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敏
【摘 要】 如今,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化学是一门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学科,化学教学和生态教育的有机渗透与结合有利于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态意识的同时,夯实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精神。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将生态教育运用到教学与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探索如何将生态教育更好地融入高中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化学的健康理念,从而更好地培养出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高中化学;生态教育;生态意识
在工业化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希望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能保持生态健康。生态教育已成为当下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确立健康的环境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绿色和谐地发展。教师应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向学生灌输与引导生态价值,尝试与摸索生态行为,教育学生尊重自然,挖掘与探究生态价值,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合理的自然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科技也在不断更新,从而产生了以下现象:一些较为落后的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中有部分原因来自化学污染与破坏。化学方法的不当使用造成的问题也需要用化学学科的方法来解决。比如,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人们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或塑料餐盒,这类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制品,是用含有“二噁英”的发泡剂氟利昂制成的,含有有毒物质,当温度超过65°时,“二噁英”毒素会析出并渗入食品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等造成损害,食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热食物就等于吃了毒素,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同时,这种“白色污染”也会影响土壤内的有益物质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特质,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成分,导致作物减产降收。地面上以及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垃圾,会被鱼、马、牛等动物吞咽,因为动物的胃肠不能消化此类东西,致使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
为减少“白色污染”,可以用化学方法生产出可降解塑料袋,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是由玉米等农作物中提取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完全分解,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有效解决了“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身边的污染现象,比如,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这些污染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生态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能推动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创新科技,树立绿色化学的健康理念,运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解决现有的化学污染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可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化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意义
生态型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共同参与教学行为的主体,在充足的教育资源配置下实现学术沟通、思想交流和共同进步,形成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并在此过程中做到平衡稳步地发展。生态型课堂所要求的发展是物质和意识的协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构成了物质部分,而这两个主体的思想认知构成了意识部分。生态性模式主张物质和意识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无论是在具体的行为活动中还是相应的思想认知中都要有共同的元素,都能达成和谐与统一。和谐生态课堂主张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体悟和感知以其自身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新理念。这一点与我国最新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治国发展理念融合在各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在教育行业中的渗透便是以学生为本。从这一点来讲,生态型课堂的构建与最新的教育发展理念高度一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策略
(一)基于和谐生态理念创设生态化的教学环境
生态理念强调平衡,重视各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基于生態理念的高中生态化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控制、协调课堂教学涉及的各种要素,使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与和谐,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探究活动打下基础。一般而言,构成课堂教学环境的要素包括物理、文化和心理三大类。
影响课堂教学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教室采光和照明、通风情况、环境主要色调、环境噪声、班级学生人数规模、教室的物理布置、学生座位编排方式等。教师应努力选择光照和通风条件好、环境噪声小、环境色调柔和的教室,教室四壁可适当贴挂有关化学的一些画幅,为学生后续学习建设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影响课堂的文化要素包括教学设备、教科书、实验仪器装备、化学板报、化学名人画像等。教师要注意在教室中适当位置摆放相关化学仪器设备,注意周围文化墙的布置,整体上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化学文化特色的学习环境。
影响课堂的心理要素包括教师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教师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引发负面情绪的事情,要注意情绪管理,避免将负面情绪带入课堂而破坏课堂生态环境;学生也可能会存在从家庭或同学关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或者是因学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疏导,以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总之,为了实现生态化教学,高中化学教师要基于和谐生态理念,注意从物理、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控制、调整各个课堂环境要素,使各要素处于平衡和谐状态,形成一个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后续生态化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
高中化学学科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理论教学向实践迈出的第一步。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的重要方式,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化学意识,增加对化学实验操作方面的认知。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化学教学非常关键的步骤,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将生态教育与实验教学相融合,在实践行动中促使学生形成生态保护理念。
例如在学习氧气制备的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氧气制备,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最环保的电解水法,并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电解水法最大限度地进行生态化制氧实验。同时,教师还可将这一方法与其他的制氧方法进行对比,重点强调不同实验方式要用到的资源数量与种类、过程中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与资源,并分析期间产生的实验废料,通过对比突出电解水的环保性,以此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化学生对生态教育的理解。教师既可以节约实验资源,身体力行地开展生态环保的科学实验,又能在生态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做到实验教学与生态教育相互促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电解水这一课程,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爱上化学、走进化学,在绿色化学的理念下进一步提高化学的应用能力、实验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学生多样性表现,以多样化手段促进学生平衡发展
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体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表现,都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生态系统正是由多样性的生物体构成的。教师将课堂看成一个生态,将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看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那么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多样性的群体。一方面,学生个体本身由于出生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后天家庭教育的不同、自身天赋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是各有特点的。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课堂中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是多样性的,比如教师可能是讲授者、引导者,学生可能是旁观者、参与者、协同者等,即课堂各要素,特别是人物要素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教师在生态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这种多样性,相应地采取多样化的手段,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促进学生整体平衡发展。
比如在“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让学生8个人一个小组按学案问题链开展分组实验探究,时间是30分钟。实验过程中,各小组的表现存在差异:有的小组分工协调,全员参与;而有的小组则一两个积极,其余人则当了闲人。这样下去,必然会有一些没有实际参与实验的学生向做实验的学生索要答案,想直接用现成答案应付分享交流。教师及时发现了上述不平衡现象,及时介入小组指导重新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并在操作方法步骤上予以指导。30分钟后,每个小组都按要求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操作,为每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小组代表的分享交流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见,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多样性表现,注意从中发现不平衡,及时介入处理,以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明确要求,也是生态型课堂的重要指导理念。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作为教学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只要不违背学科教学实际和客观教学规律,都应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当下,教师往往选择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化学知识,课件的内容是对教材知识的集中反映,课件风格从整体上不会影响到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在课件风格上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意见和诉求,尽可能选择一些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风格课件。这种做法包括但不限于将学生感兴趣的动漫人物或图片制作成课件的背景板,或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炫酷音效。这些内容的出现不仅不会影响课间内容的排列,反而因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师生的默契程度,也有助于生态型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
除此之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也要表现为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单方面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逐渐退出教学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新模式。所以,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方面,我们也应当向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方面优化。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的主导权逐步向学生身上倾斜,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扮演的是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处理一些重点化学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讨论,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其进行点评和讲解。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完成了意见的初步交换,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时也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教学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不仅是现实社会产生污染情况的环境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呼吁的价值所向,更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生态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发掘生态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将生态教育与化学教学充分融合,强化生态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身边的化学污染问题,并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勇担重任,抵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孔祥静. 高中化学課堂生态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2] 张金屯,李素清.应用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闫蒙钢. 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尹泳一. 生存视阈下化学生态化教学评价探讨[J]. 教学与管理,2019(09):85-86.
[5] 纪明霞. 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态化教学策略[J]. 高考,2022(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