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迷向产品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

2023-12-13 03:50冯学良李岩杨永安田建全韩鹏王俊文吕凯飞郑旭徐建坡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二化螟虫口防治效果

冯学良,李岩,杨永安,田建全,韩鹏,王俊文,吕凯飞,郑旭,徐建坡*

(1.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201;2.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天津 301899;3.天津市宁河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599;4.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1102)

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idae),是我国水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稻区分布广泛。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二化螟在其分蘖期可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造成虫伤株和白穗,高发期可造成40%减产,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1-3]。随着全球气候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及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导致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某些地区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2]。目前,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二化螟为主,但是,长期过度使用化学农药易引发“3R”问题[4]。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是缓解抗药性和增强药效的重要方法之一[5-6]。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不伤天敌等优点,其在化学合成及诱芯研发和田间应用上逐渐完善,有待进一步开展二化螟性信息素迷向技术研究[7-8]。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指通过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干扰雌雄虫间的交配通信,以降低雌雄虫交配概率,从而达到控制靶标害虫的目的[9-11]。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已在许多昆虫(鳞翅目为主)上取得重大突破,而国内运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仅仅发生在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小菜蛾和桃小食心虫等,其中,迷向技术较成熟的应用主要为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防控[12]。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的绿色防控技术,全面提升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以达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13]。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水稻二化螟迷向技术是生产上迫切需求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本试验探究2种迷向产品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水稻二化螟提供绿色可靠的防治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痛点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每个诱芯总有效成分含量1.22 mg,其中,顺-9-十六碳烯醛含量0.10 mg,顺-11-十六碳烯醛含量1.00 mg,顺-13-十八碳烯醛含量0.12 mg,每隔30 d更换1次新诱芯。迷向袋(材质A和材质B)和智能迷向散发器(AID)有效成分均为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顺-13-十八碳烯醛,比例为9∶90∶11。诱捕器采用新型蛾类诱捕器。以上材料均由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天津市宁河区水稻种植基地开展,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地势平坦,栽培、施肥和灌溉等农事操作一致,前茬作物为水稻。种植基地温度为26~38 ℃,相对湿度为80%~110%,风速为1.6~3.9 m·s-1。水稻品种为水稻89,长势均匀良好,种植密度为244 万株·hm-2,株距为0.16 m,行距为0.30 m,种植模式为单作一熟制。

本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智能迷向散发器(AID)、迷向袋A、迷向袋B(表1),其中AID-1、AID-2和AID-3在6月25日至8月11日期间释放信息素的参数分别为40次-25分-7秒、50次-15分-7秒、60次-10分-7秒;8月12日至9月29日期间释放信息素参数分别为40次-25分-14秒、50次-15分-14秒、60次-10分-14秒 (“次”表示每天18:00开始喷施至次日凌晨共喷施的次数,“分”表示2次喷施间隔时间,“秒”表示单次喷施持续时间)。每个处理均设置有5个二化螟性诱剂诱芯配套诱捕器用来监测该小区虫口数量。试验于6月25日开始调查,9月29日结束,每间隔7 d对试验区域二化螟性诱剂诱芯配套新型蛾类诱捕器诱捕到的二化螟数量进行调查。

表1 迷向技术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处理

1.3 调查方法

自布控2种迷向产品和性诱剂及其配套诱捕器之日起,每隔7 d调查1次(遇到降雨则延后),调查试验区内各个诱捕器的诱虫数量,连续调查至采收期,分别统计整个试验期各小区二化螟性诱剂诱芯配套诱捕器的诱虫量,计算迷向率。水稻二化螟田间为害稳定后(采收前10~15 d),小区内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水稻20丛,共100丛,调查总株数、受害株(白穗)数,计算田间受害株率、迷向率及防治效果。

1.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软件Excel分析处理和作图。采用SPSS 21.0进行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并利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对数据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智能迷向散发器的迷向效果

由表2可知,与对照相比,6月18日至8月11日,AID-1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95.6±35.5)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56.4%;调整后,8月12日至9月29日,AID-1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100.2±44.7)头·器-1,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迷向率达26.0%;整体AID-1处理防治效果达48.8%。与对照相比,6月18日至8月11日,AID-2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79.6±26.7)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63.7%;调整后,8月12日至9月29日,AID-2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108.4±33.6)头·器-1,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迷向率达19.9%;整体AID-2处理防效达46.8%。与对照相比,6月18日至8月11日,AID-3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120.6±37.0)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45.0%;调整后,8月12日至9月29日,AID-3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92.8±37.9)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31.5%;整体AID-3处理防治效果达55.2%。说明AID-3处理较AID-1和AID-2处理的效果好。

表2 迷向技术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

由图1可知,3个AID处理对水稻二化螟诱虫量变化规律与对照较为一致,通过对比诱虫量,3个AID处理对水稻二化螟均有一定迷向效果。6月18日至7月20日,二化螟虫口密度较低,3个AID处理诱虫量均低于对照;7月20日至8月11日,二化螟虫口密度较高,3个AID处理诱虫量也均低于对照。

图1 智能迷向散发器在天津防控二化螟应用上各处理虫口数量变化规律

2.2 迷向袋的迷向效果

由表2可知,与对照相比,6月18日至8月11日,迷向袋A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4.8±1.6)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97.8%;调整后,8月12日至9月29日,迷向袋A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0.8±0.8)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99.4%;迷向袋A处理防治效果达84.0%。

与对照相比,在6月18日至8月11日期间,迷向袋B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9.0±5.9)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95.9%;调整后,在8月12日至9月29日期间,迷向袋B处理区平均诱虫量为(8.2±4.7)头·器-1,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迷向率达93.9%;迷向袋B处理防治效果达79.4%。

由图2可知,2种迷向袋处理对水稻二化螟诱虫量变化规律相近,且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迷向效果。2种迷向袋处理在整个防治二化螟时期诱虫量均较低,即迷向效果良好,可满足水稻二化螟防治需求。

图2 迷向袋在天津防控二化螟应用上各处理虫口数量变化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迷向技术在天津稻田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显示,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二化螟在整个发生期的虫口基数,并在水稻作物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试验中,迷向袋A和迷向袋B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较好,为79.4%~84.0%,能够满足实际生产中对二化螟的防治需求。智能迷向散发器处理区受自然风影响较大,其对二化螟防治效果为46.8%~55.2%,需要继续探索其在田间的释放量和释放时间以提升迷向效果。迷向技术产品在田间持效期长、使用简单、节约成本、无残留、无污染,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作物保护方式。

猜你喜欢
二化螟虫口防治效果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