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资源法“靶向教学法”,培育新时代一流法治人才

2023-12-16 18:08张志辽
关键词:靶向教学法环境

张志辽

(西南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院,重庆 401120)

环境资源法课程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宗旨,主动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创新环境资源法教学方法。自2013年春季开始,西南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课程开展“靶向教学法”改革,实施“一抓手”、“三中心”结合、“五效力”融合的“1+3+5”的课程建设举措,课程改革至今已十年,覆盖学生逾2万人。西南政法大学的环境资源法课程改革和建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肯定,并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为培养新时代一流生态环境法治人才作出了贡献。

一、环境资源法课程“靶向教学法”的改革背景和内涵

(一)改革背景和问题导向

总体来讲,推行“靶向教学法”改革,源于对近30年来的教育环境变迁、学生学习状态变化和传统教学方法面临的困境所开展的创新性探索和实践,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的系统性变革。

首先,教育环境的变迁使得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不再。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能够很便利地获取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专业信息,由此造成传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极度弱化;另一方面,社会广泛存在的浮躁和功利风气,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沉心接受课堂讲授者的教化和训导。

其次,学生素质和需求的变化使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保持。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强调自我和依赖思想突出的特点。思维活跃使其偏好求新求变、应时应景,但却易忽略积淀、缺乏理性;强调自我使其热衷于个性彰显,但往往显得内涵不足;依赖思想突出集中体现为对搜索引擎和数据资源的依赖、急于达成某种目标的心理依赖和对应试思维习惯的依赖,同时往往求巧重于求实,认为结果优于过程。在此情况下,传统教学重在强调缜密性、系统性、渐进性、科学性的方法,难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课堂教学效果也往往难尽人意。

最后,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判断标准的改变要求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经多次调研获悉,用人单位对法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坐下来会写,站起来会说,出门会协调”的三个基本判断准则。虽然传统教学方法也是以此为目标,但是过分强调学生自主、自由、自觉意识的惯性思维,导致教学活动的精细化设计不足。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更倾向言传身教,希望以自我能力的展示和人格力量的彰显,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潜心学习,较易忽视学生的全面参与和课堂的共情效果。

(二)“靶向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靶向教学法”,就是着眼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特质和求知欲望并以扎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覆盖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完善教学活动监督和全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干扰、抑制和转化影响学生学习欲望和专业能力的消极因素为靶点,通过细化学习时间分配、优化学习内容配置、系统化学习效果测评等方法,通过任务导向模式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体系和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靶向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靶点选定、靶程设计、靶向施策、对标验证。其中,“靶点选定”的主要目标有8项:督促学生养成持续学习习惯;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在德、才、智、能等多方面进步。“靶程设计”力求做到两控制,即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控制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控制实行“五统一”,即选用教材统一、教授知识体系统一、课堂教学组织要求统一、课程考核项目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主要通过慕课学习或随堂测试、监督课程作业完成质量、建立课程学习档案、督导专家访谈等实现。“靶向施策”就是做好“课堂在场,课外在线”两个方面。课堂在场的重点是以教师讲授、互动讨论、课堂演讲等紧密结合的方式解决课程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课外在线突出学生自学和完成规定科目,如慕课学习、法规研读、论文写作、案例研究、经典文献研读等。“对标验证”是保证教和学两方面有标准、有流程、有记录、可核查,保证教师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客观、透明、可追溯、可信赖。

二、贯彻环境资源法“靶向教学法”的课程建设举措

如果说上述环境资源法“靶向教学法”是课程改革的“纲”,那么贯彻该教学法的“1+3+5”课程建设举措则是“目”,通过纲举目张的部署以达到环境资源法课程改革的成效。环境资源法“靶向教学法”“1+3+5”课程建设举措,具体而言:“1”是“一抓手”,是指以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改革为一个抓手;“3”是“三中心”,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中心;“5”是“五效力”,即思想政治引领效力、教学内容渗透效力、教学场景共情效力、课业学习执行效力、学习效果评价公信力。

(一)以思政目标引领课程知识体系优化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因此,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与挑战。为了使这一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无疑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法学教育……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3]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就是要善于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融入具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养成崇尚法治、捍卫公正、恪守良知的职业品格。为此,环境资源法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法治领域的“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以生态环境法治成就、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为主题,通过经典故事引入、典型案例导入和生活实例切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聚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引领学生主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①,结合实际学、带着疑问学,学思践悟、以知促行。

(二)课程教学运行守牢“三中心”导向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自实施“靶向教学法”改革开始,环境资源法坚持紧扣“三中心”,教学组织井然有序,教学质量广受好评。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点在于课堂功能的再造,要把课堂从传统的单向度知识供给模式转向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建模式。一方面,着力从课堂内外的差异性学习任务配置入手。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一般不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旨在解决学生通过自学不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和优化设计。围绕课程知识体系,注重材料选用的思想性、新颖性、学理性和趣味性,用活时代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活跃课堂、凝聚共识、增进共情、启迪思考、教学相长。课程设计的主题包括热点问题讨论、疑难案例解析、法规文本辩驳、分组辩论、决策模拟等。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方面,教师讲授占比为50%,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占比为50%。通过有活力、有效度的课堂教学组织,让学生看明白事、懂明白理、做明白人。

以学生为中心,除了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外,还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质和能力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和资源保障。为此,教学团队注重发挥“首堂课”的作用,通过“首堂课”讲清课外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在资源保障方面,教学团队定期发布课程阅读参考书目,录制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建设数据资源,包括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等。同时,建立课程助教制度。优选硕博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每个教学班配备助教1名,负责提供最新教学资讯,跟班听课并记录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为学生提供课前辅导和课后反馈,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准备和教学管理。仅从校内运用上述资源的人数来看,年均逾2 500人。

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中心,旨在持续增强教学团队的整体能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乃为师之道。鉴于环境资源法教学团队有近20名教师,为了保持教学统一,课程教学内容严格执行选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以教学日历和教案的形式具体化,包括每次授课的主题、主要内容、课堂组织方式、学生课前准备事项、课后学习项目等。为了加强交流互鉴,教学团队实施了“思想永远在线、智慧时刻连线、联系永不断线”的教研活动新模式,确保教学团队的教师政治思想同心、教学活动同行、课程资源同享、教学水平同长。此外,还建立了线上线下兼顾的集体备课制度、为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制度、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交流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经统计,自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教学团队的授课教师人均每年批改的作业量超400万字。

(三)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客观公允

众所周知,有课必有考;但是,怎么考,考什么,则是搞好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考核方式,并不只是给学生一个成绩评定,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考核引导学生思考应当学什么、怎么学。因此,落实形成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执行力,提升成绩评定公信力,是环境资源法学“靶向教学法”改革的核心内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平时成绩占比为6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为40%。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作业项目(占比为30%)和慕课成绩(占比为30%)。慕课成绩由学生参与慕课学习,完成相应测评后,系统自动生成成绩。慕课学习的时间、内容、检测指标等由教学团队设定并随时更新;作业项目成绩包括小论文不少于2篇、案例分析报告不少于2篇、读书笔记1篇、团队作业至少1次,以及提交课堂演讲稿和课程学习全周期综合评价(包括思想表现、出勤率、课堂发言、创新性思考、学习能力提升等)等多个项目。小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体例、字数要求等,均由授课教师统一发布。为了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环境资源法课程建立了一学生一档案制度。该制度既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档案记载,也是教学团队成员教学活动的完整记录,有效发挥了督促学生专心学和督促教师潜心教的“双督促”功效。

三、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和改革成效

综观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改革,其创新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并实践了“靶向教学法”,既克服了传统课堂讲授法的刻板和僵化,又使育人目标更清晰,育人过程更精准;二是重塑课堂教学内容的运行效果得到验证,较为成功地探索出了符合课程特点和目标的基本方案;三是在教学组织中突出了课堂的中心作用和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联动主体,又是课程学习的责任主体,更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全流程的服务对象。

环境法课程的“靶向教学法”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效。首先,教学改革为环境资源法课堂注入活力。教学改革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甘当“逃课族”和“低头族”的现象,打开了教师潜心教学和学生专心学习的新局面,优化了课堂内外的任务配置和时间管理,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其次,环境资源法课程改革经验对法学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环境资源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法学教学的示范效应。2020年,环境资源法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市级一流课程。自2015年起,先后有吉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广西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前来调研和观摩“靶向教学法”实施情况。2017年2月,光明网以“西南政法大学率先推行‘靶向教学’改革见真效”为题予以报道,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网、中国报道网、法治网、《重庆政协报》等也均进行了报道②。环境资源法“靶向教学法”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环境资源法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与建设实践,高度契合了新时代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和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方案成熟且卓有成效,“完全能够在其他法学课程中加以借鉴、应用与推广”③。

总体而言,西南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教学团队十年不辍推行“靶向教学法”改革,是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新要求对法学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变革的积极探索,彰显了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坚韧品格和使命担当。实践证明,课程改革的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法学教育的守正创新,稳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宗旨,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功底的一流法治人才提供了教学示范。

注释:

①课程必读书目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第1版;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第1版;等等。

②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于2017年2月6日对此进行了报道。例如,《西南政法大学率先推行“靶向教学”改革见真效》,网址为http://cnews.chinadaily.com.cn/baiduMip/2017-02/07/cd_28126 356.html。

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姚建宗教授的评语。

猜你喜欢
靶向教学法环境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MUC1靶向性载紫杉醇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实验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