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苜 吴婧 林时辉 范晶 唐鸿 张皑频 余林 徐昉
重症医学是一门涉及经典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它是在适应现代医疗对重症患者实现高效管理并开展集中救治的背景下,在医学理论不断进步和高科技催动下发展而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救治理念在重症患者综合救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1],2018 年重症医学被纳入第二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充分体现重症救治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重症医学研究生作为重症从业人员中最重要的来源,是救治的主力,其综合能力在各种重大灾害、公卫事件中就显得极为重要。我国医学院校重症医学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且并未完整设立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不清晰,缺乏先进、完善的模式[2]。如何将“重症”理念有效地融入重症医学研究生教育,兼顾专业能力与学术能力共同提升,是目前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难题。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双重热点。响应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3]的实施指导文件,该文件旨在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4]。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除了搞好科研、做好临床培训以外,还要明白自己毕业后究竟要做什么,并且努力提高自己,做合格的专业人才。因而,把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规划相结合,把课堂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是研究生教育新的重要方向[5]。文章将对重庆医科大学以“创新创业”为支点,建设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经验做一阐述。
研究生作为具有深厚理论的专业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坚力量,不仅是高等教育开展课题创新,更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6]。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广谱式”双创方兴未艾[7]。然而,医学专业高等院校却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医学院校的主体是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是该专业最重要的传统责任。在研究生教育中,特别是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临床培训几乎占据了95%以上时间。即使在良好的双创大环境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仍旧明显不足。对“重症医学”这一新专业,本身起步慢,研究生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用于支撑双创培养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优质教学资源少。且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过于专注于书本知识和封闭科研环境下的学习和研究。这种方式注重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但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不足显而易见。此外,医学教育相对封闭,对外部企业需求、运作等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更不用说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创业意识相对较弱。笔者调查发现,与同期的工科学生相比,重症医学研究生在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和创业动机方面明显不足。因此,需要从重症医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科技化、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对该专业的推动作用,挖掘现有的科技成果,加强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他们具备独立承担知识、技术、方法和文化创新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研发创业潜力。
重症相关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开设时间一直是医学教育专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更是难以落到实处。以《重症医学》课程为例,广州医科大学一项问卷调显示:96.0% 的学生认为需要重视重症医学学习,71.6% 的学生认为重症医学专业发展前景较好,40.8% 的学生对重症医学感兴趣,可见医学教育中对重症相关知识的渴求度很高[8]。重症医学是独立而又具有明显交叉特征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代码320.58),非常重视以病理生理为导向的治疗性,具有学科专业性。因而,各重症或危重症教育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实际运行中会采用“重症生理基础+重症临床”“纯重症临床”和“重症临床进展+传统临床学科重症”等几大类课程设置方式[9]。经典内科、外科等专业的重症也会在此被涉及并被重新认识。双创的根本是实践,缺乏对学科本身广度的认识,也就很难寻找到重症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恰当的实践内容与方式,使研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这一重要的转化医学问题难以进行。其结果是造成重症医学研究生获取的知识碎片化严重,且难以形成系统性运用,对于研究向实践的转化就更加脱离实际,影响从业后的工作进程与发展[10]。因而,有必要从培养计划、培养条件、培养管理、培养过程等关键环节多方面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与针对性方案。设置双创课程,同时从理论水平、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指导,以提升重症医学研究生的质量。可在重症医学研究生开展“重症科研培训”,紧紧把握重症医学发展的最新方向,科技动态、临床需求等,结合学科研究成果,选择合适内容进行编写培训内容,并以合适的形式开展培训。
新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基于已经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创新,以此优化教学资源,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一方面,传统教学变革中模拟教学的引入大幅提高了重症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但这并非双创平台的要求。基于现有模拟临床教学平台开展重症医学研究生双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并不合适。另一方面,由于重症医学学科底子薄弱,一般缺少独立的研究平台。然而,科技设备对急危重症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体外膜氧合器(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左 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萨勃”心肺复苏器等无一不彰显这一特点。现有的科研平台中缺少了解本专业特点的研发团队,对新的发现缺乏创新创业指导,也缺少生产型队伍支持(如3D 打印、试剂盒生产等),专利申请与转化差。一些“青创工作室”、实用型新型专利的获得都基本是个人的单一行为,并未形成良好的学科集成式发展[11]。在构建平台设施和资源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开放式共享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12]。此外,对于技术和信息资源,应采用内部共享模式,以便实现资源最大化地利用效益。最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创新和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良性竞争,以促进共赢和共同发展。因而,依照学科特点搭建与重症医学特点紧密结合的双创平台,实现自主创新并引入转化医学平台等,是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单一的个人难以适应双创高速发展的要求。基于科研项目设立的医学科研团队是由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导师共同组成[13]。在团队中,指导教师作为核心管理组织,负责团队的协调和项目方案的决策;青年教师则作为技术骨干,对研究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并协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这种组合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从而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效率和研究水平。然而,在重症医学研究生现行培养过程中,有的导师很少关注研究生在研究团队中的作用,往往将研究生放在一个被动的角色,有的导师将硕/博士研究生完全“放养”,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多关心是否干好临床工作,而对于课题研究很少涉及。对于重症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亚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团队组建将是解决这一现状的有效策略。重症医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需要从医学科研团队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青年教师和导师三个方面来建设[14]。同时,还需要关注危急重症学科的前沿发展,结合学科优势“亚专业”的研究能力与转化能力来实施,包括在亚专业领域深入挖掘研究优势,培养学生对研究的兴趣,提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推动成果的转化,加强团队的整合与调整等[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研究生展现创新能力与成果的重要平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良好的内驱动作用,可化低效为高效。导师应当关心研究生的兴趣之所向,再结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寻找适合的角色,推动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双创工作向更高层面发展。
重症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ICU 的教师来自多个临床专业,并未受过正规重症相关学科教育培养,专业性师资缺口巨大,在研究生培养中难免会出现偏差[15]。虽然,目前通过研修学习、外派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学术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了现有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和其他教师教学能力,但仍不系统。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传递和最新文献解读,还需对研究成果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创新[16]。这无疑对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时,强化专业创新能力,提高特色“亚专业”学术号召力,开发导师创业思维等都是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将面临的困难。高水平导师队伍需要从事本专业教学的导师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师德修养好[17]。目标定位是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这一目标必须与我国重症医学发展现状、本教研室导师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与导师构成等实际情况相符合。需要全面评估现行重症医学导师队伍的专业性能力,开发其潜力,其涵盖队伍结构、素质状况、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团队配备等多个方面。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重症医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包括:(1)教研室形成独立的较为成熟的重症医学研究生导师潜能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2)依托重症医学(包括内科危急重症、外科危急重症)成为“第二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试点)”的契机,强化师资能力培训;(3)避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使用与培养开发脱节,做到“关注储备、有序开发、循序使用”;(4)杜绝导师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价值取向误区。
综上所述,探索重症医学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设立重症医学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并优化影响“创新创业”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展重症学科交叉融合的双创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症医学研究生;同时,致力于打造一个重症医学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此外,重点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团队,通过紧密结合重症医学学科的特点,以专业指导和小团队合作为核心,推动重症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