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杰,王式竹
(河南科技学院 服装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植物转印染为天然面料如棉麻制品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平台。日益变化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与大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生活方式的和谐,对天然环保的手工制品情有独钟。虽然与工业染色相比,天然植物染色可能存在一些局限,但它仍然应该被视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索植物蒸染转印染于棉麻织物上的表现形态,及其在棉麻服饰品手袋中的创新设计应用。通过研究和实验,希望能够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探索开辟新的道路。
植物转印染,一种源自澳大利亚纺织艺术家尹杜·弗林特(India Flint)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独特工艺,是一场生态印刷的奇妙演绎[1]。在这一自然染色的形式中,植物材料的色彩通过蒸汽或沸水的媒介,轻盈地转移到纤维织物、纸张甚至皮革上,借助不同的媒染剂进行助染和固色,创造出丰富多样、自然而不易褪色的花纹和图案,犹如大自然的痕迹在织物中渐次凝结[2]。
尹杜·弗林特的著作《生态色彩》(Eco colour)中称植物转印染为“Eco-Printing”,其本意为生态色彩或者生态印染。国外将植物转印染称为“生态印染”(Eco print)或“植物印染”(Botanical print),中国台湾地区则把植物转印染称作“生态花叶移印染”。
2013年,宋立老师首次尝试植物转印染技术,并凭借其作品《叶影婆娑》在2018年荣获国际图案创意设计大赛的“最佳应用大奖”。他的作品充满自然的生气与清新,通过草木的纹理呈现出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植物转印染的图案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复制的,仿佛植物在面料上焕发全新生命。这些充满生机的植物图案和手工制作的痕迹,无法被机器印刷所媲美。正如自然界中找不到两片相同叶子,植物转印染所创造的图案同样独具个性,不重复,但通过改变织物的折叠方式,仍能实现对称的图案和连贯的纹样。然而,植物的正反面纹理差异,也在细节上为对称图案带来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增加了其独特之美。
植物转印染的基本原理:各种新鲜和干燥的植物材料中都含有鞣质(tannin,音译为单宁或丹宁,通称鞣酸),它是植物细胞的一种防卫用化学成分,用来封闭蚜虫的口腔以防止蚜虫攻击,鞣质也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当这些鞣质在适宜的工序中与织物纤维相结合,它们会与织物亲密交融,稳固地沉淀在纤维表面。然而,并非每片植物叶片都能成功地传递其色彩,因为鞣质的含量因植物而异,有些植物鞣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甚至同一叶片的顶部和底部,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乃至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呈现出细微的变化。正因如此,每一次的植物转印染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展现着多变而不可复制的魅力。
这个过程,从鞣质的巧妙利用到与织物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大自然的无限智慧,使植物转印染成为一项融合了科学、艺术和自然的独特创作方式。
植物蒸染转印染是一项精致的染色技艺,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蒸汽的作用,唤醒植物体内的色素,使其渗透并永久保留在织物中。这一独特的染色过程借助蒸汽的能量,使植物叶片与织物紧密结合,有效地防止色素的移位。
通过运用不同的媒染剂,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色系的纹样效果。相较于煮染转印染,蒸染转印染在处理植物纹理时表现得更加清晰,不会出现明显的晕染痕迹。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使得植物蒸染转印染作品呈现出精细而精确的线条,展现了植物本身的纹路与形态,为作品赋予了更高的细腻度和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蒸汽不仅使得植物色素在织物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更是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创作体验。这种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植物的美妙纹理和织物的质感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独一无二、充满艺术灵感的作品,让观者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和谐。
本次实验所要用到的材料有:夏布和老粗布布料、细叶尤加利、蒸锅、盆、量杯、克重秤、剪刀、保鲜膜或塑料膜、多种媒染剂、木棍或耐高温管、捆扎用的棉绳等。为防止媒染剂和媒染液接触到人的皮肤或不慎入眼,可按需准备护目镜和橡胶手套。
此次实验用到的媒染剂有:白醋、明矾(硫酸铝钾)、绿矾(硫酸亚铁)。将媒染剂加入布料20~30倍的温水中得到媒染液。调制白醋、明矾和绿矾媒染液,所需媒染剂与温水的比例为1∶100;明矾加绿矾混合媒染液,明矾与温水的比例为1∶100,绿矾按需添加即可,绿矾含量越高,蒸染后植物显色越重。白醋媒染液、明矾媒染液、绿矾媒染液、明矾加绿矾混合媒染液的调配方法放到此处实验所需的媒染剂绿矾也可以用铁浆水(醋酸铁)来代替。自制铁浆水更适合植物转印染初学者,效果相似且更为天然环保。
自制媒染剂铁浆水的制作:将适量生锈的铁制品(如铁钉、铁丝等)放入白醋与水比例为1∶3的混合溶液中,装入瓶中密封,静置一周左右即可得到媒染剂铁浆水,浸泡时间越长,媒染剂的浓度就越高。
通过使用不同媒染剂来增加色牢度,不但使颜色更为持久,还能够改变植物的颜色,从而得到不同色系的着色效果。
步骤一:将裁剪好的苎麻夏布和纯棉老粗布放入沸水中进行脱浆处理,加入一勺洗衣粉可使面料脱浆更彻底。此步骤目的是让后面的植物蒸染转印染更好上色。
步骤二:脱浆后的布料捞出,用清水揉搓洗净,拧干后放入调配好的白醋媒染液、明矾媒染液、绿矾媒染液或明矾加绿矾混合媒染液中浸泡30 min左右。
步骤三:泡好的布料从媒染液中捞出,拧干水分后铺平在保鲜膜上,把新鲜或干燥后又泡软的植物叶片按照自己想要的图案摆放好。
步骤四:覆盖上塑料膜,拿出木棍从布料一端开始卷起直至卷完整个面料,尽量卷紧一些让植物与布料充分接触从而得到更清晰的图案。
步骤五:蒸锅内加足量水,用棉绳将卷好的布料捆扎紧实,放入蒸锅蒸60 min(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期间注意水不够要及时加水,防止水烧干将布料烤焦。
步骤六:蒸好后关火,拆开捆扎面料的棉绳,将布料展开(可戴上隔热手套或放凉后再拆线,防止手被烫伤)。
步骤七:把植物叶片从布料上拿下来,清洗干净后晾干即可。
本次实验将苎麻夏布和纯棉老粗布面料小样分别浸泡在白醋、明矾、绿矾、明矾+绿矾这四种不同媒染剂制成的媒染液中,放置细叶尤加利叶后进行蒸染转印染的着色效果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面料着色实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相同的媒染时间和蒸染时间下,经不同媒染剂处理的面料上呈现出各异的尤加利叶片图案色彩效果。明矾媒染剂的使用导致苎麻手织夏布和纯棉手织老粗布面料上的叶片图案呈现最浅的色调,只有淡淡的黄色。而采用绿矾媒染剂的处理在两种面料上产生了最深沉的颜色,同时叶片图案清晰可辨。基于这一观察,可以得出:在以上四种媒染剂中,绿矾是最适合细叶尤加利叶转印染苎麻夏布和纯棉老粗布这两种面料的媒染剂结论,其呈现的面料图案和色彩具有古朴典雅的美感。
当前,植物转印染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服装、丝毛围巾等产品制作领域,然而在手袋类产品方面却显得相对欠缺。鉴于此,笔者采用适于制作手袋类面料的手织苎麻夏布和纯棉老粗布,进行植物蒸染转印染的着色实验,并将这种技术运用于设计创作的服饰品手袋中。夏布是中国最古老的布料,存在了四千多年,是以苎麻为原料的手工织布,被誉为“纺织品活化石”。因其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宜人,故被称作“夏布”“夏物”。苎麻是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最高的苎麻能长到两米多,是自然界单线纤维最长的植物。经过脱浆、漂白、经纱、刷浆、上机、织造等二十多道工序,纯手工精心织就成苎麻布料。早在夏商周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进行织布了。苎麻具有清汗离体、凉爽透气、抗菌散热、古朴典雅、轻盈挺阔等优点。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西方国家称苎麻为“中国草”[3]。
笔者将中国传统的非遗手织夏布与国外的植物转印染工艺进行结合,运用铁浆水作为媒染剂,独立设计并制作出富有自然主义和新中式韵味的,既美观又实用的植物转印染系列棉麻手袋作品。如图1、图2,分别采用尤加利叶和蔷薇叶进行纹样点、线、面组合排列设计[4-5]。
图1 “墨色烟华”系列作品Fig.1 Inky smoke
图2 “迷雾蔷薇”系列作品Fig.2 Misty Rose
可作为服饰品与服装搭配使用,期望为植物转印染在棉麻手袋类产品的开发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也期望非遗夏布和传统手织老粗布能够被更多人认识、了解和喜爱。
从艺术角度来看,植物蒸染转印染颠覆了传统染色方式,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和纹样,使面料镌刻上了大自然的独特痕迹。从环保角度来看,植物转印染制品源于自然,废弃后也能在土壤中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笔者通过对不同面料和媒染条件的实验,探讨了不同情况下棉麻面料的着色效果。目的在于为植物转印染在包类产品设计中注入全新的思路、方向和活力。通过深入的实践与研究,期望能够挖掘出更多的创新可能性,使植物转印染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出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环保价值,为人们提供更为多样化、生态友好的选择。也期待能够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独特而珍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