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秀,史 军,陈小宁,马亚楠,刘 玉*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4;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即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介导的以发作性喷嚏、流涕、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黏膜慢性炎症。 AR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全球流行率在近几十年稳步上升,我国18 个中心城市的自报成人AR 的患病率已从2005 年的11.1%上升至2011 年的17.6%[1]。 目前,临床对于AR 的治疗以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为主,但普遍存在停药后易复发的问题[2]。 中医疗法能通过辨证选药实现个体化诊疗,通过改善体质改变疾病病程,从而实现远期疗效。
近年来,现代医学中“AR 与时间、环境因素的相关性”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西医指南中明确将AR 分为季节性与常年性,并根据其不同特点给出具体指导原则。 (2)不同的变应原有不同的时间和季节特点,如:春季的变应原多为花粉;夏季的变应原多为螨虫、霉菌等;秋季变应原是花粉、尘螨;冬季变应原多为尘螨、冷空气。 不同季节,温度、湿度等影响变应原,进而表现为变应原与时间、季节变化呈现相关性。
AR 归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 中医学倡导“天人合一”,强调环境、季节与人体的相关性。 干祖望教授对鼻鼽辨证用药时,重视时间与中医用药的关系。 依据鼻鼽的病机,将本病分为肺寒、肺热、卫气不固、肾阳衰微4 种证型。 本文总结干祖望教授基于二分二至节气规律辨别证候、处方用药特点,为鼻鼽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借鉴与启示。
《灵枢·岁露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生气通天。 ”《灵枢·痈疽》云:“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说明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规律。 因此,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受自然现象的影响。 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平衡,一昼夜间,即表现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病理上,邪气侵袭人体,邪正交争,随着人体一日阳气变动,亦可出现昼夜节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3]。 例如,平旦至日中阳气渐充,血压快速升高以与外界阳气相应,到卯时、辰时达到高峰,日落阳消阴长,而血压随之下降,到子时、丑时迎来低谷,随后又随着阴消阳长周而复始[4]。 鼻鼽的症状也表现出昼夜节律,晨起时症状加重,这是因为人醒来后卫行脉外,若肺气虚弱,宣发失司则腠理疏松,风邪异气趁虚而入[5]。 肺主治节的功能,除了表现在自身状态和所处小环境变化上,也体现在节气变化上,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表明季节气候的变化与鼻鼽的发病关系密切[6-8]。
当代,生命节律科学迅速发展,中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开始了对生命节律的探索,并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特有的“因时制宜”治则[9]。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四季更替是自然界最显著的变化。 因为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因此,在二十四节气中尤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为重要[10]。 《素问·厥论》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夏至是一年之内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此时阳气达到鼎盛,冬至是一年之内夜最长、昼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达到鼎盛时期。 夏至到冬至,是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逐渐回升的过程,并在秋分这天,阴阳二气达到制约平衡的状态。 在此之后,阴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冬至攀至顶峰。 同理,冬至到夏至是阳气回升而阴气逐渐衰弱的过程,并在春分阴阳二气达到制约平衡的状态,然后阳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夏至达到鼎盛。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人体的阴阳消长与四时的阴阳消长规律一致[11]。 人体阴阳随着天地阴阳的变动而上下浮动,当人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则邪不可干。
鼻鼽辨证大多依据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其中,阴阳辨证是其总纲,脏腑辨证是其关键[12]。 鼻鼽主要病位在鼻,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鼻鼽之病在脏为肺,肺为娇脏,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自然之气相通,故受四时季节变化影响显著。 尤其是风寒邪气,首先入肺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此为鼻鼽春秋容易发作的原因。 本病的发生、发展、病情转归与肺的功能状态关系密切。鼻鼽与脾关系密切。 脾为气机枢纽,脾主升清,升清功能正常则脏腑、清窍功能正常。 脾无以升清则清窍无以润泽,痰气郁闭则清窍不通。 基于五行生克关系,脾为肺之母,若脾虚则肺金化源不足,肺宣发肃降失常,则肺气郁闭,发为此病。 肾阳又称“真阳”“元阳”或“真火”,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能推动和激发脏腑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和形体官窍。 肾阳充盛,则各种功能旺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卫阳宣而诸症除。 肾无阳,则无以主封藏,肾失摄纳则气浮于上而致喷嚏频作;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泛,壅塞清窍则鼻甲肥大、鼻塞、失嗅[13]。
根据“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用药原则,用药应顺应天时、寒热[14]。
2.1.1 证候特点 春日阳气生发,万物始生,人体肝阳之气随自然之阳气渐升,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顺时之令,应当重视养肝,疏达肝木,此时慎起居、调饮食、畅精神,使气血情志如春日之气条畅,则气血输布,邪无所犯。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与鼻相通。 倘若肝阳之气郁而不达或阳升不及,则腠理不固,风邪犯表则涕嚏不绝。 如《医学真传·嚏》云:“肝主肌腠……又肝脉内虚,不能循脉而上,但留于颃颡、畜门间,则频频而嚏。 ”因此,春分时令,应当顺应阳气升发之势,助木疏泄[15]。 此外,风为春季的主气,具有发病迅疾、易袭阳位、风盛则痒的特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常侵袭人体的头面部。鼻、耳、眼、唇居于头面部,风邪上袭阳窍,则会出现鼻痒、眼痒、涕泪皆出等症状[16]。 专科检查可见患者鼻黏膜苍白或轻微水肿,鼻道内见清稀分泌物。
2.1.2 用药特点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春分时令以肺虚感寒证多见,在本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在标为风寒邪气侵袭。 病位虽在肺,但肺气的充实依赖于脾的输布功能,且脾为肺之母,疾病后期子病及母,常损及脾土。 此外,春季木旺而土衰,所以在养生上要注意养护后天之本。 干祖望教授常用桂枝汤化裁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春分之鼻鼽,常用药物为桂枝、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黄芪、陈皮、升麻、柴胡、乌梅、甘草等[14]。干祖望教授认为,耳鼻喉位于头面,属空窍,以通为用,凭借人体上升的清阳之气发挥作用,即“清阳出上窍”。干祖望教授善用黄芪、葛根、升麻等升提之品以升阳。
2.2.1 证候特点 夏至天地阳气到达顶峰,其主气为火。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指出,火热可为导致鼻鼽的病因。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 火邪炎上,故侵犯人体上部时,以头面部多见。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少阴司天,太过之岁,气运皆先于天时而至,燥热之气相加,燠热内作而火热盛行于上,燥金受制于下,肺气上逆故烦躁鼽嚏。 ”《景岳全书·杂证谟·鼻证》云:“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因此,无故多泪及多口涎者,亦多属肝脾之火[17]。 肺气实者,当机体感受火热之邪时,肺热可助其热势,致使热邪上灼鼻窍,发为鼻鼽;肺气虚者,卫外不固则火邪趁虚而入,发为肺热而致鼻鼽。检查可见鼻黏膜常有充血现象,鼻涕呈黄色而清稀如水,舌薄黄苔。
2.2.2 用药特点 干祖望教授认为,肺经伏热,循经上扰鼻窍,发为鼻痒、喷嚏。治疗肺热,应采用清泻肺热脱敏之法,代表方为清热脱敏汤,常用中药为桑叶、紫草、茜草、墨旱莲、路路通、地龙、蝉蜕、黄芩、薄荷等[18]。 方中诸药共奏清肺热、凉血、脱敏之效。
2.3.1 证候特点 秋分主气为燥,燥性干涩,易伤津耗气,鼻窍失于濡润则发为鼻干、鼻痒,甚至鼻衄,波及咽喉、气管,则出现咽痒、干咳。此外,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又开窍于鼻,燥邪常由口鼻而入,故容易损伤肺津,进而影响肺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的症状。 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则传导失司,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此外,秋分阴气始盛而阳气始衰,寒邪易侵袭肺脏,《景岳全书·鼻证论治》云:“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 ”肺失宣降,津液内停,则出现喷嚏、鼻塞等鼻鼽症状[19]。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干燥,舌淡红,舌苔薄、干燥。
2.3.2 用药特点 秋分主气为燥,常用百合顾肺滋阴。秋分时令以卫气不固证多见,治宜补气固表,代表方为玉屏风散。秋分阳气衰微而阴气渐增,虽有温燥之气,但天气已转凉,因此药味不可过于寒凉。 可用五味子、诃子等收敛之品,以顾护肺气[19]。
2.4.1 证候特点 冬至,天气转寒,阳气逐渐消尽而藏于地下,阴气增长而主令当权,体内阳气也随之衰减。 冬至主气为寒,寒主凝滞,经络壅塞,气血津液凝滞不畅则鼻塞、鼻痒。 鼻鼽患者临床表现为鼻甲水肿,黏膜苍白,鼻流清涕。《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云:“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澈冷清,皆属于寒。”肾脏虚寒亦为鼻鼽常见病因,肾阳为诸阳之本,先天禀赋不足,以及后天的过劳、久病、饮食不节等原因,都可导致人体肾阳亏虚。 此外,年高体弱者多由于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减,而出现肾阳不足。 肾阳虚则温煦无权,摄纳失司,则肺失温养而致清窍不温、外邪易犯、水液潴留,内外之邪壅塞鼻窍发为此病,而见涕嚏频作、鼻黏膜苍白、鼻塞等症。 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无华,舌薄苔,质淡不红,脉多沉迟细弱。
2.4.2 用药特点 根据《素问·宣明五气》中“五气之为病……肾为欠为嚏”,干祖望教授常用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以治疗冬之鼻鼽。 对于鼻涕清稀量多者,为气不固摄,或补脾气,或温肾阳,亦或脾肾同补[17]。若鼻涕量多滂沱,亦加入缩泉丸化裁。
张某,男,64 岁。
初诊:1995 年3 月21 日。患者鼻痒、流涕10 年余,每年春分前后发作。专科检查:双侧下鼻甲肿大,呈淡红色,鼻道内见水样分泌物。 辨为肺虚感寒证,肺为恶寒之脏,治宜调和肺气,驱寒散邪。 方拟桂枝汤化裁:桂枝、细辛、甘草、蝉蜕各3 g,白芍6 g,乌梅、干地龙、石榴皮、诃子各10 g。5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二诊:1995 年4 月11 日。患者自觉感寒后鼻痒加重,随即频繁打喷嚏,嚏后清涕量多,清稀自溢。专科检查:双侧鼻腔鼻黏膜充血,舌淡,舌苔薄白,脉弦。方药如下:荆芥炭6 g,蝉蜕3 g,茜草、紫草、墨旱莲、广地龙、诃子、桑白皮各10 g。5 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995 年4 月25 日。 患者服药后鼻痒、打喷嚏、流涕均有好转。专科检查:双侧鼻腔未见异常。舌淡,舌苔薄,脉平。 予补中益气汤化裁,方药如下:炙黄芪、太子参、茯苓、广地龙、诃子肉、石榴皮各10 g,炒白术、防风各6 g,蝉蜕、生甘草各3 g。 5 剂,煎服法同前。
按:患者鼻鼽应时而作,已为夙疾,病发但以清涕为主。一诊,患者辨为肺虚感寒证,肺为恶寒之脏,治宜调和肺气,驱寒散邪。 患者既往有夙疾,受凉后浮邪引发夙疾,治应先清浮邪。 二诊,患者体格检查发现鼻黏膜充血有化热趋势,故宣邪辅以凉血为要。干祖望教授将紫草、茜草、墨旱莲组合自拟脱敏方,此3 味药药性皆寒凉,善走血分,可凉血止血而不留瘀,从而清热脱敏[20]。 恙起多年,好发于春,风木当令,鼻痒显著,症起急骤,猛以驱邪。 新感引发旧疾,三诊治以宣散凉血。 查其根本,乃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故“宽缓调本”增强体质,防止复发。
赵某,男,20 岁。
初诊:1992 年6 月21 日。 鼻痒、流涕3 年,春秋为甚。检查:鼻黏膜充血,舌苔薄黄,脉平。辨为肺经郁热证,治宜清肺解热脱敏。 方拟清热脱敏汤:桑白皮、栀子、茜草、干地龙、紫草、乌梅、墨旱莲、诃子肉各10 g,黄芩、蝉蜕各3 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二诊:1992 年7 月13 日。 打喷嚏减少,感寒后病情反复,鼻塞日趋严重,运动后改善。检查:鼻甲色淡,鼻道较多清涕。 舌苔薄,脉浮。 初诊泻肺清金获效,现在黏膜偏淡,治宜调和营卫,温肺开窍为主。方拟桂枝汤化裁:桂枝、蝉蜕、甘草各3 g,白芍、红花、辛夷各6 g,落得打、桃仁、干地龙、鸭跖草各10 g。7剂,煎服法同前。
按:患者肺经积热,循经上犯鼻窍,鼻痒则狂嚏,谓之“金叩乃鸣”,欲制其鸣,必清金。一诊,患者为肺经郁热证,治宜清肺解热脱敏。二诊,患者黏膜偏淡,治宜调和营卫,温肺开窍为主。 禀质过敏,因暑热激惹而致肺经伏热,故清肺解热脱敏取效。外寒致腠理闭塞,经络不通,鼻甲色淡而转用温通之法,辅以活血通络,脱敏通窍。
张某,男,27 岁。
初诊:1991 年8 月8 日。 患者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涕6 年,症见频频而嚏,清涕奇多,滂沱似水,畏寒,四季如此。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症状稍有改善,但近期症状反复发作。检查可见鼻腔无异常。舌苔薄白,脉稍细。 辨为卫气不固证。 治以补气固表。 以玉屏风散、缩泉丸为基本方:黄芪、山药、百合、益智仁、诃子肉各10 g,乌药、白术、防风各6 g,细辛、甘草各3 g。 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二诊:1991 年9 月23 日。 服药后诸症改善,清涕显著减少。 自述既往天晴则症状减轻, 阴天则加重。服药后,停药数日未见复发。检查:鼻腔无明显异常,舌淡,舌苔薄白,脉平。在原方基础上加升阳之品升麻3 g,复予7 剂煎服,瘥。
按:秋分阳气始衰而阴气始盛,寒邪易侵袭娇脏,肺在液为涕。 患者畏寒、涕多而清,一诊,患者辨为卫气不固证。治以补气固表。以玉屏风散、缩泉丸为基本方,同时秋气多燥,应当顾护肺阴。 方中含有玉屏风散、缩泉丸,一方面,补益肺气增加卫邪能力,另一方面收敛津液以止鼻涕自淋。 二诊,根据患者晴瘥阴重的证候表现,可以看出患者阳气式微,故加升麻以升举阳气。
杨某,女,24 岁。
初诊:1989 年12 月22 日。 因流清涕,伴鼻痒、喷嚏频发6 年就诊。 自述遇寒即流清涕,伴鼻痒、喷嚏频发,已有6 年,四季皆然,独甚于冬,畏寒。检查:鼻腔检查正常,舌苔薄,脉细。辨为肾气衰微证。治宜温补肾阳,方药如下:熟地黄、山药、茯苓、诃子肉、石榴皮各10 g,泽泻、牡丹皮各6 g,附片、肉桂各3 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分服。
二诊:1990 年1 月5 日。 自行服药14 剂,效果一般。检查:鼻腔检查正常,舌薄苔,脉细。处方:原方加细辛3 g。 7 剂,煎服法同前,症状大减。
按:一诊,患者辨为肾气衰微证。 《素问·宣明五气》云:“肾为欠为嚏。 ”治足少阴经,方取附桂八味丸,以温肾阳。 服药后虽谓“无效”,骤易此方,似难以弃屣,辨证后加强温阳,疗效明显。
国医大师干祖望在临证中,认为中医“不治病而治证”,顺应天人相应理论,注重禀赋,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国医大师干祖望在二分二至节气的诊疗医案,总结鼻鼽关键证候要素与用药特点如下:(1)春分时令以肺虚感寒证多见,症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痒多嚏,涕多如水。 治宜温肺驱寒,代表方为加减桂枝汤和补中益气汤。 此外,干祖望教授注重养护后天之本,兼疏肝以应阳气升发。 (2)夏至时令以肺经郁热证多见,症见鼻黏膜充血,鼻涕呈黄色而清稀如水,舌薄黄苔等。治宜清肺、解热、脱敏,予清热脱敏汤。 (3)秋分时令以卫气不固证多见,症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舌苔薄白,脉稍细。 治宜补气固表,代表方为玉屏风散。 秋气干燥,鼻窍失于濡润则发为鼻干、鼻衄,亦要顾护肺气,注重滋阴。 (4)冬至时令以肾阳不足证多见,症见鼻黏膜苍白无华,涕如清水,量奇多。治宜温补肾阳,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化裁。干祖望教授治疗鼻涕量奇多者,亦加入缩泉丸化裁(益智仁、山药、乌药)。
中医治疗鼻鼽,是基于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从不同节气触发的不同病因病机,对患者因证施治。通过总结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鼻鼽的临床经验,发现相同节气中,鼻鼽患者的发病症状大致相同。因此,探讨节气节律与鼻鼽关键证候之间的关系,顺应季节气候特点选方用药,符合天人相应的中医理念,可为鼻鼽的临床治疗带来的新的灵感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