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与议题展望

2023-12-13 08:13宋昌耀刘怡君夏杰长
城市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旅游业

宋昌耀,刘怡君,夏杰长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2.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 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共同富裕的实现是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不断缓解收入不平等现象的过程。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经济波动发展,失业率不断上升,国际贸易显著萎缩,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深刻变革。新冠疫情不仅加剧了之前存在的社会不平等,还创造了新形式的收入差距。[1]为了减少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各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复苏。然而,财富增长的背后,是全球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和财富更多地向顶层集中,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是各国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差异大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3]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程度的与日俱增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波动发展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工资收入,也极大地影响了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4]地区收入差距作为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的主基调,缩小区域差距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5]因此,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解决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实现区域共同富裕,成为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6]

不同行业的发展及其造成的收入分配方式是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7]旅游业作为具有异地性“流”特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8]因此,旅游发展往往被用作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旅游业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地区收入差距。旅游业能够通过劳动力流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结合,产生从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向生产率较低的地区的溢出效应。[9]另一方面,旅游业的结构红利效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旅游业发展能够通过产业替代和整合促进其他产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结构性的变化,产生结构红利,促进该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10]然而,旅游业既有可能促进居民财富再分配和区域协调发展,[11]也有可能导致投资收益漏损、减贫后再贫困而恶化区域均衡发展。[12]旅游业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关系也会因研究区域和研究时间段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13]换言之,旅游业既可能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也可能扩大地区收入差距。同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旅行限制不仅阻碍了旅游者的空间移动,导致旅游经济发展出现断层式下降,还导致旅游需求的急剧下降,从而危及了大量旅游从业者的就业问题,使得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旅游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更加显著,收入不平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因此,依靠旅游业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解决全球和区域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是否可行,仍需要系统性的思考。

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核心。基于此,深入研究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机制和过程既是经济空间动态重塑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一方面,能够丰富旅游业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业作为高度市场化导向的行业,对在初次分配中推动收入分配公平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兼具消费、投资和配置属性,其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还可以提升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因此,聚焦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不仅能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对于兼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拓展旅游业的减贫效应理论。旅游业调节地区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提升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而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的减贫扶贫效应已经成为普遍共识。[14]深入研究旅游业对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地区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对旅游业的减贫效应理论的认识。

从应用层面来看,深入研究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对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具有实践价值。一方面,能够为旅游业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国民经济都市圈化、城市群化趋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旅游业发展有助于促进规模庞大的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进而影响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和财富流动。因此,深入研究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总结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优化模式,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能够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刺激消费、扩大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等正面效应。然而,旅游业也可能造成物价抬升、形成路径依赖而陷入资源陷阱等负面效应。[15]因此,深入研究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探讨不同情景下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能够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发挥旅游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积极影响提供决策参考。

总之,旅游业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旅游业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近年来,有关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逐渐增多,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就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方向和强度得出一致的结论,也没有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具体的梳理和总结。在理论演绎和实践发展中,旅游业既可能缩小空间经济差距,也可能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同时,地区经济水平、经济结构、收入分配机制、税收政策等都会影响旅游业发展和收入差距,从而影响旅游业对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旅游业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和展望,主要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具体过程、机制内涵、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等维度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与评述,为旅游业发展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提供分析框架和科学指引。

一、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

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直接相关文献较少,主要文献集中于旅游业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总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效应评估、影响过程、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指标测算法、区域收敛法。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

(一)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研究内容

旅游业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状况,但由于采用数据和方法的差异,所得结论也不同,甚至相反。相关研究主要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效应评估、具体过程和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展开。

1. 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效应评估

旅游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理论角度看,旅游业发展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收入差距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由于数据、方法、视角等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发展与地区收入差距关系的认识尚不统一。他们认为,一方面旅游业有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贫困的外围地区通常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16]Li 等发现旅游业可以减少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7]Haddad 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支出将资源从巴西东南部以及其他地区引向东北,从而减少了巴西各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18]Lv 采用全球数据证明旅游业对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长期的负向影响。[19]Proenca 等发现国际旅游对缩小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葡萄牙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20]Lapeyre 研究表明,旅游业能够通过活跃地区经济,降低贫困地区的脆弱性,提升自然文化资源附加值,从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21]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地域集中也会导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与旅游相关的投资和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22-26]因此,这些地区经济增长更快,收入增加更多。实际上,旅游业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与不同国家或地区有关,并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国家规模、政府政策和安全问题。[27]整体而言,以往地区收入差距研究大多局限于国家和省级层面,研究尺度的宽泛性和案例的差异性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差异,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28]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会对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产生作用,故而亟待探究区域异质性的影响。

2. 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过程

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会因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需求视角来看,旅游业的发展会引起对食品、饮料以及房地产服务更高的投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29]即旅游需求的增长,会抬升地区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进而影响地区收入差距。[30]此外,由于旅游业的“荷兰病”效应,旅游业的扩张会使非旅游部门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限制了贫困地区的增长和创新能力,导致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造成地区收入差距。[31]另一方面,旅游业导致的失业或者就业,会对低收入人群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区收入差距。Lee 等发现在韩国,与高收入阶层相比,旅游业在提高低收入工人的生活水平方面做得更好。[32]Stiglitz 等强调,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失业,即社会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更多人无法获得收入,从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而旅游业则可以过创收来减少收入不平等。[33]Kinyondo 等表示,旅游投资和服务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即旅游活动的增加将通过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来刺激劳动力市场,从而影响地区收入差距。[34]因此,旅游业还能够通过提供就业,为人们创造生产参与机会,从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通过政府实施的政策对地区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Forsyth 等表明旅游业发展可以增加财政预算的收入。[35]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政策帮助解决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包括地区收入不平等。[36]总而言之,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主要包括旅游业对国民需求的影响、旅游业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和旅游业与政府政策环境的联系三个方面。

3. 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由于研究样本以及方法的差异,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相同,这在客观上要求深入研究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旅游业对地区之间相对收入的调节,但重点是对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影响。[37]整体而言,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机制。Incera等总结旅游业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包括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税收效应等。[38]税收机制随着旅游活动的扩张会通过对商品和服务的征税来增加政府收入,进而从社会转移到弱势群体,这种收入再分配过程也成为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催化剂。Njoya 等进一步总结除了以上三种机制外,还存在风险动态机制,即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冲击地区经济增长,并影响居民收入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地区收入差距变化。[39]此外,Li 等认为旅游业的纵向(或行业间)溢出效应造成的生产率变化也是影响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中介机制。[17]Uzar 等又进一步将旅游业的收入分配效应概括为正向影响(扩大收入差距)和负向影响(减小收入差距),正向影响包括价格机制,负向影响包括收入机制和税收机制。[40]概括而言,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具有不同的机制,但已有研究多从产业视角切入,缺乏异质性视角下的微观机理的探讨和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故而难以明确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机制全貌。

(二)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研究方法

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主要为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相关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投入产出法、指标测算法和区域收敛法三种方法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和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1. 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乘数分析法一直是传统的旅游经济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即基于社会核算矩阵(SAM),采用一般均衡模型(CGE),检验旅游业对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41]CGE 模型可以很好地克服 SAM 方法和部分均衡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严格的假设,通过比较旅游业对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增加的多寡,测算旅游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Valle 等使用社会核算矩阵法检验了旅游业对生产、附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并表明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刺激产出、收入和创造就业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42]Croes 等基于社会核算矩阵法测算了旅游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扶贫效应,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对低收入家庭的好处大于高收入家庭。[43]然而,有些学者基于SAM 以及CGE 方法,在探讨旅游业的减贫效应时发现,旅游业的扩张并不一定会使非常贫困的群体受益,即旅游业在减贫方面的潜力可能会是“令人沮丧”的。[44-46]Mahadevan 等使用基于IO 和SAM 法的动态CGE 模型研究了旅游业带动的增长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表明旅游业引起的游客增加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和城市贫困,但这会加剧两个地区的收入不平等。[47]

2. 指标测算法

指标测算法即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作为衡量地区收入差距的变量,研究旅游业对地区收入差距指标的影响,[48-49]这种方法是现阶段最广为采用的实证研究路径和策略。由于基尼指数是基于跨国环境下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它能够作为衡量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指标。Lee 等使用基尼系数衡量并比较了韩国旅游业和其他行业的收入分配,发现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旅游业在工人中的收入分配更加平均。[32]Lee 应用基尼系数指标发现,依赖旅游业发展的县的收入不平等要大于不依赖旅游业的县。[50]Nguyen 等研究了全球97 个经济体的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对税后和转移后基尼系数的综合影响,表明国内和国际旅游都会减少收入不平等,而更好的制度质量则会增加收入不平等。[51]Ghosh 等采用基尼系数指标衡量了地区收入并证实旅游业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发达国家表现出库兹涅茨曲线,而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出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49]Mahadevan 等不仅考察了旅游业对贫困(以人数指数衡量)和收入不平等(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影响,还考察了旅游业对贫困差距的影响,使用两种不同的贫困指标和三种收入不平等指标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52]

3. 区域收敛法

区域经济的增长及其相对份额的变化会转化为区域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换言之,人均收入的差异(收入不平等加剧)和趋同(收入不平等缩小)可能会在跨区域之间发生。[53]因此,区域收敛法即基于条件收敛理论分析旅游业是否为区域趋同的影响因子,进而得出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结论。由于区域收敛理论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也是研究地区收入差距较为独特的方法。Li 等基于条件收敛框架,探讨了旅游业发展在影响区域收入不平等中的时空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发现旅游业发展对减少区域收入不平等有着显著贡献。[54]Li 等基于条件收敛模型,对中国沿海以及内陆的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业引起的增长可以减少国内的区域不平等。[55]Wang 等也采用条件收敛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国内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56]Mérida 等探讨了西班牙旅游业的区域分布及趋同程度。[57]Soukiazis 等采用 Barro 和Sala-i-Martin 的条件收敛假设,并结合内生增长理论,考察了旅游业作为葡萄牙实现更高区域增长的调节因素的重要性。[58]Llorca-Rodríguez 等在旅游增强条件收敛框架内,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空间交叉回归模型,探讨了旅游业对欧盟 (EU)区域凝聚力的影响,并表明国内旅游是增强欧盟区域凝聚力的更好方式。[59]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呈现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的特点。正如Blake 所言,基于投入产出联动的分析是静态经济行为,但旅游业对地区收入增长的影响是一种动态贡献。[60]由于经济变化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导致仅通过均衡模型了解经济结构是十分困难的。[61]因此,未来亟待引入动态非均衡方法研究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从而为更好地进行预测和解释提供合理框架。

(三)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研究趋势

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家对共同富裕的推动,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相关文献将逐渐增多。在已有文献中,旅游业发展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得到了较多讨论。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改善地区旅游发展格局,还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的惠民潜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2]因此,本部分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以反映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特点及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关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多以国家或省级层面为主,并逐渐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转变。例如,部分学者对发展中或发达经济体地区的旅游业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63]有的学者从地区间差距的视角深入,包括城乡区域、旅游与非旅游地区等维度,探讨了旅游业与地区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64-65]有的学者从旅游业与地区家庭收入不平等的维度进行了相关探讨。[66-67]此外,还有研究则是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视角分别切入,探讨旅游类型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同影响。对于国际旅游而言,其发展会使更多的投资、政策和资金被分配到以旅游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从而扩大地区收入差距。[68]而对于国内旅游而言,由于其在许多国家规模和经济贡献方面都比国际旅游更占主导地位,国内旅游业有更大的潜力来减少欠发达经济体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69]然而,相关研究仍然缺少地级城市层面尺度和基于微观异质主体视角的分析,导致机制分析和政策建议难以具体量化,这就要求未来应当采用多源数据和多种方法对微观主体开展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内容方面,现阶段,针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与机制也在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从不同层面讨论了二者的影响过程与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对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研究主要分为旅游对国民需求的影响,[70]旅游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以及旅游与政府政策环境的联系等方面。对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研究则主要包括价格机制、收入机制、税收机制、风险动态机制和跨国公司机制等。然而,相关研究仍然缺少系统性分析框架,尽管有部分研究提出了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但缺乏基于异质性利益相关者的体系性建议。因此,系统性揭示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模式应是未来的重要研究目标。

在研究方法上,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方法愈加多样,并且逐渐从局部研究(如指标测算法)向全局研究(如CGE 方法)扩展。比如,有学者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测算了旅游业导致的地区收入差距。还有学者基于社会核算矩阵(SAM)测算了旅游业对区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基于CGE 模型对旅游业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表明CGE 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说明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71]此外,还有学者运用DSGE 模型模拟预测了旅游收入与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72]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进行静态分析,未来亟待采用自下而上的动态方法,如动态空间面板计量、ABM 建模与模拟等方法开展深入研究。

二、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议题展望

尽管直接研究旅游业发展与区域共同富裕的文献数量有限,但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得出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结论的文献不少。面向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过程会因为宏观经济格局变动、产业发展方向不确定等因素而发生动态的变化。旅游业在响应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共同富裕过程中需要理论准备和研究支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可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方向。

(一)开展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

旅游业发展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相关文献较少,亟待开展相应的理论框架研究,为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研究提供理论指引。从国内外针对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的相关研究来看,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理解也各种各样。共同富裕是基于个体富裕所组成的共同富裕,其核心在于“共同”。因此,未来应当引入微观异质主体视角,加强对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通过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基于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归纳总结旅游业对不同类型地区经济影响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分析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二是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文献统计分析等方法概括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消费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税收效应等,从而明确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机制全貌。三是重点考虑到归纳法的不完全归纳性和一般均衡分析的逻辑自洽性,采用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中心—外围分析框架,参考经典的CP、FE 以及FC 等模型,创新性地引入异质性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从业者等微观主体(利益相关者),构建基于微观主体异质性的演绎模型,为深入考察异质性旅游业微观主体对地区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过程提供正确指导。

(二)加强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

深入研究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过程是剖析旅游业收入分配效应和减贫富民效应的基础。实证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有助于为理论研究深化和宏观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参考。相比于以往研究以省级单位为研究尺度,未来可以在构建中国城市层面的旅游业数据集和区域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效应大小和作用机制。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城市工资数据等创新性地对城市层面区域共同富裕和地区收入差距进行测度,不仅考察城市之间的共同富裕水平,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收入差异;同时考察城市内部共同富裕水平,分析市域地区共同富裕和城乡收入不平等现象。二是完善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效应评估。由于旅游业和收入均具有潜在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在考察旅游业影响不同城市收入水平的差异性、分析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的基础上,还应采用动态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效应大小,评估其直接效应与空间效应、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三是充分考虑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动态的生命周期过程,可以通过引入旅游业发展的二次项与三次项,考察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验证库兹涅茨曲线的适用性。四是深入探讨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机制检验。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消费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税收效应的有效性,为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过程提供支撑。

(三)创新旅游业影响区域共同富裕的动态模拟

目前关于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大多都采用的是静态CGE 模型或投入产出法,其问题在于,它通常用于分析特定事件、经济或行业的衰退,比如全球金融危机或特定的重大体育赛事等经济影响,无法响应价格变化时控制需求和供给的弹性,也无法估计更广泛的经济影响。因此,未来应当突破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的静态分析,加强对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和区域共同富裕的多情景动态模拟研究。比如,基于微观主体建模方法(Agent-based Modelling, ABM),从动态非均衡视角出发,模拟多种情景下旅游业的地区收入分配效应。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模型设定,在NEG 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采用ABM 方法,设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区域(中心—外围结构)的可计算模型,再引入异质性旅游消费者、投资者和从业者,设立属性集合和行为规则,从而考察不同类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对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开展一致性检验、灵敏度分析、稳定性分析确保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验证性。其次是进行具体的情景模拟,一是针对异质性微观主体的影响,模拟不同旅游业利益相关主体在最大化条件下的空间流动及其对地区收入的作用,进而比较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对变化,分析区域共同富裕水平。二是针对外生情景参数的影响,引入演化经济学思想,综合研判国家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考察国家收入水平、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重大区域战略、乡村振兴等不同情景下旅游业发展对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深化旅游业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政策研究

从宏观层面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亟待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机制层面出发,提出旅游业推动区域共同富裕的政策及建议,以发挥旅游业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是深化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区域的旅游合作机制进行总结和梳理,为旅游业的区域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重视区域互助机制,基于中央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旅游援疆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如何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由于旅游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差导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案例支撑。三是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为如何实现旅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如何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跨城乡跨区域的流转衔接制度、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四是依托区域调控政策,对现有的差异化区域调控政策、制度进行分析总结,以建立区域均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例,依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地区间的财力差异状况,映射出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的政策制度,从而有效发挥旅游业的二次分配和转移支付功能。

从微观层面来看,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类型和异质性特征,对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而言,本地和外来投资者、观光和度假旅游者、本地居民旅游参与程度高低都会影响本地平均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区域共同富裕。因此,需要从异质性旅游业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深化对旅游业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的政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旅游业各利益主体的不同类型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上的差异性,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旅游企业市场运作、居民参与、旅游者消费的四位一体的旅游业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优化模式体系,从而为旅游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具体而言,一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挖掘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加强税收调节、设立旅游产业引导基金等方面入手,探索政府引导的优化模式。二是从促进本地旅游企业发展、降低旅游投资收益漏损等方面着手,探索旅游企业的优化模式。三是从加强旅游培训、增加旅游就业等方面探索社区居民参与的优化模式。四是从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扩大旅游消费等方面探索旅游者消费的优化模式。此外,还应基于旅游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过程与机制,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旅游业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基于国内消费大循环的视角从体制机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旅游业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旅游业
共同富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