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与虞世南楷书风格的比较

2023-12-17 06:30潘禹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7期
关键词:虞世南欧阳询比较

【摘 要】书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发展完善,在跨入唐代时期,书法又迎来了新的高峰。作为“初唐四家”的欧阳询与虞世南,二人年纪相仿,又同在弘文馆教示楷法,在书法方面二人上溯魏晋、深追二王,又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书法神韵。《九成宫醴泉铭》与《孔子庙堂碑》是两位书家最具代表性的楷书作品,欧阳询书法的瘦硬险绝,虞世南书法的圆润遒劲,虽然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后世学书者的典范,影响深远。

【关键词】欧阳询;虞世南;书法风格;比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7—036—03

一、追溯前人——妍质交融与坚守二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体兼备,逐步完善,后期南北方书风也逐渐融合。这个时期书家辈出,拉开了书法艺术辉煌发展的序幕。隋朝作为一个“过渡”的朝代,上承六代,下启三唐,由智永、丁道护等书家矫正了六朝“侧狷”的书风,使得以二王体系为主导的南朝书风更加纯粹。欧阳询、虞世南作为由隋入唐的两位书法家,在初学时就深受二王体系书法的影响。欧阳询始学梁陈之风,究其所习的就是梁陈人伪托的王字;虞世南则师承智永,《旧唐书·本传》云:“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智永作为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对于羲、献的笔法更是进行了深耕,虞世南师之,可谓是一脉相承,深得二王其妙。[1]

自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变化,书法也出现了“南风北渐”的局面。以崔、卢二氏为代表的北朝书家在书风上更为古拙质朴。清代梁巘曾评欧阳询楷书:“险劲遒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承晋斋积闻录》)欧阳询的书风受到魏碑的影响,后学北齐刘珉,书法中带有碑刻意味,融合了南北方书风新妍与古朴的特点。[2]而虞世南则深得二王之“韵”,书风不激不厉,宁静淡远,颇有魏晋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后期“南风北渐”,南方的飘逸妍美与北方的古拙朴茂交融碰撞,为后代书法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可能。这也就是为何欧、虞书学魏晋二王,却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貌。正如二人的代表之作——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与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如图1、2)欧阳询的楷书遵循法度又极具个人风格,被称为“欧体”,也是后人学书启蒙的典范。《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代表作之一,在76岁高龄时创作。此时的欧阳询已人书俱老,可见他虽追随二王遗韵,却更多的融合了北碑的方峻之势,左右向背取势,瘦硬秀美,做到平正与险绝的统一。《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所书,也是其晚年佳作,虽与《九成宫醴泉铭》为同时期的作品,却呈现出不一样的书法风貌。此碑静穆冲淡,字里行间流露出文人士大夫之气息和温文如玉的君子之风。如果说欧字是集南北方之大成,那虞字则是始终坚守着传承二王书法,一派衍生,虽有不同,也都为在唐朝出现的书法史上又一书法高峰奠定了基础。

二、和而不同——险绝之势与君子之韵

欧、虞二人书法由二王一脉延展而来,他们用行书笔意打破楷书的“刻板”,字里行间充满着魏晋遗韵。初唐时期,法度森严,端庄方整成为了尚“法”书风的代名词,欧、虞二人将行书笔意注入其中,虽没有牵丝连带,却也增添一丝趣味。比如说《九成宫醴泉铭》的行书笔意体现在,一是把横画转化成点画,“甘”字中间的短横用点来代替(如图3);二是把点画转化成撇画,“流”的三点水前两笔不是写作三个“点”(如图4),而是两个不同形态的“撇”和一“提”,第一撇确定第二笔的落笔位置,第二笔与最后一提相连,把行书中的“连带”运用到楷书中,颇得王羲之劲挺遒劲之态。《孔子庙堂碑》则是将这种“连带”的行书笔意隐约地展现出来,笔断意连,如“江”“山”二字(如图5、6),“江”字左旁“工”的竖向左带,形成“撇”的样式,“山”字横画回收向上,起、行、收运笔流畅,灵活生动,尽显王羲之含蓄婉转之韵。

初唐时期,儒家思想盛行,推及到书法艺术中也强调“中和之美”。欧、虞二人的楷书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各自的“中和之美”。清梁巘《评书帖》说:“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支,故其险也,劲而稳。”中宫收紧,左右向背,上下修长,欧阳询书法追求一个“险”字。在字形结体上,会营造一种险绝的“势”,再通过其他部分的“平正”将这种“势”给“破”除,从而达到寓险于平的效果。一收一放,一紧一松。如“武”字(如图7),左侧笔画较为规矩,戈钩的拉长向右侧伸展,造成“左轻右重”的体势,最后一笔将外拓的“点”改为内收的“短撇”,这就达到了一种“险绝下平正”的效果,这正是欧阳询对南北书风融会贯通的体现。

虞世南的楷书字形修长,姿态挺拔,其书法的“中和之美”流露在点画之间。宋陈思编《书苑菁华》卷十七录唐贾耽《虞书歌》云:“众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谁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缃中至宝。”虞世南书法的点画“中和之美”归于自然,字皆“横平竖直”,无矫揉造作之气,却又将巧妙的变化蕴藏在其中。如“前”字(如图8),初见只是点画俊朗圆润,轻起轻收,锋芒内敛,再见字的分量却是毫不逊色。“前”字中的“月”,中間两横为一平直、一倾斜,接下来的一笔短竖写成一笔竖点,给人以笔断意连之感;点画将空间进行分割,使字的整体疏朗从容、端庄典雅,足以见得虞世南将魏晋风骨与唐人法度进行了“中和”。

相比于欧体的“险绝”,虞字的“中和”则是内敛含蓄的。即使是相同的字,在《孔子庙堂碑》与《九成宫醴泉铭》中,也有著书家个人的独特性表现。二者虽说是用笔皆方圆结合,但欧字多方笔露锋,笔画直来直往,方折硬朗;虞字则以圆笔为主,笔画轻收轻放,圆润稳重。比如“高”字,上窄下宽,在写横折钩时,虞字圆转提笔顺势而为(如图11),欧字则轻微抬笔后明显顿笔、再正笔书写,“骨骼感”强(如图9)。再比如说“霞”字,最后一笔,欧字是把捺“放”出去(如图10),虞字是长点或者是短捺(如图12),这就呈现出来一个舒活开张,一个稳重端庄。就这样一个简单笔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在二者笔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面貌。

追求“和”的美感,是在尚“法”的整体下,欧阳询与虞世南把细节之处作为字中灵活多态的“关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二者楷书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三、传世影响——书法历史长河中的明珠

楷书经过了魏晋时期南北两派的交相融合后,至隋唐时期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楷书书法风格。书法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并将其推崇至“书圣”的地位;加之相比于欧阳询骨力强劲、方锐凌厉的书风,虞世南的含蓄内敛、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更加迎合唐太宗以“中和”为美的审美取向。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二者进行比较:“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欧阳询所书的确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更能自成一体,但虞世南风格平和的书法作品却更能与儒家传统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唐朝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地以虞世南所习的书法为尚,形成了“抑欧扬虞”的风气。[1]对于后世来说,反而是欧阳询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书法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虞世南的书法因为风格不及欧阳询的更能让人记忆深刻,加之传世作品数量不多,所以在后世的影响中,虞世南则不及欧阳询。

虽然在各个时代对于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位书家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他们传世的书法作品依旧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参考文献:

[1]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潘禹彤(200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20级在读本科生,书法学专业。

猜你喜欢
虞世南欧阳询比较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春夜
唐欧阳询《用笔论》
咏萤火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