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晴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湖南 湘潭 411101
现代学徒制,是打通职业教育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在“双核共育、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操作技能,理解物业企业文化,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对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现代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课程结构体系实施对策及建议。
校内理论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确定,包括《物业管理概论》《物业客服管理》《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经营实务》等,主要传授物业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实操技能。但在企业进行轮岗实训后,据学生反映,学校学的课程内容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关联程度一般,没有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2]。在企业实训时,面对真实工作场景,学生会出现本能恐慌。例如,在《物业设施设备与房屋维修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中,有部分学生不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备维修检查。校内课程中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的过度理论化,导致“学与训”存在一定脱节。
校内专业课程内容的讲授常常停留在表面,浅尝辄止;同时,课程之间授课内容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例如,《物业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主要讲授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一旦在实训中遇到稍复杂的物业法律纠纷问题,学生缺乏自主找法、析法、用法的能力,较难运用所学课程的法律知识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另一方面,《物业经营实务》《物业环境管理》《物业设施设备》等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教学内容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深度广度不够,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训之间的“供与需”无法实现有效对接。
校内课程主要着重在物业管理基础知识传授,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力度不够。然而,物业企业在招人用人过程中,更看重学生在企业实训中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劳肯学、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和品质。在以往的企业实训中,出现了学生遇到挫折容易气馁、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的现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勤劳肯学的奋斗精神。校内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明显不稳。
从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出发,校企共同研究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按照物业企业不同岗位,诸如物业管家、物业前台客服、物业设备管理员,模块化设计重构课程体系,根据真实的工作流程、典型生产案例,制定统一的校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实训项目、实训工单,实现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一致、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相一致、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岗位考核替代课程考核,从而使行业、企业、专业深度互融,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技能的针对性,人才产出实现“适销对路”。
在课程实施方面,加大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双主体融合度,校企之间实现课程开发的主体融合,形成闭环化层层递进的校企学训联合培养模式,坚持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对接,增强校内课程与企业实训的有效衔接,提高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队伍在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对接程度,系统化设计课程专业知识和实训活动,既帮助学生筑牢专业知识功底,又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确保“课堂学真知,企业练真功”,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学习适应时间,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需以岗位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企业的真实场景为依托,加强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考试与课程体系的对接[3],通过接受真实的职场历练与成长,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服务人民的职业素养。同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植入企业使命、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提高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增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准确性和实效性[4],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高职院校现代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应瞄准物业企业人才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5],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以岗位核心素养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去,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如图1 所示,结合学生学情,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职场素养课程等;设置岗位核心课程模块,面向现代物业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以工作任务为依托,校内课程在任务活动中学习不同岗位专业核心知识,校外实训则进行岗位技能实操训练;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针对物业项目经理人培养,开设物业项目经理人素质课程,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和领导力,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图1 现代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在大学前三个学期开设。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职场基本技能、职场办公素养是三大基石,在校内主要开设《物业管理概论》《物业法律法规》《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应用基础》《公文写作基础》《沟通心理学》等课程,实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一体化培养。同时,在校外开设《行业认知综合实训》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各个校企合作物业企业及其标杆项目,增进学生对物业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物业行业的认知和增加对合作物业企业的认可度。
岗位核心课程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安排在第二、三学年,主要围绕现代物业管理专业工作岗位,包括物业楼栋管家、物业客服前台、工程维修专员、空间维护专员等岗位,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针对这些岗位,分别设计理论课和实操课,理论课由校内教师进行《物业楼栋管理》《物业客服与社区文化建设》《工程维修管理》等课程讲授,实操课由企业导师进行岗位实操教学和综合实训。同时,校内专职教师到现场进行辅助教学,保障实操课程顺利开展。
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面向培养物业企业职业经理人,开设物业经理素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基础》《物业品质管理》等课程,邀请物业企业高级管理层来校开展《物业经理人论坛(讲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为校企合作物业企业培养更多储备管理人才。学生进入第三学年后,物业企业安排学生在定点物业标杆项目上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给予学生安全保障和一定的劳动补贴,学生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通过企业的考核和面试进行就业[5]。
高职院校现代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应瞄准物业企业人才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5],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以岗位核心素养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去,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如图1 所示,结合学生学情,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场素养课程等;设置岗位核心课程模块,依据现代物业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以工作任务为依托,校内课程在任务活动中学习不同岗位专业核心知识,校外实训则进行岗位技能实操训练;设置专业拓展课程模块,针对物业项目经理人培养,开设物业项目经理人素质课程,提高学生职场领导力,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积极参与的高职教育,才是按需培养,产教融合的关键路径。[6]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学徒制走深走实,必须明确企业、学校“双主体”协调育人职责,筑牢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资源共用、责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服务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服务企业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改进,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专业中的前沿科技,也为企业开展专业培训提供平台,定期召开校企联合会、开展校企双向调研,校企导师双向流动,在人才培养、就业推荐等方面深度联动,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建立校企“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和管理规定,按照“双身份”“双主体”原则,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待遇,促进校内教师、企业师傅双向流动和相互培训,形成“互聘互用、专兼结合”的导师聘用机制。校内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调研实践,搜集企业主要工作流程、典型生产案例、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进行知识讲授;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交流,将物业行业企业中最新的工艺、产品和流程分享给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实训指导,建设育人和服务一体的高质量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
在企业轮岗实训中,推动学生、学徒“双身份”双线均衡发展,不仅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还要遵循企业员工职业规划发展规律。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传授物业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向学徒传授职场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准员工”找准岗位工作坐标,瞄准职业上升发展方向,构建多元发展路径和双向评价标准,培养学生与行业、与时代接轨的技术技能,服务学生终生职业发展,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为物业行业企业输送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