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我中心”与“分享”

2023-12-15 15:54黄进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黑猩猩中心主义成人

黄进

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就是小孩子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占有得更多、得到得更多,有时会为争夺喜欢的东西大打出手,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为重要。教师们在观察记录中,常常将这样的行为表现描述为“有问题的”“不良的”,在解释原因时又倾向于将其归为“自我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思考和解释多少有点似是而非。首先,如果说小孩子都是自私自利的,那么如何解释他们很早就表现出对他人情绪、态度的理解和共鸣,以及愿意帮助别人去实现一些愿望的举动?其次,由皮亚杰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自我中心主义”概念仅仅描述了理智领域的客观现象,“自我中心”并不是认知上的一种缺陷,相反,它具有潜在的社会适应功能,能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主体的能动性(杨宁,张莉,2001)。因此,“自我中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适合在消极的意义上使用。将“自我中心”理解为自私自利,是一种对科学概念的误读。说到底,这是用一种“小大人”的观念看待儿童,希望儿童具有成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杜威曾经说过,成人对儿童渴望的一些东西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已经占有过了。是啊,糖果、玩具,地上捡到的一颗“宝石”,天上掉下来的一片羽毛,对于成人来说,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吧?可是对于儿童来说,那是其珍贵的所有物。

那么,孩子分享的倾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为此,心理学家研究了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设计了一系列任务情境,希望发现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规律。有研究者发现,5—6岁的孩子追求一种绝对的公平,而6—7岁的孩子会考虑功劳大小方面的因素;也有研究者发现,孩子3岁时就对不利于自己的分配表示不满,而对有利于自己的不公平的分配则要到8岁才开始出现不满。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情境也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近期的研究发现,孩子形成分享和合作方面的意识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早得多。

发展心理学家、进化人类学家托马塞罗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研究(Michael Tomasello,2011)来对比黑猩猩与幼儿的分配行为的差异。其中一个研究运用了一个特殊装置,参与双方只有协作拉动自己手里的绳子,才能将奖赏物拉到自己面前。给黑猩猩的奖赏物是美食,而给孩子的奖赏物是漂亮的玻璃球,孩子如果得到玻璃球,将其投进一个机器,可以听到美妙的声响。位于不同笼子里的两只黑猩猩很快领悟了这个任务,它们在互相能对视和打量的情形下,小心地协作拉动绳子,将远处分开放置的奖赏物分别拉到了自己面前,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在下一轮的任务进行到一大半时,装置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奖赏物分配的不公平。这时,幸运的黑猩猩会忙着占最大的便宜,完全不顾它可怜的伙伴,松手而去——一旦松手,它的合作伙伴就拿不到奖赏了。这样的情况在黑猩猩那里基本都出现了。但是对孩子的实验却出现了另一种结果,也就是当孩子们发现合作完成任务后各自得到的奖品数目不同时,得到的多的那一方,有的经过片刻思考,有的甚至不假思索地就将多得的奖品分享给对方,直到公平為止,这在大多数孩子那里都会发生。要知道,他们只有2—3岁。

这一研究也设计了非合作的情境,由成人来提供和分配资源,或者让孩子们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时,孩子们公平分配的意愿就降低了很多。那么小的孩子好像已明白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一件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时,是应该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悦的。没有人“告知”孩子或者有意去讲述其中的道理,孩子天生就具有这种意向或者情感,这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哪怕最聪明的动物的地方。我们的心天生就能在某些情境中彼此联结在一起,因合作而共享思想、知识和情感,并获得莫大的满足感。这不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否定,相反,它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概念中的“自我”:自我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囚禁于身体里的存在,而是在某种意向中与其他人、事物、现象发生有机关联而成为整体的一种活泼泼的状态。因此,“分享”也许本就是人类“自我”应有之态,而正是在一种孩子可以理解的合作的情境下(也有基于“仁慈”的分享情境,这里暂不谈),它会极大程度地被激发。真正的合作,是双方具有共享的意图和目的,是彼此能感受到的力量的互补,是齐心协力的行动,以及由衷生发出的对对方的依赖和感激;分享则是对这份与他人的整体联结的回赠,回赠他人就是回赠一个扩展了的自我。

记得我的一位学生曾经在作业里写道,关于“分享”,她有着比较痛苦的回忆:小时候但凡手里有好吃好玩的,碰到别的小朋友,就必须把手里的东西分给别人;如果不愿意,就会被大人训斥,被认为不懂事、不听话。“更有甚者,还有大人故意来挑逗我拿出手中的心爱之物,这时候也必须给,即使不想给,也要做出想给的样子。”她反思道,“这种强制性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分享行为,教会孩子的不是分享,而是虚伪和装模做样。”这种感受恰好是对托马塞罗的研究的补充,这证明了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在对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直觉上的判断:我们没有为共同的兴趣和目的一起努力过,你就不是我的“自我”的一部分,何以要“分享”我的心爱之物呢?我们大人还真需要对此有所反思,要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可能徒具分享的形式,却无分享的情感与体验。而一个充满丰富交流和合作机会的环境,才能启动对自我的扩展,让“我”成为“我们”。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黑猩猩中心主义成人
黑猩猩
被隔离的黑猩猩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黑猩猩
成人不自在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