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为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研究

2023-12-14 21:34熊世清
市场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高质量经营

熊世清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70)

0 引言

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业务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以内部管理增值为导向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合理、合法、合规的同时,对企业的运营发展和价值增值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体系与高质量的企业发展相互协同、相互促进,构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体系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由之路。

1 高质量发展的概述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2 年,为应对全球宏观环境的挑战,我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管服力度,政策效应进一步下沉到实体企业,各地随即同步推进政策落实和战略规划落地,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主题。 促进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体系应当在保障企业基本内控机制常态化运行的同时,加大价值增值型审计体系构建,防范经营风险,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效能[1]。 因此,新时代经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高质量的审计体系,才能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2 内部审计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经济管理的本质是企业在保障各项职能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合理控制成本支出,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企业内部审计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性、合理性、合法性检查,及时报告以及督促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管理缺陷或制度缺陷,并及时予以修正的过程。企业的四大经济业务活动中,采购与应付账款的控制、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货币资金控制、生产与存货控制有鉴,目的是及时发现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止住于矛头,防患于未然。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经济管理活动执行有效性、合理性、合规性的重要监督工具,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漏洞或薄弱环节,从而维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2]。

3 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内部审计固有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够

企业内部审计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要么没有单独的审计部门,由财务部相关人员兼任,导致审计岗位形同虚设;要么即便设置了审计部门,审计部门依附于组织架构受统一的垂直领导,这样导致审计部门很难做到完全独立。 独立性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第一,垂直领导结构设置的安排。 多数企业采取集权式管理。 财务部和审计部门同受总经理的领导,权限的设置导致审计部门执行审计监督时需要获得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安排,这种内部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很难保证审计监督部门的独立性。 第二,人际关系延伸到工作中的影响。 企业内部除了正式组织的存在,都会自发地形成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容易与工作的职责权限混淆。 很多时候基于人情因素,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之间会出现一种任务式或者相互成就的关系,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人情因素很容易动摇审计执行过程的原则性、客观性、真实性。

3.1.2 审计业务尚未达到全面性覆盖

随着现代企业业务管理及运营模式的转变,业务型审计和增值型审计的目标导向对审计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对财务工作的合理、合规、准确进行监督和反应,审计结果难以支撑企业经营业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传统审计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传统的审计工作将重心定位于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规、准确,目的是防范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 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更加关注经济活动的效率,所以传统审计结果无法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深层次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传统审计工作的维度单一,只限于财务的维度,但在业务与审计深度融合的情形下,单一的财务维度很难为企业经济管理带来重要引导和支撑作用。 从这个传统层面出发,企业内部审计应改变传统工作定位,审计的范围应该覆盖所有企业的业务层面。 第三,现代企业管理战略更加追求资本效率,考核的重心也是投入产出效率,而传统审计并没有将业务增值导向融入日常的审计工作中,这样传统审计的很难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协同[3]。

3.1.3 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首先,审计与监督的执行并未配置平衡的法律和政治地位,审计人员的监督裁量权不够具体不够清晰。 在企业设置组织架构时,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审计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保持部门独立性的具体权力。 审计结果通过审计报告的形式予以呈现和反馈,审计报告只是相当于公文的形式,而公文的法律约束力较弱,这样使得使审计着眼于检查,却很难达到全面整改的目的。 其次,尤其是集团化的公司,审计工作全部集中于集团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执行,审计人员很容易因为追求任务的完成进度而忽视整改质量,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最后,审计监督体系的定位忽视了风险的防范和预测前提,将审计监督的重心放在“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但在业审融合的视角下,审计机制有必要将“预防性问题监督”考虑为审计工作执行的第一步,审计工作执行前先对企业各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演和预警,将问题止步于前端,会比事后发现问题进行大力整改更加有效[4]。

3.1.4 缺乏业审复合型人才

随着企业经营业务多样化、复杂化地发展,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和审计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审计从业人员体系的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知识、专业素养、从业人员管理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 即便是单独的一个集团化公司,审计项目也涉及多个领域,而多数的审计人员不仅没有行业会计的经验,对企业不同领域的业务也不熟悉,甚至有审计人员的专业与职位并不太对口,导致审计人员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另外,审计体系人员流动性大,审计工作强度大,付出与回报不均衡,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难以稳定人才、留住人才,无法构建一支高质量的审计专业队伍。

3.2 审计固有的理论模型存在的问题

3.2.1 企业对审计人员的期望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差距

企业希望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发现经营和财务的所有问题,同时对审计的监督质量能提供绝对保证。现实的情况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就检查出现的财务问题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却无法保证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因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固有局限性,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即使按照企业审计标准去执行审计工作,也不能绝对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定位,并不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意愿。

3.2.2 执行力、胜任能力的不同带来的差距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发现所有企业经营与财务的问题,除了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固有局限,也可能是不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力和胜任能力不同导致的。 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人员参差不齐,就会导致每一个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形成一定的差异,当一个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个人能力的欠缺,形成执行差距,这样就容易出现企业内部审计失败的结果。

3.2.3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生态链和独立性要求与实际的执行之间的差距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必须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原生态,同时确保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过程的完全独立性。 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除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需具备执行能力和胜任能力,同时源自对企业经营和财务业务各个环节的控制。 企业管理部门要在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监管的同时,也要重视控制生成审计报告生态链的业务环节,以高质量发展的思维融入经营业务的环节控制当中。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建立在企业组织架构清晰、职责权限明确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本质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的利益结为一体,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团队专业素质和水平再高、再强,都不能体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本质意义[5]。

4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4.1 重新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新梳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和具体工作范围,以增值型和风险控制型审计为双驱,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涵盖范围。 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依据企业战略规划和具体经营计划增加审计监督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以企业的全面性业务为切入点,从业务的端到端实行追踪测试和把控,融业务于审计监督体系,以业审融合的视角,建立高质量的价值增值导向目标体系,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体系融入企业经营整体战略决策,为企业的整体运营提供业务支持和决策性支持。

4.2 增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确保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企业可以考虑给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展开预算的权力,强化审计部门人员的预算收入与工作强度的均衡性,弱化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到审计部门相关审计事项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决策权。 同时,其他企业部门可以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权、建议权,公司层面可以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汇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预算展开实际情况以及工作的具体情况。 公司层面及时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进展和动态向企业公示,这样确保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做到高度独立性的同时,又存在企业整体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约束和监督,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4.3 引入和构建“三流一致”数字审计体系

“三流一致”是指我国金税四期对纳税主体整体要求做到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一致。“三流一致”信息化审计体系将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管理综合闭环系统融合在一起,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三流”信息的实时动态持续监测。 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嵌入企业内部审计流程系统,围绕“三流一致”审计原则制定各经营业务环节审计策略。 本着系统性、全面性、效益性、整体性、高质量、职责清晰、奖罚分明的原则,按照审计流程顺序打造从业务端到端的连续、互相关联的管理链条,构成从决策→控制→分析→反馈→再决策→再控制→再分析→再反馈的循环往复的闭环信息管理系统,从而维持业务流程审计的综合均衡[6]。

4.4 强化审计监督结果的持续反馈与运用

创新审计监督手段,同步推进审计机制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监督人才、数据、案例、方法等纵横相互联系,强化审计监督效用和水平的提升。 强化审计监督成果持续性反馈和循环运用。 将审计检查与审计整改贯穿审计的始终,奖罚分明、明确审计职责权限,建立审计整改长期追踪机制,实时动态追踪与反馈,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结果。 以审计结果为切入点,将审计结果呈现的问题追溯到业务端,开展业务环节现场演练和穿行测试,将穿行测试结果与审计结果进行比对,识别和分析业务环节对审计监督的影响。

4.5 加强审计监督队伍建设

充分考虑业审融合的宏观环境,强化审计监督人员复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加大业务能力培训力度,采取“到业务中去、到现场去”等多形式培养业审融合监督人才。同时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审计人员时刻怀着对审计职业的敬畏之心,坚定立场,坚持原则,明确审计职业的初心和目的。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对工作以及业务钻研能力的积极性。 优化审计系统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力求选聘“用得上、留得下、能吃苦、善攻坚”的优秀复合型审计人才[7]。 完善审计继续教育体系,制定配套的审计人才政策。

5 结论与展望

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构建高质量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坚定立场,充分履行审计准则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提高职业素养,做到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的实质性独立;其次,应充分运用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和便捷,助力企业建立高效、简明、快捷的内部审计机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将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成增值型、有价值的审计机构;再次,企业选聘机制中,应重视审计复合人才的建设,重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协同发展,进一步扩大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定位和工作范围,助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又快又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高质量经营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