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梅,李艳娥,孙子文
(桂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1 世纪以来,养老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约为2.640 2 亿,占总人口的18.7%,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为1.906 4 亿,占总人口的13.5%。与2010 年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5.44%,①表明我国老年人口总量正在持续扩大,且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养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需要重点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共同愿景。但怎样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并让老年人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政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开展家庭老年人长期护理业务,并全面构建对经济贫困高龄老年人的补贴制度,以形成多元化的长期照料保障制度。②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为5.65 万亿元,比2020 年增长10%以上,我国对于养老保障的财政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对于减少老年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健全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并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以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③但目前大多数老年群体依然热衷于家庭养老,家庭仍然是居民实现养老的重要场所,社会养老只是家庭养老的补充养老方式,无论哪种养老方式都需要财力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家庭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更加重视家庭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家庭金融财产对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维度出发,探索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正在逐步增加。近年来,经济和社会保障因素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养老问题的热点话题。衰老虽然是不可逆的自然过程,但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则取决于个体的选择,[1]由于受年龄、社会保障水平、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子女经济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传统孝道思想的淡漠,[2-3]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尤其是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得老年人的养老安全感逐渐降低,使老年群体在养老方面面临更多的困境。一般而言,除了观念因素外,自身经济实力以及政府、家庭等提供的养老支持也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老年人拥有的家庭金融资产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金融资产作为家庭主要的经济保障和财富,主要包括现金、电子货币、金融储蓄机构存款、债券、理财产品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资产。[4]一般来说,金融资产富足的老人往往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养老需求;而家庭金融资产贫乏的老人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最基本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上。褚湜婧等认为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越好则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越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想要的生活。[5]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可支配经济来源的多少对他们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6]吴丹洁认为收入越低的农村老年人越有可能选择居家养老,这可能是因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老年人没有多余的资金选择机构养老。[7]反之,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会养老。[8]但是有许多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家庭金融资产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养老负担,对家庭养老具有正面效应,会使居民更倾向于家庭养老。[9]家庭经济状况既是老年人养老的基础,也是其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10]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父母会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为了不增添子女的养老负担,通常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就会越低。[11]所以家庭养老不仅是人们最基本的养老方式也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依然肩负着承担养老的重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经济能力状况成为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会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经济能力水平权衡利弊得失,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养老方式。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市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的发展过程,[12]不仅能够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够降低因为家庭收入来源减少而带来不确定性支出的负担。随着我国社会化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高、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居民越来越依赖于政府和社会性质的养老。[13]由于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子女所提供的支持已经难以满足父母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社会性质的养老服务受到居民的青睐。[14]近年来,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已成为影响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15]郭凯明等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转向追求社会养老。[16]陶涛等也认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养老保障作用,若政府所提供的养老资源越多,则越能增加人们对于政府所支持的社区养老模式的信心,同时减轻居民在养老方面的负担。[17]从以上学者的分析发现,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社会保障对家庭养老功能的替代作用,[18]社会保障以及外部养老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看,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依赖,家庭金融资产富裕的老年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养老资源,会倾向于社会养老。对一些老年群体而言,社会保障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负担而倾向于家庭养老,但是另一些老年群体则热衷于利用社会养老资源选择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作为最基本、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基本需求、生活照料以及情感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社会养老作为一种社会性质的养老方式,其养老资源主要由社会力量提供并支持,医疗保障和养老金就是两种典型的由政府所提供的外部养老资源,对于家庭情况十分困难的老人,政府所给予的经济补助和照顾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综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以下三个假设:
研究假设1:家庭金融资产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家庭金融资产越多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更倾向于社会养老。
研究假设2:医疗保障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使得老人更倾向于社会养老。
研究假设3:养老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拥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会选择家庭养老。
本文所采用的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 年全国调查数据,该数据库简要描述了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问题。数据库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健康状况、医疗保健与保险、养老金以及家庭金融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主要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样本,研究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变量,在删除了缺乏有效观测的信息样本后,最终整理得到6 624 个有效样本。
1. 因变量
本文主要研究家庭金融资产、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养老方式为因变量。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养老方式进行了界定,陈友华从老年人养老资金的来源、养老地点以及养老服务供给这三个维度出发,将养老方式划分成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以及自我养老;[19]杨宗传则是对养老方式的几种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讨论,他认为老年人的养老资源和居住方式是划分养老方式的重要标准,因此他将养老方式划分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等。[20]
本文借助2018 年CHARLS 调查问卷中的选项“你居住地址的居住类型是?”这一问题主要是调查受访者对于居住方式的选择,选项主要分为四种:家庭住宅、养老院、其他养老机构以及其他。根据学者们对于养老方式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养老资源是由家庭还是社会提供,本文的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就是老年人养老所需要的养老资源和经济支持等全来自家庭。社会养老则是指老年人的主要养老资源和经济支持等都来自家庭之外的社会力量所提供。通过对因变量的频数统计可以发现,98.16%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仅有1.84%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如表1 所示。由此可见现在的老年人大都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
表1 因变量频数统计
2. 自变量
1)家庭金融资产。较好的经济条件既能够保障老年人当前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能够帮助老年人应对未来的养老风险。本文根据 CHARLS(2018)中有关老年人金融资产的调查问卷,选取“您和您爱人现在家里有多少资金,包括现金及不动产?”等11 个问题,主要涉及了现金、电子货币、债券、股票等11 种金融资产且以元为单位,因此统一定义为“家庭金融资产”,以之来反映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所产生影响的程度。
2)社会保障。根据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退休金或养老金,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金,企业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农村/城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领了多少元?”并定义为“养老金”,反映养老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同时,调查问卷中也涉及受访者参与医疗保险类型的调查,本文将依据是否参与医疗保险来反映其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当居民的收入来源减少或中断时,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能够作为经济收入的补充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3. 条件变量和控制变量
除了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外,子女所给予的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这些因素也会推动或强化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根据研究需要,选取“过去一年,子女不和您住在一起时,您或您的配偶从子女那里收到过多少经济支持?”以及“您和子女不在一起住的时候,您多长时间能见到子女一次?”定义为“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研究发现,对于家庭内部来说,子女支持依然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支撑力量,许多年迈的父母只有依赖子女的赡养才能生活下去。[21]杜鹏等也提出家庭养老的核心内容是子女为父母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对于大多数年迈的父母,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仍然是子女的经济支持。[22]与此同时,与子女见面频率高且有子女照料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倾向性越高。[23]因此在本文中加入条件变量“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来讨论在不同的条件下,自变量是如何影响因变量的选择方式。为了更好地衡量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将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居住地点、以及健康状况等个体特征定义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进行分析,变量的具体定义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各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根据上文对变量的选取和分类,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分别赋值为0 和1。因此,养老方式是由0 和1 两个值组成的二元变量,本文选取Logit 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家庭金融资产、社会保障对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该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P和1-P分别表示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中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概率。α0表示常数项αi表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若回归系数为正,则表示老年人趋向于选择社会养老;若回归系数为负,则表示老年人趋向于选择家庭养老,系数的大小表示该变量影响程度的强弱关系。xi表示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各因素,un表示随机误差。
为了使文章的结果更准确而选取了较多的变量,但是在结果准确的同时还会导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这会使得回归参数不稳定。因此,本文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判断方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首先,对所有变量进行了OLS 回归,随后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 方法。文章对变量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之后发现,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小于1.8 且容差值大于0.5,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各变量的共线性问题检验
通过logit 回归,家庭金融资产、社会保障与养老方式选择的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家庭金融资产、社会保障与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t回归结果
模型1 回归结果显示,家庭金融资产对养老方式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家庭金融资产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原因在于家庭金融资产越多的老年人,经济地位和独立性比拥有较少家庭金融资产的老年人高,能够承担起社会养老所需要的费用。这和熊洁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24]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假设1 得到验证,家庭金融资产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家庭金融资产越多,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上更倾向于社会养老。同时从回归结果中发现,性别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比于女性,男性选择社会养老的概率更高,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7]年龄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5-26]年龄越大的老年人越希望得到亲人或子女的照顾,减少内心的孤寂感。居住地点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比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养老。从婚姻状况看,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原因在于有配偶的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来自配偶的陪伴和支持,从而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
在模型2 中,养老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有养老金的老年人比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更趋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假设3 得到验证,养老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拥有养老金的老年人会选择家庭养老。模型3 的结果显示,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和未参与医疗保障的老年人相比,参与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更趋向于社会养老。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参加医疗保障能够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和独立性,这实际上也增强了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自主性。[27]模型3的回归结果验证假设2 是成立的,参与医疗保障的老年人,由于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降低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使老年人会更倾向于社会养老。
前3 个模型主要分析家庭金融资产、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对前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一般来说,研究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要结合老年人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将家庭金融资产、社会保障以及自身特征进行综合考量,回归结果如模型4 所示。与前面三种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家庭金融资产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依然显著且方向相同,金融机构存款越多越倾向于社会养老;在社会保障方面,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显著但方向相反,领取养老金越多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参与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更趋向于社会养老;控制变量中,性别的显著性程度降低了,但居住地点和婚姻状况的显著性和方向均未发生改变。
本文为了验证logit 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借助tobit 模型对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从前两个模型发现自变量中家庭金融资产和养老金的回归结果与logit 回归结果相比,显著性和方向均未发生改变。模型3 结果显示,医疗保障的显著性增强了但方向未发生变化。从模型4 可以看出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的显著性和表4 的logit 回归结果一致。在控制变量中居住地点和婚姻状况的显著性和方向没有变化,性别的显著性增强了并且方向没变。总体来看,通过变换回归方法运用tobit 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回归之后,回归结果与logit 模型的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是一致的,说明该模型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同时也显示了数据的logit 回归结果的准确性。
表5 更换回归方法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综上分析可知,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它变量是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这两个条件变量,进一步观察条件变量是否与家庭金融资产、养老金以及医疗保障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变量和条件变量交互项的回归结果如表6 所示,除了家庭金融资产和与子女见面频率交互项的交互系数不显著外,其余交互项的交互项系数都通过了检验,表明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这两个变量都能够与自变量产生交互作用,能够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中产生调节效应。
表6 加入交互项的回归结果
通过交互项的回归结果发现,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在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因此,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能够作为条件变量,从不同的条件出发进行logit 回归并分析,具体结果见表7 和表8。
表7 不同的子女经济支持条件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logit 回归结果
表8 与子女见面不同频率条件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logit 回归结果
表7 所示是在不同程度的子女经济支持条件下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将子女经济支持由低到高排序,筛选了子女经济支持最低25%和最高25%作为条件进行分析。模型1 和模型4 的回归结果显示,子女提供较少经济支持的条件下,家庭金融资产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著,子女提供较多经济支持的条件下,家庭金融资产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与子女提供较少经济支持老人相比,家庭金融资产多且子女提供较多经济支持的老人,更有可能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模型2 和模型5 的回归结果显示,相比于子女提供较多经济支持的老人,领取养老金多且子女提供经济支持较少的老人更有可能选择家庭养老,和前文的回归结果一致,领取养老金越多的老年人更趋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3 和模型6 的回归结果显示,参与医疗保障但子女经济支持少的老人更有可能选择社会养老,说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参加医疗保障能够增强老年人在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和独立性,这也增强了他们选择社会养老的概率。
表8 所示是与子女见面不同频率条件下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模型1 和模型3 回归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子女很少见面时,养老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当老人与子女频繁见面时,养老金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相比于与子女频繁见面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越多且与子女很少见面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型2 和模型4 的回归结果显示,相比于与子女频繁见面的老年人,参与医疗保障但与子女很少见面的老人更有可能选择社会养老。
综上,在子女经济支持和与子女见面频率的不同条件下,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少、与子女见面频率低但领取养老金越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少、与子女见面频率低且参与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养老。但是在不同条件下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理性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老年人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养老观念,通过老人的养老观念能够为政府应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家庭金融资产和社会保障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变量的频数统计结果显示,98.16%的老年人偏向于选择家庭养老。由此可见,家庭养老对老年人来说依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养老方式。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逐渐从单一的依靠家庭、子女的家庭养老转向为依靠家庭和社会的混合养老模式过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准确把握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偏好,才能更好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供给结构。[28]
第二,通过Logit 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老年人所拥有的家庭金融资产越多越对社会养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老年人领取的养老金也是家庭的一笔经济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其赡养老人的意愿,这使得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家庭养老。而拥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养老支持,这部分老年人会利用社会力量提供的外部养老资源选择社会养老。
第三,通过交互效应和分组回归结果发现,获得子女经济支持和家庭金融资产越多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会养老。子女经济支持较少、与子女见面频率较低,且正在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而子女经济支持少、与子女见面频率低,但参与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
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 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增强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感
频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98.16%的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可见家庭养老是老年人最喜爱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养老的责任,尤其是少子化、老龄化和空巢化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一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弘扬我国有关孝道的真实事迹和传统文化,引导年轻人在忙碌时也不能忘记给父母相应的经济支持和频繁的问候,增强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和薪资水平,使居民可以就近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也更方便照顾父母。
2.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灵活地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
为了解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经过政府以及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养老场所就是他们情感寄托的地方,养老场所为他们提供了与同龄的或者相似经历的老年人的相互交流倾诉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情况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参与社会养老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因此,面对老年群体的不同特点和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应该积极制定和完善分类养老服务建设以灵活应对不同老年群体的需求变化。同时,政府部门和机构应该重点推进和完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功能。
3. 建立和完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在提供养老金服务方面严重不足。总体来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中养老金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而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养老金不仅在覆盖范围和发展水平方面极其有限,而且以养老为主的金融产品供给量和供给类型也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29]面对老龄化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首先,积极拓展商业养老保险服务。因为保险业具有良好的稳健资金和风险抵御的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其次,相关部门要做好养老储蓄服务。对于老年人来说储蓄的需求和顾虑较多,应该推出特定的养老储蓄产品,能够存取灵活、收益稳定、风险低并且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要求。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完善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为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发挥金融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 (2021-05-11)[2022-06-05]. http://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 02/20230206_1902005.html
② 中国政府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22-06-05]. https://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③ 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2022-06-05].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