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2023-12-19 00:53:15贾心平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习惯

贾心平

镇原县临泾镇中心小学 (甘肃省庆阳市 744521)

1 引言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应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三观。德育是指教师树立、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优良的精神品德,最终以德育为重,促进达成教育和道德最基础的教育目标。学生父母应当与学校老师积极配合,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健康、快乐、和谐的生活中共同成长。小学生的世界观、情感意识和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大多数情况受到学生父母言行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利用学生家长的引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实现家庭教学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进行积极的联系,找出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积极纠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家校共育视角下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困境

2.1 家庭对学校培养工作缺乏信任

现在的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但是,有些父母经常由于工作原因而无法参加活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的活动不能长时间进行,这使得传统教育容易出现失误。这种特殊性和时间连续性需要考虑家校共育的有效性。但实际进行互动时,只有少数家长关注。近年来,学生在学校受伤的报道屡见不鲜,家长会对学校形成一定的担忧,不再信任学校,担心老师会伤害学生。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老师们的实际行动,负面影响将会减少[1]。从某种角度来看,对于学生的家长,教师应该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与老师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的家长只是口头上同意了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建议,但他们并没有依据老师指导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家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育孩子。

2.2 家校双方在习惯教育上角色失衡

一方面,现在有些老师看到自己是教育专业的,认为自己在教育学生方面比家长更专业,家长应该依据老师的想法来教育学生,给予家长的教育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所谓“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确实缺乏一些与习惯教育有所关联的背景知识,特别是从某种角度看来,这对于那些缺乏知识的年轻父母,因为自身没有得到真正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认为教师所传授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有效的,从而被动配合学习和接受,主观上放弃对学生教育的话语权,缺乏教育的主动性,造成双方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过程中地位不平等。此外,鉴于社会压力,家长们忙于工作,来接送学生时总是十分迅速,一味地把养成习惯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同时,一些家长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也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能受过高等教育,在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在这样的父母中,有些父母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在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时,他们大多数情况会从工作中带入一些习惯和思考。他们经常会从内心认为老师应该听他们的,他们认为自己培养学生习惯的方式是最正确的,不容置疑[2]。

2.3 教师利用家校共育培养学生习惯的能力欠佳

很多教师刚开始工作时没有丰富的育人理论知识,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家校合作教育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培训安排相对较少。因此,很多教师刚开始工作时,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对较少,特别是教师与家长沟通合作方面的培训更少。在开展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时,很多时候只是形式主义,缺乏实质内容。

3 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

大多数农村学生从小就直接受到来自家庭生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落后的农村,大多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找不到更有效、更合理、更可行的方法。另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比较忽视,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习惯缺少一定的指引,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开展家校共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教师和家长努力培养和规范学生价值观念意识和思想行为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能得到更全方位、更好的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家校互动、共同参加教育管理等新理念和新方法,得以更有效、更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我们不仅要更加重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逐步形成正确良好的品德行为,而且家长还应更加积极自觉地充分参加家庭实践、家庭管理等日常工作。当家长发现自身的教育方法遇到问题时,家长首先要多加注意,积极与老师沟通,与教师开展互动交流,从而对孩子进行更加科学的教育。在教师的积极帮助和推动下,彻底改变部分家长落后保守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努力创造一切条件让学校和家庭能够共同探索,找到一条合理的良好家校共育途径,帮助每一位家长、学生获得更好、更健康的身心和谐发展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创造条件。同时,教师也应当与家长一起,指导学校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重点要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格独立性这一独特的教育视角出发,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意愿和能力等,努力维护和培养学生自身独立完善的人格和自尊心,以更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到德育工作中,逐步形成内外的热情,确保各项工作活动顺利、更好地开展[3]。

3.2 建立学校、家长间平等合作平台

家校共育的理念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们带来教育管理的效果。首先,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充分、平等、和谐的有效合作,进行讨论和充分沟通,并共同努力寻找制定完善学生成长发展的相关策略,制定全面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共同开展教育管理研究时,首先需要尽快改变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对称的沟通合作关系,避免让家长在参加活动中只能被动地扮演从旁协助教师的角色,在一定的从属地位上,不能独立地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相反,需要双方之间保持平等和自由的合作关系。教师在开展日常课堂教学和辅导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知识、技能储备、文化素养积累和个人思想品德。同时,有组织、有针对性、及时地完成对当前课堂和教学常规的改进,注意认真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并及时记录。然后,家长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分析解决。从某种角度看来,教师也需要参照结合学生和家长的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认真的调查和解决,进一步增强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和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可以积极与学校构建更加平等的合作发展平台,制定更加具体、完整、合理的合作办学工作方案。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学校老师和家长陪伴的双重积极引导下,自觉地逐步形成规范的行为意识,纠正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同时,学生也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自觉、全方位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德素质[4]。

3.3 完善评价机制

鉴于学生的认知年龄差异较小,农村小学生在整体思维和意识能力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如果老师或家长不认真维护学生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那么就有可能让很多负面的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评价工作若能顺利有序开展,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当前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水平状况和学习行为意识,并开展有针对性地科学研究,优化课程教学和指导方案设计,使学生最终获得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以及学习环境。因此,要全方位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自身需要在思想观念的有效引导下,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优化和完善德育教学评价的工作机制。通过家校共育,进行深入、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将学生教育的客观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的质量相结合,从德育教育研究的特点出发,制定具体教学评分规则和评估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老师、家长的指导和支持下,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还能让他们有效地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此过程中,自觉培养、规范学生的自我行为意识,逐步改正各种不良思维习惯[5]。此外,为了更好地保障家校共育的开展,评价活动还需要结合当前教师自身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与当前父母的行为,借助教师自我评价、家长引导和学生的互动评价。这不仅能够进一步保证德育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进一步使教师结合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研究,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通过家校合作让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好、更安全地学习、生活、成长环境,使其顺利成长,转化为高素质人才,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目标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4 培养淳朴的家教家风

家庭教育和家风一般是由家长构建,并进行培养的。家庭教育是树立优秀家风的最佳形式的实践载体。同时,优良的家教传统和家风是保证家庭关系长久、和谐、稳定、健康的精神基石。家教家风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比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能够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健康、文明的学生,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自觉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素养和生活习惯等。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构建良好文明的家庭作风,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创造一种公平、和谐、友爱共存的新型亲子家庭关系。如果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抱怨、争吵不休,学生可能会处处感受到一个家庭带来的冷漠、无情和敌意等情绪,在内心最深处很可能会留下一些痛苦的伤痕,甚至可能会深深影响到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

3.5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师生交流沟通工作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信息和各种情况的最重要工作途径,也是实现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一条重要合作桥梁。班主任尤其应加以高度重视,并注意采用各种有效合理的师生沟通手段方法,取得良好的师生沟通效果。其中,在引导师生主动沟通问题的教育过程环节中积极开展主题德育案例教育,这应该是促进班主任自觉开展课堂主导性德育案例教育实践的一种关键举措,班主任应该着力加大德育案例主题教育实践在指导师生情感沟通活动过程活动中的渗透推进力度[6]。

3.6 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共育渠道

在信息技术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开始被引入创新,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教育和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知识的共享、交流和效率,也进一步提升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日常良好教育习惯的形成和培养方面的效率。学校可充分合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构建集学校、班级、教师、家庭、学生五要素为一体的校园信息服务管理工作平台,借助当代数字化对全校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家庭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统一和谐,使学校学生人才专业培养等教育实践工作更加顺利开展。教师要成为校园数字化教育和管理信息化的领导者,将班级学生家长在教育、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日常表现反馈给教育信息组,使学生的家长能够随时实时获知、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而学校的老师也要主动引导学生的家长,定期将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好言行记录发给老师。一方面,将进一步使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也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自身行为自律的学习精神,并将在全校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帮助学生自觉有效地逐步养成这种良好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建学习小组,制定主题学习指导内容,展示每个学生逐步形成的一连串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样,教师就能够从学习生活内容和研究性学习任务两个小层次,将学习任务一一分配给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在一定的学习时间段内主动完成一项作业,并确保一定的学习时间。同时,主动完成段内相同的家务活。然后,让其他学生负责上传学生选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上述作业内容记录,同时对所有学生获得的活动成果质量和完成过程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评估是否所有学生都有良好健康的日常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

4 结语

总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有耐心,让学生重复良好的习惯,因为每一次重复都是对学生好习惯养成的不断增强教育。在思维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采取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愿意参加,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家庭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不断改变、调整家校共育的理念与教学方案,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习惯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家校距离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上课好习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