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

2023-12-18 14:55:23曾灿博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曾灿博

【摘要】本文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实践理路:以“五史”互融为前提,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贯穿于近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内容系统性为指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选修课程体系;以沉浸式体验为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05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部、中宣部、统战部、国家民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高校作为教育青年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基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下推动国家团结繁荣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内涵

历史观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是实践与主观认知相互交织的产物。它既包括历史解释和理解,也涉及历史价值、目的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历史观受到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个人立场等因素影响,影响个人与社会的历史认知、价值评判与实践路径,因而历史观在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历史观在个人意识中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教育塑造而成。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通过特定的历史观教育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正确实施中华民族历史评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提高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觉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内容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可分为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情感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自信教育三部分,认知教育旨在教学中华民族历史知识,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情感,自信教育旨在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

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加成熟,能更好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历史概念,也能更好地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认知、认同情感和历史自信,帮助受教育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传承。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能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使其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目的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形成演变的一般性规律和逻辑的整体认知。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地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以及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主干和枝叶联系。

(一)有利于大学生在探究中国地理版图的演变史中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地理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空间形态存在,并通过影响民族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塑造民族的特色和发展轨迹。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尤为显著。在古代,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各个部落和城邦的生存和发展,如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主,而长江流域的文明早期以渔猎和水稻种植为主。此外,地理环境的分布和变化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如秦朝的统一使得七国的文化开始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凝聚打下了基础。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地理版图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理解,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地理基础。

(二)有利于大学生在探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基础

“大一统”观念是中国历史中的一种核心政治思想,旨在追求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统一治理,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政治、經济、文化的整合趋势,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支撑。“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演变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显现。秦朝通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也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并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近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在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为新时期的“大一统”思想演变提供了新的内涵和实践基础。

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探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历史,能够引导学生以辩证历史观对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促使他们认识和理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消除民族差异,而是在尊重和保护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路径,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基础。

(三)有利于大学生在理解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中明确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格局形成

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交融、相互作用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自秦朝开始,中原文化开始向四周辐射,也使得各地的土著文化开始融入中原文化。唐朝是多民族交往的高峰期,朝廷中有各民族的官员,各民族文化在长安、洛阳等地汇集,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唐文化格局。然而,各民族的交往并不总是和平的,各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往往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化解,各民族的关系调整之后,最终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例如,辽宋之战、金宋之战虽然带来了大量的破坏和痛苦,但是也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仍要继续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信基础,推动各民族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让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更加稳固。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实践理路

(一)以“五史”互融为前提,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贯穿于近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整合起来称为“五史”。“五史”相互关联交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历史愿景的根本源泉。因此,大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树立,离不开对“五史”的深入理解和广泛学习。“五史”互融有助于学生了解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转折,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内在关联,以及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如何继续前进的。在近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可以“五史”互融为指向,以“五史”互融的视角解读教学内容。如以清朝的鸦片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个历史事件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抵制外来侵略的斗争联系起来,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的领导作用。

“五史”互融角度解读:鸦片战争是中国封闭的门户被打破,与外部世界进行全面交流的开始。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触动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和反抗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解放思想为中国指明了新的发展道路。因此,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也是中华民族从封闭到开放、从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转折。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具体历史事件中提炼和传递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及从“五史”互融的角度解读这些事件,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共产党在其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以内容系统性为指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选修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需要系统地考虑课程的各个要素,包括但不限于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选修课程体系,需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中华民族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系统和连贯的内容供给,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思维,使其在中华民族历史观学习中搭建起历史的宏观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选修课程体系必须具有明确且一致的课程目标。开设中华民族历史的选修课程的主要目标应是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选修课程内容应覆盖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阶段和事件。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晚清鸦片战争、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这些事件应被纳入课程内容,以展示中华民族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选修课程教学可以更多地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的方法,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选修课程的考核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还可以采用论文写作、口头报告、项目研究等方式,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需要注意选修课程的跨学科性,如开设中国民族志、唐史讲解、中国民族服饰入门、民族经济学等课程,将历史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结合起来,从更多角度研究和解读中华民族历史,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以沉浸式体验为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教学

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历史不能局限于对史实的阅读,还要了解史实背后蕴含的丰富多彩的现象世界,其涵盖了人类的行为、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的制度、主流价值等方面。要全面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仅依赖理论讲授是难以触及其深度的,需要开展实操性、参与性、体验感更强的实践教学。沉浸式体验教学法是实践教学方法之一,其强调“亲身体验,深度参与”,通过直观感知、实践操作,有力推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和认知发展,使他们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历史。在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中,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的方式多样化,常用的方式有历史文化遗迹考察、历史场景演绎、历史文化研讨、田野调查研究等。历史文化遗迹考察能让学生亲眼看见历史的痕迹,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历史场景演绎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历史事件中,使他们能够站在事件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和体验历史情境,从而提高对历史的认知、理解程度;在历史文化研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分享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田野调查研究能让学生深入民族地区,感知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展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教学要注重针对性。针对性不仅要体现在实践活动形式的生动性、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上,而且要体现在实践活动的设计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上。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实践活动就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探究中;如果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那么实践活动就应该设计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体验这些文化的环节。此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与思考启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而且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反思是形成全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思维的启发指导,帮助学生整理和积累实践经验。

总而言之,沉浸式体验教学能够使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更为生动、真实,极大地吸引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学习。在沉浸式体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丰富多彩,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成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艰难。中华民族历史观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认知,更应该是个体面对未来获得的正确的价值引领。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体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价值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既是满足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更是实现中华民族社会价值的传递和延续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2]杨须爱.着力教育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N].中国民族报,2022-06-07(3).

[3]青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J].前线,2022(8).

[4]王传发,毛国旭.增进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对外经贸(2019年4期)2019-09-17 07:42:56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青年时代(2019年18期)2019-07-16 10:31:20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理论观察(2019年1期)2019-03-29 11:55:22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西部论丛(2019年8期)2019-03-08 03:17:08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 09:42:44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