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李秋洋 王天慈 刘炳雯 陈秋媛 赵 娜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在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宜州借助“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城市宣传发展,但是传统的广西壮族民歌艺术面临着发展困境,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渐渐对民歌失去兴趣,不再接触民歌;传承人逐渐老化等,都使刘三姐歌谣在传承和发展上受到阻碍。
首先,在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与选择问题上,培养传承人需要新鲜血液,但传承手段不够。例如在广西中小学教育中,使用的课本是全国通用教材;民歌缺乏地位,学生更愿意学习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壮族民歌的专业非常稀少,发展前景很局限。国家不断采取措施,利用奖励、津贴等方式,提升了传承人的“量”,却降低了“质”。师傅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培养出符合评选规定的徒弟,但并不能确保他们都具有发扬民歌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传承人队伍建设不足,专业性不强,缺乏创新力。
其次,互联网对壮族民歌的利与弊。刘三姐歌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借助新技术一直“活”下去。网络制作者通过图片、视频等新奇手段传播壮族歌谣。但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为节省时间会选择篇幅较小、时间较短的信息内容。制作者会因为同行竞争将内容浓缩,出现信息碎片化、片面化,导致人们对壮族民歌的了解有一定主观性,甚至会产生误解和歧义。
最后,当地有关部门对壮族民歌的创新不够,广西壮族民歌缺乏发展和传承的土壤。“刘三姐歌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有关部门设立博物馆进行保护,但民歌不是物件,是以声音、图像、文字等方式发展和传承。虽然保障了民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脱离了社会文化环境,群众很难对壮族民歌有更直观、更全面的文化内涵的了解,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刘三姐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壮族人物,是古代的民间歌手,聪明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美誉,经过几代人共同打造,逐渐成为地区文化。刘三姐歌谣不仅带来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也给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刘三姐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学之美,从题材、人物形象、歌词等角度皆有体现。
刘三姐歌谣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题材,蕴含了浓厚的现实主义情怀。刘三姐歌遥直指社会,针砭时弊,就题材而言,上关世道盛衰,下涉里巷琐故,帷闼秘闻;从描写对象看,大而山河日月,细及米盐枣粒,美则名姝胜境,丑有恶疾畸形,无事不入歌,并体现着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在主体情感上,刘三姐歌谣对壮族人们内心精细把握,真实自然,是文学性的重要呈现。
刘三姐歌谣文化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形象。刘三姐歌谣文化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使得刘三姐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整理,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深刻历史现实,使得刘三姐成为其歌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刘三姐所承载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更加集中强烈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现实理想的追求。刘三姐成为了人民面对封建压迫的精神寄托,更加从侧面衬托出刘三姐热情勇敢的性格特征。同时,电影《刘三姐》的上映,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力量的融合。刘三姐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生动,深入人心,其面对压迫勇于反抗的精神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想趋势,表现出符合人民大众的现实追求。
刘三姐歌谣通过口头方式流传至今,歌词往往抒发了人事情景的感悟与思考,刘三姐歌谣中运用朴素直白、犀利个性的语言,使歌谣在民间流传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民歌所具有的简明、精炼的手法及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语言,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使得刘三姐民歌得到广泛而长久的流传。刘三姐歌谣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接受现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并以此实现文化本身的创新发展。电影《刘三姐》中的“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原歌为“入山忽见藤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亦缠。”原歌更多表达了恋爱中两者亲密无间情浓意深的情怀,而电影中则体现了刘三姐敢于反抗、敢于自由恋爱的思想,合理地体现了集体想象和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刘三姐形象特点。
刘三姐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穿透历史、感染心灵、影响时代。她的山歌婉转悦耳,她以歌为武器,赞扬劳动人民,在电影中对抗莫怀仁等势力。在斗争中体现出众多的美好品质,有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
历经多年,刘三姐歌谣仍然为很多人所传唱,刘三姐的精神也为人们称道。电影《刘三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如今的艺术创作,只有继续坚守民族精神内核,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1.真
刘三姐具有使人敬仰的品格。电影里的刘三姐形象,直爽率真,敢于直面豪绅的威胁。那种为自由呐喊、为正义斗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让人钦佩。刘三姐将下颌倔强的高昂,像她不服输的精神。在青山绿水间回荡着她真挚爽朗的笑声和悠扬清新的歌曲。
2.善
此外,刘三姐深含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扶助。她具有从代替他们反抗到带动他们反抗的号召力。她带领被欺压人民反抗的精神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善,是一种为大义的善。若刘三姐只是注重个人的外在美貌,依赖自己的人美歌好去谋取个人的利益,她就不可能拥有独特的魅力,也不会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敬仰。
3.美
广西的壮美山水,早就远近闻名。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摄影技术的普及,广西山水通过电影等全新的方式登上世界舞台。1961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刘三姐》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者用心良苦,他将美丽的刘三姐、动人婉转的歌谣、壮美的广西有机的融入电影之中。其中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美。作为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电影《刘三姐》正是凭借这与众不同的“美”征服了观众,于茫茫宇宙之中迸发出来,形成了瑰丽独特的“刘三姐”世界,甚至突破了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界限,获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一致欣赏。
1.机敏伶俐
她出口成章,随口编撰的山歌能够给予人民鼓励,并用山歌唱出人的心声和不平,“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铜锣无嘴闹喳喳,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等词,彰显她出口成韵,借喻讽刺,聪明智慧的人物特点。
2.敢于追求爱情
刘三姐正值青春年华,她面对阿牛哥的出手相助,深表感激并心生爱慕。刘三姐被莫怀仁抢走后宁死不屈,阿牛哥不顾迫害,深入虎穴救下刘三姐,最终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摆脱莫怀仁的追捕。清晨,刘三姐和阿牛哥来到河边的大树下,他们用山歌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等歌词体现出了其淳朴的爱情。电影《刘三姐》一经播出,广受好评,淳朴的爱情直抵观众的内心,激起大家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刘三姐文化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都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存在,其中刘三姐从自身反抗到带动阿牛哥等村民反抗地主莫怀仁的统治,不仅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而且体现出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反抗统治者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旧的封建制度必将被推翻的主题,也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深藏在血脉中敢于抗争的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在当今新时代也极具代表和特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也更为广泛。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这就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结合新时代的思想理念,拓展其精神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学习应当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涌现出的无数仁人志士为楷模,以时代英雄、时代榜样为典型。如女排精神,就充分体现了女性勇于抗争的精神力量。
刘三姐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符号,强调女性精神的力量,成为新时代女性崛起的动力,带动广大女性群体走向自立自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是对生活感悟、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引发对社会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社会的见解,拥有为人处事的原则标准。刘三姐文化是中国罕有的强调女性形象的文化,从与莫怀仁斗歌,到被强权逼迫时不屈不挠。其敢于斗智斗勇,追求自由民主的形象也为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性格,埋下深厚的文化渊源,彰显其独特的女性力量。刘三姐文化不仅需要完成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任务,更重要的是体现当今社会的价值,能够有力地带动社会进步。
电影中女性形象演变过程也反映着女性地位的改变。彩调剧《刘三姐》中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具有壮民族性格的纯朴善良,而且其追求自由敢于直面强暴的精神更是展现了女性独特的魅力。随着近几年国内女性话题的高涨,越来越多强调女性精神的电影开始在舆论场中占据主流。女性形象也较以往单一的形象更具复杂和多元,既有对独立女性的追求,也展示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所处的困境。这种风潮不仅是在国内流行,在国外近年来也有如《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等女性主题电影的呈现。
女性精神并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就,而是千千万万中国女性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断觉醒并将这股思想洪流凝聚起来形成精神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以猎奇的心态作为围观者,从而忽视了女性身上更多的可能性。
对此,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女性精神力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把刘三姐文化作为新时代女性文化的标志,学习以刘三姐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新理念,撕破标签,不必过度在意他人的意见,做自己,不必设限。利用大众传媒等传播渠道扩大刘三姐文化影响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让文化得到传承,也给刘三姐文化赋予了时代内涵,新时代内涵的反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新时代女性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导下,把自身的发展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洪流中,绽放出女性特有的光辉与魅力。刘三姐是在一定社会时期的背景影响下所诞生的人物。其文化又有能动地通过社会实践反作用于具体时代的特性。刘三姐只是千万女性形象中展现出的冰山一角,也对后来女性文化形象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