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福建省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2023-12-13 08:53:38苏回水王招治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福建省科技人才

苏回水,王招治

(1.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信息、生命、材料、能源、海洋等领域的前沿与颠覆性技术、交叉融合学科正在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①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s://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历史决议形式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工作作出系统性、战略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②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访问日期:2022年12月1日。,充分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部署,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四大经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虽然福建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较好成绩,但与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举国加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推动福建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超越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1912 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最早提出“创新”一词,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2],为后续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的提出奠定基础。1987 年,克里斯托弗·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3]1995 年,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勒特·雷德斯道夫提出“政府、大学、产业”三螺旋创新模型引起了学术界很大反响。[4]1992 年,库克在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理论。[5]为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可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与国际合作三个维度[6],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7],利用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和优劣解距离法分析法等[8-10],把科研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11],分析区域创新能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人才开发质量等,从加强科技投入、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企业科学研发、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2-13]。

为加快推进福建省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超越,学者分析科技创新对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增长影响情况,提出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统筹规划闽东北和闽西南协同发展战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等措施[14-15]。为推动福建省科技自立自强,不同学者从各自领域建言献策,如发展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推动中药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业、发挥民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16-20]

纵观学术研究成果,学者将科技创新领域历史梳理与现实分析、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刻揭示在科技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为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然而,现有福建省科技创新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某一个领域、某一角度,在全局把控与分析上还有待深入。基于此,本文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研究视角,全面分析福建省科技创新情况,期望为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导向作用。

二、福建省科技创新现状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重大举措,制定了50 多份科技创新政策性文件,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获批建设,推动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着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4 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居全国第9 位③参见《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http://zfgb.fujian.gov.cn/9553,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5日。,为福建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十三五”期间,省财政不断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全省财政科技创新累计支出577.82 亿元,年均增长14.3%,增幅高于全省财政支出8.9 个百分点④根据《2016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至《2020 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206 科学技术”的划分,经整理《福建财政年鉴(2016)》至《福建财政年鉴(2020)》数据得出。。同时,省财政不断优化财政科技资金结构,财政科技创新支出资金的规模和比重在近几年处于明显上升趋势,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逐渐加大,为福建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财政保障。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6 年454.3 亿元增长到2020 年842.4亿元,年均增长16.5%;RD 经费投入强度由2016 年的1.59%增长到2020 年的1.92%,逐步实现从使用技术阶段向改造技术阶段的蜕变,并趋近于创造技术阶段;2020 年,全省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8.6万人年,每万人研发人员投入44.6 人年。⑤参见《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统计局关于2016 年福建省科技发展主要指标情况的通知》,http://kjt.fujian.gov.cn/xxgk/zfxxgkzl/zfxxgkml/ghtj/kjtjykjfzbg/201710/t20171027_1044262.htm,《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统计局关于2020 年福建省科技发展主要指标情况的通知》,http://kjt.fujian.gov.cn/xxgk/zfxxgkzl/zfxxgkml/yzdgkdqtxx/202111/t20211117_5775970.htm,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5日。

(二)科技创新资源加快聚集

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 计划)、机械科学总院海西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等区域协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京闽科技合作范围拓展至全省。福州、厦门、泉州、龙岩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晋江市、福清市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

(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构建

沿福厦泉轴线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与省内高新区共建9 个协同创新平台,将自创区打造成全省技术创新策源地。启动高标准建设光电信等首批4 家创新实验室,推动建有10 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17 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8 个国家级、省级科技持续发展试验区,拥有1 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1954 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13家闽台港澳科技合作基地,9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0家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1]

(四)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显著增加

2020 年,全省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 485 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幅超22%;国家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6 343 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43 家,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9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94 家,众创空间500 多家,星创天地157 家;推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研发费用分段补助等政策,2018—2020 年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年均增长5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22]

(五)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全省新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4 项,专利授权48.3 万件,比“十二五”增长155%;锂离子动力电池、瑞芯微设计工艺等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菌草食药用菌培育、海藻加工等重大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研发全球首个鼻喷新冠肺炎疫苗和全国首台冷链物表物理技术消杀病毒设备——紫外光催化消杀机设备等。选认省级科技特派员2.5 万人次,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省乡镇和一二三产业全覆盖。[23]

三、福建省推动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显著加强,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愈发激烈。福建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较好成绩,但与科技自立自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创新投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以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科技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虽然福建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研发经费占全国份额比重从2016 年的2.90%提升至2020 年的3.45%,但总体创新投入不足。与GDP 较相近的湖北省相比,仍然差距明显。以2020 年数据为例,湖北省当年的研发经费为1 005.3 亿元⑥参见《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653.htm,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5日。,但福建省仅为842.4 亿元,仅占湖北省的83.78%。同时,RD 经费投入增幅下滑明显,虽然增幅从2016 年的15.6%增长为2017 年的19.5%,但从2017 年开始,该数值逐年下滑,到2020 年仅为11.8%。福建省增幅低于安徽等省份,以2020 年为例,该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投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达883.2 亿元,较上年增长17.1%⑦参见《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2020 年我省研发投入强度迈入全国前十》,http://kjt.ah.gov.cn/kjzx/ztzl/wmcj/wmfs/120647351.html,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5日。,而福建省仅为11.8%。从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投入/GDP×100%)来看,2020 年,福建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0.48 个百分点,在10 个创新型省份中排名最低,是唯一研发强度未超过2%的省份⑧参见《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653.htm访问日期:2022年10月15日。(见表1)。

表1 2016—2020 年全国和福建省RD 经费投入情况表

表1 2016—2020 年全国和福建省RD 经费投入情况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2022)。

全国福建省年份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亿元15 676.7 17 606.1 19 677.9 22 143.6 24 393.1 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强度/%2.11 2.13 2.19 2.23 2.4 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增长/%10.6 12.3 11.8 12.5 10.2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亿元454.3 543.1 642.8 753.7 842.4 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增长/%15.6 19.5 18.4 17.3 11.8 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强度/%1.59 1.69 1.80 1.78 1.92

表2 2020 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财政科技支出、RD 经费投入等情况表

表2 2020 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财政科技支出、RD 经费投入等情况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省别财政科技支出/亿元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亿元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全国149.44 406.2 584.39 472.13 369.98 195.74 406.2 10 095.0 842.4 1 615.7 3 005.9 1 859.9 883.2 430.7 1 681.9 24 393.1 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强度/%1.92 4.17 2.93 2.88 2.28 1.68 2.3 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images/BZ_17_2196_2617_2222_2653.pngD经费投入/亿元666.91 635.01 2 381.69 1 395.90 639.42 346.02 1 365.62 15 27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件44 702 62 147 224 512 93 159 70 467 18 715 78 926 1 447 9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140 850 87 957 538 781 480 493 139 988 100 473 255 281 3 460 409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

近年来,福建省的科技创新增量主要来源于企业,2020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 经费投入666.9 亿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140 850 人年,分别占全省RD 经费投入的79.2%、全省研发人员的75.9%,但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企业创新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如: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7%,分别低于江苏和浙江25 个和22 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有效数为44 702 件,分别约为江苏的19.9%、浙江的48%、山东的56.6%;新产品开发27 029 项,分别约为江苏的26.3%、浙江的20.3%、山东的45.1%。截至2021 年底,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 940 多家,较上年增长37.9%,但仅占全国的2.7%,约为江苏的1/3。[24]

(三)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

一是高端科研人才不足。2020 年福建省新增国家杰青7 名,仅占全国(304 名)的2.3%。⑨参见《2020 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名单》,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8690570,访问日期:2022 年10 月15日。根据最新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报告统计,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 强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福州、厦门和泉州仅列第33 位、19 位、53 位,高层次人才留引困难。[25]二是高水平科研平台较少。全省985 高校,福建省仅厦门大学1 所,“双一流”高校仅厦门大学、福州大学2 所,国家级独立科研院所仅4 家,省级公益类科研院所36 家。截至2020 年9 月,福建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仅为4 家,远低于上海(32 家)、江苏(20 家)。[26]大科学装置、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福建省在基础前沿核心技术的研发。三是科技管理机构及队伍弱化。全省84 个县(区)中,单独设置科技局严重不足,对全省县域促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四)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不够明显

近年来,虽然福建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但科技创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2020 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62%,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 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12.775 件,但还低于国家平均水平15.8 件[27];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虽然在2019 年、2020 年均破百亿,但在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中占比仅分别为0.62%以及0.58%,排名均在18 名,并不靠前[24]。综合来看,2020 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居全国第7 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位,科技创新环境指数居全国第9 位。[28]因此,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还不够明显,有待继续发挥。

四、加快实现福建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路径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是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福建省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百舸争流中,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文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禀赋,统筹平台、技术、企业、人才,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破解难点堵点,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聚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推动福建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一)科学谋划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要面向未来,放眼世界,以“科技自立自强”先进理念谋划创新、推动创新、成就创新。一是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战略部署,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找准福建省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和长远目标统筹起来考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 到1”的突破,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现存的“卡脖子”环节逐个攻克,把更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围绕构建协同共享的科技创新大格局,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集聚效应。借鉴山东、河南、浙江等省份先进经验和做法,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形成科技部门抓总,工信、农业、发改等部门高效协同的协同机制。二是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制定科技强省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布局,完善技术供给体系,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工程,扎实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三是实施重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科技、工信、发改、农业等部门的科技力量,重点围绕四大经济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科学规律,强化锻长板和补短板,瞄准靶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区域重大专项,建设重大科技平台,实施重点企业创新计划,推动科技型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蓬勃发展,实现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的重点突破。四是制定更具有针性科技政策。遵循科技创新科学规律,对福建省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提升,聚焦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够、碎片化、落地难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围绕科技创新产业链供给侧重点环节,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作用,推出一批针对性强的一揽子配套政策举措,形成“1+N”推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围绕产业体系,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目录,按照长期培育、动态调整等分类支持,推进技术源头创新和重大技术科研攻关。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财政与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同效应,带动全社会各行业形成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投入新格局。一是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的投入,强化对核心技术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最为紧急、“卡脖子”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惠企政策,推动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引导国有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加大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等指标的考核比重,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推动国有企业成长为创新投入标杆。四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创新绩效等指标作为建设“双一流”高校、省属科研院所创新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评价等重要指标,激励其加大研发投入。五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撬动作用。充分发挥省级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作用,组建省级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基金优化整合,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领、撬动作用。吸引风险投资企业和管理团队来闽发展,对落户福建省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按照实际管理资金规模和累计投资福建省企业规模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充分发挥“科技贷”杠杆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和增信支持。

(三)营造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良好环境

将引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把留住在闽高层次人才和自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重点解决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供需不匹配等关键问题;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宽容失败的环境,弘扬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激发、释放科技创新人才的最大潜力。一是以优渥条件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省级人才专项资金作用,深入实施省引才“百人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等人才政策,成立“院士联谊会”,制定“闽籍人才回归政策”,成立“欧美人才”引进专班,引进华裔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高技能产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优化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重点解决门槛高、条件多、兑现难、学历不高但技有所长的高技能人才等问题,实施更有竞争力和更有精准度的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积极探索人才梯队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保障措施,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向服务乡村振兴、向科技特派团、向全产业转变,实现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和工厂车间里。二是借鉴省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引进高端人才。如:江苏采用“定向择优”模式组织实施专题重点项目,引进项目经理团队;山东开展科技奖励“悬赏制”改革,实施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推行“揭榜挂帅”“科创飞地”等新型引才模式。三是培育良好的引育人才土壤。加大力度推进部省校共建工作,争取国家部委对口帮扶福建省高校办学,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争取更多研究型大学、中央科研机构、中外合作研究机构等资源来闽落地,为培育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聚焦建设海洋强省战略布局,整合优质资源,按照“高起点、研究型”大学定位,高位嫁接,创办海洋大学。针对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住房、子女就学、人才补贴等方面制定更有安居吸引力的政策,营造人才安心科研的环境。

(四)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围绕福建省产业发展布局,加强谋划布局和资源整合,面向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一批机制活、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学装置,推动建设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是加快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加快推进光电信息、能源材料等现有6 家省创新实验室、省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海洋领域和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建设,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基础支撑,加速科技创新由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跃升的根本性转变,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力的有力保证。二是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高效能建设一批新型研究机构。谋划争取“十四五”期间国家在福建省布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填补福建省在国家层面上大科学大装置等大平台的空白。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对接,大力推动在福建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大力推进福厦泉科技走廊建设。优化顶层设计,深化自创区与自贸区、保税区等联动发展,充分释放自创区的创新引擎和创新动能,将自创区打造成为以科研为核心、研发服务为支撑的新兴高能级板块和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四是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水平。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省级科研共享、开放云平台,提高高端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率,全力打造共建共享的科研平台。

(五)改革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推进发展的领域。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在制度安排、政策保障、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潜力和活力。一是简化科研项目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管理使用权,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落实科研财务助力制度,探索推行赛马制、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让科技人员科技创新上有更大的话语权,激活创新原动力。二是优化科研经费支持办法。根据高校、科研院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基础研究和科技奖情况,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等,建立对校、科研院所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聚焦解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创造性研究。三是健全“揭榜挂帅”等重大科研攻关制度。鼓励通过市场机制“赛马”,集聚优势力量,开展自主创新,组织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关键领域颠覆性技术突破,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六)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要立足市场需求,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等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通产、教、学、研、用之间的堵点。[29]要促进资金、技术、应用等要素对接,实现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有机衔接。[30]二是要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省级技术转移交易市场,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行业企业、重点区域等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力打造集技术交易、成果展示、人才培育、项目对接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平台。三是围绕产业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福建省产业链布局,分门别类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各类领域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链条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校-校-企”“校-企”等产学研合作,整合资源,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四是全力打造职业化技术转化团队。建立完善成果转化经纪人培育制度,设立专门的技术经纪人认证机构,建立技术经纪人资质体系,负责相关考核以及资质证书的发放,培养专业的技术经纪人。

猜你喜欢
福建省科技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