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佳晓 朱珠
[摘 要]《群众文艺》封面木刻版画是革命时期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这些木刻版画通过饱满生动的形象和精妙的构图,传达着革命的理念和情感。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木刻技艺,将革命英雄、社会斗争和群众运动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激发了人们对革命的热情和参与。这种融合了文学和艺术的表达方式,使木刻版画成了革命宣传的有力工具,并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群众文艺》;木刻版画;文艺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7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宁佳晓,朱珠.《群众文艺》封面木刻版画研究[J].天工,2023(22):75-77.
《群众文艺》是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办的综合性艺术刊物,1948年8月15日在延安创刊。十六开、铅印、马兰纸、月刊,出至12期停刊,以后列入西安出版的《群众日报》的副刊出版。《群众文艺》从创刊至停刊的历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在《群众文艺》的封面木刻版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木刻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封面设计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状况。
一、《群众文艺》的发刊背景
《群众文艺》的封面木刻版画反映了农民、工人阶级和受压迫人民奋起反抗的场景和形象,反映了农民和工人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力军。木刻版画中出现的农民和工人形象,往往具有积极进取、坚定信念的气质,展示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奋斗精神和改造世界的决心。这些形象的描绘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动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此外,封面木刻版画设计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通过描绘革命斗争、大规模农业生产、群众集会等场景,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图像不仅是对具体事件的叙述,更是对当时社会氛围的再现。通过这样的反映,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气象。木刻版画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在《群众文艺》的封面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通过简单而精准的线条和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状况和人民的情感。封面上的木刻版画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呈现,更是当时社会历史的见证和记录。通过研究《群众文艺》封面木刻版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木刻版画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资料和视角。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木刻版画在《群众文艺》封面上的应用,对于还原历史、揭示社会变革以及推进艺术与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艺》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以满足他们对文化艺术需求为宗旨的文艺形式和内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战斗和生产建设,并希望通过文艺来宣传革命理念、鼓舞士气,同时也提供娱乐和文化教育。《群众文艺》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内容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它们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力求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群众文艺》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动员作用。它宣传了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和取得的胜利,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指导方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志,同时报道了各地人民的抗战斗争、生产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新闻,展示了解放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风貌。《群众文艺》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参与文艺创作和享受文化艺术的平台,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还推动了中国文艺的发展和革命精神的传播。
二、《群众文艺》封面木刻分析
《群众文艺》共发行了12期,其中第11期和第12期为合刊。在这些期刊中,有8期封面有木刻版画图。第1期和第2期封面没有木刻版画。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3期至第12期的刊物上。
第3期的封面是《鲁迅先生遗像》,但由于目录中没有记录作者名称,因此暂时无法获知作者。然而,第3期的内容大多涉及鲁迅先生的观点,并以转载鲁迅先生的文章为首篇。第3期提出了加强文学的实践性和战斗性的目标,旨在培养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文学战士,并强调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封面画面中的鲁迅先生表情严肃,一只手搭在另一只手臂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拜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面对敌人的明确态度,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动员作用,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传达革命理念,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志,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以及塑造人民的思想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4期的封面是《架云梯》,作者陈北希。画面展示了一个攻城的场景。而云梯则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攻城器械。画中心位置是架在城墙上的云梯,周围有人拉绳子或扶梯子。光源来自左上方,使得城墙上投射出云梯的影子。画面的左侧弥漫着浓厚的烟雾,向天空飘散,地上还可见部分云梯。这个画面预示着斗争终将取得胜利,并且也表达了斗争的决心。这幅画通过生动的图像,展现了攻城的紧张氛围和勇敢战斗的精神。浓烟和光影的運用突出了战斗场面的紧迫感和动态效果。云梯的形象象征着攻城的决心和力量,而画面中众多的人物则体现了集体的合作和团结。整个画面传达出斗争胜利的信念,同时也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敌人时坚定的决心。第4期的封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热情。它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更将《群众文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第5期封面在目录中没有记录,此图中的战斗英雄一手拿旗一手持手榴弹,背景是滚滚的战火和高高的山,脚下也是陡峭的山坡。即便革命事业非常艰难,但是战士们依然奋勇向前、不畏艰险、迎着炮火前进。封底为《瓦子街战斗中的刘四虎》,作者杨青。画面下方写着王四虎,但是下方配文中写着刘四虎。根据史料记载刘四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因此本文认定为刘四虎。第2期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所写名为刘四虎。此图是以刘四虎1948年2月29日在宜川战役攻取瓦子街东南高地战斗中的情景为创作背景而作。取得战争胜利之后,刘四虎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画面中大片倒地的战士仅剩刘四虎一人手持刺刀,脚扎弓步。四周都是持刺刀的敌人向他慢慢逼近。画面中刘四虎英勇神武,而敌人的形象则是矮小驼背,显示出卑鄙的姿态。此封面以战斗英雄为创作题材,为广大受压迫人民树立了战斗榜样,激励广大群众奋起反抗。
第6期封面在目录页未记录作者名和作品名,但作品上部横幅中写着庆祝解放军的伟大胜利。因此此文中暂且称之为《庆祝解放军的伟大胜利》。画面中的群众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第7期的封面木刻名为《加紧春耕》,作者是牛耕。画面中心有一位农耕的老人驱赶着黄牛在犁地。他挥动着鞭子,催促黄牛前进。这幅画创作于春耕时节。画面以当时的季节为题材,强调加快春耕的重要性,以确保粮食需求,为战争胜利做好后勤准备。此画也表现出军民齐心协力,迎接最终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农耕老人的辛勤劳作和黄牛的勤奋努力,体现了农民对祖国和战争胜利的贡献。它呼应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弘扬的农业生产和国家建设的理念。这样的封面设计既具有艺术美感,又传达了深刻的爱国情怀和战斗精神。它着重彰显了农民作为国家后方重要力量的角色,并强调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幅画表达了人民在困难时期的坚韧与奋斗,以及军民一心为实现最终胜利而努力的决心。
第8期的封面木刻为《高山雪野运伤员》。画面中天空飘着雪,地上和远处的山上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形成了一幅高山雪野的景象。近景中的人物艰难地抬着伤员,在大雪中前行。这幅画通过描绘高山雪野中的救护场景,展现了人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奋力拼搏和对生命的关怀。天空中飘雪的效果增强了寒冷和困难的氛围,而被白雪覆盖的山脉则突出了艰险的环境条件。人物抬着伤员的形象表达了他们不畏困难、坚持前行的精神。这样的情景凸显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医护救援的重要性。这幅木刻版画封面通过生动的图像和环境描绘,呈现了战争背景下的救护场景,强调了人们对伤员的关怀和救助,表达了对战争中伤员救治工作的认可和敬意。此封面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凸显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性。它进一步彰显了《群众文艺》的使命,即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社会关怀和人民情感,以激发爱国热情和共同努力的意愿,预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将会延续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也必将走向胜利的决心。
第9期的木刻版画封面由石鲁创作,石鲁为四川仁寿县人,后因向往革命圣地奔赴延安,在此期间积极主动投身革命,除此幅作品外,石鲁在延安还创作了《改造西洋景》《打倒封建》等。此画面中背景是火车头的剪影,而一个战士站在火车头上。画面前侧是一个工人形象,他面部带着喜悦的表情,一手高举好像在向远方招手,另一只手拿着铁锤。两手撸起袖子,展示出饱满的肌肉,显示出非凡的力量。这幅画通过火车头和工人的姿态,传达了一种向前迈进、勇往直前的氛围和决心。火车头象征着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力量,而站在火车头上的战士表达了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工人形象所展示的力量和自信,突显了劳动者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意境。它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这样的封面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凸显了人民在国家建设和战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幅木刻版画封面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和丰富的细节,成功地传达出了團结、力量和进取的精神,同时彰显了《群众文艺》在激发人民热情和集体意志中的重要作用。图中的工人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化身,随着战争的胜利,他们站起来了,迎着胜利的曙光。
第10期的封面为《连队文化棚》,作者是李梓盛。画面中的战士们头戴军帽、身穿军装,正在认真地学习。头顶是由植物搭成的棚子,最右侧两人背靠背坐着,两背之间有一根柱子。再往左走,墙壁上从小到大排列着学习的版块。画面后方有两人面对面坐着,手中拿着报纸专心学习。最左侧是一个由四个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其中一人指着墙上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幅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学习场景。战士们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学习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觉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画面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小组的形象彰显了人民解放军注重思想教育和知识学习。每个人都在努力掌握新知识,提升自我,并通过讨论交流来促进思想的成长。封面描绘了集体学习的情景,强调了学习对于军人的重要性。它体现了人民解放军学中干、干中学的理念,即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使命。这幅作品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和细腻的细节刻画,传达了军队学习的重要性和战士们为了提升自己而努力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群众文艺》在鼓舞士气和宣传军队建设方面的作用。
第10期还有一幅封底木刻画,作品名为《英雄刘四虎》,作者杨青。这幅连环画选登作品描述了刘四虎在第三次负伤后进入医院治疗,尽管伤口还未完全愈合,但他坚决要求出院赶往前线。这幅连环画选登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文字说明,展示了刘四虎的英勇精神。尽管受伤仍在恢复过程中,刘四虎毫不犹豫地请求出院,赶赴前线。他手持武器,并向身后人招手示意,表达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人民解放军医生的形象凸显了军队对伤员的关怀和支持。画面中的大树和重重山岭突出了刘四虎所面临的艰难环境和挑战。这幅木刻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环境的构建,传递了刘四虎及其他解放军战士的无畏和奉献精神。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信仰,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
第11期和第12期合刊的封面内容是陇海路工人迎接解放军,作者是陈伯希。画面中的火车上站着解放军,他们招手示意。地上还有一些解放军也在招手。虽然画面中没有群众形象,但从解放军招手的方向来看,可以感受到画面之外有大批群众,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感。解放军站在火车上,招手向前方示意,显示出他们与陇海路工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这幅画充分展现了解放军与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通过这样的描绘,画面传递出军民鱼水情深、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军民团结的力量,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群众文艺》封面木刻是其精华所在,它们通过简练明快的线条和鲜明的形象,成功地传递了革命的理念和精神,展现了艺术家对于革命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热情和参与。《群众文艺》作为延安时期文艺工作的历史见证,通过封面木刻版画将革命主题和文化宣传相结合,使宣传更加生动有力。这些木刻版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美和真理的追求。封面木刻版画在《群众文艺》的宣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增强了《群众文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让普通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革命思想。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使得木刻版画成了革命宣传的有力工具,激发了人们的参与积极性和共鸣,展现了一代人的努力和智慧。同时,它们也承载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意义,成了那个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鸿召.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2]王东方.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陈池瑜.文艺·大众·时代: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J]. 中国文艺评论,2022(6):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