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春玲
(成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 菏泽 274000)
近年,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1]。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传统检测技术和新兴技术2大板块。传统检测技术主要有化学分析、感官检验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准确度不高;新兴检测技术包括生物传感器、色谱峰、光谱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液相色谱法作为其中一种高效、灵敏的分离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领域[2]。采用液相色谱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营养成分和添加剂等,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液相色谱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因为液相色谱分析的样品溶液必须均匀而无颗粒,所以,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检测过程中通常对样品的前处理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时,样品的制备和提取是关键步骤之一,在分析食品中一些难以分离和检测的物质时,如有机酸、色素、胺和生物碱等,由于这些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通常较低,且往往会被复杂的基质背景干扰,因此,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更高[3]。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前处理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样品前处理过程还可以将目标化合物从复杂的基质中分离出来,对其进行富集和纯化。这样可以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浓度,降低检测限,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同时,样品前处理也可以保护液相色谱柱。由于液相色谱柱是液相色谱法的核心部件之一,如果样品中存在较大颗粒或杂质,会对柱子造成堵塞和损害,而样品前处理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液相色谱法需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较为昂贵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价格较高,且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会增加成本[4]。对于复杂样品的检测,其前处理步骤较为复杂,需要使用一些较为昂贵的试剂和设备。例如,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以及蛋白沉淀剂、萃取剂等,这些都会增加样品前处理成本。加上其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程序,也大大增加了技术成本。此外,一些难度较大样品的分析速度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样品分离和检测,同时需要进行多次进样和数据处理等操作,也造成了检测时间和成本的增加。
液相色谱法作为一种近年新兴的食品检测方法,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分析方法,需要检测人员熟练掌握基本原理、操作规范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5]。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检测人员才能更好地应用液相色谱法进行食品检测。
同时,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前处理和实验数据分析也需要专业的技能和经验。在液相色谱分析中,检测人员需要使用专业软件对色谱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峰面积或峰高,定量分析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这些数据的处理需要检测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能和经验,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个别情况下,还需要试验人员针对具体的食品样品和检测项目对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检测需求。检测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测项目,选择适合的色谱柱和检测器,制定相应的试验方案。
作为一种高效的食品检测方法,样品的前处理是液相色谱法检验食品样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适合的前处理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各类营养物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精确检测,从而达到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目的。在检测过程中,根据样品溶液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过滤器类型,例如超滤、纳滤、活性炭滤等,以便更好地去除干扰物,提高检测精度。对于样品的前处理,应当严格按照相同条件处理所用样品,包括称重、溶解、稀释等步骤,以便更好地比较和标准化不同样品的测定结果。检测人员可以通过标准化操作,使检测过程更加规范化、准确化和一致化,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基质比较复杂的食品样品,可以采用交替清洗技术。将样品溶液中的干扰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以便更好地清除干扰物。对于一些不易萃取的物质,可以增加萃取时间,以便更好地将目标物质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在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食品检测的过程中,样品前处理是液相色谱分析中成本较高的环节之一。通常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样品提取剂、减少样品萃取次数、避免使用昂贵的试剂等方法,简化样品前处理步骤,提高分析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检测机构还可以通过开发自动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减少人力成本和人为误差,提高样品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采用自动进样器,如柱层析法、固相萃取等自动化样品处理设备等。此外,检测机构还可以从仪器设备上着手,选择经济型液相色谱柱和检测器。液相色谱柱和检测器的选择对于分析结果和成本都有重要影响,检测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食品样品和检测项目,选择适宜的色谱柱和检测器,以便在达到最佳分析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检测机构应积极寻找和推广低成本消耗的试剂和仪器。例如,选择使用价格较低的有机溶剂代替甲醇、乙腈等昂贵的试剂;使用经济型液相色谱柱、检测器等。除此之外,检测机构应当加强试验管理和质量控制,以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浪费和重复检测。
随着液相色谱法的广泛应用,对试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检测机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试验人员培训和素质的提高[6]。①增强试验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有全面了解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应用范围和局限性。②试验人员应当不断积累实际操作经验。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积累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掌握液相色谱法的操作技巧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检测机构可以通过定期组织针对液相色谱法的专门技术培训,让试验人员掌握最新的液相色谱技术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检测水平和操作技能;在实验室内部组织试验人员之间进行经验分享和技术交流,让试验人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对试验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从而保证每个试验人员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和质量控制规程,从根本上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色谱技术在我国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为食品的安全保障贡献了重要力量。尽管液相色谱法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对复杂样品和有害物质的检测灵敏度与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周期需要进一步缩短;检测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等。未来,食品检测行业应当不断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过程和方法、加强实验人员培训,提升液相色谱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向着更加灵敏、准确、快速、简便和经济的方向发展,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