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窑洞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民居建筑形式,有着特殊的空间样式与结构,并衍生出丰富的窑居民俗文化和装饰艺术。门窗是窑洞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在整体结构、图案造型、装饰纹样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征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窑洞建筑;窑洞门窗;门窗图案;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2-000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雨佳.窑洞建筑门窗图案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J].天工,2023(22):6-8.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陕北窑洞建筑门窗造型艺术研究”(编号:2020J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窑洞建筑是黄河流域中上游重要的乡土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甘、陕、晋、豫、宁等多个省份。窑洞建筑分为土窑、砖石窑、接口窑、箍窑、地坑院等多种类型。窑洞建筑历史久远,在与人类数百年的相伴中逐渐形成模式化的空间样式与结构,并衍生出丰富的窑居民俗文化和装饰艺术。门窗是窑洞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装饰部件,在整体结构、装饰纹样、文化寓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效果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窑洞建筑门窗的样式与特点
(一)窑洞建筑门窗的基本结构与样式
窑洞建筑窑口“上圆下方”,门窗便安置在这一空间内。在窑洞的发展历史中,门窗的结构样式是多样的,在早期可能仅为一个矩形的洞口,下设一门,也有在小窑口安置一个“栅栏”样的窗子,仅作隔断与采光之用。随着窑洞建筑形制的逐渐完善和成熟,门窗的结构样式也得以固定,形成一种典型的样式。尽管受气候、地形、窑口形状以及民俗文化的影响,各地的窑洞建筑门窗样式有所差异,但在基本结构和样式上保持着鲜明的一致性。一般地,窑洞门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窗部,下为门部,有个别地区还在二者之间增加了“腰窗”。窗部有更细致的划分,一般包括“天窗”“夹耳窗”“斜窗”等,门部除了门以外,依然包括一部分窗,常见的有“座窗”等(见图1、图2)。
(二)窑洞建筑门窗的窗棂结构与图案
窑洞建筑门窗并非是横平竖直的“田字格”样式,而是通过窗棂组合成丰富的图案样式。传统的窑洞门窗是由木头制作,受到材料性能的限制以及门窗自身采光、隔音功能的要求,在几百年的实践中形成窗棂的固定构建方式,就是横棂子与竖棂子按照一定的比例与尺寸交叉结合,形成有变化的图案样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图案样式既在形式上符合大众的审美,产生一定的美,还有着多样而丰富的民俗寓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人们的世界观。[1]可以说,窑洞建筑门窗的结构图式有非常明确的规律,材料是其发挥的基础,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实现了材料与文化的统一与完美融合。门窗的棂条与空间虚实相生、有无相关、互为基底、相辅相成,组合成各类形象,极具艺术张力。这些图案样式别出心裁、十分巧妙,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三交嵌梅花”(见图3)、“珠子落玉盘”(见图4)等。还有一类图案利用人的视觉对线的归纳、提炼与整合能力,形成极为抽象的视觉形象,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例如“枪刺梅花”(见图5)、“灯笼锦”(见图6)等。窑洞建筑门窗整体效果需要通过各类元素来显现,每条窗棂线在一个完整的图案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窑洞门窗图案中,线的长短、组合结构、方向发生变化,就能带来图形的变化,产生别样的造型与意义。
二、窑洞建筑门窗图案的造型特征
(一)窑洞建筑门窗图案的数理性特征
窑洞门窗的功能与制作材料使门窗图案具有抽象性与简约性,这一方面体现出人类的感性洞察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对人们提出极高的要求——对事物的空间、形态、形象的本质和核心要素进行提炼,转化为最为简约的几何纹样,也就是将立体的物体在平面上进行高度转化。鉴于此,窑洞门窗图案自然转向了程式化,形成特定的形式语言与符号,并将式样与意义固化,也因此不自觉地走向了格律化。中国现代图形学创始人雷圭元提出中国传统图形的“格律体式”概念,他在对中国古建筑和九宫格的研究中,发现了隐匿其中的“格律体”图形法则,认为这是中国构图的基本模式,并在剖析格律体构图时引出了三个概念:数、规矩、程式化。[2]这一切实践方式便是科学的几何分析和画面分割方法,是平面空间的处理方法,解决了三维透视空间的局限性难题,对三维空间完成二维空间的变形。格律化是一种数理美,是符合美学法则的比例、矩形、倍数等在自然材料中的应用。[3]对空间模数和间隔有规律地反复应用,形成韵律与节奏,显隐、交错营造出秩序,通过秩序来表达意蕴(见图7)。而对这样的图形的辨认与感受是排除理性与逻辑的,展示出最为纯粹的形式美,即“有意义的形式”。可以说,窑洞门窗图案是一种有“组织意义”的对象,是与人的视觉系统与觉察能力密切相关的组织图形结构,人的视觉能力既是图形产生的起点,也是图形呈现的终点,不需要知识与记忆,人们的视觉能瞬时对图形的构造与形式进行识别并能体悟到其中的“美感”。
(二)窑洞建筑門窗图案的意象性特征
窑洞门窗图案形成独特的空间意象,人们在对自然信息的了解下逐渐形成内在世界心象,激发出人类的直觉本能,自然信息与人的觉察在反复交流与纠缠之下,创造出相应的形式,不断以艺术的方式显现出来。这是一种天性直觉的创造,成为人类生命混沌与本能灵感的奇妙同一和物质与精神的高度融合。在材料和结构的限制下,窑洞建筑门窗图案具有抽象性的一面,采用的是民间的图形构物逻辑,又能引发联想,将形象与情感符号进行转化。在这里,窑洞门窗图案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能超越文字和语言传达信息。图形的直观性与可视性可以化繁为简,使信息最为通畅和直接地显现,达到最为有效的传达。窑洞门窗图案的信息传播具有鲜明的优势,它能突破历史、民族和语言、文化水平的限制,传达出文化内涵与意蕴。人们以“惯性”冲破图案的局限,拓展“可视”范围,在超然的空间中无止境地连绵变化,达到王维所言“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方寸之内,纳寰宇之姿”[4],一幅幅小小的门窗图案展现出耐人寻味的意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人们感受到窑洞门窗图案独立的形式美以及深刻的精神性。
三、窯洞建筑门窗的文化功能与内在精神
(一)窑洞门窗的文化功能
窑洞门窗图案是人们洞察世界万物的本质后,融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创造出来的。因此,窑洞门窗图案自然被赋予了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图形与意义是不可分割的。简洁概括的图形结构可以包含丰富的文化,而这一切也构成了窑洞主人抒发情感的“生命场域”。浓厚的文化寓意使窑洞门窗图案成为人们强烈的情感依赖,也让窑洞门窗成为展示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地域文化和民俗观念使窑洞门窗图案具有迷人的魅力,而不是一个孤立和令人乏味的形式外壳。对窑洞主人来说,窑洞门窗既是一个显性物质装置,更是一个隐性的心理世界。从某种角度来说,窑洞门窗是当地人的文化场域,包含他们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与行为习惯,尽管这一地域文化场域具有开放性,但是还是当地人最为重视与理解的,也最能为当地人产生效能。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惯性使当地人对其产生深深的心理依赖,给他们带来精神慰藉和内心安宁,这便是文化厚重而持久的动力以及传承的重要意义。例如,“寿字纹”窗格图案表现出希望长辈健康长寿的愿望,多彩的剪纸造型创造出一个神秘世界,展示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图8)。
(二)窑洞门窗的内在精神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产物,深藏于沟壑与沃土之中,与浑厚苍凉的黄土地融为一体。窑洞门窗就如窑洞的一个个“眉眼”,呈现出窑洞独特的气质和格调。粗犷与平实是窑洞门窗最显著的特征,横平竖直的木棂子均衡间隔构成窑洞建筑门窗的基本骨架,奠定了门窗高度概括的形式,而它左右完全对称达到的平衡形成视觉上的稳定性,带给人们一种淡淡的安定与平静情绪。窑洞门窗就像黄土地,透过它简约的形态、粗糙的质感能感受到苍凉浑厚的民族性格。同样,那些多样且蕴含丰富文化的窗格子图案,又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个个不直白表达却充满深情、内心丰富的劳动汉子,他们历经沧桑,却依然不忘记生活的美好,以乐观的态度创造一个完满的人生和世界。
参考文献:
[1]杨雨佳.陕北窑洞门窗图案及其生命观念[J].人民论坛,2016(8):190-192.
[2]王宁.雷圭元的图案形式美理论[J].大舞台,2011(12):126,134.
[3]王李羊.论羌族图案形式的法则与秩序[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4):60-65.
[4]彭利兰,欧阳乐.论图案形式美的基本特征[J].艺术科技,2019,32(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