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华
课程改革的推广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学科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综合性、逻辑性比较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这对其未来发展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方式与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全面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创设有趣的情境,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相比传统教学,他们更喜欢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多种趣味性的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数学课堂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循环的概念,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重复“春夏秋冬”这四个字,经过几遍的重复,学生因为累停了下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选一个代表说说对“循环”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之前重复说的这几个季节去思考,这样的情境就能很快将“循环”的概念解释清楚。
2.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学习数学文化知识对学生逻辑、认知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拓展学习的视野。通过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或者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但是,数学文化内容比较抽象且理论过多,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例如,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圆的实物,并且通过“为什么车轮是圆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正方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组织学生展开制作圆形的活动观察其中的异同点。然后,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圆的相关内容,并且引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绘画圆,了解圆的基本定义,从而让学生逐步了解圆的半径、周长等,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1.组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学习思维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之间产生有效的互动与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能够在交流与探讨中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小组探究活动。首先,将学生平均4 个人或者6 个人分为一组,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个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并将一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这样能够相互照应,起到带动的作用。然后,教师给小组布置制作正方形的任务,通过小组队员之间的配合进行实践、思考与制作。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与指导,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旁听或者观察,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促使他们能够怀着学习的热情进行探究。这样,在合作学习模式的驱动下,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思维。
2.创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完善的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运用试题的方式构建数学模型思想。教师在设计试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活素材,促使学生在自主应用数学知识解题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路,拓展其思维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和应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设计试题时,要体现针对性的特点。如“三个人的平均分为90,三个人的数学成绩比例为3:4:5,那么这三个人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等类似的问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解题思路,快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1.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综合性评价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评价学生,采取过程性、相对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第一,教学评价需要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作业反馈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平台为学生布置作业,对其进行线上的指导,及时了解现阶段中学生的不足,给予其鼓励性的批注等,进一步增强学习效率。
第二,评价要具有真实性和实时性,涉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真正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评价要体现多元化的标准,学生的成绩虽然很重要,但并非评价的唯一标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品格等方面都很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对学生采取综合性评价,从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综合考虑,给予他们正面的评价,激励与鼓励他们,从而为他们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2.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设计多样化的作业题材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设计创新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能够运用多个感官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多元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途径布置实践性作业。教师先让学生用纸张制作1m2和1dm2、1cm2的正方形,制作完成后与家中的物品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哪些物品符合相应的正方形要求,形成数据性的表格,并根据实践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最后进行阐述。由此可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直观化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内容中的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分析能力。
3增强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或者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数学计算,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增强他们在生活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等内容教学完成后,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或感兴趣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数学计算的体验感与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创设日常生活中的买卖场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场景中体验小数的存在。教师将不同的商品进行标价,引导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购买,并将购买的东西进行汇总,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学生计算的过程,最后进行答案的对比。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学生数学计算的体验感与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度研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积累,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落实,逐步形成完善的、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