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 孙幽兰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紧密联系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的议题活动,那么议题式教学就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抓手,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议题式教学是以中心议题为引领,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探究等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体验,实现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
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 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二个话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使议题式教学在课堂上有效展开。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和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深度解读教材内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话题不仅体现了第三学段中的“了解人民军队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感受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等内容要求,也体现了第三学段中“举例讲述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业质量要求和“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这样的核心素养,还回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的新时代要求。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等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党史有碎片化的了解,但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重要事件并不清楚,再加上革命年代距今较远,学生感受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存在一定困难。那么学生不仅要了解史实,还需要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学习。
笔者在深度解读教材,明晰学生认知情况后,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昌起义的情况,认识南昌起义与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知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意义,学习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开展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理清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并据此提炼中心议题。基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之初,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把握革命事件,了解革命军队。以军旗图片导入,引导学生了解人民军队的创建,明确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
活动二:挖掘革命历史,坚持革命道路。基于城市起义失败、起义军伤亡惨重的学习,出具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建立的资料,学生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正确的革命道路。
活动三:走进井冈山,弘扬红色精神。通过链接课本上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学生明确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队伍、坚定了革命道路。随后播放当时在井冈山根据地广为流传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学生在趣味性的情境下听着歌,各小组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发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并分享,增进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理解。
活动四:坚定红色引领,星火可以燎原。出示毛主席在井冈山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启发学生明确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然后呈现1930 年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略图,学生上台将手中的火炬贴在地图上,直观感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情景,深刻地体会到井冈山精神的宝贵和革命先辈坚定而伟大的奋斗历程。
在活动开展中,找到学生学习本课的两大难点:其一,学生很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当时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二,学生感受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存在一定困难。于是笔者将以上两大难点确定为本课的中心议题,引导学生在议中研、在议中论、在议中做,由浅入深地进行议题式学习并解决难点。
学生在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以占领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是越挫越勇继续占领城市还是去农村?”这个议题,没想到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占领城市。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了解到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几场城市起义带来了多大的损失,也不明白当时农村地区所具备的天然优势。
于是笔者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课前查阅南昌起义之后的其他城市起义的资料,课上教师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链接几场城市起义死伤人数的史实资料,并补充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再请同学思考这个议题,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革命斗争是曲折、困难的,而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则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找到了新的途径。
经过搜集资料、链接资料、补充资料与运用资料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此议题。
课前学生自主收集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故事,课上开展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井冈山精神。按照这样的初步设计,进行了第一次课堂实践,结果问题出现了。首先是有学生反馈,资料并不好收集;查看部分同学所搜集到的资料,发现他们不经过任何整理也不去伪存真;从分享的环节来看,学生就只是照着资料进行朗读,所以无法从这些资料中深刻地体会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因此,笔者将在中国军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网站中收集到的体现井冈山精神的相关资料,优化为资料包,设计“云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学习单活动,为课堂上的议题讨论打好基础。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经过几度筛选,最终选取了当时在井冈山时期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导引,让学生们在听歌看歌词的同时探究关键议题——“这首歌曲为什么广为流传?人民为什么拥护中国共产党?”紧接着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继续开展“文物、军民故事”分享会,讲述发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事。在小组汇报中,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在讨论这个议题时,以儿童视角让学生们沉浸式地理解井冈山历史故事,增进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既见“事件”又见“精神”。
在解决以上两个议题之余,教师顺势展示1930年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略图,学生上台将手中的火炬贴在地图上,星星之火在地图上呈现燎原之势。在趣味互动中,以议中做的方式建立起学生与革命之间情感性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深度分析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关键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去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明确学生的基础、难点和需求,关注学生认知的生长点;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和第一手性,教会学生利用官方网站学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生长点;紧扣教学重难点,通过围绕关键议题、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成员分享的方式落实学习内容,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生长点。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舞台,通过课前“云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课上听唱歌曲、分享故事、角色扮演和在地图上点燃“星火”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跨越时空的距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突破难点。
在整堂课的最后,教师请同学们分享学习本课之后的收获,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以此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重要事件,也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伟大的精神品质,立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红色基因。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化对议题式教学的研究,引领学生围绕关键议题,在议中研时深度思考,在议中论时深度探究和交流,在议中做时深度领悟,于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和交融中构建高效课堂,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坚定党的引领,做有责任感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