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明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余年来,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基础支撑,为实现农业强国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创造了条件。
一是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10.88亿亩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二十一连丰”,2022年产量达到13731亿斤,今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90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三是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肉类、禽蛋和水产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上海“三区划定”“多规合一”取得了可喜成效。共划定落实151.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202万亩耕地。上海粮食全年种植面积为184.2万亩,粮食总产量超过95万吨,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是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完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2023年开始对永久性保护农田全面开展高标准建设。二是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6%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种源的自给率超过75%。三是“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速。四是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超过500万家,高素质职业农民超过2000万人,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例超过50%。五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积极推进,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上海打造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推进实施项目110个。推进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落实三十万亩规模化菜田约束性任务,推进5万亩绿叶菜核心基地建设,建设标准水产养殖场18.6万亩。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3%,达国内领先水平。
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一是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二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86%。三是开展农膜回收行动,全国农膜使用总量260吨,原来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目前回收率已达80%。四是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五是落实土地质量保护责任,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启动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全国耕地质量较2014年提高0.35个等级。六是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七是持续促进水生生物保护,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自2021年起将实施为期10年的禁捕,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实现全覆盖。
上海全市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超过30%,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25%,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行动,化肥农药实际施用量分别为5.77万吨和0.22万吨,较“十三五”分别下降4.6%和8.3%。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规模化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上海全年种植绿肥和土壤深翻面积达到122万亩次。
全国农村地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呈现产业兴旺,尤其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一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突破1.89万元,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二是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超过25万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以上。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022年达到了1万亿元,直接带动1500万人就业。四是建立35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1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五是2022年农民工总量近亿人,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2%。
上海2022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标准为每人每月1300元,最低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420元(为全国最高)。2022年,上海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9729元。
举全国之力,攻脱贫之战,取得了历史性的决定性的伟大成就。一是2021年全国3145万农村人口全面脱贫。100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贫困群众“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三是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胜,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上海对全市559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开展第二轮(2018-2022年)农村综合帮扶,共建设17个“造血”项目,总投资达55.3亿元,预计年均产生收益2.76亿元。对全市6.5万户10万人生活困难农户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全国乡村振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良好开局。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6—2019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超过98%,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三是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四是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市郊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村民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成功创建了47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到2022年上海建成了9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进入新时代的十一年,我国农村深化改革取得了许多突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先后出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重要文件,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构建。二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2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三是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等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四是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五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初步建立,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政策精准性普惠性明显提高。六是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协同推进,农村改革系统性集成性不断增强。七是制订修订25部农业农村领域法律法规和25部部门规章,完成95%的市、90%的县农业综合执法改革。
上海制定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搭建区级发展平台,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形式。继续推进闵行区国家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深化松江区、奉贤区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进程。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三农”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注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坚持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亿万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乡村发展的规律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实际深化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党中央始终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防止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
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向工农互促、城乡融合转变。近年来,中央着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渠道,促进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现代化的城市和美丽宜居的乡村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要大力推动农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产品到商品、从生产力到竞争力的全面跨越,逐步制订和完善实现农业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在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重点发力,并加快取得重大突破。
要继续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三块地,即农业生产承包地、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的路径和模式,系统谋划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发展非农产业,激活资源,激活市场活力。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形成和推广一系列制度性成果。
要努力探索通过盘活资源、优化内部结构、深化改革、拓展业态,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全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资产收益率,提升发展能级。
要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导入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示范村的提档升级和长效管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要进一步分析乡村“农民”的结构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对农村非农就业人员,依靠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对中老年农民通过提高社保水平,以及各种农村综合帮扶的收益,提高他们的收入。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他们的经营性收入。
农民富,则国家富;“三农”强,则国家强。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沿着“二十大”指引的正确方向努力奋斗,农业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三农”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