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拉负重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运动能力与智力发育的影响

2023-12-16 09:35周菁蒋佳琦瞿麟
系统医学 2023年17期
关键词:脑性牵拉康复训练

周菁,蒋佳琦,瞿麟

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常熟 215500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知识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此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2]。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属于严重危害患儿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3-4]。当前临床尚无此疾病的特效治疗方案,只能通过长期的营养神经、肢体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改善大脑功能,提升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而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方法是一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康复疗法,对于恢复患儿躯体、认知及行为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配合神经营养因子药物应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患儿神经末梢损伤恢复,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5-6]。鉴于此,选取2019 年5 月—2022 年5月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0 例CP 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CP 患儿接受牵拉负重康复训练对促进患儿运动能力、智力发育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0 例CP 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 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1 例;年龄1~8 岁,平均(5.63±0.14)岁;脑瘫类型:痉挛型19 例、共济失调型10 例、混合型6 例;病程2 个月~1 年,平均(6.28±0.15)个月。研究组中男23 例,女12 例;年龄1~8 岁,平均(5.65±0.16)岁;脑瘫类型:痉挛型17 例、共济失调型11 例、混合型各7 例;病程2 个月~1 年,平均(6.25±0.18)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所纳入患儿经体格检查、脑电图检查等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7];②患儿<14岁,生命体征平稳;③既往病史资料信息完整;④患儿及家属知晓本研究的相关流程及注意事项,并积极配合开展研究。

排除标准:①存在四肢功能不全患儿;②合并结核性脑炎、病毒性脑炎、遗传代谢疾病等引起的后天脑源性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患儿;③皮肤存在严重创面患儿;④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先天性疾病疾病患儿;⑤中途退出研究患儿。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每日静滴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93712;2 mL:20 mg×5 支)20 mg;并针对双曲池穴、双肾肾俞穴、双峰池穴和双三足里穴,1 次/d,连续治疗10 d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停药5 d,共治疗10 个疗程。

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接受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年龄选择不同的牵拉负重训练计划。①接受被动机械牵拉训练干预,由康复治疗师辅助患儿完成被动运动,让患儿保持仰卧位或俯卧位,缓慢轻柔回牵髋关节、腕指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肢体,训练过程中耐心安抚患儿异常情绪,避免因疼痛或恐惧导致治疗中断,循序渐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且在牵拉过程中保持合适力度,并最大程度保护各关节,每个动作20 次为1 组,训练2~3 组/d,训练时间控制在10~20 min。②年龄在18 个月以上的患儿可采用关节矫正设备完成牵拉训练,合理借助训练支具进行固定,并积极配合主动运动,采用足、髋、步行辅助器等进行固定,每个支具固定训练5 min。③负重训练,负重训练模式需要结合患儿恢复情况及患儿年龄确定负重训练频率及难度,需要重点关注患儿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等肌力部位强度变化,下肢负重训练以沙袋负重、臀部臀桥等训练为主,以避免关节痉挛为度,每个动作以20 次为1 组,训练2~3 组/d,训练时间为10~20 min,20 d 为1 个疗程,每6 d 休息1 d,共治疗10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分为显效(经康复治疗后患儿运动障碍、活动功能受限症状基本消失,且量表评分同治疗前相比有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经康复治疗后患儿运动障碍、活动功能受限症状有得到显著改善,且量表评分有改善)和无效(未达到上述描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量表评分:智力发育评价标准[8],于治疗前后采用经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对患儿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智力发育良好;粗大运动功能[9],采用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评价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共88 项,单个项目按0~3 分4 级评分法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粗大运动功能越好;采用Gesell 发展量表[10]对患儿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分值>85 分表示一般发育正常即为预后正常,<85 分为一般发育异常即预后不良,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发育越好。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儿各量表评分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智力发育、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各量表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儿各量表评分对比[(),分]

?

3 讨论

CP 是一种脑性瘫痪症状,发病机制涉及患儿脑组织损伤,从而导致患儿出现行为怪异、运动障碍,且若未能引起重视,严重脑性瘫痪症状会让患儿出现癫痫和惊厥症状,会引起视觉、听觉功能异常,还会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11-12]。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以物理疗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帮助增强患儿机体的承受力和抵抗力,以减少体力消耗实现康复目标[13]。

本研究结果表示,研究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P<0.05),这与吕露芬等[1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采取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牵拉负重训练康复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83.93%)(P<0.05),可见神经营养因子药物联合牵拉负重训练利于提高整体康复效果。且本研究结果还表示,研究组各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模式应用有助于促进患儿健康成长。脑神经发育最佳年龄为6岁前,患儿脑发育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辅以牵拉负重训练能刺激患儿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能够增加脑细胞体积和树突数量,形成神经髓鞘,进而可修复患儿受损的中枢系统;且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模式干预方法主要为牵拉,根据患儿年龄确定个性化牵拉方式,因不同年龄患儿的神经发育活性不同,且对牵拉的应激反应程度不同,开展针对性牵拉可最大化发挥康复作用;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应用,能修复受损脑细胞,恢复脑功能,可有效改善脑组织代谢,纠正脑细胞缺氧缺血状态,联合应用能提升常规治疗效果,通过感觉刺激和运动刺激,促进脑部神经发育,还可促使脑细胞体积增大,增加树突,形成神经腱鞘,全面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恢复,可改善患儿智力发育、运动能力及独立性[1]。

综上所述,针对CP 患儿的康复治疗,牵拉负重康复训练模式进一步干预有助于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促进患儿智力发育,对于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康复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脑性牵拉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地佐辛对胆囊切除术内脏牵拉反应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