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鲁菜何以傲视北京城—烤鸭的江湖

2023-12-14 09:39丨牛国栋图丨牛国栋提供
旅游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肉铺山东人全聚德

丨牛国栋 图丨牛国栋提供

自清初开始,在旗人准许下,山东人在北京从事着三项具有垄断式经营的买卖,一是碓房,即舂米作坊;二是肉铺;三是官井,俗称“井窝子”,即北京内城各街坊供旗人专用的水井。

前两项买卖很好理解,第三项指的是,为保证饮用水安全,每口饮水井都由山东人看守,用水者按水桶或水车计量缴费,费用归看井人所有。碓房与肉铺的专营,为山东人后来在京城经营饭馆打下坚实基础。

出身清朝“十二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家族的文史专家爱新觉罗·瀛生与他人合著的《京城旧俗》中讲述道,北京内城当年只住旗人,他们对食品的喜好分为三类,一是关东货,主要为东北所产野味;二是牛羊肉,主要依靠口外供应,最看重“西口大羊”;三是猪肉,全靠山东人开的肉铺供应。用他的话说:“老北京脑子里似乎将‘老山东儿’和肉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概念”。

早年间北京城东西各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猪市,东城的在东四牌楼西面的豆腐巷,西城的在西四牌楼北侧的糖房胡同。这两个地方有很多屠户汤锅,所谓“汤锅”,指的是宰杀好的猪都要用大铁锅在滚烫的开水中脱毛,干这行的大都是山东人。每天早晨到猪市买肉的只有肉铺专营者,也多为山东老乡。

山东人所开肉铺布满京城,既有位于大街闹市的,也有不少开在胡同口。前门大街东侧有条肉市街,只看街名便知其当年的主要功能,街两旁扎起的席棚里都是一个连一个的肉摊,里里外外摆满了挂肉的杠子。肉铺除主营猪肉外,还卖鸡、鸭、鱼、虾等。

肉铺一般都是生、熟肉兼营,卖熟肉的铺子有两种,不设烤炉的叫“盒子铺”,每家店里都有直径一尺左右的刷红色油漆的木制圆盒,人称“苏盒”,盒内用木板隔成几个花瓣形,中间有圆形似花心,顾客购买的各类熟肉制品如酱肉、香肠、小肚、熏鸡、鸡冻、鱼冻等分类放置于不同的格子中,北京人称这种器皿装的菜叫“盒子菜”,封盖后送到顾客家,类似当下的外卖送餐。盒子铺在冬季还销售“肉锅子”(即火锅),也属外卖,客人叫菜后,店家将锅、木炭及涮品一股脑送到家。

清乾隆三年,山东人刘凤祥在西单东北角开了一家有着两层小楼的猪肉铺,属于盒子铺,名“天福号”,主营酱肘子。其酱制的猪肘子外皮紫红发亮,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口感软烂,入口即化,醇香四溢。老北京因此还产生了一句歇后语:“天福号的酱肘子—真烂。”相传慈禧太后爱吃这口儿,后来天福号酱肘子遂成为贡品。

有烤炉的肉铺叫“炉铺”,盒子铺能做的炉铺都能做,烤炉是用来烤肉的,这种烤肉故名炉肉,烤整猪叫烧猪,烤整鸭叫烧鸭子,这里的“烧”绝非今天餐饮圈里所谓“红烧”的“烧”,而是“烧烤”的本义。当下,炉肉在京城罕见,烧猪变身烤乳猪成为粤菜头牌,烧鸭子改名为烤鸭后,其江湖地位不断攀升。

烤鸭有中国“第一菜”之说,不仅百姓爱吃,皇上也爱吃。在清宫御膳房档案《膳底档》里,皇家菜谱里鸭子出现的频率极多,乾隆就是位典型的“爱鸭人”。用鸭子与燕窝蒸,用熏萝卜和白菜炖,加豆瓣做汤,用挂炉烤等等,无所不尽其能。慈禧不仅喜欢吃肘子,也极爱吃鸭子,如炒鸭丁、烧脆皮鸭等,还喜欢用鸭肉做馅料的包子。

市面上专做烤鸭的店铺,则始于原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的便宜坊,这也是京师饭馆业的“祖师爷”,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旧时店门口有副对联很具诱惑性:“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其匾额上冠有“金陵”二字,昭示着该店传承自南京。

坊间流传的“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离开南京”的说法,看似笑谈,却属实情。南京人不仅嗜食板鸭、盐水鸭,古时还爱吃烤鸭。南北朝慈溪鸣鹤(今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悰所著《食珍录》中便有建康(今南京)烤鸭的记载,只不过当时称其为“炙鸭”。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日食一鸭”。“燕王”朱棣即位皇帝后,营建紫禁城,迁都北京,烤鸭技艺与填鸭饲养也随着京杭大运河传到了燕京。

如果说北京的“八大楼”、“八大居”旧时由福山厨师垄断,丰泽园曾经由济南师傅掌控,那么京师烤鸭行过去主要由荣成人把持。清道光元年,便宜坊隔壁一家馒头店的一位年仅14 岁的荣成小伙计孙子久进入该店。由于他聪明伶俐,吃苦耐劳,什么活都干,很快掌握了烤鸭的各道工序。后来他盘下便宜坊,雇佣老家员工,并对烤鸭工艺进行改良。

民国时期的天宜坊猪肉铺

客人就餐时厨师现场片鸭

正在挂炉前烤制鸭子

便宜房烤鸭用的是焖炉,烤炉上用炉门关闭炉孔,炉内燃料主要是秫秸秆,靠烧热的炉壁将鸭子烤熟,焖炉的砖都为特制,尺寸、厚度均有严格标准,掌炉者必须学会控制炉内温度,保持相对恒温,鸭子才能烤好。

经过孙子久等几代人努力,便宜坊生意如日中天,效仿者也趋之若鹜,有的甚至直接冒用便宜坊字号,在清代,京师曾有32 家便宜坊,直到民国年间还有9 家,而这些店都是清一色的焖炉烤鸭。无奈之下,米市胡同的便宜坊老店只好在字号前加了个“老”字。1937 年老便宜坊不幸倒闭,京师烤鸭的头把交椅落在全聚德名下。

全聚德创立于清同治三年,最初位于肉市街东的井儿胡同。创始人杨全仁来自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原来以卖生鸡生鸭为主。开店之初,他到东安门大街路南的金华馆“挖”来了福山人孙师傅,孙氏曾在清宫御膳房包哈局当差,所谓“包哈”是满语“酒肴”的意思,包哈局便是制作酒肴的专门机构,又分荤局、素局和点心局。

孙师傅在荤局里负责烤鸭烤猪,他到全聚德没用便宜坊那种焖炉,而是采用自己得心应手的御膳房常用的挂炉(也称大炉),据说挂炉最初是满族人日常做饭的炉子,炉身有炉孔没炉门,烧枣木、梨木等果木,见明火,炙烤鸭子时需用杆子挑着不断转动,使鸭身均匀烤熟,这样烤熟的鸭子皮肉更加酥脆,带着果木熏烤后特有的香气。

旧时江湖上流传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为维护本店自身利益,掌柜的不允许师傅带徒弟,以防止徒弟跳槽,包括往鸭子里吹气等独门绝技都秘不示人,防止外传,因此只要师傅能干就要坚持下去。

孙师傅晚年体力不支,便将手艺传给了同为胶东老乡的荣成东山蒲家庄人蒲长春,因其排行老九,人称蒲九师傅。蒲师傅烤炉技术好,干活麻利,用半小时一炉可以烤出十六七只鸭子,他一天可烤出三百只鸭子,酥脆均匀,色泽统一,卖相极佳。蒲师傅晚年请辞回老家,将手艺传给了店内同样来自荣成的张文藻。

张文藻独自完成从活鸭宰烫、制坯、烤制,到片鸭等四大流程。他仅凭眼睛,或用挑杆一掂,就知道烤炉内的鸭子几成熟。他还提出“先右后左再裆脯”的烤制顺序,在店内推广使用,使烤鸭过程有了统一要求,质量有了保证,生意越做越好。

上世纪50年代初,公私合营后的全聚德老店

上世纪40 年代初,好生意使得张文藻一人烤鸭已力不从心,他将一名刚进店里的荣成成山头西霞口村的田文宽收为徒弟。田姓是西霞口的大姓,田文宽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上篇提到的正阳楼的伙计,或许是因为家传,他的烤鸭手艺进步神速,很快就挑起了大梁,成为全聚德第四代烤鸭名师,后来他还担任了全聚德的副经理。

光绪二十七年,全聚德拆除旧有两排平房,建成一座两层小楼,扩大了经营,主营烤鸭外还有全鸭菜及其他山东帮菜。杨全仁及其继任的儿子先后去世,来自荣成冯家庄的李子明从全聚德的二掌柜成为大掌柜,一干就是十几年。他提出九字“三要”生意经:“鸭要好,人要能,话要甜。”

为保证鸭子质量,早年全聚德专门成立“鸭局子”,负责收购长大后的活鸭,再由填鸭师傅精心饲养。规定鸭子由蛋孵到宰杀不能超过70 天,重量要达五至七斤才可以宰杀。为让客人吃得放心,最初是让客人在选中的鸭头上划记号,后来是在鸭脚上挂铜牌,再后来则是“点鸭坯”,即客人在鸭坯上用毛笔写划作为记号。

对于那些吃不起烤鸭,来到店里只买点下脚料或炉油之类回家炒菜、烙饼的黄包车夫,他们也是好脸相迎,从不怠慢,真正做到童叟无欺,丰俭由人。正是李子明在任时,全聚德全面超越便宜坊等京城几十家烤鸭店成为行业老大。

烤鸭肥腻,食用时的标配是将片好的鸭皮、鸭肉配上蘸有甜面酱的葱丝和黄瓜条,用荷叶饼卷成鸭卷,这样吃下去才觉得爽脆香甜,肥而不腻。而烤鸭用的大葱便会首选济南章丘大葱,而选用大葱的部位,肯定不是辣味很重的葱绿,也不是一般人以为香甜的葱白,而是葱白与葱绿过渡的那一段甜辣适中的部分,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葱裤”。梅兰芳吃烤鸭却一直喜欢蘸白糖,据说是为了保护嗓子。而一些女士吃烤鸭蘸白糖,主要是怕大葱异味,也许认为蘸酱后吃相不雅。

旧时热闹异常的前门外不仅有饭庄、酒楼、烤鸭店,还有诸多点心铺。前门外煤市街路东,有一家制作京味糕点的老字号叫正明斋。北京人管点心铺又叫饽饽铺,但这里的饽饽不是胶东人所指的馒头,就是指各色点心。这个创办于清同治三年的饽饽铺专门制作萨其马(别名赛利马)等满式糕点,而创办人孙学仁却是位山东人。

不仅如此,从清中期开始,与餐饮业密切相关的油、盐、粮等店铺经营者也大量出现了山东人身影。至民国年间,京城的米面等粮食供应主要由山东人和山西人包揽,山东人负责加工与销售,山西人负责仓储和运输。而芝麻油、猪油(北京人叫白油)、芝麻酱制作,以及水果供应等则基本是山东人的天下,这也为山东菜馆繁荣与发展推波助澜。

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类》的记述中涉及山东人的餐饮买卖还有《京师之酒》,他提到北京有三种酒肆,分别为南酒店、京酒店和药酒店,所谓京酒店,实际多为“山左”(旧时山东别称)人所设,所售之酒为雪酒、冬酒、涞酒、木瓜、干榨,而又各分清浊……其佐酒者则煮咸栗肉、干落花生、核桃、榛仁、蜜枣、山查(楂)、鸭蛋、酥鱼、兔脯。由此可见,这种酒店带有今日酒吧的色彩,顾客以品酒为主,不提供大菜。只是如今,前述各酒已不再流行。

猜你喜欢
肉铺山东人全聚德
蕨麻猪肉重组肉脯配方优化研究
生活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开启移民文化研究新话题
约翰肉铺,卖的是温情
股份卖不动的全聚德
Music education in the UK: Theory and Practice
红灯女侠翠云娘(上)
郑元无
从历史中走来的全聚德 150年的舌尖记忆
全聚德继往开来的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