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 肖映博
摘要:本文从文化迁徙的角度回顾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二期工程策划设计全过程。梦工场项目是深圳前海践行深港合作的重点项目,具有深港合作多元文化背景基因,从策划开始,就得到了内地与香港的高度关注和多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前海各相关部门亦给予了鼎力支持。但在“1.5级城市开发”时空受限的情景下,前海的快速建设与变化的环境文脉,将香港建筑专业模式与“惯习”的边界一次次重新构建,香港建筑师则经历着时间压缩与面临超越香港本土建筑经验的双重难题;同时内地与香港两地建筑专业人士充分的深入交流,发生理念与工作方式的碰撞与融合。梦工场项目一、二期工程的设计实践发展过程,深刻反映出深港两地对众创空间与产业发展理念的共性与差异,也为深入理解前海近十年来的建设历程提供了实证样本。
关键词:前海;深港合作;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文化迁移;时空压缩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of Phase I and II of the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You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Hub (E-Hub) from a cultural transfer perspective. The E-Hub project is a key initiative for Qianhai to foster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with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outset, the project has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nd support from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Projects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also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Yet, under the restricted spatiotemporal context of “1.5-level land development”, the speci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of Qianhai re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boundary of Hong Kong's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mode and habitus once and for all. This has initiated a cultural transfer through an architectural lens. Hong Kong architects face the dual challenge of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adapting to experiences beyond those of Hong Kong. Building professionals from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SAR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collision, conflict, and fusion of ideas and working modes occu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hase I and II of the Dream Factory Project reflects both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henzhen and Hong Kong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rowd Innovation Space (CI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cepts. This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Qianhais construction history over the past decade.
Keywords: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Cooperation; Qianhai Shenzhen-Hong Kong You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Hub; Cultural Transfer; Time Space Compression
1.前海與深港合作
1.1 导言
深圳作为我国创新创业高地,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与现代服务业产业与人才,对各类众创空间(Crowd Innovation Space)与科技孵化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市场和政府在“双创”热潮中,将众创空间作为创客发展的重要场景支撑,加大了对其的建设和投入。至2016年,仅仅是深圳市南山区域内就拥有300家以上众创空间1。为了避免区域内产业空间同质化竞争问题,深圳市计划在前海建立创业平台,落实中央惠港政策,深化深港合作成为这个未来命名为“前海青年梦工场”的重要使命。为了彰显深港合作的特色,香港青年协会参与了“梦工场运营指导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园区在空间氛围的营造指引上,注重为入驻团队提供“港人、港味、港式服务”的特色体验;园区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重点支持导入具有明显优势的香港本土产业。
香港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与高等教育重镇,也先后构建了生产力促进局、数码港、香港科技园等科创产业平台,但是仍然面对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避免本土科创公司流失,如何评估和提升投入产出效益和效率,如何配套有效政策构建社会层面的创新生态氛围等。“前海青年梦工场”项目对香港科创系统运行模式,产业空间设计力量进行全方位引入,期望能够为香港青年施展才能提供拓展空间,实现促进香港企业、香港居民更加踊跃参与大湾区建设目的。在这个深港跨境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香港设计力量的空间实践,既满足了众创空间的功能需求,又作为一种亚文化符号(港味),兼顾传达社会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含义。建筑师所处深港文化背景差异,深港两地体制区隔,产业发展状态差异,都使得跨文化的建筑设计实践脱离了原本的社会文化环境后,引发不同的语义解读,甚至误读。2深港两城特殊的地缘关系,虽然曾经使建筑领域的“香港模式”为深圳建筑类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早期经验与历史范式,并稳定地固化在深圳都市生活体验中,3但是在新的时代环境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叙事中,香港建筑实践跨越社会文化情景,在前海的移植过程中,相比上世纪的深港建筑文化交流面临更多本土建筑范式的冲突,无疑会经历更深刻的“意义的混乱,融合与收敛”理念冲突过程,但也是建筑创作灵感与新意义产生的活力所在。
1.2 前海与深港合作
前海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面向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门户,拥有连接国内及国际市场的优越区位。2011年,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前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一系列逐渐建设完善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深港两地的合作。
除了“深港合作”使命以外,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远远不是为深圳这座一线城市再创造一些GDP的经济增长点,而是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做试验的重任。2012年前海筹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从这时起,“中国梦”就成为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成为指导前海新城建设的重要理念源泉。2013年深圳市长王荣表示,前海要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梦工场”。4对于前海的定位也变成了“五个区的叠加,即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人打造中国梦的试验区,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门户区,追求“质量造就未来”的样板区。”从这时开始“梦”与“筑梦”相关的内容,就变成了前海重要的主题符号反复出现。(图1)
1.3 土地创新1.5级开发
前海合作区从成立开始,就在一片滩涂景象中迅速进入到了高强度、复合型城市开发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但是新城的建设往往需要时间与人气的积累,尽管已有大量的企业在前海注册,但是前海域内的高层写字楼项目开发才刚刚开始,所以在前海早期建设过程中,新区现状基础设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远远滞后于快速增长的新城生产生活需求。如果依赖传统的一级二级开发模式将会使得前海长期处于施工工地状态,也会导致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针对前海“大规模、高密度城市开发”与“快速呈现新城形象、聚集人气、拉动土地价值”这一对棘手矛盾,前海管理局创新性制定并出台国内首个土地租赁的管理细则——《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土地租赁管理办法(试行)》,借助前海土地政策优势,提出“土地阶梯开发利用模式”(表1),充分利用区内开发时序较晚的闲置土地资源,创新性地打造一系列1.5级士地开发建设项目。这些具有快速建造、临时性特色的建设项目,却发挥了深度挖掘土地价值,形成滚动开发的作用。建海建设投资集团直接参与实践了这一模式,也见证了土地创新开发利用模式为前海开发建设、营商环境提升,以及与深港合作等目标所做出的重要贡献。5
前海企业公馆就是实践“土地阶梯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2013年,为了满足大量在前海注册企业的实体办公区域需求。在前海展示厅与前海管理局临时综合办公楼西北侧,由万科集团和前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整个前海自贸区第一个落地产业园区,由30余座64个单元独栋式企业办公建筑单体构成,这个园区的建成为以金融机构与科技服务行业为主的入驻企业提供了进行办公、展示和会晤的成熟场所,其中有32%入驻企业位居世界500强。(图2)
随着前海在土地1.5级开发模式上的持续创新性实践,一系列涵盖规划展示、政府、商业、办公室与孵化器、公寓宿舍与会展等多种业态的项目逐渐集中于前海大道、梦海大道、前湾二路、与月亮湾大道所围合出的区域内,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策划,依次安排了前海门厅、企业公馆、贸易服务中心、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厂、集中临建区、滨水公园、生态公园等特色项目6与前海正在进行施工场地实现有效的隔离,并且呈现出连续完整的新城风貌。
这个区域原本规划为文化商业用地,但是尚未出让,也适宜通过1.5级开发一系列临时性建筑进一步推高地价再出售。这个区域毗邻前海蛇口自贸区形象大门,是当时出入前海交通最为便捷的区域。在助力前海土地灵活、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成为在前海“成长”过程中承接未来城市风貌想象的展示区域。(图3-4)
本文所重點论述的前海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也是1.5级开发的重要示范案例,作为前海实现深港青年创业梦想的平台,也选在了临时建筑集中的区域,设立于前海企业公馆的西侧,并期望创业青年企业家与前海企业公馆内世界 500 强等企业学习、合作、交流。而当青年企业家从孵化器成功创业,也可以顺势入住更为宽敞的企业公馆办公场地。
2.梦工场一期
2.1 梦工场的孕育
2013 年,前海管理局开展深港合作顶层设计和重大项目的研究,探索建立深港共享前海开发红利的利益机制。通过完成《前海深港合作总体方案(初稿)》,构建了前海深港合作开发的整体格局和思路。其中对接香港青年人的部分,主要聚焦于2.7万平方米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项目,目标是建成“硅谷”似的青年国际社区,为深港、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青年提供科技竞技的“奥林匹克赛场”。
2013年年底在深港合作会议上,与香港青年协会达成协议,共建深港青年梦工场,项目正式开始启动。成为前海为香港及内地青年提供的一个环境优良、配套完善、支援服务、激发创意的创业实践基地,也为香港与内地,以及亚太地区创业青年提供一个互动交流、拓展创新机遇的发展平台。前海管理局与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三方,在前期为推进梦工场运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达成梦工场公益型市场化运营的共识。深港青年创业梦工场的签约,完善了三方合作机制,使基地内除可享受前海现有优惠政策外,还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创新创业辅导和提供开放平台等措施,扶持两地青年以较低的运营成本和商业风险实现创业。7
2.2 梦工场的设计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位于前早期开发的黄金地带,园区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一期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来自香港的何周礼建筑设计事务所(Barrier Ho Architecture-Interiors,简称BHA)的方案设计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这个项目的主创团队。在获得梦工场项目之前,BHA更多以优秀的香港青年设计师形象呈现给建筑界,在他的作品集宣言中,他引用了B.Doshi《没有形容词的建筑》概念来阐述自己的城市建筑主张,在他的论述中,亚洲的建筑市场被欧美“明星建筑师”符号性的空间生产所垄断,这种打断本土传统亚洲文化与建筑现代性之间延续的输入建筑形式,在满足了投资者和决策者创造吸引眼球的视觉刺激需求的同时,仅仅做到的是形式上跟随时尚和标签作用,并没有任何功能。8
BHA所希望争取的建筑实践,是创造出基于对于本土文脉与场景的尊重,创造出解决问题根源的建筑结果。9 在他所成长与执业的香港,不断从香港市井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柴湾利用天桥下面的剩余空间所做的社区服务中心,揭示出一种在香港高密度拥挤环境下独有的城市建筑特征;而在Zebrano项目中,在九龙城一片“低矮”老城区中建造“高耸”的建筑来示范城市蜕变。在与香港青协所合作的青年旅社等室内项目中,他也顺利实现了让业主与用户满意的效果。
尽管BHA在2000年初就开始“北上”内地市场开拓业务,但当在2014年初开始梦工场项目设计的时候,他与21世纪第一个十年在大陆开展业务的香港建筑师一样10,要迅速适应从在香港高度专业化分工,经年累月的时间积累才能了解建筑行业的环境,迅速转换到了中国内地快速城市化建设开放的大环境下,至于梦工场项目在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又是在1.5级土地开发以追求快速建造满足空间需求的临时性建筑,无疑将深港看似相似的实践背景差异进一步放大。
从时间节点上看,2014年2月28日,前海管理局与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三方签订了前海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合作框架的同时,BHA已经开始提交室内设计图纸,3月18日,BHA提交效果图以作报建用途,4月30日施工单位开始施工。所以在这种高速迭代的环境下,如何将香港成熟建筑市场所孕育的专业性与个人奇思妙想,高质量、高效率付诸实践成为了以BHA为代表的香港建筑师在内地跨文化实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这片被设计师称为“将是一個令人惊叹的大型项目”中,需要设置青年创业园区、展览及创业服务中心、青年创业学院、青年创新中心、人才驿站和智慧云中心等8栋建筑。建筑师选择了四个要素来生成建筑群。
(一)海与深圳和中国关系的意义
在设计说明中,BHA所描述前海中的城市建筑成果是具有“创新、开放与外向精神”,前海的大胆创新精神同样也是青年人所独有的特征,而前海对于青年特别是深港青年创业的关照,帮助他们“圆梦”也可以与2014年被广泛讨论的“中国梦”概念相吻合。
(二)前海创意青年创业梦工厂的意义
前海合作区的未来,将成为推动深港合作,甚至与国际接轨的主要支点。这样的特点和未来潜力应该让深港年轻人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
(三)青年梦工场在前海扮演的角色
有别于前海其他项目开发,更为关注青年创业者需求的青年梦工场将在前海扮演前驱的角色,并且通过这个场所的开放特质,将前海创新的精神通过青年人的交流从前海到深港,甚至国内外向更远的范围传递,从而产生更多创意可能性。
(四)“梦想”的要素
“梦” 似乎遥不可及,在青年人身上却是代表无限的可能和机会。BHA所创造的前海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就是这么一个让青年人把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效地落地并且继续发展延伸的场所。
2.3 梦工场设计分析
在设计说明中,BHA考虑用了“创新、创意、探索、启发、无边际、机会、灵活、幻想、体验、原创”十个概念来体现“梦”的元素。在组团建筑单体设计上,BHA选择用空间的手法来呈现对于“梦想”要素的解读,以互动校园式设计(Quadrangle Campus)作设计蓝本,即开放式院落空间的形式塑造梦工场这个平台,希望促进和加强世界各地,特别是深圳和香港的青年企业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分享。通过互动交流,让青年创业者实现多元化统一。(图5)
院落式校园空间(Quadrangle Campus)一直是香港对于校园空间想象的一个重要范式,也寄托着香港人对于青年求学生活的美好回忆。何周礼先生曾经在采访中表示香港著名建筑师何弢(HO, Tao)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1,除了建筑设计与事务所运营之外,何弢博士也是一位活跃的思想家,特别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他经常在中国内地与欧美演讲,倡导中国传统思维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结合12他所设计的相关浸会大学教学楼(1989)也是多层建筑与穿透式院落的有机组合。一代代香港建筑师持之以恒的尝试将传统的四合院转化为新的空间形式,从而消解香港高密度环境下空间局促的感受,增强场所内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良性交流。直到现在香港大学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都市合院主义系列”还在源源不断的为这种建筑范式提供新鲜样本。
但是在容积率仅为0.7梦工场项目中,BHA所采用的“开放式院落”实际上被放置在了更为开敞的景观绿地环境上,当一个陌生人从景观环境进入到BHA所构建的“校园院落式”单体建筑中的时候,往往更多体验到这个院落对内的围合感受。从这个角度看,院落模型在梦工场一期的环境下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对外抵抗周边未建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内为使用者提供世外桃源式的庇护效果。
虽然作为临时建筑的梦工场建设时间节点非常紧迫,但是BHA仍然在2013年底提供了一些多方案比对,在早期方案中,设计师似乎更为关注用不规则的空间设计与建筑单体进行边界模糊,并且期望通过连续的景观与绿化,让青年创业者能够走出办公室室内环境的束缚,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交流与工作。(图6左)
但是随着“校园院落”这一建筑单体元素的确认,方案开始向着按照功能需求划分出不同主题的8个小建筑,以其不规则的边界,围合成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再根据空间特性处理院落开放与封闭程度转换。为了迎合“孕育梦想的平台”这一主题,设计师在总图体块基本确定后,用近乎直白的方式往繁体字“夢”字形态去做调整(图6右-图7)。整个园区的视觉也被控制在“黑、白、灰 ”三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隐喻在纯白的画布上让青年人涂抹色彩丰富自己光明多彩的未来,对应着深港两地青年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完成自己的创意梦想的项目期许。
从总图(图7)来审视梦工场方案,主入口的设置同样值得分析。结合周边建筑现状,BHA将主入口设置与东南侧,与前文提到非常重要的前海企业公馆相呼应。从主入口开始设置了宽阔鲜明的入口大道与青年广场轴线,几乎所有的建筑园林都朝向核心部分的青年广场开放,使得这里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校园社区感觉的空间。同时也成为了公开报道中前海梦工场最为常见的呈现角度。(图8)
另一方面,设计师似乎有意无意的忽视了项目基地东北和西北方向所紧邻前湾一路(城市主干道,现为前海大道)和建设中的梦海大道(城市次干道)。虽然当时前海规划建设的专家一再强调这两条干道沿街立面的重要性,但是设计师还是坚持从当时2013-2014年的基地状况出发,选择用较为谦逊沿街立面对应前海大道沿线(图9),然后在基地西北方向(梦海大道方向)布置了一系列体育设施,轻松休闲的后花园。建筑群中立面设计的最为低调沉稳的设备用房,却被安置在了前海大道与梦海大道的交叉路口旁边。在总图(图7)上设计师关注到了左上角地铁用地,却没有标出基地周边的道路名称,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BHA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到处都是建设热土的前海,精准寻找出未来城市的文脉。
3.梦工场二期(西区)
3.1 梦工场二期的筹建
2014年底开幕的梦工场逐渐成为推进深港合作的重要阵地、服务深港及世界青年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服务平台。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相关用房面积出现了紧张,2015年10月开始不断出现“租赁面积不足”的请示报告。在建投集团所做出的《可行性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一期建筑总体容积率低,建筑内的分隔设计和办公配置以供4-16人小团队使用为主,50%的孵化办公的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一期建筑的小空间分隔的特点对于进入发展中期的孵化(规模一般达到30—50人)团队来说并不方便。因此,园区内部分孵化成功进入发展中期的团队受制于空间,不得不退出梦工场,另觅新家。
2018年,前海计划在梦工场基地中增建二期建筑,解决租赁空间短缺与空间拓展性问题。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考虑,则是作为最早一批前海项目,梦工场见证了前海片区的迅猛发展。一期项目仅仅建成3年后的基地周边,建成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蜕变。BHA在一期选址的主入口相对应的鲤鱼门街,由于周边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转变成了一个沿街停车的支路。而一期建设围合院落所抵抗的基地东北侧的前海大道和西北侧的梦海大道,都发展成为了前海重要的景观轴线,在这两个重要的景观轴线上面,一期梦工场却选择作为“后花园”布置了一系列体育场地与功能用房。
3.2 梦工场二期的设计
二期东区设计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在这个1.5级开发的临时建筑群体上面,做出积极应对,从而尊重前海时空背景环境的变化。在这片被一期项目全铺满的基地上,只有基地西北侧靠近梦海大道的球馆与后院花园可以用于放置新的二期建筑。新的建筑也将给梦工场园区定义新的主入口,从向东南的企业公馆华丽转身,变成朝向北侧梦海大道与前海大道相交的十字路口。
建设项目方案二期,共两栋六层建筑,基地西北角為孵化器办公楼,以中小型研发办公为主;而东北角为加速器办公楼,集合了实验室,大型工作室等较大体量的研发用房。两座办公楼依然以1.5级开发模式为设计依据,为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钢结构临时建筑,将会为梦工场增加约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两者的中间区域,是新增的梦工场建筑群面对梦海大道的主入口广场。
二期方案所遇到最大的挑战,正是源自于一期工程设计时候对于当时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梦海大道的忽视,根据相关深圳城市建设规划法规规定,城市次主干道沿街建筑必须从基地红线向后推线6米,加上对一期已有建筑的推线。使得在原本依照体育设施与景观用地标准而规划的二期建筑用地变得十分狭长。(图12)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对临时建筑变通考虑,前海方面与规划部门协调,使得二期新增建筑在不影响已有办公建筑采光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建筑物0米退线,仅在两栋建筑首层与地下室做退线处理,BHA所设想的中庭院落所串联的6层办公与公共活动空间才得以最终实现。(图11,图13-14)
3.3 梦工场一、二期项目的总结
完成一、二期建设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是集创意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创新创业平台,为香港青年人才的创业聚焦提供资金、场地、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梦工场规划建设有配套的人才驿站、创业学院、公共技术平台和商务展览设施,并为每家入区团队提供创业导师、管理及科技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以及人才招聘的渠道。通过不定期举办各种创业论坛、创业大赛、深港创客营、嘉年华等各项科技主题活动,成为了目前前海区域内港人、港企分布最为集中的项目研发与办公生活社区。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内高层次人才跨境通勤圈及日常生活圈都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负责本项目建设期的投资建设工作前海建投集团,对一、二期项目建设实施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深入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建筑形式选择可以感受到,一期更中庸、更内敛;二期更具有张力、更有城市街区体验;从建筑材料使用方面来看,一期稍显传统,似乎强调延续香港高校的空间体验,以白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创造出了一种平和氛围;二期开始选择更有现代感的元素,特别是不锈钢和金属材料的广泛使用,代表了产业建筑特有的现代元素和科技感;从内部组织的庭院空间来看,一期是传统的半开放院落空间,更贴近自然、更松弛;二期由于容积率提高,空间组织元素变成了中庭塑造;关于建筑轴线问题,建造一期时,桥、路、交通等外部环境均未建成,设计者对于规划图纸的想象。远没有现实构筑物来的充分,所以指向不是很明确;到了二期周边环境建设基本成熟后,深港双方对于建筑轴线的选择变得更为统一。这种建筑形式的进化发展,也象征着梦工场的塑造从一期到二期的过程,是从“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并最终形成产业园区性质的“全程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过程的一次“时空压缩”的呈现,其空间秩序与各发展要素在一、二期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二期更多的是一期功能的适当尺度放大(例如创新团队办公指标的拓展)与功能组织协调(比如基于创业团队实验行为与研发行为模式变化的空间优化)。
3.4 总建筑师全过程负责制
香港何弢博士除了建筑设计作品以外,也参与了很多装置与艺术作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与区徽)的设计,何弢博士凭借其卓越的天赋与勤奋工作,践行着包豪斯时代就开创的建筑,室内和产品一体化设计路线。何周礼先生同样也是这一理念的忠实信众,出于对于引入香港建筑师行业规范实验的期望,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建设,首次引入“项目总建筑师全过程负责制”的设计管理方式,纳入设计系统管理的范畴,从传统的“建筑设计”扩展成为建筑、景观、室内、幕墙、等六大专业让总建筑师给予设计理念与把控。(图15)
作为坚定执行“项目总建筑师全过程负责制”的示范项目,梦工场项目从方案阶段就开始设置的物料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统筹所有材质材料的要求,并且一直贯彻到施工时候的选材阶段。对于香港建筑师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在香港建筑行业高度精细化分工的环境下,把握“控制”与“合作”的分寸,但是内地的实践则是同时需要建立新的建筑類型与新的“建筑师-业主-社会”组织关系。
BHA在一期项目中,虽然由于设计周期被压缩到了极限,将香港经验在前海移植过程中很多群体设计方面考虑可能并不周全。但是在建筑施工与室内设计方面,则充分体现出了香港建筑行业从业者的专业性和职业精神,尤其是总建筑师对于建筑细部从设计到实现落地的把控力度,这种在内地-香港两地不同背景各种复杂工种之间协调合作,并且充分贯彻设计师意图的项目控制能力给前海的合作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二期造型延续一期立面色彩元素的同时,BHA考虑到了6层楼的办公空间虽然也有中厅串联,但是应该以更为完整的沿街形象出现。所以改变了一期所呈现出的多建筑院落组团形式。而在两栋建筑沿街外立面采用幕墙结构,虽然孵化器办公楼立面幕墙有应对西晒的绿色建筑考量,但是BHA更多的幕墙设计精力放在了紧邻南海大道与梦海大道路口的加速器办公楼360度的幕墙结构,无疑显示出设计师对于立面设计特别是幕墙造型所营造出有别于梦工场一期谦逊风格沿街形象的期许。(图16)
在设计说明中,BHA也多次在“外国成功案例”环节,引用何周礼先生所非常推崇借鉴的美国建筑事务所Morphsis项目,特别是幕墙节点的构造。汤姆·梅恩认为“表皮与身体的分离是一种重要的解放,让建筑拥有了更多探讨空间虚实的可能性。”13 Morphsis在建筑外层所构建的幕墙体系,使得这些的项目呈现出一种表皮与建筑本体若即若离的模糊感受。(图17)但是,当BHA在梦工场二期尝试移植这种成功模式的时候(图18),何周礼先生则面对着相比于梦工场一期低层建筑与室内节点控制更为棘手的阻力,内地幕墙施工图合作者以安全法规,行业规范等各种理由修改“Morphsis式”的轻薄幕墙节点,使得最后的幕墙实际呈现效果更为敦实(图19)。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项目总建筑师全过程负责制”在目前深圳城市实践环境下的实践边界。
4.结论
本文是笔者对前海环境下深港合作的一个重要案例研究,梦工场工程一、二期跨越了前海建设前十年的历程,是一个由深港合作策划、香港专业人士主导设计建造、为深港特定人群服务的特色项目类型。这个项目具有深港合作多文化背景基因,从策划开始,就得到了内地与香港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和高度关注以及前海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何周礼先生的创作与实践是在一个相当理想化的环境下完成的。但同时又是一个需要快速建成、具有深港合作试验性意义的1.5级开发示范建筑。特别是放置在前海的深港融通的背景之下,在以“前海开发”大事件为诱因的“时空压缩”14过程中,在这十年时间内,迅速地使深港建筑行业各专业、各类文化背景的元素发生充分的碰撞与融合,与前海日新月异的建设需求,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香港专业人士在成熟的建筑市场中所形成的惯习,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迁移效应,也为跨文化建筑批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李欧梵在《我的香港》一书中曾经强调“香港只有依靠文化的力量才能避免成为一座库哈斯所说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15。对于何周礼先生来说,他初心所坚持“建筑形式应该基于对本土文脉与场景的尊重,创造出解决问题根源的建筑结果”的理念,并且希望以此抵抗西方明星建筑师标签化“建筑快消品”在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消费主义格式化等现象。但当他面对职业生涯中所从未遇到过孵化器建筑(梦工场)这种相对于香港成熟建筑类型经验而言功能更复杂新颖、填海而得到的基地周边又缺乏足够丰富文脉支撑的项目机遇时,他同样也会产生为知己者死之心,欣然接受前海赋予他“香港建筑师”的标签,并且努力满足业主期待。但是在这种特殊情景下“品牌化”的思维则将对于香港城市与建筑文化重新框限在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这样二元想象之中。
BHA在这个项目中,也面临着香港建筑师在内地实践中必须所面对着的典型问题;首先就是时间问题,由于1.5级开发的临时建筑条件所限,BHA在梦工场项目中的设计时间周期甚至被压缩的更为极端,如果用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80年代作为参考,很多经典作品都是在短时间内和仓促的环境下孕育出来,也从侧面说明了香港社会的高节奏社会文化的特色。所以香港专业人士并不是忌讳快速与粗犷的生产方式,而是缺乏寻求一种从香港长期浸润在浓厚商业氛围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专业分工协作,所形成的“基于充足商业计划的高效率”惯习,过渡到中国背景下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解决时间问题的路径;另一方面则是香港建筑行业专业在内地市场上,在办公楼与房地产项目上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相比香港本土建筑市场,内地建筑实践合作程度越来越高,香港建筑师也面临开始超越“香港经验”的建筑类型与建筑组织方式,同样需要做出积极应对,在不失对于设计品牌与设计执行力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以应对内地广大市场与快速变化的城市化时代发展机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前海的角度,我们应该在成果丰硕的深港合作历史背景下,充分了解香港新时代的需求与目前深港合作的不足,深入分析前海在深港融通策略下,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实施方案中,探索能准确落位的立足点。毕竟前海是深圳为数不多的增量建设区域,聚焦爆炸式的空间增长和物质空间建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前海“扩区”背景下,持续深化深港合作,探寻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区域建设发展途径。
致谢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区域机构史视角下的边界口岸群现代转型研究——以粤港澳湾区为例(项目批准号:52078340)”资助。文章内容修改自作者2022年参与“第17次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议文章《文化迁移视角下的香港建筑师在前海实践——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2013-2020建设简述》。
笔者感谢所有前海建投置业事业部的同事,他们为前海构筑了一个温馨的场所并接纳我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感谢前海建投集团陈立女士与谢韵莎女士提供的资料。特别感谢游俊霞女士(前海建投集团参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期项目设计负责人,项目副经理)荆治国先生(前海建投集团参与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二期项目设计负责人),感谢他们在相关研究过程中提供宝贵建议和支持。
注释:
1 騰讯研究院.2016创新创业白皮书[M] 深圳: 腾讯研究院, 2016.
2 刘刊,李论.超越文化 从2015年米兰世博会看建筑的文化迁移效应[J].时代建筑,2015(04):32-37.DOI:10.13717/j.cnki.ta.2015.04.007.
3 张轶伟,徐丽雅,吴方飞.商住融合与港深交流 深圳罗湖区早期高层商住楼建设史研究[J].时代建筑,2022(05):174-180.DOI:10.13717/j.cnki.ta.2022.05.012.
4 相关观点来源:王荣. 前海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R]. 深圳: 前海管理局, 2013.
5 观点来自于集团内部报告:李彦仪, 叶松涛. 前海土地梯级开发利用模式[M]//郭军. 筑梦2011-2021——前海控股开发建设创新经验集萃. 深圳: 深圳市前海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2021:179-181.
6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1.5级土地开发方案策划(专项规划类)编制时间:2013.04.25~2015.01.05
7 观点来源自深圳前海管理局与香港青年协会、深圳市青年联合会于2014年所签署的《前海青年创新创业梦工场合作框架》
8 原文为The dilemma and difficulties of Contemporary Asian Architects are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Superpower introducing brutally their Architectural Labels in Asia on top of the ambiguity of Asian Architects' response on Re-defining the continuation between Asian Culture and Modernity.
9 原文Architectural Outcomes follow the origins of the Problems.
10 根据香港贸发局统计,2003年CEPA实施后,香港建筑师所承接的中国内地项目,占了香港建筑设计服务输出市场份额的60%以上。观点来源:牛建宏.香港建筑设计业:内地项目占了60%[J].中国经济周刊,2007(27):18.
11 观点来源:司阿玫.融汇文化艺术 反映时代民生——访香港何周礼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设计总监 何周礼[J].设计家,2009(11):52-58.
12 观点来源:薛求理. 营山造海[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pp.178
13 汤姆·梅恩, 李菁琳, 鲍思琪. 有方讲座实录 | 汤姆·梅恩:墨菲西斯的实践[EB/OL]. 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1121065235.
14 【美】戴维·哈维等.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索[M]. 阎嘉 , 译商务印书馆, 2013.
15 Lee L O(李欧梵). City between worlds: My Hong Kong[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参考文献:
[1]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科学的社会用途[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美】戴维·哈维等.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索[M]. 阎嘉 , 译商务印书馆, 2013.
[3] 刘刊,李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上海城市更新[J].新建筑,2016(06):59-62.
[4] 刘刊,李论.超越文化 从2015年米兰世博会看建筑的文化迁移效应[J].时代建筑,2015(04):32-37.DOI:10.13717/j.cnki.ta.2015.04.007.
[5] 高岩.“城市·建筑建·建筑師” 2012香港建筑研討會[J].城市环境设计,2013(08):148-153.
[6] 司阿玫.融汇文化艺术 反映时代民生——访香港何周礼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设计总监 何周礼[J].设计家,2009(11):52-58.
[7] 牛建宏.香港建筑设计业:内地项目占了60%[J].中国经济周刊,2007(27):18.
[8] 市领导. “深圳市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新闻发布会[R]. 深圳: 2021.
[9] 湘君.向着多元化进发——访建筑及室内设计师何周礼[J].陕西建材,2002,16(06):32-33.
[10] 肖映博.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浅谈《构建一个批判性建筑的领域——<时代建筑>杂志中体现的适宜批判性》[J].时代建筑,2016(02):170-173.DOI:10.13717/j.cnki.ta.2016.02.029.
[11] 王荣. 前海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R]. 深圳: 前海管理局, 2013.
[12] 张备. 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全力推进前海大开发大建设——在前海管理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R]. 深圳: 前海管理局, 2013.
[13] 宗志远. 《人民日报》(1997-2016)对香港形象的建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刘劲,深圳市前海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实践基地企业导师;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城市开发,重大项目工程管理。
肖映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前海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
香港城市大学哲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第三届),清华校友总会建筑学院分会校友会理事(第二届)。他的博士研究聚焦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诠释了中国的“建筑设计院”,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两种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创立与发展的历程。毕业后的研究聚焦于深圳城市建设史,与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他的文章在Cities、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世界建筑》与《时代建筑》等国内外建筑专业研究刊物上面发表。其研究成果被由新加坡与瑞士的Springer Nature出版的两本专著所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