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汀洲 赵阳 户楠 田永杰
[摘 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相关情况,对非遗传承人保障及非遗传承机制中出现的非遗传承人呈断层态势、看重认定忽视保障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并以此为契机拟定一套系统化、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但能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还能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促进非遗传承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非遗传承人;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1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田汀洲,赵阳,户楠,等.非遗传承机制分析与艺术实践研究[J].天工,2023(22):18-20.
基金项目:2023年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就业课程建设和能力培养项目“甘肃省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而传承人是保障非遗传承发展的核心载体,所以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尤为重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予以重视,并制定了众多的规章制度,以期能够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可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的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落实。因此,要应用合理对策来保证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的落实,严格贯彻科学发展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发扬,继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非遗的传承模式
非遗是口承文化,其一般传承模式是口传心授,利用口传心授的形式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实现传播和弘扬。某段说唱文学也罢,一个民族舞蹈也罢,一类传统手工艺也罢,一种民俗文化也罢,但凡是非遗范畴的各种文化种类,皆是通过群众的口耳相传被传播和继承的。而且群体性是非遗最为明显、最主要的特点。任何非遗,不管是口语表达属性的、肢体演绎属性的,或是传统手工艺属性的,都是如此。其初始雏形,均是由一些优秀的社会公民个体造就出来,随后经群体在悠长历史里传播和弘扬,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非遗形式和项目。
二、保护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创造了绚丽夺目的历史文化,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与物质文化遗产不一样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是“活态传承”,其形成、弘扬与发展通常通过“老艺人”即非遗传承人来实现。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掌握并弘扬着悠久的民俗文化知识与传统技艺的精华,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标本”,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世代相传的“DNA”。假如没有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逐渐消失;假如没有非遗传承人始终坚持对非遗的传承,非遗的保护与弘扬便成了一句空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传人作为传承特征,决定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以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便是弘扬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骨血的基因和符号。只有加强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工作,才能真正地树立较高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才可以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骨血,才会知道我们从哪里來,最后要去何方。
三、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人体系呈断层趋势
现代艺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影响,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不再关注传统经典艺术,因此造成老龄传承人被后代慢慢忘却。新时代,年轻人喜爱快节奏生活,所了解的信息日益增多,加上视域愈发广阔,缺少对传统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从而使非遗传承人才呈现出断层趋向,严重影响非遗的传承发展。
(二)重视申报,轻视保护
目前,非遗项目的填报工作表现出了重视申报却忽略了对非遗传承人保护的现象。在非遗项目认证成功后,没有科学、合理的保护和传承制度,而且在现实中被纳入申报项目里的传承人并没有体现出其价值及地位。
四、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的策略
(一)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及生产生活模式的变化,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审美观念显著改变,有的非遗处在被忽略的窘境,有的非遗传承人备受冷落。根据调查,非遗传承人用一生的心力专注于非遗的传播与发展,如剪纸、刻瓷、陶瓷、石雕等,也在试着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些为了延续传统文化与艺术血脉的艺人们,用实际行动撰写出非凡人生,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彩斑斓,他们不懈追逐且不悔,不想让传统文化血脉流失。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年逾古稀,且后继无人的状况已长期存在,因此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
(二)多层次培养非遗传承人
想要实现非遗薪火传承,解决非遗传承人阵容老龄化及后继无人的问题,就一定要多方位培养非遗传承人。首先,非遗传承人应从小培养。青年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从本质上关乎着非遗今后的命运,因此,我们培养非遗传承人一定要从小抓起,全力推动优质非遗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其次,非遗传承人培养应同高等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借助高等院校全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将高等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打造成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关键营地。应全力支持高等院校优化专业学科架构,结合实际情况开办一些新的非遗及相关专业。与此同时,聘用杰出的非遗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全力培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非遗人才。另外,通过建立高等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非遗专业奖学金、助学金计划,让更多的青年人奔非遗专业而来,进而扩大非遗传承人阵容。
(三)健全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
1.明确认定人数
适时调整非遗传承人评定总数。传承人总数同非遗项目的兴衰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规范非遗传承人总数。评定非遗传承人总数是非遗保护中极为重要的全局性工作。相关部门应最大限度地予以更多非遗拥有者以“传承人”的身份并予以物质帮助。
2.认定渠道多元化
在非遗传承人评定环节中,应尽量打破传统的别人举荐和个人申报并重的评定规则,各地相关部门也要提高对非遗传承人的探寻和挖掘强度,与此同时也要指引与鼓励更多的市民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当中,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指派专职人员展开调查和备案,以保证非遗传承人评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非遗传承人评定的渠道要多样化,不仅要涵盖集体评定,还要引进个人评定,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多样化的非遗传承群体。
3.完善认定标准
一般来说,认定标准是确认非遗传承人是否符合要求的首要衡量标准,可以直接影响传承人评定总数。想要提高非遗传承人评定总数,就要适度放宽认定标准,持续扩大非遗传承人备选区间,并予以他们适当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与此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对应的认定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
4.实施动态管理
保护非遗传承人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要求政府部门及各界社会人士共同努力。现阶段,文化和旅游部已分次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也分次认定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对保护非遗传承人显然发挥了积极作用。抢救及保护非遗传承人最先要做好普查,加强动态化管理,360°立体化备案、摄像、梳理中国民间口头文化和传统工艺,实地调查其传承方法、流脉和相伴的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事项,妥善收集储存有关器材。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1.科学的传承工作管理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实施分类管理工作,对年纪较大的老艺人,必须重视认定他的价值与贡献度,并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能进行记载,更偏重于非遗传承里的“承”;而对于具备传授要求的艺人,则偏重于认定他的能力,以实现非遗传承中的“传”。另外,还需要健全传承人的档案资料,档案要突出传承人的基本信息、传承方案还有目标任务等,合理留存传承人的代表作,便于未来实施研究与调阅。
2.建立表彰激励制度
相关单位除经济上对传承人予以适当的支持外,还需要创建非遗传承人嘉奖激励机制,即对非遗传承有杰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嘉奖,利用嘉奖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与此同时,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去高校做讲座,这不但能为其提供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还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人阵容中,这会有助于改善我国现阶段非遗传承人年纪较大、后继无人、文化传承能力不强等情况。
3.为传承活动提供支持
相关单位要为文化传承活动提供更多的帮助,首先,可以借助构建传承基地、非遗博物馆等形式,为传承人提供带徒、理论基础研究、演绎的场地;其次,运用传统民间节日、展览会等,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提供展示的机会,不断扩大项目知名度;最后,在信息时代非遗保护工作要灵活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视频号等互联网媒体,激发大众对非遗的了解兴趣,还能通过开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为非遗市场注入新活力,持续融进现代生活。
4.完善科学的保障機制
相关单位要拟定有关的资助政策,确保非遗传承及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在非遗艺术品公开展出时,给予传承人一定的风险补偿金;对实施生产的非遗厂家给予对应的税收优惠等。另外,需注意补助资金的合理化,实际操作环节应该根据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具体情况,拨付资金补助。比如,合理划分同样项目老艺人的生活补助与年轻艺人的带徒传承补助,按照实际的传承功效拨付对应的补助。
五、结束语
非遗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非遗刻不容缓,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工作,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必须规范化、机制化。
参考文献:
[1]陈宁.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J].大众文艺,2019(5):2.
[2]陈戒.浅谈非遗传承机制建设[J].戏剧之家,2019(26):247.
[3]甘如美江,毛钰,姚可可.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5):43-44.
本项目泥塑作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