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2023-12-14 21:34:08荆彦婷王妍鸥
市场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软件人才

荆彦婷,王妍鸥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9)

0 引言

随着经济领域风险控制全覆盖深入推进,审计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 审计是财会类专业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学范围广泛,内容综合复杂。 在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下,我国审计人才需求逐步转向信息化审计人才。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普及,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需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解决审计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而无法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弥补传统培养实践不足,跳出教学困境,充分响应信息化人才需求导向,不断提升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效能。

1 审计人才信息化培养的必要性

1.1 数智化、云计算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客观诉求

在国际化背景下,大量国外企业业务涌入国内“走进来”,国内企业业务也在海外广泛开展,不断高质量发展壮大。 在经济监督管理中,开展审计工作必不可少,审计工作量大幅上升,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运用大数据审计思维,采用大数据处理、检索、存储、分析等手段,在庞大的数据体系中挖掘数据价值,做好审计工作[1]。 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为国际审计人才创造了开展境外审计项目的准则环境。 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也对信息技术与审计工作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信息化是数智化、云计算时代下审计工作开展的根本路径。

1.2 “科技强审”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审计逐渐浸润到审计工作的各个领域,日益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 国内审计人才都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推进审计信息化不仅有利于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能充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1.3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效能

审计软件智能化推进升级,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效能,促进审计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战略目标[3]。审计内容和业务不断丰富延伸,使得审计人才不得不进行精准系统学习,了解行业准则,深挖实践经验,而信息技术的加持使得审计工作效率提升,满足各类新型审计任务要求。 从“人审”向“机审”转变,发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作用,推动审计人才信息化培养是必然趋势。 推进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时代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2 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不足

2.1 复杂问题系统性解决能力缺失

审计环境复杂性对审计人才系统性解决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在信息化背景下,审计面临的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审计项目。 审计全覆盖不断发展,审计工作也不断升华。 审计工作不是简单的核查财务数据的工作,逐渐发展为企业经营的有力工具。 通过内审工作对企业基础经营活动进行内部审查,提前发现企业内部预见性问题,为企业实现经济目标提供支持依据。 社会审计也对内控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发挥审计效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审计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应用性特点。 审计学科背景交叉,审计工作通常面对非标准化场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习惯、不同的商业模式等。 高校审计学生系统分析能力不足,面对庞大冗杂的审计数据缺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痛点。 通过高校调研数据分析,各大高校设立基本审计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审计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倾向职称考试知识与基本审计学知识。 而涉及的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等结合实际复杂问题的内容严重缺少,再加上审计工作涉猎范围广,理论知识抽象且复杂,导致高校培养出的专业审计人才难以满足信息化审计的实际需求。

2.2 理论与实践衔接脱钩

审计工作既要求审计人员夯实理论知识,也要求其结合实际经济业务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审计工作。 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链接中,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发力,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审计实务模拟,从实际审计角度进行人才培养。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存在局限性。 高校以理论知识教学模式作为审计人才培养计划主流。 对较为枯燥、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点,教学以讲解记忆模式让学生掌握,缺少对理论的切实理解和实际分析。 缺少以理论知识分析审计工作到审计实践验证理论环节,审计知识脱离社会经济实体,简化审计数据分析,导致高校审计人才缺少解决实操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衔接脱钩。

审计知识教学局限于校内,学生无法深入行业内部,缺少换位到被审者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仅仅站在审计人员角度看待审计内容,缺乏双向性思维,审计效能降低。 审计工作也不仅仅是知识储备与能力运用的范围,沟通能力在审计工作中也尤为重要。沟通不只是朋友之间、师生之间、长幼之间的日常交流,审计工作中的沟通往往伴随着商务用语、业务模式沟通等复杂社会环境。 实践的缺少会让学生简单化审计工作内容,禁锢思想,只顾及数据处理,缺少了工作必需的综合能力。

2.3 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首先,审计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审计人才的潜力无法全面激发。 随着高校审计教学结构的日趋完善,绝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少量信息化审计课程。 但其对应具体审计行业发展所需能力仍不完善,教学内容适用范围广泛,缺乏专业审计人员培养,导致审计覆盖面窄,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审计领域。 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政府审计等审计工作的具体内涵,对自身发展方向也无法确定,知识体系零散、无审计工作经验,其能力无法达到数字经济时代新形势下对审计人才的要求。

其次,信息化审计能力是审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科技强审发展的人才需要。 学生在审计课程学习中,缺少使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平台,仍然以学习传统的审计模式为主。 这严重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不利于学生发展潜力的激发,也不利于建立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知识体系。

最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忽视过程导向,终身学习概念淡薄。审计专业学生对信息化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思维转变不足,与社会信息化人才需求脱钩,缺乏对审计信息化的理解与创新,对自身内涵式发展的潜在能力认知不到位,难以融入国际审计生态圈[4]。

3 优化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讨论

3.1 完善培养体系

审计学科体系以培养具备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审计信息化人才需求口径扩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转变以往的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方式,其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在信息化视域下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强化高校审计信息化人才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已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基础,还应多涉及金融、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在课程体系中凸显信息化的使用,不断传授信息化理念。 高校应对教师队伍进行信息化审计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化审计实践课程,更新信息化技术知识储备,让高校教师多掌握和了解信息化审计新动态。鼓励教师开拓审计专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课程项目,扩宽与计算机学院的全方位合作,重视打造审计专业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精品课,将审计课程信息化纳入教学考评环节。

完善传统审计课程体系,将传统的审计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提高审计专业课的理论深度。开展审计实践课程,结合信息技术,打破书本教学思维[5],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提高计算机数据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课程占比,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保证学生切实操作审计软件,鼓励创新思考,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 在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将信息化审计纳入审计学生职业培训内容,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为审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夯实基础[6]。

3.2 拓展软件应用

审计软件与技术应用能力对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软件不断更新升级。 软件平台的应用,既是开发者的事,也是应用者的事。高校应牢牢把握好应用关头,拓展软件平台,在引进新审计软件时,仔细对比软件功能,选用符合信息化发展的软件,对软件在学生审计工作中的实用性进行考量,及时将诉求反馈给开发者。 目前,审计专业学生广泛使用Word、Excel 等软件,进行审计数据处理、分析及决策。 高校应拓展软件平台运用,针对不同工作实际,选择更优配置的软件,提高审计工作精度。 可以与“金蝶”“用友”等软件公司建立平台合作,努力打造数智化教学环境,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系统化处理审计信息的能力,做到总体分析、发现疑点、精准核实、系统总结。

积极提高审计学生软件应用水平,精准施教。我国现有审计人员信息化培养缺乏精准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不够具体,概念笼统,包罗万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局限在课本案例,背诵软件使用模板应对考试,没有真切提升应用水平,面对后续审计工作也缺少自主操作能力。 学生软件应用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发挥教师队伍创新引领,发散学生思维,精准对口每个软件平台使用最佳方法,剖析审计逻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多种成果形式进行能力审核。 审计软件系统功能大体分为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实施系统,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审计专业学生,应合理选择软件平台进行体验。 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实践思维,不要止步于书本理论,审计软件的应用是审计人才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 要打破学生观念,以就业者身份看待软件平台学习,突破问题瓶颈,夯实信息化相关能力基础。

3.3 校企协同培养

强化校企合作以构筑大数据审计生态圈是培养大数据审计人才的关键举措[7]。 中注协印发《推动会计师事务所普及应用审计软件工作方案》提出:“鼓励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软件供应商与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通过课堂授课、课外实习或举办相关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在校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审计软件,在毕业之前就培养起使用审计软件的意识和能力。 (责任单位:中注协,地方协会;完成时限:长期坚持)”[3]有针对性地培养财务审计、内控审计、合规审计等审计人才,有利于通过各种实践提升审计人才就业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审计工作中。

高校可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国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财务审计等实践为依据,从审计环境、审计软件应用、审计数据获取、处理加工分析、审计结果出具等整个审计工作程序的各方面重构实践连接,发挥校企合力,实现理论与实践螺旋上升。 校企合作将学校的理论课程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拥有了解审计实务的桥梁。 高校与企业联合讨论审计学生实践培养计划,依据社会岗位的需求,改进教学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特性增加实践的教学内容。

积极构建审计实训地,发挥双方优势,通力合作。 高校发挥人力资源和科研能力优势,为企业审计工作提供新鲜血液,提供创新思维,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审计工作,实现科研成果落地。 企业发挥硬件、软件设备和实践经验优势,提供就业实训平台,吸纳预备审计人才,开展针对性的实务工作培训,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此外,鼓励高校教师走进企业和企业人员走进校园。 审计体系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学生如此,教师更是如此。 高校支持审计专业教师在课余或寒暑假期间到企业等实务岗位,深入了解行业现状,挖掘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新能力。 同时,高校可邀请企业在职审计人员举办校园讲座,通过互动问答、案例讲解等方式,深入了解审计实务。 也为学校审计专业的建设、教育工作和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议。搭建校企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络技术让学生与企业可以不受空间限制,线上线下交流打通。 学生提出个人疑惑和需求,高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均可在线进行回复解答,必要时开展线下深度沟通。

4 结语

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与时俱进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是必然需求。 审计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必须科学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选择一条最优的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必须立足于实践,重视审计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审计实务能力,为社会输送审计信息化人才,助推审计行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软件人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软件对对碰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