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敏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数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无不彰显着数学的光彩。可见,数学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需要与数学打交道,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进度与学习成绩,不停地带领学生刷题,使本来就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无味,以至于学生早早地就给数学贴上“枯燥”的标签。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也开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逐渐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数学知识,积淀活动经验,实现全面发展。
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讲课,学生却边玩边闹、思绪飘忽的现象。所以,教师就需要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把知识融入“玩”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趣味性活动巧妙地引入数学课堂,用活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由被迫听讲,逐渐变成自己想听,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自己想学的情况下会非常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思路,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思考,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趣味游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并且明确“0”是负数和正数的分界点,它既不属于负数,也不属于正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小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首先,每位学生的分数基数都记作“0”分,当学生答对一道题目时,在此基础上加上“1”分,当学生答错一题时,在此基础上减去“1”分。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游戏之中,有的学生频频抢答,却没有答对,有的学生在抢答中答得有对有错,有的学生把抢答到的题目都答对了,有的学生却没有抢到题目。当游戏结束时,有的学生获得了“-3”分,有的学生得了“-2”分,有的学生得了“0”分,有的学生得了“1”分。得负分的学生质疑:“老师是不是记录错了,要不为什么大家都积极回答了问题,还产生负分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讲解,学生听得仔细认真,再加上刚刚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起来会更加透彻。
案例中,教师把趣味数学小游戏带入课堂,游戏中渗入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得更加认真、理解更加透彻,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有效提高。
现今的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困扰学生的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因此,教师需要用心去研究教材,提出具有启发性及探究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既可以顺利解决,又会有所提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不断探究,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已经画出了“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画的圆放在一起,引导他们比一比这些圆有什么不同。很快,学生就会发现,有的学生画得圆比较圆润,有的学生画的圆有些扁、不整齐,有的学生画的圆在纸的中央,有的学生画的圆在纸的上端,有的学生画的圆在纸的下端……此时,教师可以趁机提问:(1)怎样才能把圆画得圆润完美呢?(2)大家画的圆为什么大小不一?你们能画一个一样大的圆吗?(3)大家画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你们能统一它的位置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开动脑筋,深入探究,边思考边操作,很快就把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了。
案例中,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思维灵活。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合作式活动一般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4 名左右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他们相互配合,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成员之间有效地进行探讨与交流,不断地对所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共同解决。由此,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升。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式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对圆、半径、直径这些概念性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用手头的材料开展小组活动。如,用圆片、圆规、直尺等工具,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各组学生都积极进行尝试,发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有的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直径;有的小组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长度都是分别相等的;有的小组发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刚好是半径的2 倍;有的小组发现,圆还是轴对称图形,直径就是它的对称轴,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大家的小组展示与交流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顺利完成了。
案例中,教师借助合作式活动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白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动脑以及表达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是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动手进行实践。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还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习。首先,可以组织学生用量角器进行实践测量,量取三个角的度数,并试着算出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学生算出的内角和不是180°,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剪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把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并把它们拼接在一起,看看是什么样子。这样,在学生的不断操作中,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顺利完成了。
案例中,教师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仅会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多样化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样化活动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数学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