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嵌入视角下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机制研究

2023-12-16 08:44王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在校生母校校友

王菁

(南京理工大学对外联络与发展部,江苏南京 210094)

近年来,高校校友工作不断深入,关于校友工作的研究逐渐增多。基于校友概念的狭义定义,校友工作往往侧重于已毕业校友群体。校友意识培养是校友工作的重要基础,校友意识源于校友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经历。因此,在校生这一“准校友”群体的校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应强化校友在校期间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

1 在校生校友意识的重要性

1.1 在校生校友意识具有文化价值

校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校友意识体现了一种对母校的忠诚和敬意,这种忠诚和敬意是校友们共同的精神纽带,使得校友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背景下始终保持着对母校的联系。校友意识既传承了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使得校友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和传承学校的文化底蕴。此外,校友意识还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其中,在校生校友意识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友身份的认同,认知校友身份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校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建立共同价值观,校友是学校的重要资源和代表,对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情感连接。通过传递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加强校友之间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1.2 在校生校友意识是校友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友文化是在校生校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高校发展具有极强的影响,它不但是衡量学校整体质量和精神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激励学生校友意识不断成熟的内在动力[2]。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凝聚和支撑作用。将校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从校友文化与大学文化关系入手,从思想路径、组织路径、技术路径三个维度出发探究挖掘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强化校友认同的实践进路,对通过校友文化建设强化大学生大学文化认同、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发挥“三全育人”理念,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校友文化建设工作[3],通过举办各类校友活动可以加强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同时,校友文化还可以为校友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在校生逐渐形成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强烈的校友意识。

1.3 在校生校友意识有利于塑造校友文化

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育对于塑造校友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校友意识的形成使得在校生更加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从而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校友意识促使在校生积极参与校友文化建设,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传播正能量,弘扬学校精神。在此过程中,校友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丰富校友文化的内涵。同时,校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一种缩影,其包含了校友对母校精神传达的认可,是大学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一种体现。从营造浓厚的校友文化氛围、完善校友工作的平台等角度而言,校友文化对于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有利于塑造大学校友文化[4]。

2 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的特点

2.1 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

“校友意识”是指校友基于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经历及毕业后阅历而产生的对母校的感情归属、身份与价值认同及对母校关注支持等情感的总和[5],是一种潜意识的文化符号。校友与学校间的情感建立于在校期间,毕业后校友意识程度与在校期间校友意识有着必然关联。因此,在校期间的校友意识培养对学生毕业后开展校友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个人发展和整体融入两个层面; 一是通过参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校生的文化素质提升、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实现个人“人格”的不断完善[6];二是通过引导在校生关心和参与学校事务,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将个人发展和学校融合[7],形成自己与学校是一个整体、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8]。

2.2 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具有能动性

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基于其在校期间对人、物、境等诸多因素的情感总和,可划分为对母校环境的认同归属、对母校文化的弘扬传承及对母校发展的回馈贡献三个方面[9]。而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情文化,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须符合自身校情实际和办学特色,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高校的校风校训和文化氛围是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最直观的价值符号,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宣扬校风校训和文化氛围的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具体可分为教育教学类、文化活动类、实物具象类等。其中,部分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各阶段进行有关校友意识的课程思政[10],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高在校学生校友意识的积极作用。

2.3 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具有阶段差异性

为进一步了解在校生校友意识的阶段性差异和需求,面向南京理工大学的本硕博各阶段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750 份。从对学校的了解情况、对学校校友会工作的认识、对校友信息的接触程度及对校友工作的满意程度4 个方面(见表1),了解在校生校友意识整体情况,也反映出在校生对校友意识培养的需求。

表1 在校生校友意识调查框架表

共回收有效问卷699 份,有效率为93.2%。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程度和培养需求在各学历、年级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研究生学历在校生的校友意识整体强于本科学历在校生;(2)相同学历内,高年级学生的校友意识整体强于低年级学生;(3)培养主观需求方面,本科生倾向于讲座、实践访谈类等形式,研究生更倾向于实践实习、就业、科研等形式。

综上研究发现,随着年级和学历的增长,在校生校友意识程度呈现出阶梯式的上升。以上调研所发现的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差异性可以通过生命成长周期理论和文化嵌入理论来解释。高校在校生正处于青少年和青年时期,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不同学历、年级的高校在校生身心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接受教育程度、社会认知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高年级在校生教育文化程度和社会认知程度比低年级群体要高,因此高年级在校生群体的校友意识比低年级群体的校友意识更强。此外,低年级在校生接受学校文化教育程度较低,从而更需要教育教学类形式的培养方式;而高年级在校生群体随着学校文化接受程度、学校活动参与程度的不断提升,他们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自身能力和建构社会认知,从而更渴望实践类活动来提升校友意识。

3 “文化嵌入式”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模式

基于文化嵌入视角,校友意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其形成过程可以融入某一阶段和具体活动中,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嵌入是指将特定文化元素融入组织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中,使校友在校友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高校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培养需要根据各个阶段在校生的不同身心发展程度和培养需求,采取阶段性和阶梯式的培养模式,且校友意识阶段性培养模式有利于整体提升在校生校友意识。校友意识培育应遵循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校友意识培育相融合、校友工作实践与校友意识培育相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校友意识培育各个环节的原则,校内外形成合力参与校友意识的培育[11]。

在校生校友意识程度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强化期、成熟期4 个时期,校友意识培养应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长周期阶段,即入学适应阶段、学习科研阶段、实习实践阶段、毕业就业阶段。结合校友工作实际情况,通过校友文化的功能分解,将校友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融入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12],总结凝练校友意识“文化嵌入式”培养机制模型。

3.1 校友意识萌芽期:入学适应阶段

新生在入学时,角色身份发生转变,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还未完成适应大学生活,渴望对校友、校史、校情进一步深入了解,校友意识处于萌芽期,这一阶段是培养校友意识的开端。学校应在展现办学理念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把校史校情和校友活动系统地融入迎新教育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母校的多方位形象展示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学校,建立“母校”概念,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深化“准校友”意识。

其一,将校史教育纳入入学教育体系。校史教育是校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校友意识培养内容,校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对学校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13]。在入学教育阶段,结合学校特色,利用“开学第一课” 等形式把校史教育融入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开展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创办历史和办学理念,增进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荣誉和成就,新生能够对学校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培养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爱校情感。

其二,将校友文化纳入迎新工作体系。邀请校友参与到迎新活动中来,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校友与新生进行接触和交流,如举办迎新晚会或者校友分享会等活动。通过与校友们的互动,新生能够感受来自校友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能够了解校友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经验,从而激发对母校校友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同时,发动各地方校友会参与迎新活动,将新生名单发放至各地校友会,主动邀请新生融入生源地校友会的组织,感受校友组织的热情和团结。当地校友参与招生宣传并将新生助学金送到受助学生手中,举办各地校友会迎新送新活动,让新生在入学前感受到校友组织的温暖,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三,将学生个人发展规划融入校友意识培养。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期,刚刚步入大学的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期待,此时需要尽快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学校可以在入学适应阶段为新生提供有关个人发展规划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在入学期间,采取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班级茶话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规划、熟悉大学生活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的初印象和评价建议,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发展动态,正确树立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4]。

3.2 校友意识成长期:学习科研阶段

在入学后1—2 年间,学习科研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内容,面对不断扩充的学习内容、不断深入的学科培养计划,学生对学术知识的需求更加明显、对多元文化的渴求更加强烈。此时,可以利用校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科研的内涵和形式。校友是学校的名片,校友对在校生而言,具有榜样、示范和引领的教育职能,提供毕业校友与在校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校友的品格和事迹,有助于增强校友意识。

其一,创新校友文化的传播互动形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在校生与校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定期举办校友座谈会、校友返校日等学术活动、文体活动,邀请校友分享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经验,并与在校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院系、专业、行业为单位,开展校友主题论坛,邀请各行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校友返校为在校学生开讲座、作报告。一方面,围绕前沿学科领域作专业报告,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科研方面获得新知识、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分享校友个人事迹、科研经历、就业创业经验等,给予学生更多指引性的帮助,激励在校学生从中领悟经验,明确自己人生规划目标。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友网络平台,为校友和在校生提供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便于他们进行跨年级、跨专业的互动。

其二,将校友文化与学校中心工作融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校友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校友工作离不开学校中心工作,校友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与学校中心工作目标相对应。在校学生除了日常的学习科研,还有多种学习渠道。因此,校友意识的培养可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引入更多校友资源,加强与学校教学科研的合作,学校可以邀请校友担任学院或科研机构顾问,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增加与在校学生线上线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校企参观等活动,增强其校友意识,实现学生个人发展和校友意识的同频共振。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校友办公室或校友发展中心,负责校友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同时与校内其他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校友工作的开展。

其三,培育校友爱校、荣校、回馈母校的校友文化。针对一些校友捐赠冠名的基金项目,邀请校友出席捐赠和奖助学金颁发仪式,让校友参与到助学工作中,向学生讲解捐赠的目的,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物质资金支持,更是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升华校友捐赠行为的意义,体现出传承和弘扬母校文化的重要价值,教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学习校友对母校的回馈奉献精神,从而形成对母校、对校友的感恩之情,不断深化在校学生的校友意识。

3.3 校友意识强化期:实习实践阶段

在入学2—3 年间,课堂类学习科研任务逐渐完成,在校生对于专业学科知识基本掌握,需要抓住实习或实践机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检验。同时,校友意识也基本成形,但是此时的校友意识更多只是概念层面的,需要提供更多与毕业校友互动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强化校友意识。

其一,鼓励在校生校友“走出去”,做校友文化的传播者。由学校校友工作负责部门牵头,指导成立校友工作志愿服务性质的学生组织,如社团、协会等,组建专门的校友服务团队和校史宣讲团,激发学生参与校友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优化返校接待流程,提前做好相关培训,做好校友来访、参观接待、校史讲解等服务,既可增加在校生与毕业校友的接触,提升在校生对校情校史的了解,又让返校校友感受到母校的热情,有利于提振学生参与校友事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寻访校友等主题活动,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校友事迹的理解和感悟。充分调动校内学院、部、处等各部门的联动力量,开展“访企拓岗”校企合作交流活动,召开各地校友座谈交流会,邀请学生参与当地校友会活动。

其二,倡导毕业生校友“引进来”,做校友文化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各行各业毕业校友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在校生科研、实习等环节。科研实践方面,毕业校友可以与在校学生合作成立专项课题组或 “校友科研室”,毕业校友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增进毕业校友和在校生点对点、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实习实践方面,通过校企共建、成立实习基地等形式,校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学校输送专业学生去校友企业实习实践,既发挥了校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的资源优势,又增进了在校生对校友企业的了解,实现双方在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互利共赢[15]。此外,鼓励毕业校友返校开展讲座,在求学深造、科研创新、职业规划等方面,多方位为学生答疑解惑,能够让在校生感受、感知校友成长过程,并通过校友对母校生活回忆、感情表达、寄语母校、回馈母校等言行,使在校学生的校友意识潜移默化地提升。

3.4 校友意识成熟期:毕业就业阶段

该阶段在校生即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此时校友意识趋于成熟,对母校的留恋感情越发浓厚,是校友意识培养最关键也是最能体现校友意识的阶段。充分利用求职就业、毕业捐赠、毕业典礼等环节,开展以感恩、奉献为主题的爱校教育,引导在校学生逐步达成与母校同荣辱、共发展的共生情感。

其一,赋予校友身份的“共情”。“共情”体现在同学情、师生情、校友情三个层面。同学情层面,利用“一树一石”等校内自然景观冠名的形式,保留以学院、班级、宿舍为单位的具有母校回忆纪念意义的实物,作为今后毕业返校情感交流的载体。师生情层面,通过开展师生交流会、师生互赠毕业寄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升学就业辅导等活动,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感激在校期间教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更加珍惜校园时光,体现为对母校、对教师的感恩之情。校友情层面,通过聘请优秀校友担任职业规划导师、开展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校友毕业寄语、举办校友专场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校友毕业后对母校的情感、领会校友的经验分享和指导,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获得感,提升校友意识。

其二,搭建校友情谊的“共联”。夯实校友联络组织建设,聘任应届毕业班班长或团支书为校友联络员,为校友联络队伍注入新鲜动力,为联络员发放聘书和纪念徽章,强化其团结同学、关心母校的责任意识。及时将学生毕业去向分发至各地方校友会负责人,由当地校友主动联系新毕业生加入当地校友会组织,表达校友组织对毕业生的祝福和欢迎,让毕业生尽快融入当地校友组织,保持与母校的联系,升华其对母校的归属感。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元互动形式,构建多层次校友联络机制,建立微信群、班级云空间、小程序等,引导毕业生注册认证实体或虚拟校友卡,强化校友意识,优化校友联络平台建设。

其三,促进校友发展的“共融”。学校可以积极推动校友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提供各种培训、讲座和职业发展机会,帮助应届生校友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功。通过这种共融的方式,校友们可以共同成长进步,为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增添正能量。毕业就业阶段的校友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校友身份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将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学校的毕业生,更是校友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同时也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和形象代表,校友们可以共同助力学校的发展,共享彼此的成果,实现共融发展。

4 结束语

校友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在校生作为校友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是开展校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嵌入视角来看,在校生校友意识存在阶段性差异,对于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入学适应阶段、学习科研阶段、实习实践阶段、毕业就业阶段4 个阶段。通过“文化嵌入式”校友意识培养机制,多元化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校友意识培养的内涵和形式,将校友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各个环节,持续打造“校友+招生”“校友+就业创业”“校友+科研”“校友+助学” 等多维度工作,提升学生在校期间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真正让校友意识入脑、入心、入魂,筑牢校友意识培养基础,为开展校友工作、塑造校友文化赋能助力。

猜你喜欢
在校生母校校友
数说高教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告别母校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校友风采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山西省普通高校在校生在籍学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