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县发展莓茶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2023-12-17 21:19宋红菊肖继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永顺县永顺

王 军 宋红菊 肖继梅 陈 佳

(1.湖南省永顺县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中心 湖南 永顺 416700;2.湖南省永顺县种子工作站 湖南 永顺 416700;3.湖南省永顺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 湖南 永顺 416700;4.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 湖南 长沙 410205)

莓茶学名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 主要产于我国南方的湖南、湖北、贵州等山区较多的省份。 其幼嫩的茎叶可制成茶, 在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莓茶,湖北、福建、两广地区又称藤茶、白茶等[1]。 莓茶在武陵山区有着近千年的饮用历史, 被誉为 “土家神茶”。2013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显齿蛇葡萄(莓茶)为新食品原料(2013 年第16 号公告),2014 年显齿蛇葡萄叶提取物又列入了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 年第11 号)。

莓茶茶叶外披白霜, 为莓茶中富含的天然活性成分二氢杨梅素在加工过程中析出所致。 经检测,湘西地区莓茶干叶中黄酮总含量在30%以上, 此外还含有莓茶多糖、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保健药用价值[2-3]。研究发现, 莓茶中活性成分多酚含量要显著高于绿茶、红茶及普洱茶等山茶属茶类(Camellia)。 然而山茶属茶叶中富含的咖啡因、 可可碱和茶碱等嘌呤生物碱类成分在莓茶中并未检出, 因此莓茶饮后不会兴奋,适用于咖啡因不耐受人群。 莓茶中活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含量高,能改善并提高睡眠质量[4]。 目前,有关莓茶 (显齿蛇葡萄) 的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并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5]。

永顺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永顺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及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县。 近年来,永顺县发挥生态特色优势大力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在2019 年全县脱贫摘帽后,现已成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县域样板。 目前,该县将莓茶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 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永顺莓茶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富民产业。 笔者通过对永顺县各乡镇莓茶种植区农业合作社及生产加工企业的调研, 对其产业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并提出莓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 永顺县莓茶产业发展优势

1.1 地理环境优越,野生资源丰富

永顺县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山区众多,地势海拔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也充足,自然生态优越、农业禀赋独特,有利于进行特色山地农业生产。 在交通方面,张花高速和吉恩高速穿境而过,设有高速出口7 个,张吉怀高铁在芙蓉镇设站, 县城距离张家界荷花机场和即将开通的湘西机场均不足百公里, 陆运空运交通十分便利。该县境域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地貌呈山原、丘陵、岗地及向斜谷地等多种类型。 永顺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生产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现有耕地面积35 300 hm2,还有大量的“非粮”山地可用于发展经济作物[6]。 莓茶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属性,非常适合在山地种植。 发展山地莓茶产业,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促进乡村振兴、遏制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种质资源上,该县境内有大量野生莓茶资源,2020 年4 月“永顺莓茶” 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0 年11 月永顺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古莓茶之乡”称号。 其中,毛坝乡是“永顺莓茶”国家地标产品的法定核心区域, 据调查该乡保存有多处野生古莓藤群落, 尤其是东山、 毛坝等村, 从山脚到山顶野生莓茶生长茂盛, 产量高、 品质好, 适应人工种植。 位于毛坝乡的野生古莓茶育种试验基地, 保存有古莓茶中的大叶莓茶、 小叶莓茶、 紫叶莓茶, 以及2 株树龄200 余年的藤长达数十米的珍稀古莓茶树。

1.2 亩产值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莓茶当年种植当年即可收益,4-10 月可以多次采摘,平均每亩可采摘鲜叶150 kg 左右,每6 kg 鲜叶可制1 kg 干茶, 根据茶叶品质由高到低可分为胎芽春茶、 龙须芽尖茶、 嫩叶茶、 老叶茶。 每千克莓茶售价高达2 000 多元, 每公顷种植面积可实现产值10 万元以上。

近十几年来,“永顺莓茶” 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毛坝、万民、砂坝、润雅等乡镇的特色支柱产业[7]。2013 年永顺县莓茶人工种植面积仅为200 hm2;2020 年全县莓茶种植面积2 620 hm2, 年产量900 余吨, 年产值近1 亿元;2022 年种植面积5 270 hm2,干茶年产量2 000 余吨,实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双双翻倍,受益于市场莓茶价格提升,产值达4 亿元。 据初步统计,截至2023 年4 月,莓茶种植面积已超过7 000 hm2。包括建成万亩莓茶乡镇4 个,万亩莓茶产业示范园1 个,千亩产业示范园8 个,百亩产业示范园35 个;培育莓茶种植专业合作社43 家,龙头企业3 家,莓茶初加工厂44 家,基本实现了从杀青—揉捻—烘焙全流程的标准机械化生产 (永顺县农业农村局2023 年数据统计)。

由于莓茶产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吸引了各乡镇农民自发种植, 也吸引了不少永顺籍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带动周边乡民脱贫致富。 位于万民乡的大丰生态农业公司、毛坝乡的益寿种养专业合作社等,均为返乡青年创立。 具有教育背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带动乡邻实现家门口就业,优化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并可缓解因年轻人口流失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3 政府重视,科技帮扶力度大

近年来,永顺县把莓茶产业作为“一特两辅”精准扶贫支柱产业纳入永顺县产业发展规划, 出台了《永顺县乡村振兴农业特色产业扶持管理办法》。 按照“四跟四走”产业发展思路(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入股、合作、订单、劳务、租赁等多种形式,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脱贫户及监测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8]。

在2020 年“永顺莓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2021 年永顺县成功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先后注册品牌商标20 余个,获绿色食品认证11 个,申报有机农产品1 个,获得发明专利2 项、实用新型专利8 项、外观专利4 项。 实现“永顺莓茶”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永顺县积极推动“永顺莓茶”区域品牌的发展推广,并组织莓茶企业参加各种茶博会、农展会等。 由于“永顺莓茶”天然绿色种植环境和高黄酮含量等优良品质,近年来“永顺莓茶”累计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各类奖项17 项。 此外,“永顺莓茶”先后在新华社、CCTV1 频道、CCTV7 频道、 湖南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展播,结合快手、抖音等电商平台开展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新兴网络推广销售方式,组织开展莓茶文化节、开采节、展销会等节庆营销活动,扩大了永顺莓茶的知名度,销路遍布全国供不应求。

为进一步提升莓茶品质, 永顺县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 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转换证,全县莓茶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面积达4 300 hm2; 开发出永顺富硒有机莓茶系列产品, 莓茶花草茶、 速溶茶、莓茶含片、莓茶洗护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永顺县政府的引导下,制定并发布了《绿色食品永顺莓茶栽培技术规程》《永顺莓茶加工技术规程》和《永顺莓茶产品标准》等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进一步规范了莓茶生产加工标准[9];通过建立高标准绿色莓茶生产示范基地, 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 病虫害绿色防控、 可回收防草布等绿色生产技术示范, 实现农药化肥减施增效, 提升莓茶产品质量, 连续抽检合格率达100%。

2 永顺县莓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县政府及各界莓茶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永顺县莓茶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整体规划布局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持续加强,生产加工逐步规范,产业基地稳定发展,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在各个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当前莓茶产业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发展规模已见成效的基础上, 通过调研发现以下几个问题成为了制约莓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瓶颈。

2.1 野生资源丧失风险加剧,突破性创新种质缺乏

永顺县具有丰富的野生莓茶资源, 但目前缺乏完善的种质资源保存保护设施、 资源登记和统一管理制度及体系,也没有专业、专职的研发队伍进行优质莓茶品种选育,部分优(特)异种质资源未得到安全及时保护,已选育的品种也不稳定。 目前多根据莓茶植株叶形及颜色,将莓茶分为大叶种、红叶种和小叶种,其中小叶种为主要种植品种(系),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 全基因组水平基因型鉴定及重要形状基因的发掘程度不够, 新品种选育难以支撑莓茶产业的迅猛发展需求。 同时,由于缺少对优良品系的鉴定与驯化,以及长期大量的无性扦插繁殖,加剧了性状退化风险。

品种杂乱栽培,不仅会造成品系纯度下降,进而影响加工后成品茶叶的品质稳定性, 制约莓茶的标准化生产。 人工栽培规模开始推广扩大后,其病虫害的危害也会逐渐加重, 受病虫害危害也会引起抗性下降、品种(系)退化,一旦遭遇病虫害流行,抗性品种的缺乏将会使莓茶产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10]。此外莓茶耐低温、 耐旱等优良品种属性均未见挖掘研究与利用。

2.2 缺少市场监管机制, 价格波动或导致盲目扩产无序发展

由于需求弹性小、供给量易变、产品贮藏难、生物周期性等特性,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永顺莓茶鲜叶的收购主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价格波动剧烈。 春季新茶刚上市时,需求量大产量小,或者在采摘劳动力不足劳务报酬较高时,鲜叶的收购价格每千克在100 元以上。 而在气温升高雨量充足莓茶生长旺盛,大量采摘上市之时,鲜叶的收购价格又可能低至每千克40 元左右。

莓茶鲜叶价格上涨, 不仅增加了莓茶生产企业收购原材料的成本,也使农民看涨信心增强,冒失跟风种植的概率变大;盲目扩张产量提高后,导致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而鲜叶不耐贮藏,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制茶处理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制茶企业受制于产能规模往往收购有限, 从而引发莓茶鲜叶过剩价格骤降,导致增产不增收,使从事种植的农户信心受挫; 一旦企业盲目扩产而市场份额有限又容易造成产品滞销降价等恶性竞争。

种植户受经济利益驱动盲目扩展, 部分乡镇没有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和市场需求发展产业, 还容易出现占用基本农田和生态林来发展莓茶的情况,或者存在违规使用除草剂和叶面肥现象, 导致产品品质下降。 如此反复,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不利于莓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3 全产业链开发和深加工不足, 整体科技含量偏低

近年来, 在一些莓茶产业发展较快的产区如张家界、 湖北来凤等地, 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已启动了莓茶在日用品、 食品、 饲料及染料领域的研发,并已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 有效提高了莓茶深加工产业链的产值。 永顺县莓茶企业虽然进行了部分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如位于县内芙蓉镇的湖南本草制药公司(少数民族医药)开发的显齿蛇葡萄含片, 但是这些产品大部分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面临市场上同质产品时显得竞争力不高。

当前国内外市场对莓茶原茶的需求旺盛, 原茶主要利用莓茶芽尖梢及幼嫩的茎叶进行制茶, 在永顺县莓茶产区有大量不适宜制茶的老叶并未加以利用,而是在秋冬季待其自然落叶入土。 这些莓茶废料含有与制茶幼嫩芽叶种类相同但数量不同的化学成分,也是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可通过从莓茶废料中提取活性成分对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实现莓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11]。 但在永顺县境内,这一部分废弃物与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尚属短板。

2.4 品质监管难度大,缺乏知名品牌效应

“永顺莓茶” 区域公共品牌虽然注册了20 多个品牌,但加工企业各自为政,茶名多,品牌杂,市场乱,产品质量、包装参差不齐,销售价格高低不等,恶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永顺莓茶”品牌核心竞争力。 虽在政策上已制定相关生产种植标准规程, 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莓茶产品标识执行标准不全等情况,莓茶种植、采摘、加工的标准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 部分合作社莓茶加工厂房简陋、 设备陈旧、管理粗放,产品销售渠道不畅。

目前 “永顺莓茶” 缺乏一个响亮的全国知名品牌,整体认知度、销量及市场价格较邻近莓茶产区更为弱势。 大多数企业只重生产、不重销售,处于茶产业价值链低端, 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缺乏知名品牌效应,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导致价格过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中间商通过低价收购质优价廉的永顺莓茶, 整合包装后高价卖给消费者,获取产品市场的高额利润,使当地产业综合收益不佳。

3 永顺县莓茶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保护种质资源,驯化选育优良品种

秉持“产业发展,种质先行”的原则,加快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基地、保种场和核心育种场建设。 构建鉴定评价与种质创新技术体系, 开展多年的表型鉴定和综合评价,筛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等特性的育种材料。 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积极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培育出一批抗逆丰产、优质高效、专用特用新品种。

3.2 强化生产认证,规范莓茶标准生产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扩大规模的要求,规范种植经营标准。 参考水果等大宗产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通过莓茶协会制订统一的生产标准,建设露地标准园、隙地散植园,规范用肥用药,防控病虫害,统一产品级别,稳定回收价格。 合理布局种植规模,号召企业优先与协会成员开展订单种植, 避免因盲目扩张导致产品滞销。 加强产业服务、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帮助经营主体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对获证企业给予奖励,稳定提升产品品质。 建立健全莓茶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加强信息收集、 整理和发布,促进市场信息透明度,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

3.3 加快科研研发,开发高中端精细产品

采取自主研发、联合开发等形式,从抗病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病害防控、高产栽培等方面破解难题,去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逐步建立健全永顺县莓茶技术推广体系,充实技术队伍,配备技术装备,强化技术服务。 加大莓茶系列新产品开发,打造原茶为主、多品类茶产品并行,研究开发袋泡茶、紧压茶、颗粒茶等莓茶制品,口服液、胶囊、含片等莓茶保健品,日用品、护肤品等莓茶衍生品,二氢杨梅素提取等深加工产品;开发功能性莓茶饮料,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能, 满足不同消费者对莓茶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

3.4 创新发展机制,建设莓茶精品品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壮大龙头企业,推动莓茶产业链高效发展。 “龙头企业+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模式,龙头企业扮演着资源整合、要素聚集、市场开拓及产业链延伸的组织者, 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 永顺县莓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出一批高效的本土龙头企业, 政府应发挥组织带领作用, 加大龙头企业、 合作社 (加工厂)、家庭农场、产业大户、职业农民和产业联合体等多层次培育,不断壮大生产经营主体规模,支持经营主体改进加工工艺、提升加工能力,严格按照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加工。 扩大莓茶产业化生产经营队伍,在企业设立、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及政策。

永顺既是生态县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芙蓉镇、“天下第一漂”猛洞河3 个4A 级景区,以及顶级温泉不二门、红色塔卧等旅游品牌。 结合“永顺莓茶”公用品牌建设需要, 依托特色优势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举办品鉴会、茶文化节、 专家论坛等活动, 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告平台, 通过节日促销、 直播带货和产品专供等方式, 加快建立现代品牌营销模式, 以品牌为引领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形成“永顺莓茶”品牌支撑、品牌引领的产业发展大格局。

猜你喜欢
永顺县永顺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戒烟
土家族山歌衬词衬腔的功用
永顺县:政企联动 安全度汛有保障
永顺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思考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探究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湘西永顺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调研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