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梅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作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复杂问题的关键点和解题的突破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类型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逆向分析、反向推理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应用;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2-0035-03
基于逆向思维的数学解题方式,需要学生能够学会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通过尝试置换问题的条件和结果进行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和反向证明的形式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对此,学科教师应适时引入逆向思维的数学概念,并进行相关类型问题的实践分析,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1 置换推演,分析解题思路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数学概念的延伸与推演往往是双向的,部分数学推理性问题的设计也同样如此.学科教师可以进行侧面引导,学生在传统的正向思考受阻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尝试将条件与结果的推演顺序置换,深入理解不同类型数学问题的概念本质,促进学生形成双向思考的解题思维习惯.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图形几何相结合的数学问题,如果按照正向顺序求解,其过程可能极为复杂,教师应及时引入反向推理的逆向思维方法,分析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的坐标为(3, 4),点B的坐标为(9, 10),当△AB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C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在传统正向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尝试计算等腰三角形的两边边长和角度,然后求点C的坐标满足的条件.但是当学生进行计算时,会发现其计算量极其庞大,求解过程非常复杂.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列方程求解,需确定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这更是让该数学问题的求解趋于轨迹范畴,情况更趋向多元化.所以数学教师应及时引入逆向思维模型,将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果进行置换,辅助学生推演分析解题思路:首先观察到△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而本题中对△ABC的等腰三角形属性的界定较为模糊,不能够确定底边和腰具体是哪条边,所以需要基于底边,进行分类讨论和逆向推理,通过将C的坐标(x, y)与等腰三角形条件进行置换,进行逆向推理.在解决本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分为三种情况求解.
第一種情况:当BC作为底边时,AB与AC应为腰,则AB=AC,所以学生首先可以计算AB的长度,AB=(9-3)2+(10-4)2=62+62=62.从而可知当AC=62时,△ABC即为等腰三角形,那么学生就能够根据点A和点C的坐标,建立方程求解,(x-3)2+(y-4)2=(62)2,学生在得到该答案时,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点C始终横在半径为62的圆上,其圆心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4.
第二种情况:当AC为底边时,BA与BC应为腰,则BA=BC,学生类比第一种情况,AB=62,当BA=BC时,△ABC为等腰三角形,那么学生就能够根据点B和点C的坐标,建立方程(x-9)2+(y-10)2=(62)2,点C始终横在半径为62的圆上,其圆心的横坐标为9,纵坐标为10.
第三种情况:当AB为底边时,即作为一种特殊情况,学生不能得知AC和BC中其中任意一条的具体长度,那么学生则需要善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构建当AC=BC时的方程,即(x-3)2+(y-4)2=(x-9)2+(y-10)2,进一步展开整理得x+y=13,从而可知点C在横纵截距都为13的直线上.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逆向思维解题思路的引入与分析,将条件与结果进行置换,能使学生准确把握不同情况下的解题思路.因此,逆向思维能够使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清晰完整,培养学生双向思考的数学解题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与性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思维转换,优化解题效率
在初中数学解题过程中,思维模式的转化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逆向思维的实践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转换解题方向,提高解题效率.对此,数学教师应引入逆向思维,减少解题过程中的繁琐计算,优化解题步骤,实现解题效率的显著提升.
在初中数学问题解答中,大多数问题都涉及数学公式,常常需要通过代入数值进行计算求解.这种顺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导致计算量较大,耗费时间较多,而通过逆向思维,转化解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计算量,提高解题效率[1].
例2某家服装店以每件30元的价格购进一批T恤,如果以每件40元的价格售出,那么在一个月内,能够售出300件,但是根据过去积累的销售经验,当出售价格每提升1元,当月T恤的销售量则会减少10件,设T恤的出售价格涨价x元,现服装店要求该种T恤当月的利润总额达到3 360元,并尽可能减少库存,则x的值应为多少?售价为多少时,利润最大?
学生在解决该应用题的第一问时,可以得到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即y=(300-10x)(x+40-30)=-10x2+200x+3 000,再将y=3 360代入到关系式之中,得到-10x2+200x-360=0,最终化简为x2-20x+36=0.在常规思维下,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往往会使用公式法进行计算,而公式法的步骤较为繁琐,还需要在Δ=b2-4ac≥0的前置条件下进行,学生极有可能忽略这些步骤,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本题,学生应尝试转变思维模式,利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2-20x+36=(x-2)(x-18)=0,从而直接得出x=2和x=18两个答案.为了尽快减少库存,x=18不符合题意,舍去,故x=2.在第二个问题的解答中,学生也能够意识到需利用函数最值公式x=-b2a和y=4ac-b24a进行求解,但是将数据代入时,学生会发现y=4×(-10)×3 000-20024×(-10),其计算量非常较大,很容易出现计算失误,所以学生更需要利用逆向思维,简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将分子以乘法分配律的形式进行转化,调整为200×(-600-200),极大程度简化了计算过程,全面提高解题效率.
由此可见,逆向思维能够显著提高解题效率.通过转换思维模式,减少繁琐计算,优化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更简便、更直接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促进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同步提升.
3 逻辑构建,探明解题本质
逆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而逻辑分析作为逆向思维的主轴,是探明数学问题本质的基本方法.对此,数学教师需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帮助学生探明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在进行抽象概念的证明时,可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
例3证明:2为无理数.
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理数的概念可能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学生很难通过正向思维来完成证明.为此,数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问题的逻辑链条,尝试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假设2是有理数[2],那么根据有理数的性质,任何有理数都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将2可以表示为mn,其中m、n是不为零的整数,并且m、n互质,根据假设,学生即可通过等式两边同时平方,得到(mn)2=(2)2=2的关系式,由此可得m2=2n2,由于m2是偶数,学生可以将m表示为2k,其中k为整数,那么m2=4k2=2n2,最终可以得到n2=2k2,这意味着n也是偶数,然而事实上,m和n本质上已经是互质关系,这与一开始的假设互相矛盾.因此,学生可以依托于逻辑链进行反向证明,得出2不是有理数,而是无理数.
通过反证法,学生可以更为清晰地把握证明的思维逻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证明过程,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逻辑和探究问题本质的能力.
可见,通过逆向思维和逻辑分析,数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解决更为抽象的问题,并掌握解题的关键思路.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活和清晰.
4 反向檢验,验证解题答案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不仅仅停留于问题的解答,同样也适用于答案的检验.通过逆向思维,学生依托于计算结果,通过推理和分析,验证解题答案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准确性.
在初中数学试题的设计与设置中,方程求解、不等式求解和因式分解求解是代数部分的重点内容,这一系列题型的设计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所以该部分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初中数学的特殊性,其求解过程即便需要应用多种数学解题方法,但最终得到的答案更偏向基础[3].
例4解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
当学生进行正确解答时,最终所得到的答案应为x1=-3和x2=0.5.但是当学生未能完全掌握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不使用十字相乘法,而继续使用公式法求解时,往往会在公式的使用上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学生在解决此类题型时,可以借助逆向思维进行反向检验,验证所得到答案的正确性.借助逆向思维,学生可以将x的值代入原方程,然后计算等式是否成立.将x=-3代入方程左边,得到2×(-3)2+5×(-3)-3=18-15-3=0,与原方程左边等于右边的条件一致.将x2=0.5代入方程,同样进行计算,最终得到2×0.52+5×0.5-3=0.5+2.5-3=0,与原方程左边等于右边的条件一致,所以通过逆向思维验证,学生得出的解答x1=-3和x2=0.5是方程的解.
由此可以看出,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不仅可用于较为复杂问题的解答,也可用于答案的检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会逆向求解和反向检验的同时,夯实自身的数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逆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通过设计逆向思维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尝试置换问题的条件和结果,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探求数学问题的本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整体解题效率的基础上,把握反向证明与逆向求解的技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奎.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研究[J].数学之友,2023(5):53-55.
[2] 黄圣杰.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3):35-36.
[3] 汤久妹.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104-105.
[责任编辑: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