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视域下中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效果评估

2023-12-15 09:2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微课思政英语

钱 希

(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包括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 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1]。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 深入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使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2]。 中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未成熟,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如何在中学开展英语学科课程思政, 尤其是如何评估其成效, 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 英语学科课程思政

英语学科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内隐、 柔性的方式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 帮助学校培育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

2022年4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 比较文化异同, 汲取文化精华, 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客观、 理性看待世界, 树立国际视野, 涵养家国情怀, 坚定文化自信,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终身学习、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梅德明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旨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初步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意识, 具有家国情怀、 国际视野和一定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4]。 杨晓宏等认为, 中学英语课程思政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重构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将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科素养, 形成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5]。

综上所述, 中学英语学科具备工具性、 人文性和国际性三大属性, 充分利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融合, 对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至关重要。

二、 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 并由维果斯基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提出[6]。 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活动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主体、 客体、 共同体。 主体指的是活动的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 活动的主体为学生。 客体通常是指学习目的, 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达到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多元。 共同体是指在活动的过程中, 除主体之外的其他学习者、 教师等。 活动理论还包括三个次要成分: 工具、 规则、 劳动分工。 活动理论认为, 人类活动是通过工具作为中介而展开的, 工具可以是物理工具或者心理工具, 物理工具主要指的是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提供支持的硬软件环境, 而心理工具则包括语言、 符号等; 规则在活动中的作用为约束参与者的行为; 而劳动分工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指任务分配, 明晰的任务分工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7]。

本研究设计的双语思政系列微课学习与实践活动具备以上所提出的六要素(见图1), 活动理论能够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据此, 笔者将在中学生群体中开展实证研究, 探索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 在双语思政系列微课学习与实践活动中, 学生与教师的参与情况如何?第二, 该活动能否达成预定的英语学习目标及思政目标?影响该活动目标达成的因素有哪些?

图1 基于活动理论的英语思政活动系统图

三、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课程思政活动在中国西部某省会城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开展, 涉及初一、 初二和高一3个年级共539名学生, 其中男生296名, 女生243名。 活动依托课题组录制的双语思政系列微课(具体见图2), 每节微课约5分钟。 要求学生在寒假任意时间从15节微课中选择部分或者全部进行自主学习; 在认真学习观看微课的基础上, 于线下进行相关语言产出活动, 待开学时进行评比与展示, 如办英语手抄报、 写英语小作文、 录制英语演讲小视频等, 学生可任选其一独立完成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 最后学生需填写针对该实践活动的调查问卷一份。

图2 双语思政系列微课

本研究采集的数据来自问卷调查, 该问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基本学习情况; 第二部分为思政实践活动情况李克特五级量表, 该量表基于活动理论的六要素进行设计, 共35个题项; 第三部分为开放式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学习体验及评价建议。 研究共发放问卷539份, 回收539份, 问卷回收率100%; 其中, 有效问卷512份, 问卷有效率95%。 运用SPSS 23.0对第二部分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Cronbach系数为0.913, 说明其信度较高;KMO值为0.896,P值为0.000, 说明该量表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极大旋转法,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依次进行因子提取。 由于量表出现多因子载荷, 删除2个题项后剩余33个题项, 提取出6个因子, 总解释率为76.41%。 根据每个因子下保留的题项, 将6个维度分别命名为: 学习动机、 英语水平、 微课质量、 共同体规则、 英语学习成效和思政成效(具体情况见表1)。

四、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与教师参与情况

通过问卷的描述性数据可以看出,55.08%的学生完成了10节以上的微课学习, 32.81%的学生完成了5~10节的微课学习, 仅有12.11%的学生观看了不到5节微课。 以上数据表明, 学生的微课学习参与度较高, 这主要归因于其较强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习投入的起始动因, 有学习动机才可能有学习投入, 才能提高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努力与坚持程度, 从而增强学习成功的可能性[8]。 在本研究中, 80.86%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此类混合式思政实践活动, 77.74%的学生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参与类似活动。 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可能是系列双语微课质量较高, 并且符合新时代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模式。 相关研究表明, 通过信息化技术,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鲜艳的色彩、 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和教学为主、 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对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实践活动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活动的育人成效。 学生对问卷最后的开放性问答的回答可以佐证以上发现, 如M同学表示: “活动中的系列微课做得特别好, 来自大学的英语老师授课水平真的很高, 发音标准, 授课内容既有歌曲、 图片, 也有很多视频资料, 内容充实, 生动有趣。 另外, 双语字幕也便于我们中学生学习, 我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都比较高。 ”

在每节微课的平均学习时长方面, 超过半数的学生单节学习时长超过了20分钟, 只有9.77%的学生单节学习时长在10分钟以内。 这表明学生学习较为投入, 在单节微课时长仅有约5分钟的情况下,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观看与学习, 具体方式包括查词典、 做笔记、 分析句型语法结构等。 除微课学习外, 学生还积极参与实践产出活动。 问卷数据表明, 近67%的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者与同学合作完成了产出任务, 完全没有参与的学生仅占比7.03%。

在教师参与方面, 85.36%的学生表示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会向教师求助, 且教师都给予了及时反馈与帮助。 具体来看, 80.86%的学生明确表示英语老师在产出任务中给予了鼓励和指导。 从学生对于整体活动组织的满意度来看, 80.30%的学生表示满意, 也说明教师在活动中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学生F在开放问答中的回答体现了教师的参与度: “老师会给我们强调产出任务的重要性, 她说开学我们要进行全年级的评比活动, 希望大家积极参加。 所以, 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产出任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在线指导。 ”

总体来看, 本次思政实践活动的师生参与度都较高, 原因可能是活动的目标明确、 分工清晰、 规则完善。 根据活动理论, 一项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明确的劳动分工, 活动中的各个参与者需各司其职, 相互协助, 使活动系统的共同体机制落到实处。 因此, 建议教师在活动规则制定和共同体分工角色承担方面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并结合学生自己的主观动机, 形成促进其发展的合力。 在与学生建立的活动共同体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意愿, 促进其主动思考与探究, 帮助学生把个人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合作学习有机融合, 实现活动的英语学习目标和思政目标。

(二)活动效果达成情况

从问卷描述型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自我汇报在英语学习的六个维度以及思政的九个维度均成效显著, 其均分分别为4.22和4.34, 说明通过该活动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升和思政目标基本达成(具体情况见表2)。 从问卷开放性问答也能提供双目标达成的证据。 如, Z同学表明了自己如何通过该活动提升了英语语言能力。 “通过10多节微课的学习, 我查阅并背诵了不少单词, 这有效扩充了我的词汇量。 另外, 在录制英语演讲小视频时, 我写了稿子, 老师帮我进行了修改, 然后我自己反复练习, 这个过程让我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和写作水平提升不少。 ”此外, 从L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该活动是如何帮助学生达成思政目标的。 L表示: “通过系列双语微课的学习, 我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延安精神、 西迁精神等微课时, 授课老师既有精练的讲述, 微课中还有很多图片、 歌曲和视频等, 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 我自己非常喜欢女排精神、 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这几个主题, 尤其是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勇攀科学高峰, 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表2 英语学习成效和思政成效

数据表明, 该思政实践活动的英语学习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度均较好, 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对于该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较为充分。 可见, 通过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模式可以有效赋能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 拓展思政浸润的物理空间, 体现用创新教学方式践行英语学习实践的活动观, 这是对活动理论中“工具”这一要素的创造性使用。 因此, 建议中学英语教师创新课堂教学与二课堂实践模式,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把线上学习和线下活动有机融合, 注重线上线下双系统的衔接性[9], 以此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效果。

此外, 从回归分析数据来看(见表3), 学习动机、 微课质量、 共同体规则显著影响思政成效, 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思政成效不具备相关性。 主要原因可能是, 该系列微课是双语字幕, 中学生即使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障碍, 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中文字幕了解微课的主要内容, 达到微课价值引领与塑造的育人目标。 在英语学习成效方面, 以上4个因素均与其显著相关。 这说明, 只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动机, 在活动中保证微课这一干预工具的质量以及确保活动的引导与组织工作, 学生就能通过该实践活动扩充其英语词汇量, 增强英语听力、 口语、 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并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表3 影响双目标实现的因素回归分析

以上研究结果为中学英语学科思政教学与实践活动带来启示。 其一, 中学英语教师应主动提高政治站位, 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要主动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与素养,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贯穿、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 其二, 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 中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活动,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信息素养。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 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生产力, 是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教学目标有机融合的实际执行者、 落实者。 因此, 中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借助互联网传播范围广、 渗透度高、 受年轻人喜爱等特点, 打造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模式, 让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 教师乐于开展、 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10]。

五、 结语

本研究以活动理论为视角, 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双语思政系列微课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情况, 该活动英语学习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状况以及影响双目标达成的因素。 结果表明, 学生和教师均能按照活动规则承担各自的分工, 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较强, 表现为微课学习以及英语产出活动的投入度较高。 教师的能动性发挥较为充分, 表现为教师积极组织活动并且在线为学生答疑以及辅导学生完成产出活动。 在活动目标达成方面,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六个维度以及思政成效的九个维度均分都较高, 表明在确保干预工具质量、 遵守共同体规则的前提下, 该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水平, 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弘扬民族精神、 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微课质量、 共同体规则三个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双目标的实现, 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会对思政效果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微课思政英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读英语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