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月成 杨斐
摘 要:在当前普及普惠幼儿园发展背景下,通过体制机制优化改革,构建完善的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构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内涵与意义,针对现阶段幼儿园的办学状况以及教育质量面临的隐忧和问题,因地制宜地从目标机制、机构保障机制、主体保障机制、监督与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等多个方面,就做好普及普惠背景下幼儿园各项教育质量保障工作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为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幼儿园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普惠;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路径
目前,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实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经费投入不到位、指导监管不及时、专业人员和专职机构不完善等。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联合多方力量,构建起扎实有效的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内涵
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追求以及学前教育还不完善的现状,使得将“粗放式”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各方力量需要密切协作,共同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其一,教育目标是构建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根本依据。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其出发点是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确保幼儿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实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而上述目标与学前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在制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时,要将幼儿园教育目标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该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其二,各种要素是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保障机制的构建绝非某一方面可以单独完成,需要各领域、各单位的各种要素紧密配合、协调统一、共同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发生变化时,整体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而相应地发生改变,影响该体系作用的发挥。
其三,规律是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本质存在。之所以要构建质量保障机制,发挥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保障作用,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对教师教学规律、幼兒学习规律、幼儿成长规律以及幼儿园办学规律等进行系统把握和整体感知,来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做出科学判断,从而采取一系列具有预见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实现预期目标。
其四,运作方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表现形式。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综合系统,共同作用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在作用过程中,要素的内部功能及各要素之间的制约与联系、作用与反作用等诸多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形态,这一形态就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这一形式与上述第三点提及的内在规律相呼应。
二、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由多元要素构成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个多结构、多层次的运行系统,包括目标机制、机构保障机制、主体保障机制、监督与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目标机制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背离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的教育任务,也理应是构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依据和“标尺”[1]。但在实际执行环节,部分幼儿园愈来愈小学化,未能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中心任务和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是一味大搞知识教育,让幼儿背古诗、学汉字、学计算等,将满足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这一畸形教育观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理念导致了目标机制与学前教育目标的背离,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机构保障机制失位与缺位
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内部由多元要素、多个部门构成,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既需要各主体积极投入、发挥自身优势,又离不开统一组织机构的协调,二者缺一不可。但在现实中,一方面,政府缺少专职部门对此负责;另一方面,幼儿园内部通常将其作为一项临时性事务,缺少长效机制,甚至存在有岗无人、人员配备不齐等问题。这都源于协调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协调保障机制内外联系松散、难以形成合力等失位乃至缺位问题,严重制约了保障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主体保障机制作用发挥不到位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虽然涉及要素比较多,但各部分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发挥关键作用的主要是政府、幼儿园、社会等主体要素,具体来说,三者的定位分别为:政府是主导,幼儿园是主体,社会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政府在经费投入、制度设计、协调监督评估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有待优化;幼儿园实施的各项政策与自身的教育目标匹配度有待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监督与评估机制运用不充分
监督与评估机制是幼儿园对办学质量进行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稳步、持续提升的有效方式。但从当下来看,监督与评估机制的作用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2],体现为日常监督、评估的重点在于幼儿园各项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丰富,忽略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育理念的前瞻性等事关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各项内在要素,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幼儿园教育理念偏离正轨。
(五)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定激励机制的初衷是激发学前教育从业者以及多元主体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促进教育质量稳定提升。但现阶段的激励机制存在标准不统一、制度不明确、形式单一、随意性大等问题,个别地区甚至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激励机制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六)信息反馈机制不流畅
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有助于幼儿园改善办学模式、优化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是整个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运行中,信息反馈机制运行的流畅度不尽如人意,甚至个别环节的信息还存在遗漏的问题。这导致各环节的突出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普及普惠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路径
(一)制订明确的教育质量目标
明确的教育质量目标是构建保障机制的出发点,在整个体系的构建、完善中发挥着纲领性作用。受发展水平、地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目标各有侧重,这也是不同幼儿园办学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自主性的重要体现。但无论教育质量目标侧重于哪一方面,其都应与学前教育目标的总体价值取向保持高度一致,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实现“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解放、特长得到施展”的目标,获得全面发展。基于此,在政府的牵头下,幼儿园应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参考《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3],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地域实际、文化特色等要素,因地制宜地制订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本体价值导向的教育目标,更新育人理念、优化课程结构、规范教师行为、丰富教学模式,多措并举,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精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路径。为有效发挥其作用,幼儿园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从条件、过程、结果三个维度入手,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条件质量评价指标要涉及办园资质、办园条件等要素;过程质量评价指标要包含保教活动、课程结构、教学管理等要素;结果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幼儿习得的结果,涵盖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相关指标。上述三个维度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各地要结合本地学前教育实际,立足幼儿身心长远发展,有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
(三)设立专职教育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目前,多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针对学前教育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和人员,使得幼儿园保教质量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为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一方面,要设立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专业机构,选拔专职人员,并保证在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中幼教专业人员的比例,构建专业、精干、协作的学前教育指导、管理团队,从专业层面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4]。在工作中,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选择集体讨论、个别指导等形式,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为学前教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建议。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发挥主体作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这一机构的人员组成要体现多样性,既要有本园教师、幼儿家长、园长,也要包括其他幼儿园中经验丰富的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幼教专家等,从不同角度对教学组织、课程设置等进行综合评价,多方协同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
教育质量评估分内、外两个维度,其中,幼儿园内部自我评估强调幼儿园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督导和自我改进中的核心与基础地位,能有效避免相关部门在开展外部评价时既扮演“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而导致评价效果不佳的局面。为最大限度发挥自我评估作用,幼儿园应与政府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其一,幼儿园自身要树立自我評估理念,充分认识到开展自我评估对找准问题、精确整改的重要作用,有效弥补外部单一评估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二,针对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政府要提供专业、科学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和指导,确保外部评估效果;幼儿园要及时有效地反馈相关信息,为政府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提供参考。其三,幼儿园在自评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教育质量采取多元、科学的评估方法,并及时检验评估结果,了解自身办学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整改,切实发挥以评促改的作用。
(五)完善教育质量财政激励政策
普及普惠背景下,幼儿园的公益性日益凸显,充足的财政投入是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当前,个别幼儿园片面迎合部分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违背幼儿身心成长规律,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为改变这一现状,幼儿园应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财政激励措施。相关部门应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依据科学评价指标,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幼儿园教育质量,并颁布财政激励措施,避免学前教育无原则投入、重复投入和盲目投入,确保学前教育公平公正[5]。例如:制定标准,将幼儿园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都明确师资、硬件等具体条件,当幼儿园满足相应条件并升入下一等级后,给予相应财政支持,这能有效避免“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幼儿园自我发展、完善的积极性,促使各幼儿园自主提升办学质量,形成良性竞争。
(六)调动社会力量助力幼儿园提升教育质量
社会积极参与是普及普惠背景下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但长期以来,这一方面的工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这既与目前各幼儿园的办园格局有关,也与制度缺失有关。为此,一方面既要正确引导民众观念,又要提升幼儿园的社会形象,实现社会与幼儿园之间的信息对接,避免因交流不畅造成误会;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资助机制,做好资助审批工作。对此,相关部门可成立专业评审组织,制定完善的步骤、审批程序以及申报条件,并实地考察、严格审查,及时公示申请资助对象,接受各界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同时对弄虚作假者进行严肃处理,实现资助资金奖励合理、分配公平、信息公开、管理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作用。
结语
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协作、久久为功,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吴玲玲.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结构及现实构建[J].求知导刊,2019(33):92-93.
吴霓雯,潘月娟.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人员的专业性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10):5-9.
姚伟,许浙川.构建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论基础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86-190.
刘继红.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李红霞,张纯华,张邵军,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外部治理机制现状及优化[J].教育评论,2017(1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