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威
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断朝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方向前进,高校科研事业蓬勃发展[1-2]。因此,对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要求,使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当代青年人才的培养都能满足国家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3-4]。然而,许多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未能跟上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改革的脚步[5-6],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对各个地方高校已经基本形成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体系进行挑战、审查和革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构建出符合各校基本情况,具备各校独特特色的制度和体系至关重要[7-8]。科研管理工作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正规的培训,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高低应当经得起考验,需承担起对于科研人员公正负责的责任和义务[9]。同时科研管理系统等科研管理相关配套设施需要建设和完善,科研评价和奖惩方案亦该革新,在保障科研工作的前提下,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需得到充分的尊重,但科研人员不可趾高气扬,科研管理人员不能懈怠,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科研管理工作的机制化、制度化会更加完善,某些长期困扰的难题都可以在上述改革创新之后得到解决[10-12]。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成效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改革发展壮大密不可分,各地方高校应结合各自实际发展条件,坚定不移地落实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方式的深化改革创新,保证科研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和科研创新并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各自的科研竞争力[13-16]。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是以校级科研部门为核心进行管理,二级科研管理多数以学院为主导管理。学院方面的科研管理多数是服务于老师科研项目相关的基础工作,如传达校级科研信息、相关材料申报和结题填写工作等。二级学院方面未能将科研管理工作纳入主要工作内容,自身科研管理职能责任担负较低,同时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权限职责尚不明确,存在校级与院级职责划分不清,存在学院方面在行使科研管理职责时,校级已经提前履行相同的科研职责,二者综合科研管理存在部分重叠和疏忽现象,容易造成科研项目管理程序繁琐以及内容冗杂,多数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存在分配不足以及管理意识疏忽。
首先,由于多数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认为教师科研项目属于个人业务,并以校级科研管理为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很少能够进一步精细教师科研项目。
其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不足,且多数情况下身兼数职,由于二级学院自身处理学生基本工作应接不暇,很少有多余时间规划科研项目管理内容,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将科研项目管理进一步细分并落实。
最后,学院方面存在科研管理固化思维,未能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在高校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地方高校对于科研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不够合理,许多二级学院并未设置专管相关科研问题的办公室,或是仅设置数量极少的办公室主管过多相关科研问题,导致权责不清,难于划清界限,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行。
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填写繁杂,多数二级学院与校级存在科研项目信息填报重复,增加教师与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填报信息工作量。科研项目的确定一般经过申请、审批、立项、下发科研经费、项目检查、学术论文成果统计和结题验收项目等方面,科研项目申报各个节点填写科研项目信息更多是需要纸质材料,同时科研项目填写内容多次重复打印,并经过二级学院和校级层层审批盖章,纸质材料盖章未能实现电子化。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下来后涉及科研经费下放,高校中大部分科研管理系统落后,科研项目系统与财务经费系统是各自独立系统未能彼此互通,以至于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跑流程、审批盖章和打印相应材料。多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主要的来源是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内部自己编写集成科研管理系统;第二,高校对外统一采购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人员无法保障管理系统的维护以及系统更新,缺乏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管,科研成果数据不能及时更新,无法进行科研成果统计分析。同时多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不完善致使科研人员费心费力,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部门人员工作量增加。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对于各二级学院其学院内科研人员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是基于每位科研人员在一学年的时间长度下所产出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评价而建立起来的。科研人员通常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但由于高校科研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这些要求一般没有量化指标,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科研人员很难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和性质来制定评价标准。这就造成了评价标准上的“一刀切”,而且在绩效考核上也不够科学。
首先,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其次,对高校专利成果的评估、对专利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最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没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教师在绩效评价中重论文发表情况,轻专利申请情况,从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多数高校涉及二级学院科研成果专项奖励经费有限,校级与二级学院政策支持有待提高,科研项目成果奖励考核、二级学院的激励机制仍有改善空间。科研人员付出的心血是很难用量化标准进行考核,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进一步使得科研人员在后续科研项目申报方面积极性降低。
多地高校在二级学院组织科研方面,缺乏对科研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科学管理,缺乏对科研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大多数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仅负责自己工作,缺少科研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科研管理人员缺少相应团队化培训。一方面,由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不同科研项目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评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管理方法不一致、评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也导致了一些科研项目评审结果偏离科研规律,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中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经验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专业人员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和跟踪,使得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实施没有得到有效监控,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地方高校二级院系层面建立以院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体系,明确二级单位更大的科研管理权限,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规则与制度,可有效避免二级院系与学校行政层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地方高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对于校级和院级科研管理部门人员要规定专人专事,尽量减少身兼数职,要求有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承担科研管理职责,并进行服务意识培训,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良综合服务。在申报过后,通过定期考核等方式对科研项目进行积极检查和跟踪,检查已经获得的阶段性成果,评估科研项目进展与预期目标是否有偏差,对存在偏差的项目进行细心纠正,对关键性的目标进行细化,充分考虑项目执行的可行性。二级科研管理人员应充分意识到教师及科研人员的重要性,站在科研工作者角度,思考其工作所面临的限制以及对细节处的具体需求,在服务中身体力行恪守职责,调动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其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二级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应引导并强化教师的科研成果保护意识,积极维护教师的知识产权。各二级管理部门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同作战,包括但不限于重点学院之间的协同,以促进管理人员间知识复合。科研管理部门也应鼓励并积极协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督促项目负责人对其科研计划的落实,协同作战,促进企业发展,提升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相关业务能力,实现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互利共赢,高校科研事业的全方位、高质量均衡发展。
二级科研管理机制应结合国家政策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科学、合理且适合地方高校各二级学院的特色科研管理制度。基于此,优化管理流程,在保障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制度精准落地,去除繁文缛节管理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等流程的指导,落实相关文件及流程便于科研人员理解,避免管理工作中各环节混乱,节约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时间,实现科学管理机制下的科研人员工作重心始终保持在科研项目、科研创新等方面,科研氛围愈加浓厚。各二级学院应该大力扶持各学科团队骨干科研成员,促进科研人员团结共进,更有助于实现科研目标。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应根据各二级学院的特色科研管理制度,构建出符合本校科研环境和实力、参与科研项目情况与在职的科研人员数量、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科研管理目标考核体系,使得考核指标设定合理,目标完成情况不至于两极分化过度严重但又能够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成果、进展等有区分度,总体的数据应该大致呈现为正态分布。
表1 是某地方高校二级科研管理考核指标和权重,科研管理通过量化科研成果来达到考核指标。管理制度体系应有利于甄别和选拔出真正钻研于科研的科研人员,但是考核结果数据不应该过分追求正态分布,不能够偏离于构建考核体系的初心:合理、公平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的阶段性工作。管理制度体系中,考核方式需灵活,评价指标需多元。在考核方式与评价指标上特定科研项目应该特定时长进行科研工作进展的考核,每个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应该适当放宽考核策略,例如,国家级科研项目在遭遇科研难题,突破科研瓶颈时应该延长考核周期,在攻克科研项目中的相对简单问题时应适当缩短考核周期,这有助于增强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调动积极性,防止因考核周期不当造成对科研人员的双重打击。科研奖惩方案要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奖惩分明,不能让考核流于形式主义,奖惩可以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与认定和降低、职务升降、薪资待遇高低等相关。
表1 某地方高校二级科研管理考核指标及权重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初步实现了校级的信息化管理,但对于二级学院层面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还较少。采用二级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方式可进一步缩减科研项目申报审批时间,简化项目申报流程。
完善科研系统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模块,如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数据管理及系统合作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涉及科研管理系统与财务经费系统的科研项目模块能彼此互通,加强高校校级、院级以及财务系统科研项目填写信息彼此互通,实现“科研项目一次填写”工作。在整合科研信息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必要时,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使用不同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及加工,不断丰富信息管理数据库,将信息提供给有需求的科研人员,使科研信息在被共享的同时还能被高效的管理,减少二级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量并节约资金。
院级科研管理部门需尽快设置多个科研管理办公室,每个办公室下尽量设置有工作内容明确的科室,科研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组成结构应该呈现金字塔形,位于金字塔最下方的人员数量应该最多,这些人员就是直接解决具体科研管理问题的工作骨干,由上层领导全局把控,进行决策、计划和组织,工作骨干成员保障各项工作落实,这样组织结构下的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细化程度高,解决问题效率高,同时二级学院内科研管理部门纵向的行政管理科学有序,横向的多个办公室分工明确和配合默契,管理问题的权责划分清楚。由地方高校牵头,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组织相关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定期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升。同时吸引一部分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加入科研管理的队伍中,使年龄层次更为合理;再者可以吸收一部分科研教师到管理岗位,由于他们具备丰富的领域知识,从事管理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完善科研管理人员激励机制,通过大力宣传科研管理队伍中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培养一批责任感、荣誉感强的科研管理人员;完善内部人员协调机制,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协调帮助。在分配制度上对二级科研管理人员的薪酬进行适当调整,对科研管理人员因地制宜制定考核标准,保障科研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推动地方高校整体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应尽快引导二级学院单位进行科研管理改革,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时才能够保证前沿科技难题的攻关、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保证科研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过硬、富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的科研人才,继而促进国家科研事业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