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凤 倪杨
关键词:课程思政;涵义;外语;非通用语;意大利语;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的概念,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14年提出,其目的是解决高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非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17年5月,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要“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上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以及教育部的各项文件表明,高校必须重视“课程思政”。然而在各种会议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仍有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困惑不解,因此,本文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涵义谈起。
关于“课程思政”的涵义,相关研究汗牛充栋,张敬源和王娜归纳出四类观点:理念观、课程观、体系观以及方法观,并指出这些观点是从不同视角诠释了“课程思政”,是融合互补的观点。笔者发现,赵继伟教授基于课程的不同类型定义了“课程思政”,鉴于目前高校的学科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和通识课,因此“课程思政”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又考虑到高校思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思政课与其他非思政类型的课程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因此,从狭义上讲,他把“课程思政”最终定义为:“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本文探讨的是外语类的课程思政,因此笔者认为采纳上述定义比较合适。
基于前人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总体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混淆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使专业课、通识课“思政味”浓烈,甚至把这些课上成了“思政课”;二是思政教育显性、生硬地插入这些课程中,甚至成为尴尬的植入硬广。
下面笔者将以意大利语以及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这6个语种为例,展开论述:
宏观上看,首先,意语课程思政起步较晚。基于2022年11月12日全国意大利语研讨会上的业界交流,全国较早开始意语课程思政的高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始于2019年;另外,目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意语课程思政交流机制,也未形成普遍的意语系内部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机制。
微观上看,通过对一些高校外院共6个语种专业教师的个人或小组访谈,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外语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存在以下4个问题:1.课程思政概念模糊;2.课程思政教材单一;3.课程思政输出方式单一;4.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融入生硬。其中第1个和第4个问题与课程思政的总体问题是相符的。
前人研究一般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采用显性的思政教育,而其他非思政类型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采用隐性的思政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外语作为非思政类型的课程,应采用隐性思政教育。另外,在隐性思政的過程中,须结合外语课程自身的特点,从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尽可能大的系统合力,达到尽可能好的育人效果。
笔者认为,无论是基于课程思政理论层面达成的共识,还是鉴于外语课程思政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见二(二)),有效的课程思政应坚持如下原则——实行隐性“浸润”,避免显性“漫灌”。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内容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针对外语课程思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浸润式”的有效课程思政原则,并结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系的课程思政经验,笔者从教师、教材、授课方式这三个维度提出如下优化课程思政的建议: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最起码要明晰课程思政的涵义;2.提高教师的语种专业的文化素养;3.了解大学生们的状态、思维、表达方式以及疑问困惑(如社会之惑、时代之惑)等;4.用青年人的思维、言语方式讲思政内容;5.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
教材类型多样化:文字、图片、视频、社会新闻等。
1.优化传统方法:翻译法、叙述法;2.互动法: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话题做分享展示;3.具体化:通过社会新闻、个人留学经历、真人真事等谈思政;4.对比法:通过留学经历视角,进行国家之间的细节对比讲思政;5.转换视角法:通过外国人自身传递思政内容,比如外国名人、名言。
综合上面的三点具体优化建议,笔者初步归纳出一条让课程思政变有效的普遍规律:把“灌输式思政”变成“润物式思政”的关键在于——1.用“理”思政:在客观事实、常识或规律的基础上,分享式地输出相关的思政内容;2.用“情”思政:基于学生喜欢、热爱或感兴趣的事物,补充式地输出相关的思政内容。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