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控体系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应用

2023-12-15 06:01王卫明张佳田黄梅珍许志杰蔡志红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活酶医护栓塞

赵 睿 刘 景 王卫明 张佳田 黄梅珍 许志杰 蔡志红

(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血管阻塞,当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等。 近年来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为25.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1]。 施以有效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措施后,国内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由30.0%降低至4.0%左右[2-3]。 不过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多为单一的防控管理,为患者处于被动接受,不利于患者预后持续改善[4]。 现代研究表明,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管理尽量做到全员参与,需要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况,也可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管理[5]。 现代研究也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管理需形成从入院-住院-出院一体化完整的防控模式,从而提高医护整体服务质量[6-7]。 本文具体探讨与分析了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应用,以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骨科2022 年1 月—2023 年1 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 例,根据随机信封1∶1 电脑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观察组60 例与对照组60 例,2 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 本次课题研究得到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在防控管理期间无死亡情况,自愿参与本次课题研究。 (1)纳入标准:受伤至入院时间<24 小时;均于骨科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资料完整;年龄18 ~75 岁;住院时间>3 天。 (2)排除标准:入院前已患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入院前3 个月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n)

组别 例数骨折部位(上肢/下肢/其他)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受伤至入院时间(h)性别(男/女)年龄(岁)体质量指数(kg/m2)观察组 6010/45/5128.99 ±11.03 76.28 ±3.1113.58 ±0.5832/2846.91 ±1.8522.87 ±0.87对照组 6011/43/6128.32 ±11.11 76.88 ±2.0713.59 ±1.0931/2946.92 ±2.2222.19 ±0.76 χ2/t0.1840.4560.6010.0920.0330.0420.722 P 0.9120.5980.4150.9140.8560.9740.362

1.2 防控管理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防控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足踝关节跖屈活动、足踝关节背屈活动。 (2)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进行饮食干预与一般防控管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防控管理的基础上给予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管理小组,构建防控管理单元,为患者提供治疗、防控管理、健康教育等一体化医疗防控管理服务。 由经验丰富的主诊医师、科主任、科副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康复师、心理师组成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管理小组,组长为科主任,也包括相关会诊科室(介入科、心内科、呼吸科、血管外科)的相关人员。 根据医护人员各自的职称、工龄、经验进行相对合理搭配分组,分组建立后也可进行协作与沟通。 (2)患者入院后,由小组共同评估患者病历资料和身心状况,进行多学科会诊,建立静脉血栓栓塞症救治的绿色通道。 根据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和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给予健康教育,减轻患者心理负担。(3)采用个体化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积极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医护进行共同查房与协作沟通,积极促进医护人员的深入合作,提高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 鼓励患者与患者家属参与医护决策,整合各方面意见,制定出综合性的防控管理,还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订正原有方案。 邀请恢复良好的患者进行信息分享,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恢复的信心。(4)医护共同制定患者出院计划,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指导,积极进行微信随访、家庭随访等。 2 组防控管理观察时间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在防控管理期间观察与记录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 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超声可见肢体静脉管腔内可视化的回声血栓,脉冲多普勒不能显示血流信号,探头不能压闭静脉管腔。 (2)在防控管理第1 天、第7 天、第14 天与第1 个月评定采用疼痛VAS 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状况。 分为0 ~10 分评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3)所有患者防控管理前后检测与记录患者的凝血指标。 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范围:23.00—37.00 秒,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正常值范围:3 ~8 μg/mL。 (4)记录2 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4.00 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包括术后住院时间等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等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对比为卡方(χ2)检验分析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2 组防控管理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防控管理期间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1.7%,与对照组的11.7% 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 见表2。

表2 2 组防控管理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对比(n,%,n=60)

2.2 2 组防控管理不同时间点疼痛VAS 评分对比

观察组防控管理第1 天的疼痛VAS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防控管理第7 天、第14 天、第1 个月的疼痛VAS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降低(P<0.05)。 见表3。

表3 2 组防控管理不同时间点疼痛VAS 评分对比(,分,n=60)

表3 2 组防控管理不同时间点疼痛VAS 评分对比(,分,n=60)

组别第1 天第7 天第14 天第1 个月观察组 6.09 ±0.32 2.87 ±0.22 1.78 ±0.15 0.72 ±0.13对照组 6.40 ±0.23 4.18 ±0.14 3.22 ±0.14 1.87 ±0.16 t0.92315.68223.17418.444 P0.1220.0000.0000.000

2.3 2 组防控管理前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对比

2 组防控管理后的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高于防控管理前(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低于防控管理前(P<0.05),观察组防控管理后的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对照组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 见表4。

表4 2 组防控管理前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对比(,n=60)

表4 2 组防控管理前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对比(,n=60)

注:与防控管理前比较,*P <0.05。

组别活化凝血活酶时间(s)纤维蛋白降解产物(μg/mL)防控管理前防控管理后防控管理前防控管理后观察组25.30 ±2.1937.49 ±1.18*5.92 ±0.223.41 ±0.27*对照组25.20 ±1.5231.47 ±1.48*5.96 ±0.174.65 ±0.36*t 0.27512.5720.26610.764 P 0.7820.0000.7670.000

2.4 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降低(P<0.05)。 见表5。

表5 2 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d,n=60)

表5 2 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d,n=60)

组别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观察组4.68 ±0.240.89 ±0.07对照组6.77 ±0.351.32 ±0.17 t 13.58812.774 P 0.0000.000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防控管理期间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1.7%,与对照组的11.7%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降低(P<0.05),表明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应用能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从机制上分析,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引入信息化平台管理,利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临床决策支持工具,针对性的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风险评估,并可推荐相关防控管理措施。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进行个体化防治,可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效果,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8-9]。 并且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动态评估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能够快捷的实现患者相关信息的交换和信息共享,有利于医护人员共同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提高整体防控管理质量[10-11]。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特别是在骨折术后患者中极其常见。 有研究表明,在术前与术中未采取任何有效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在50.0%左右,甚或可引起肺栓塞的发生,容易导致患者死亡[12]。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防控管理第1 天的疼痛VAS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防控管理第7 天、第14 天、第1 个月的疼痛VAS 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降低(P<0.05),表明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缓解疼痛。 从机制上分析,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是由多方经过充分沟通后共同制定防控管理方案,使得医护间的沟通和合作更为快捷而高效[13]。 其能促进医护合作行为的增加,让医护共同制定其防控管理目标和计划,动态制定与患者所处不同阶段的防控管理方案,患者能在医护的共同帮助下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康复,从而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 并且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强调医护人员、患者、患者家属集体协同作用,缓解了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共同作出临床医疗决策,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14]。 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持续提高防控管理质量,使患者获得最大的收益。 本研究显示,2 组防控管理后的活化凝血活酶时间高于防控管理前(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低于防控管理前(P<0.05),观察组防控管理后的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对照组对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凝血功能。 从机制上分析,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可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情况下,能够共享各方知识,可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动态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有效调节心理适应能力,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降低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15]。 不过本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不足,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的应用费用也比较高,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体系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应用能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可促进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猜你喜欢
活酶医护栓塞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在妊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血府逐瘀汤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研究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A1/B比值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