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2022 年颁布的音乐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中重要的参与者,但大部分的音乐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音乐课堂枯燥且程式化,缺少课堂互动,好的互动不仅能增进师生情感,还能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广海南民族音乐文化,将中国传统音乐更好地继承与创新。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可见课堂互动在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提出学生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教师积极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互动,可以形成自在融洽、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加投入,放松身心;其次,课堂互动可以是师生、生生、师生与多媒体设备的互动,这些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自主性;再次,音乐课堂中互动频率的增加,对学生体会和理解音乐有极大的帮助,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最后,互动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在互动中教师可以更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完善教学计划,学生也能在互动中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活力和热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虽然现在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相较之前已有进步,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音乐老师和好的教学设备,但仍旧存在不足。造成这个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害羞”是这个年纪普遍具备的心理特征,此时的他们自我认知不足,不愿与他人交流,自尊感较重且容易将自己的“缺点”放大,导致其自信心不足,没有参与课堂互动的勇气和意愿。部分学生会因为知识的积累不够,也不敢主动回应老师,害怕因回答错误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还有学生是因为对音乐不感兴趣,在课堂上难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因而对于老师的互动也是漠不关心。
传统的音乐课堂互动方式通常就是教师提问由学生回答,这几乎可以说是音乐课固定且单一的套路,互动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灵魂。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随意的,没有经过思考设计,使问题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而学生的回答也被限制在了教师的框架内,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变得逐渐敷衍了事。这样的互动既无法活跃课堂气氛,也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
现在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把握了课堂的重难点,是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原本本地呈现即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需求往往被忽略。教师没能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兴趣并制订课堂计划,换位思考替学生着想,学生学习意志消沉,学习热情减退,而这样的老师自然也不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师生之间的沟通缺乏情感。
课堂的互动范围包括互动的场地和对象。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音乐教室,音乐课在常规的上课教室进行,这就缩小了学生可活动的范围。音乐本身就是一门集视、听、动于一体的艺术,而场地的局限使得很多课堂活动都不能进行,让学生少了几分乐趣。同时,大多数愿意和老师互动的学生往往是靠近黑板的前排学生或者是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位置优势和能力优势,其他远距离的学生仿佛置身事外,没有参与感,这样也难以将课堂互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教学的新方法。初中阶段的孩子充满好奇心,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导入部分使用情境创设法,创造和歌曲相关的情境,最好能与现实生活联系,以此快速将学生领进上课状态。以《桑塔·露琪亚》这首歌为例,这是一首外国船歌作品,学生可能会有些陌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划船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并提问“大家去公园游玩或是出去郊游的时候有划过船吗?”,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可能与船有关,接着播放一些具有意大利风情的图片并配上船歌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在优美浪漫的意大利港湾。在课堂的展开部分开展合作式教学,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让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下学习,同时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桑塔·露琪亚》也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作品,就非常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先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五个小组,再将小组内的成员划分为高低声部,这样各组就组成了一个小型合唱团。在学会演唱歌曲后,每个小组可以练习并依次上台展示练习成果,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来演绎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创编能力。又或是可以使用音乐游戏,教师在播放作品时,可以请学生起立,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和旋律的起伏,即兴做出一些肢体动作,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比起传统地坐在椅子上聆听歌曲,让学生自由地跟随律动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之,教师要灵活地根据教学计划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满足学生的需要。
课堂互动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参与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角色互换”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互动式、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目的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角色互换的模式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则是自学者和解决问题者。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策略,最常见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多多讨论和实践。在听取学生的回答后,无论答案好坏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来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中国是文明古国,“尊师重道”的道德传统延续了数千年,教师在备受尊敬的同时也给别人一种威严感,对于不熟悉的老师,学生通常会有一种戒备心理,导致师生关系被动,课堂学习氛围消极,互动效果不太理想。“当教师的人不仅是教师,他同时也是学生”,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要学会敞开心扉,以诚待人,“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接受教师。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升自己的幽默感以此成为自己特有的教学手段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使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来激发教学热情,以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来对待每一节课,用情绪感染学生,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过程中还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可无视沉闷的学生,还要更加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现代师生关系追求“亦师亦友”,教师除了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还可以是学生的好朋友。课下要主动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严慈相济。
教学内容是课堂的骨干,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尤为重要。课堂教学内容都是从教材中选择的,这一点没错,但学生的感受也很重要,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将学生的兴趣与书本知识相结合。随着现代传播途径的发展,音乐也越来越多元化,相较于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曲风多样、通俗易懂,更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学校的音乐教材还是以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为主,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将流行音乐引进音乐课堂,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一旦学生开始对音乐课充满期待,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课堂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学习方法,就能在课余的时间利用所学来研究和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把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流行音乐以外,现在的音乐教学还倡导学科融合,音乐课可以和其他姊妹艺术学科联系在一起,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帮助活跃思维,开阔思路。
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属于人文学科,学校音乐教育虽说是以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直接目的,但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希望通过接受音乐教育,使个体在心智、思想和行为方面更加规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海南岛上诸多民族汇聚成海岛独有的文化特色,作为海南本土的音乐教师,学习这些文化知识并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发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音乐列为教学目标。但学生对传统的民族乐器和音乐形式不太熟悉,教师在上课时不用急于教唱这些歌曲,从音乐的产生、发展,乐器的使用,民间传说,民族文化等方面展开教学吸引学生兴趣。以《黎之引》为例,这是一首运用海南黎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古筝协奏曲,包括黎族传统音乐的调式、旋律,旨在展现海南黎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赏析的前提是了解作品,教师可以先介绍黎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民间音乐类型等,让学生对黎族有文化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聆听乐曲,加深体会。这还是一首协奏曲,中国的旋律西方的体裁,中西结合,也能让学生从乐曲中得到新的启发。
有研究表明,教室布局与学生学习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对课堂座位的选择会影响其认知、行为和情感体验。常见的教室布局是“秧苗式”,它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方便地观看教师的教学和多媒体设备的展示,教师对学生在座位上的表现也一目了然。可音乐是一门讲究“动”的学科,不单是教师在动,学生也要跟着动起来,而“秧苗式”的布局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课堂的活动范围有限,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调整教室的桌椅布局,可以是半圆式的、圆圈式的,教师站在圆圈内,既可以拉近和学生互动的距离,又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增进师生互动的氛围。
总之,实现课堂互动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把握的一个重点,作为海南的音乐教师必须引起重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发扬海南本土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