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幼妹,严子兴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消化道高发疾病,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或完全消失,上皮萎缩变薄等为主要特征。本病在初期多缺乏特异性表现,一些患者甚至无症状表现,起病较为缓慢,有一定癌变风险,难以治愈。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复杂,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制定有效、科学、安全的根除方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替普瑞酮是黏膜保护剂,可发挥促黏膜修复、抗炎等作用,同时也可起到根除幽门螺杆菌效果[3-4]。本次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替普瑞酮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结果如下。
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均为我院脾胃病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组处理,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50~64岁,平均(51.93±3.94)岁。病程1~10年,平均(4.39±0.39)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1~63岁,平均(51.59±3.83)岁。病程1~9年,平均(4.43±0.43)年。组间数据基线可比(P>0.05)。
纳入标准:患者的症状、体征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胃镜检查予以证实;胃部无手术治疗史;无精神疾病,神智无异常;均知情同意,并报经管理部门批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消化系统其他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对本次用药存在过敏反应者。
对照组:雷贝拉唑,每次20mg,每日两次,口服。观察组:雷贝拉唑用药同对照组,同时联合替普瑞酮50mg,每日三次,口服,两组均持续用药两周。
(1)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患者症状(反酸、腹胀、上腹疼痛)消失时间;(3)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依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大便异常、胃脘痛、乏力、纳差等7项,0~21分,分值越低,提示证候越轻;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标准评估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分值0~15分,分值越低,提示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状态越理想。(4)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反应因子(TNT-α、IL-8、IL-11)水平;(5)检测两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即CD4+、CD8+(6)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展开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复发率。
显效:治疗后,反酸、腹胀、上腹疼痛均呈消失,活动性炎症消失;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较明显。活动性炎症改善;无效:观测指标未及上述标准,或加重。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所涉患者总有效率指标评估值对比[n(%)]
观察组反酸、腹胀、上腹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治疗前,证候积分、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证候积分、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居更低水平(P<0.05)。见表3。
表3 证候积分、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总积分分)
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指标(TNT-α、IL-8、IL-11)检测,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检测值均有降低,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居更低水平(P<0.05)。见表4。
表4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4+、CD8+)测定,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均升高,CD8+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数据比较,观察组升高、降低更为显著(P<0.05)。见表5。
表5 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检测值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6。经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无复发事件,对照组5例,占比为10.00%,观察组居更低水平(χ2=5.263,P<0.05)。
表6 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n(%)]
慢性胃炎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不同病因共同作用,促使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近年来,临床逐渐提高了对本病的认识,在诊疗过程中,用药方案更具针对性。慢性胃炎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风险较高[5-6]。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易有黏膜肠上皮化生问题,可累及贲门,减少胃泌素分泌,对胃体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抑制胃蛋白酶、胃酸的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反流、机体免疫异常、食物不良刺激等造成的胃黏膜上皮受损的因素具一定相关性[7-8]。患者在病发后,对正常工作、生活产生影响时,需实施治疗。但若未选择选择合理有效的药物,停药可引发症状反复发作。
现阶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以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修复胃黏膜屏障为原则。质子泵抑制剂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常用药物,患者在服药后,可减少餐后胃酸及基础胃酸的分泌,胃液pH值上升,抑制幽门螺杆菌在体内繁殖。雷贝拉唑属质子泵第2代抑制剂,可在胃壁细胞表面聚集,有效降低H+-K+-ATP酶活性,进而抑制胃酸分泌,使胃酸侵蚀胃黏膜的程度减轻,进而提升胃黏膜屏障保护功能。雷贝拉唑的抑制胃酸作用强于奥美拉挫,起效迅速,有持久抑酸效果,但单用预后改善有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整体作用欠佳,有较高的复发率。替普瑞酮属于一种萜类物质,可对胃黏膜微粒体中分布的糖脂质中间体有效合成,进而促进高分子糖蛋白形成[9]。高分子糖蛋白属重要的修复胃黏膜因子,可对受损状态的胃黏膜发挥有效修复效果。替普瑞酮在被人体吸收后,可清除胃黏膜上皮细胞内分布的氧自由基,减少中性粒细胞、超氧自由基形成,进而可减轻氧自由基损伤黏膜上皮细胞的程度。另外,替普瑞酮的应用还可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的释放及合成,进而改善胃黏膜血流量。
综上,针对临床按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患者,采用替普瑞酮给药方案展开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状况,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提升免疫功能,且具一定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