息爆炸时代负面信息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冲击,也能唤醒新时代青年学生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意识。红色文化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先进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服务社会,进而实现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精神养分”。
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走深走实,需要借助符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的载体,而图像叙事恰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因为图像叙事既有利于实现情感传导和价值传递,也有助于历史真相和脉络的视觉重建,并将历史碎片渐渐拼合、还原、具体并生动起来,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占据人们的生活空间,使人们不自觉地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利用图像叙事,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一定的内在运行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信息接收模式,个体观察图像会经过视觉感知、视觉理解、视觉创作、视觉交流4个环节,其对应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知发展“知、情、意、行”4个过程。观察图像时,个体大脑知觉层产生视觉感知,并对信息刺激进行初步加工,进而产生浅层次的组织和意义。图像叙事将红色文化重新建构,其人物表现、故事情节会让青年学生产生视觉理解和情绪感染。同时,个体大脑思维层对表象信息进行编码转化,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实现视觉转化,稳定情绪感染,深化价值认同。最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则借助图像叙事视觉传播机制,促进个体内在的“知、情、意”向外化的“行”跃升,外化的行为也会在各种情境下稳固“知、情、意”,从而达到坚定理想信念的效果。
视觉化叙事的图像生产是对内容进行相对浅表化与感性化的表达,显示出视觉时代对感性思维的偏重。梳理红色文化的图像叙事资源可缓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图像叙述模式分为线性图像叙事、场景图像叙事及图文结合叙事[5]。线性叙事是按照一定的时空和逻辑顺序呈现的叙事方式[6]。红色文化的线性叙事立足于红色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挖掘其核心情节,以时间逻辑、因果关系为逻辑主线,将零散的情节重新呈现,这一叙事方式侧重于帮助青年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认知。场景叙事是指以个体为中心,以场景体验为指向的一种叙事方式[7]。红色文化的场景叙事立足红色文化资料,通过挖掘大量真实历史影像来营造历史氛围,或者注重符号和颜色建构,利用关键性图像弥补时间进程的有限叙述,增强个体的感官沉浸,这一叙事方式侧重于激活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图像叙事也会存在叙事不充分和意义被曲解的不足,因此需要利用一定的语言表述为图像叙事扩容,如增加关键词、旁白或音频资源。即红色文化的图文结合叙事,这一叙事方式主要是通过关键字的补充,准确传达图像叙事的价值导向传递,进而深化青年学生价值认同的深度。
象征性叙事、形象性叙事及指示性叙事是图像叙事传播的3个基本属性[8],借助图像叙事可以重新建构红色文化传播新场域。一是巧用象征性叙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视觉化表征,利用颜色或具有特定内涵的物品图像来与红色文化建立象征。如五星红旗、红船、红星代表国家、爱国主义等内涵的色彩符号;在黄河、长江、各类雕塑等物品中植入红色基因,从而达到通过象征性叙事传递红色文化知识,在凝练意义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二是巧用形象性叙事传递红色文化。雕塑、绘画等是红色文化图像传播形象性叙事的重要表现方式。红色文化的形象性叙事是通过视觉形象、艺术形象、感知形象来表现精神形象的。将红色文化抽象的精神以生动的形象传播,做到大众化、生活化,还能有效引起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巧用指示性叙事传播红色文化。指示性叙事是图像与图像之间、图像点线面之间、图像色彩与形状之间存有解释性关系。指示与象征不同,指示代表的是因果关系,存在于特定社会时空环境,它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9],其使用方式是根据指示内涵的不同程度,综合运用红色文化的颜色、形状、语言、符号等因子。在红色文化图像化传播中,指示性叙事更能深入传递红色文化的内在意义,更加细腻生动地将红色文化图像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理论上,“图像叙事”“红色文化”“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者的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三者融合也存在着以下现实困境。
图像叙事在加速信息传播、提升人们信息获取体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认知模式遭到“形象、具体”的解构,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10]。正是因为图像叙事这一“碎片化”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红色文化图像资源碎片化。红色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数量众多、内涵丰富。一方面,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合适的图像叙事方式呈现难度较大,创作者容易受篇幅影响对素材呈现进行删减,也会受语境变化进行二次添加新元素,因此难以避免出现符号化、碎片化与零散化。这将削弱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消解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的意义,导致价值共识不易凝聚。另一方面,图像接收者以浏览式的方式观看图像来还原历史知识,接收到的信息零碎、不成体系,易导致思维碎片化、理解层次浅。在不充分的图像叙事资源下,接收者容易将瞬间片段无意识想象,自主还原事件的逻辑关系,而这一思维逻辑过程会因为个体先前经验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从而产生歪曲事实、误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准确性需求难以满足。
“圈层化”指个体在互联网语境中自主选择和参与同自身价值立场一致、兴趣偏好趋同的特定用户圈层进行内部社交的群体性集中现象[11]。当前青年学生普遍有一批“志同道合”“兴趣相同”的网络社交圈层,不同圈层之间黏合性不强,网络圈层内部信息同质化强,异质圈层排他性强。红色文化的图像叙事传播尽管有相对固定的信息内容,但在本能排斥异质圈层和圈群分化的数字鸿沟中,容易导致青年学生对图像内容接受的分歧,产生不轻易接受红色文化价值引导的心理。此外,大数据算法能精准追踪青年学生图像浏览偏好,为青年学生搭建价值导向个性化的网络场域,持续推动偏好明显的同质化信息,使得青年学生无意识地陷入“信息茧房”,即使红色资源化身丰富的图像叙事资源,也容易被困于 “茧房”的青年学生过滤,或被算法识别被迫忽略。
图像叙事“去中心化”是指任何主体,包含图像创作者、传播者、接收者都可形成对图像价值的解读和引领。信息共享的网络环境造成话语主体的泛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被极大稀释。而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要建立起价值判断的认同。“去中心化”的图像叙事方式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削弱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的主导性,从而影响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如西方敌对势力抓住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价值观不稳定、喜好新奇的特点,用张冠李戴的手段曲解历史,散播混淆视听的图像,或者用先进技术制造视觉幻象与视觉奇观来霸占青年的“观看”,不断进行价值渗透,严重影响红色文化的话语地位。
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构型。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叙事场域可分为素材场域、创作场域、应用场域,需要经历红色文化内容挖掘、红色文化图像叙事模式生产、红色文化图像叙事资源传播与应用等环节。但以上环节相对比较独立,这种独立性影响着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从事红色文化视觉传播的主体队伍内部与教育工作者队伍尚未解决专业侧重所造成的运行隔阂。一方面,在红色文化图像叙事生产到教育应用阶段,需要有内容甄别能力的党史、国史、军史等专业研究人员,需要新媒体从业人员和教育工作者,但这3类人员来自不同领域,难以形成合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红色文化图像叙事资源的应用广度。另一方面,将图像化的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创作团队和教育团队的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红色文化图像叙事是具有价值导向的视觉转化过程,如不具备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容易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造成“意义折损”。
首先,要辩证处理图像叙事与其他形式叙事的关系。提升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能依靠单一叙事方式,需要借助数字媒体,组合使用图像、文字、音频等元素,借助电视、电影、动画、网络、3D等数字媒体,推动红色文化表达深度。其次,要善于利用现有权威数字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议题提炼,借助诸如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平台,选择合适的图像内容。最后,应构建高校联盟图像叙事资源共享数据库,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在数据中搭建红色文化图像叙事信息服务网络空间,各高校、各学院,甚至每个学生都是红色文化资源图像叙事的创作者、分享者和解读者,形成人人共创、人人共享、人人共悟的氛围,助推青年学生在数据共享中深化红色精神的理解,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要缓释圈层壁垒给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阻滞影响,就必须采取破茧融圈引流的方式,用能促使青年学生自主发生认知建构、情感共鸣、价值共通的图像叙事话语来实现红色文化的熏染,从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深度。一是要打破“信息茧房”,教育青年学生群体熟知社交网络圈层信息传播规律,避免其沉陷认知结构失衡的茧房中,引导其注意力转移至现实社交圈。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中要积极创设红色文化话语环境,消融网络圈层信息互斥,弱化思维定式边界,培养青年学生主动吸收红色文化的内驱力。二是要融圈共生,巧妙利用图像叙事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现有的圈层结构,把握好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生点,认可其他正能量文化在青年学生的欢迎程度,并在青年学生常驻的圈层结构中融入红色文化图像元素,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激发价值引导效能的目标。三是要引流稳圈,强化红色文化图像场域的沉浸体验,激活青年学生群体主动汲取精华的内生动力,提升教育主体参与性。同时,发掘朋辈的话语效力,培育同辈的红色文化传播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的话语领袖,建构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的圈层,形成红色文化图像圈层的虹吸效应,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圈层的青年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内发的价值认同。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如不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进行适当干预,若任由技术与资本相融而导致其意识形态影响力无序扩张,只会带来“去中心化”持续发酵。因此须完善以学生内驱力为核心的监督体系。一是制度规范,加强对学校各类媒体平台的规制,规范学生组织自媒体短视频与公众号管理,增加学生自治理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各团队相互交流与协作,以高素质的平台团队把握舆论导向和信息流向,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二是挖掘青年学生自主监督和相互监督的潜力,积极调动青年学生的自治活力,通过树立榜样、培育话语领袖的方式,发动学生主动对网络平台进行监督,抵制低俗图像内容或经过伪装的意识渗透图像的传播。三是提升青年学生的视觉信息把控能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优势,在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上强化政治敏锐性和道德法律意识,扩大视野格局,提升对红色文化图像甄别与判断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网络平台海量图像信息的敏锐度和辨别力。
在红色文化图像叙事的场域中,在资源挖掘、资源创作和资源应用三个进程中,各类主体构成一个“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协同发力”的育人共同体。这一共同体,有着构建全场域育人的“思政大格局”内涵,形塑“多元交互”的共生框架,解除红色文化图像叙事场域相对独立化困境。一是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资源,组建分级分区的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视觉化传播工作团队,统一价值引领共识,厘清各元主体权利与义务,明确权责划分与运行秩序。将红色文化图像叙事应用重新整合优化成“设计图”,再进一步细化为由一张张清单、一个个项目和一条条措施组成的“施工图”。二是高校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充分挖掘宝贵的红色文化图像资源,组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的专家团,结合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点,进行议题整合、甄别红色文化图像资源、提出叙事思路及梳理教育实践方案。三是视觉媒体创作团队,应根据要求对红色文化图像资源进行二次创作,扩充高校联盟图像叙事资源共享数据库。教育者可在数据库中根据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按需获取图像叙事资源。青年学生群体则在此数据库的服务网络空间加入学习圈,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激活情感共鸣,坚定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红色文化资源是理想信念教育宝贵的资源。以图像叙事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在顺应青年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厘清图文转换的逻辑理路和红色资源图像化转向机制,也要处理好图像叙事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困境。只有这样,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才能被充分挖掘,促使青年学生形成对党和国家积极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进而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