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鞍山地区出土发现的四件史前岫玉石文物的来源及出土经过,对这四件文物的内涵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提出这四件文物与岫玉的关系,以及这四件文物在古时代的实际用途和作用。
【关键词】岫玉;玉器;史前文物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057—03
海城市地处鞍山市南三十公里,为辽宁省鞍山市辖区内的县级市,海城小孤山遗址位置在海城市孤山满族镇小孤山村东南部的青云山下,在海城市东南边,距离海城市区仅三十公里。海城小孤山遗址是一处自然洞穴,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洞”。这片地区位于千山山脉西缘,为丘陵地带,属于辽南山地的一部分,小孤山一带,原属于岫岩县境地,它与岫玉产地岫岩仅有一岭之隔。将军山地处海城市北二十三公里处,隶属于海城市管辖。小孤山和将军山先后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三年出土发现了岫岩玉石磨制的古代玉石文物四件,这四件玉石文物均收藏在鞍山市博物馆,目前正在鞍山市博物馆自然文化馆之岫岩玉展厅展出。
一、几件玉器的发现经过
(1)岫岩玉石犁原名石犁(图1),海城小孤山B洞出土,1983年春,海城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在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左上方约三十米处的一个小洞(考古编号B洞)进行勘探作业,并从此洞往下开采,寻找是否有喀斯特岩洞。鞍山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与海城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组成文物保护工作队,共同到遗址附近考查勘探进行的工作情况,当时施工队已经开始进行挖掘施工,文物保护工作人队在遗址洞口附近,找到一件石犁和夹砂陶器,为施工队挖掘施工时出土,后将石犁和夹砂陶器交到海城文物管理所收藏保管,当时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物,并命名为石犁。一九九五年鞍山市博物馆举办了《鞍山市地区文物展》,为了充实史前出土历史文物部分,将这件岫岩玉石犁借到了鞍山博物馆陈列展览至今。
(2)岫玉石斧、石刻刀原名石斧、石锛(图2、图3、图4),此三件文物是一九七九年海城将军屯村村民在海城将军山上同时发现,他把这三件石器拿到当时鞍山文物站出售,当时文物站负责收购的工作人员接待了他,并对他进行讲解了文物保护政策,地下出土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应捐献给国家。当时此村民把这三件文物捐献给了文物站,文物站后来也为他补发了捐献奖励费。这三件文物当时鉴定为石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后在鞍山市文物站保管收藏,1983年鞍山市博物馆成立,文物站便把三件文物与其他收藏文物一起移交到鞍山市博物馆保管收藏。
二、几件玉器的材质重新认定经过
岫岩玉因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根据考古发现材料记载,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玉器是距今一万年前的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透内石玉砍斫器,经考古发掘材料统计,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历代出土的文物记载中,都曾发现用岫岩玉雕琢的玉器。关于岫岩玉的分类,目前主要按照色泽、矿物成分、密度、光泽、透明度等分成了蛇纹石玉和透闪石玉两类。一九九九年八月,中国宝玉石协会组织国内著名宝玉石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研讨推选“中国国石”。2002年2月,岫岩玉被授予“中国第一候选石”的称号。为了宣传岫玉文化,发掘岫玉内涵,鞍山市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征集有关岫玉文物以及岫玉文化的活动,并且在本辖各馆内开展寻找岫玉制品文物的工作。当时我们馆专家对这四件文物的材质提出异议,疑为是岫玉磨制成。为了证实我馆专家对几件岫玉文物的鉴定结论,又将二件件岫玉石斧、一件石刻刀送到当时的鞍山市地质局矿山研究院矿岩鉴定办公室进行了鉴定分析,鉴定分析结果三件文物材质均为典型岫玉。2002年5月26日“玉佛山风景区首届玉文化玉器学术研讨会”在鞍山召开,我馆又聘请来自研讨会的玉文化研究专家杨伯达老师和地质专家以及省考古专家对小孤山了土的石犁和将军山出土的三件石器进行鉴定,专家们也一致认定这四件文物是用岫玉磨制成。
此四件文物在鞍山博物馆收藏时曾都是以石器定名。杨伯达老师在《中原文物》《中国古代玉器探源》一文中指出:“凡经过人们加土改造过的玉(传统的玉、矿物学的玉),具有几何形体或肖生等新造型,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工具、器皿和非实用性的饰品、美器、神器、瑞器、祭器、礼器、佩饰、摆设以及绘画性的、雕镂性的艺术品等,均为玉器。[1]”此次文物鉴定后,文物材质发生变化,我们库房对这四件文物按文物保管帐定名的标准统一修改了新的文物名称。
(1)原名石犁(图1)修改名岫玉石犁(耜),小孤山遗址B洞出土,该玉石犁(耜)為树叶形状,犁(耜)的材质为岫玉透内石,原料产地为岫岩老玉矿,岫玉石犁为磨制而成,通体长16厘米,上端宽8厘米,中间宽12厘米,下端呈弧形宽2厘米,上端厚2.35厘米,下端厚1.35厘米,两边略有弧度,整体表面呈灰白色,内地露出部分为绿色,表面有多处使用痕迹,犁(耜)头有一处小破损,保存基本完好。
(2)原名石斧(图2)修改名岫玉石斧,将军山出土,材质为岫玉蛇纹石,产地岫岩玉家堡子,斧身通体长17厘米,下端单面刃宽6.7厘米,斧身最厚处0.7厘米,重350克。通体长方形,上窄下阔,上厚下薄,双侧微弧形扁体,刃部极薄,为岫玉磨成,制作精细,表面光亮细腻,通体为象牙白色。刃角上有一小处破损,造型秀美,保存基本完整,无使用痕迹。
(3)原名石斧(图3)修改名为岫玉石斧,将军山出土,材质为岫玉透内石,产地岫岩老玉矿,通体长 19.1厘米,下端单面刃宽7.3厘米,斧体最厚处1.2厘米,重550克。通体长方形,上窄下宽,上厚下薄,双侧微弧形,为扁体,刃部极薄。斧表面磨工细腻精细,光泽明亮,其色一面为象牙白,另一面底为浅灰色和灰杂黑色,如牛毛纹,造型精美,保存完整,无使用痕迹。
(4)原名石锛(图4)修改名为岫玉石刻刀,将军山出土,材质为蛇纹石,花玉。长16.3厘米,下端单面刃宽1厘米,刀体最宽处1.1厘米,最窄处0.5厘米,重50克。通体为长条棍状,两头较细,中间略粗,一端为双面刃,另一端为圆锥体,尖部较秃,为岫玉磨制,光滑细腻,通体颜色为褐色灰杂以绿色错落在其间。
三、笔者对几件玉器的几点认识
(1)在2022年5月10日,据国际在线新闻辽宁台消息:“一件产于鞍山岫岩及海城地区的玉犁(耜)在天津市武清区万宝斋展出。此玉耜重16.5市斤,长52.5厘米、宽24.5厘米、厚5.5厘米,呈长椭圆体,为碧玉材质,外部晶莹光滑,器物表面局部有碱壳。经专家初步判断,这件代表史前高级农耕文明的玉犁(耜)可能对中国古人礼器史和农业考古研究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王时麒老师,对玉犁(耜)的材质及产地进行了鉴定,并初步判断该玉犁(耜)产于鞍山岫岩。辽宁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学家傅仁义老师在看过玉犁(耜)后表示,这种硕大的精制河磨玉质新石器时期玉犁(耜)具有史料意义,对我国古代礼器史和农业考古研究工作产生推进意义。通过辽宁省考古学家郭大顺老师的考证,此玉犁(耜)可能是做为农耕用的礼器。据万宝斋收藏者介绍:此件玉犁(耜)是辽宁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当地村民手中购买的。这件玉犁(耜)也受到了考古研究者及各大新闻媒体的注视。专家们指出,这件玉犁(耜)为中国史前农耕社会发展的业礼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其年代应该在五千至八千年前,这也可以使岫玉寻根历史有源可溯。”犁(耜)是我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我国各地都曾经出土过木犁(耜)、骨犁(耜)、青铜犁(耜),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犁(耜)头,形制呈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木棍上。而我馆收藏的这件岫玉石犁(耜)(图1)与这件玉耜出土地相同,材质同为岫玉,在形状上材质上高度相似,不同的是我馆的这件岫玉石犁(耜)(图1)在大小上更为接近实用农具,我馆收藏岫玉石犁(耜),是在旧石器时期仙人洞遗址(B洞)出土的用岫玉打制石器逐步发展到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这就是说,这时期人类由渔猎生活进步到渔猎和农业社会,人类已开始进入农业生产。根据对这件石犁(耜)保存现状分析,器身有多处使用痕迹,犁(耜)尖部缺损一块疑似在使用中碰到硬物损坏,证明这件石犁(耜)为实际使用农业工具,这件岫玉石犁(耜)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农业提供了实物资料,为追根岫岩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三件岫玉石器(二件玉石斧、一件玉刻刀)是海城將军屯村西,将军山上出土发现的。将军山是长白山的支脉,西鞍山的余脉,在此脉尽。从附近土壤地表上看高约为四十米左右,呈西南东北走向,长约五百米左右,宽约一千米左右。现将军山山峰已被部分的开采所损毁。这三件岫玉石器就是当地农民们开山取石头时挖出。现在这里已成为了一片坑地,无法具体考古勘探,但在尚未挖掘的区域,地面发现散落有大量的汉代灰色绳纹砖以及零星的陶片,这些都可以看出这里曾经为汉代墓葬群,面积大约二百多平方米,可惜早年已经遭破坏。根据三件玉器是一起出土时间和出土地点位置分析判断,笔者认为是应该在墓葬内发现出土。可能是死者生前之物,死后一起陪葬于同一墓穴里。斧是古人最早用来作砍伐工具的,开始以石质为主,器体厚重略呈长方形,一端有刃,而用玉制作的斧则是由石斧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具有了新的意义。它很可能同其它一些古人崇尚的器物一样,充当了礼仪玉器的重要角色。正如冯汉骥与童恩正先生所说“斧在中国是作为一种兵器的象征,它的起源历史非常悠久,在新石器时期,斧本来是一个主要由男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但同时又成为一种武器。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到统治阶级和国家开始形成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时,斧也就成为了酋长权力的标志。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这种传统一直流传了下来”,而当时持有玉器的主人,并非普通的平民,而应该是统治者。
(3)关于岫玉刻刀的时代,目前在已知新石器时期资料上还没有发现,但在《殷墟玉器》一书妇好墓出土文物图片中,有一把玉刻刀[2],一端扁刃一端尖状,长条状,中间略粗,和岫玉刻刀非常接近,它的作用不仅是用作划刻工具更重要的是,笔者认为有治疗疾病的功能。一般来说,远古时代的器物中,器物的作用并非单独使用,而是一物多用都是普遍的现象,也可能用做其他功能使用。例如:骨锥、骨针、石刀等等即为生产生活用品,也作医疗器具使用。用这些器物刺激身体表面某些部位以消除疾病疼痛,也可刺破皮下浅表,经血管内放血和切开脓包以排脓等功效。刮痧疗法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作为一项适应病种范围十分广泛的自然疗法。这种疗法来源于我国旧石器时期,当时人类在生病时,出于人类天性的本能用手指和石片摩擦、捶击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份,发现竟然能使病痛有所减轻。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和积累,人类慢慢学会了用兽角、兽骨、玉器、古钱币等,只要是对人类肌肤无毒性刺激作用和化学不良反应,边缘圆滑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刮痧的工具使用。从和岫玉刻刀共同发现的二件石斧造型特征看:共同特点是器形简洁,呈长条状,手可以握, 使用方便,表面磨制细腻圆润,缘部较薄,下部(使用端)为圆弧形,有刃但不锐利,不能划破肌肤。玉石质地对人肌肤表面没有毒性刺激作用和化学不良副作用,且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所以这三件玉器很可能与我国古代的传统自然疗法刮痧有关连,是一个传统玉制刮痧用具。它为死者生前常用之物或者信物,与死者一同埋葬在同一墓穴里,由此可见死者也有可能就是专门替人治病的医师。
岫岩玉最早生产是哪里?何时开始使用?它都可以用来做哪些器物?它在我国玉文化起源中究竟具有怎样地位和意义?这四件古代岫玉器在鞍山地区的发现,无疑为研究岫玉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本文希望对岫岩玉的历史研究及其岫玉开发与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探源[J].中原文物,2004(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薛璐璐(1975—),女,汉族,辽宁鞍山人,鞍山市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