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忠 王彩虹 石青峰
大荔冬枣最初引自山东沾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大到强的过程,如今的大荔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冬枣县区,这在我国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 最为典型的是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万亩盐碱荒滩地逆袭为年产值1.2 亿元的万亩有机冬枣基地。 如此成绩的取得,除了大荔具有比原产地更适宜的设施栽培气候条件外,也是大荔枣农勇于突破技术瓶颈、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我国有着丰富的土壤资源和气候资源,总结分析大荔冬枣发展经验,找出其特有的发展规律,或许能为其他地区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果业提供一些启示与思路。
陕西大荔是全国鲜食枣最佳优生区和中国特色农产品(大荔冬枣)优势区,冬枣面积42 万亩,年产量50 万t,全产业链年产值102 亿元。目前大荔冬枣设施栽培形成日光温室、 钢架棉被大棚、春暖棚、遮雨棚4 种模式并存格局,冬枣成熟期分别提前到5 月中旬、7 月上旬、8 月中旬、9 月上旬,实现了压茬接续上市,供应期由露地栽培的40 天延长到6 个月(5 月至10月下旬),从根本上解决了冬枣成熟期遇雨裂果和市场供应期短的难题, 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益和果实品质。 2021 年以来,大荔县先后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冬枣),被陕西省政府授予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县”称号,冬枣成为大荔县的县域首位农业产业。大荔县设施冬枣生产现状见表1。
表1 大荔县设施冬枣生产现状
2.1 技术瓶颈
2.1.1 规模发展,但难坐果 1998 年春,陕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引进沾化冬枣在大荔县试栽,栽植当年树体生长健壮但未挂果。1999 年,试栽的沾化冬枣以其优良品质获得消费者青睐,收购价格高达400 元/kg。 受到利益驱动,果农纷纷栽植,冬枣产业化发展问题引起大荔县政府高度关注。2000 年4 月3 日,大荔县委县政府作出《大力发展畜牧、果业、红枣、设施农业的决定》,免费送冬枣苗给农户,大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进行技术指导,沾化冬枣开始大面积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 果农发现冬枣结果性状与当时主栽的鲜食品种临猗梨枣迥异: 临猗梨枣冬剪时剪去二次枝后结果更优, 枣农按照临猗梨枣的修剪方法剪去冬枣的二次枝, 结果导致抽生的枣头更加旺盛,难以坐果。 因此,很多枣农毁园改种了其他作物。
2.1.2 贪青采摘, 出现卖难 冬枣坐果难题解决后,大荔冬枣因为成熟早、品质好,迎来八方客商采购。 为了提早销售,卖价更高,“采青”现象日趋严重,冬枣价格和市场声誉逐渐下滑,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2.1.3 采期下雨, 损失惨重 大荔冬枣露地栽培成熟期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正值秋雨较多时段(见表2、表3),冬枣遇雨出现裂果、烂果(8 月份遇雨还会引发锈病,造成大量落叶),枣农损失惨重。
表2 2003—2006 年大荔冬枣成熟期降雨和日照记录
表3 2003—2006 年大荔冬枣成熟期降雨天数和日照天数统计
2.1.4 设施栽培,困难重重 2003 年大荔县安仁镇红星村马德孝、 东营村陶满成开始试验冬枣避雨栽培。 马德孝用一次性桌布搭建了临时性防雨棚,但因为桌布容易被划烂,防雨效果不理想。 翌年,他用农膜搭建了临时性防雨棚,有效避免了秋雨对冬枣的危害。 陶满成搭建了竹木结构防雨棚,由于未掌握棚温管理,导致冬枣产量品质都很差。
2007—2016 年,冬枣设施栽培中,由于抽枝展叶期果农急于促进果实成熟而保持较高的夜间温度,导致冬枣花芽分化差,坐果不良,甚至“空吊”现象比比皆是;还有的因为春季晴天忘记打开风口,导致棚内温度高达70 ℃而造成死树毁园。
2010 年,大荔县许庄镇周家村周华试验冬枣钢架棉被栽培模式, 由于不懂冬枣抽枝展叶期地温气温要协调,造成花芽分化差、挂果少;第2 年, 他购买加温锅炉用热水循环给土壤加温,依然跟上年一样,两年试验投入30 多万元,收入远低于春暖棚。
在大荔冬枣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了秋霖、雪灾、大风、高温等各种自然灾害,还有搭建棚体时高压线下手拿钢管不幸触电身亡、 树体环剥时大棚内高温导致操作者猝死等人为事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问题,大荔果农一直在总结经验教训,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冬枣设施栽培的奇迹。
2.1.5 企业经营, 铩羽而归 大荔县最早进行大规模冬枣种植的是渭南市洛惠渠管理局,1999 年在大荔、 蒲城、 澄城三地共发展冬枣1 000 亩左右,因苗木成活率很低而终止。
水利部黄委会陕西河务局1999 年在黄河滩区建成黄河生态园冬枣示范基地4 000 亩,虽然栽植成活率较高, 但因为坐果难问题造成连年亏损,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而终止。
2009 年大荔县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在冯村镇平王村发展100 多亩日光温室冬枣,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栽植成活率不过关, 经过3 年努力才全苗;其次是管理不过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连年亏损。
2012 年陕西大荔尊天农业有限公司在朝邑镇平罗村建设日光温室, 随后发展钢架棉被棚和钢架棚, 共栽植冬枣(沾化冬枣和沾冬二号)1 800 亩。由于运行成本太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而连年亏损,如今公司发展举步维艰。
企业单位发展冬枣产业,受到技术、资金、经营管理水平等诸多挑战。
2.2 应对措施与发展成就
2.2.1 解决坐果问题 大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冬枣坐果难问题, 主管农业副县长张栓劳于2002 年组织大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专业人员和枣农座谈,分析冬枣坐果难的原因,要求县红枣局和林业技术推广站制订针对性技术方案,并学习推广沾化县技术经验。
一些爱钻研技术的枣农也在寻找提高冬枣坐果率的办法。2002 年埝桥镇南黄村陈炳旭在自家枣园发现一株冬枣树的枝条劈了, 但枝上果实累累,第2 年他对枣树进行环剥,连续多年坐果很好,由此探索出环剥促进坐果的技术经验。与陈炳旭同村的梁红印开展了赤霉素促进冬枣坐果试验,找出了最佳的药剂配比和喷施浓度。
2003 年,大荔县绿丰农业公司组织专家团队成立“冬枣讲师团”,把国内知名枣树专家请到大荔开展技术讲座; 大荔县东方果业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开展冬枣坐果技术培训交流; 大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在各乡镇多次组织枣农开展冬枣坐果技术培训。
2004 年,全县基本解决了冬枣坐果难问题。
2.2.2 解决“采青”问题 冬枣采青严重影响产品声誉和销售价格。 大荔县安仁镇红星村两委会和红星冬枣专业合作社社长马德孝制定了冬枣采摘标准,要求白熟期过后的“点红”果才能采摘下树,招引高端代理商高价收购,其他村组纷纷效仿,冬枣卖价逐年提高。该村梨枣高接改换冬枣的2007 年至2017 年10 年间,“红星冬枣”成为大荔冬枣的一张名片。随着大荔冬枣面积不断扩大,“红星冬枣”品牌区域范围有限,大荔县政府开始注册“大荔冬枣”商业品牌。
冬枣采摘标准的确定,标志着大荔冬枣生产由数量导向转入品质导向,拯救了低迷的枣市。
2.2.3 大力发展防雨栽培 2006 年,大荔县安仁镇通润村赵建民在许庄镇叶家村搭建暖棚生产冬枣获得成功,当年售价高达15 元/kg,从此开始了冬枣设施栽培的大规模发展。 最早用竹木结构防雨棚,随着钢材价格降低,枣农开始用钢管水泥柱防雨棚。
2.2.4 促成栽培方兴未艾 2001 年春季, 山西夏县孙兆京在陕西澄城县安里乡义和村“石堡川节水灌溉试验基地”的50 亩日光温室内栽植冬枣,2003 年开始挂果,售价600 元/kg,大荔枣农纷纷前去参观学习。 大荔县安仁镇安昌村朱洪涛最早改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种植冬枣获得成功,随后大荔日光温室以栽植黄瓜、圣女果为主转变为以栽植冬枣为主,日光温室冬枣设施栽培亩平均效益在8 万元以上,高的可达15 万元。
随着日光温室冬枣面积的增大,市场价格逐步下滑,日光温室冬枣成熟后期价格低至10 元/kg,日光温室冬枣采完后与春暖棚成熟前市场供应出现空档期。 2013 年,许庄镇周家村周华钢架棉被棚冬枣栽培成功,生产的冬枣品质优于日光温室后期成熟的冬枣,售价可达50 元/kg。 同时,钢架棉被棚投资较日光温室低得多,很多枣农把防雨棚、 春暖棚改造成钢架棉被大棚,2018—2021年钢架棉被棚栽培模式发展势头强劲。 至此,大荔冬枣的不同设施结构布局基本形成。
2.2.5 盐碱滩地谱写华章 20 世纪90 年代,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的万亩盐碱滩地种啥都长不好,1 亩地5 元钱都承包不出去,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80 元,2000 年该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村支书薛安全带领村两委多方考察,于2001 年决定将冬枣作为村上的脱贫产业。 他们修渠引进黄河水改良盐碱土壤, 搭建防雨棚避免冬枣成熟期裂果, 使万亩盐碱滩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村上注册了“大荔县绿源农庄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农资、统一采收、统一销售。 如今小坡村冬枣面积达到1.5 万亩,其中设施冬枣1.2 万亩,年产优质冬枣1.8 万t,总产值1.2 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7 万元。在小坡村的示范引领下,安仁镇伏坡村、范家镇范家村也先后发展成“设施冬枣亿元村”。
2.2.6 标准规范相继发布 2015 年,大荔县果业局、 大荔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渭南市《冬枣绿色生产标准综合体》 地方标准;2019年,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牵头组织大荔县果业局、大荔县红枣局、大荔县设施农业局发布陕西省 《冬枣绿色生产标准综合体》 地方标准;2022 年, 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发布陕西省《设施冬枣节水灌溉技术规程》。至此,形成了一整套冬枣设施栽培技术规范。
3.1 品种需要进一步优化 大荔冬枣品种以沾化冬枣为主, 存在生育期长、 成熟集中等问题。新品种沾冬二号在大荔只有少量栽培,因其管理技术要求较高, 很多果农栽植后又改回沾化冬枣。 未来需要选育不同成熟期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最好在现有冬枣品种里选出成熟期不同、品质更优、栽培更简单的芽变品种。
3.2 亟需设施轻简化栽培配套技术 设施冬枣生产用工量大是限制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枣头摘心、疏枣吊、枣吊摘心、环剥环割、疏果、果实分批采摘、防治病虫害、调节棚内温湿度光照等,每项措施都离不开精细操作。随着农业人口老龄化加剧,一些枣农开始退出冬枣生产。设施冬枣规模化生产企业也因用工量太大、 生产成本太高而无法持续经营。 冬枣轻简化栽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枣头萌发、枣吊免摘心、免环剥环割、病虫害防治免药减药等,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3.3 延迟栽培和贮藏技术需要突破 大荔冬枣皮薄肉脆、 不耐贮藏, 采收后仅能贮藏1 个月,12 月至翌年5 月是市场空档期, 研究冬枣延迟成熟栽培和贮藏技术非常必要。
3.4 高品质冬枣供应还有很大市场 冬枣设施栽培具有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特点,目前大荔冬枣还没有形成知名的企业品牌, 也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很难保证品质的统一性,售价也没有话语权,谁成熟早谁售价高, 集中成熟大量上市期存在低价倾销问题, 枣农利益得不到保证, 亟待创建知名品牌,用高品质冬枣产品稳定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