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量 丰富设计形式

2023-12-13 06:41张兆伦程明
小学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作业量优化

张兆伦 程明

〔摘    要〕  在当前新课标下,要实现对小学数学作业量的优化、补充、完善,数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评估学生课后学习、探索的实际需求,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秉承实验性、引领性、启发性的原则,补充、优化、完善现有的作业项目,帮助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本文对小学数学作业量的优化途径和设计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作业量;优化;设计形式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1    046-048

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的教学策略,同时丰富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减少学生盲目练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后高效探索学习,实现自主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品质。

一、作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作业内容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存在理解把握不清晰、不到位的情况。教师在优化作业量的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比如削减部分必要的作业练习内容,过多引进拓展类、实践类的作业,导致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既不能巩固知识基础,也不能够实现拓展延伸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断层、断档、断片的情况。其次,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存在对“双减”政策把握不清晰、不直观的情况。“双减”下,教师需要削减作业量,提高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但是教师对作业量“增与减”的控制还存在错误认知,比如盲目增加开放性的作业,而忽视了基础教育,使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无法实现巩固练习。同时部分教师为了增加作业活动的吸引力,引入大量趣味性、游戏性的作业元素,但是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将注意力放置在游戏学习、游戏探索层面,无法有效领悟其中的知识内容,游戏化元素的配置存在喧宾夺主的情况。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大部分数学教师虽然开展了作业量优化活动,但是由于对“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以及新课改标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标理解不清晰、不全面,以至于在优化作业量的过程中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作业设计原则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细致深入研读,不难看出,在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量设计优化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把握衔接的实际需求,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作业量,同时明确每个年级衔接教育的需求,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保证学生在不同时期均能够实现成长。另外,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秉承大概念的原则,从整个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中延伸四大核心概念,即综合实践、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对数学作业量的合理优化设置,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中都能够通过自主高效的课后练习来实现个性化成长突破。除此之外,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也应当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秉承学科衔接以及跨学科融合的思想理念,与其他科任教师共同完善数学作业设计,并且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整合多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指标,通过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品质来帮助学生实现课后高效率学习。教师也需要立足于现有的学业质量内涵,对当前的课程教学开展形式、开展方法进行革新创新,并将其映射到数学作业层面,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基础,衔接实践与理论等多方面的作业元素,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为根本,补充优化并革新数学作业中的实践教育内容。最为关键的是,在数学作业项目中,教师应当秉承“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加强各领域的衔接,使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拓展提升。

三、优化作业,丰富设计形式

基于现阶段优化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首先应当立足于趣味引导,把握好作业尺度,同时适当地设计游戏性作业,利用学科衔接融合的契机减少作业量。其次,通過设置分层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引进实践性、生活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在课后练习期间做到“知信行合一”。

(一)立足于兴趣引导,设计趣味性作业

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减少学生作业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品质,教师应当保证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课后练习环节中去。为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兴趣,设计趣味性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课以及数学课后练习的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后练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后探索学习。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前期学情调研,分析学生当前的兴趣爱好特征,在作业中融入相关元素,通过创建不同的作业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实现自主探索发展。

比如,在完成方程的讲解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在课后对方程等号两边的平衡定理、平衡概念进行细致深入探索,从而了解方程大概念中所蕴含的平衡原理,使学生能够形成等式思维。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跷跷板游戏,在课后作业项目中,让学生尝试平衡跷跷板两端的重量,结合方程组思维,对其中的知识概念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课后玩跷跷板的过程中,领略其中的数学核心思想。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解方程的思想来探讨古时候曹冲称象中所涉及的等式原理以及数学建模原理,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结合历史典故、历史知识,分析其中的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保证学生在解方程的学习探索环节中实现思想、思维的发展。教师利用此类丰富多样的趣味化教学元素,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熟悉的情境,可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避免使用题海战术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环节无节制地练习而产生困惑疲倦。

(二)立足于探索思维,设计游戏性作业

大部分小学生的诗意化思维、诗意化空间相对较为丰富,并且普遍具备好玩的心理特征。大部分学生极富想象能力,对各种游戏元素充满了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达到削减作业量的管控功效,可以适当设计游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学习探索环节以游戏化学习的形式,完成高效思考探究。比如,在讲解“球的反弹高度”让学生探寻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章节中,教师可以参照课本上的案例,设计游戏化的作业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后开展弹力球游戏,来观察小球每一次反弹高度占据起始高度的比例。让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学习,记录高度的变化,从而对其中的分数概念进行有效探索、探究,结合跳跳球游戏,让学生在课后玩耍的同时,对分数的本质原理和实质概念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探索兴趣,引入多样化的游戏课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

(三)立足于学科融合,设计综合性作业

削减学生的数学作业量,优化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涉及较多的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标准在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在多门学科的作业中还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而相关作业内容则体现在作业思维、作业形式以及解题方法层面。教师之间可开展交流合作,将此部分重叠的内容进行删减处理,结合跨学科融合的思想,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有效重组,在课后为学生设计出综合实践性作业。通过减少重复的作业内容,削减作业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高效练习探索。

比如,数学教师可以与自然科学教师、美术教师交流沟通,设计出综合实践型的作业项目。当学生完成“角、量角器”以及科学课程中“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学习之后,数学教师可以与自然科学教师互动,删减两大知识体系中存在的重复性作业项目,如“测量动作、模型制作”,銜接数学知识中的建模思维以及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探索思维,实现操作思维。尝试让学生在课后制作简单的潜望镜,用两块镜片以及小纸盒,通过控制镜片的摆放角度,使得外部射入潜望镜的光线在镜筒中能够保持平行,让学生结合角度知识,结合科学课程中的反射角、入射角等相关概念来完成综合实践探索,借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索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概念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衔接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删减其中重复性的元素,将多门学科作业思想有效整合,开发出综合实践探索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削减学生的作业量。

(四)立足于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作业

设计分层作业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引领、指导的核心举措。分层作业项目须满足学生层次化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水平,引入分层次的作业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练习。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状况以及参与学习的动机,参照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结合作业超市理念,让学生选取自身感兴趣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来挑选出对应的作业元素,进行科学高效的课后练习。但是教师也需要在该过程中实施跟踪指导,及时为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做到精准高效地自主练习。

例如,在完成“圆柱与圆锥”的讲解之后,教师需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题目。针对基础性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对其中的体积概念、公式、等式原理进行记忆学习;同时也可以设计拓展性的题目,让学生锻炼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对其中所蕴含的建模思维、建模原理以及图形切换、转换关系进行学习。通过设置有层次的作业,引入由浅入深的作业项目,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练习需求,全方位改变传统作业项目中“一刀切”的现象,保证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在课后得到能力提升。

(五)立足于生活经验,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想让学生更加主动高效地进行课后学习并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则应当结合丰富多样的实践作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探讨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生活知识以及公共常识来完成自主练习探索。比如,教师可让学生在完成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之后,进入超市情境,用20元尝试购买文具商品,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实践探索学习掌握其中的换算关系;又如,在完成统计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城市社区内的垃圾桶的数量、结构、形状、分布,并将其录入计算机中,制作出简易的条形图、柱状图或扇形图。结合此类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引入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活动,可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学科情感,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做到“知信行合一”。

总体来说,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师在优化作业量的过程中应当尝试给予学生精细化、高效化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课后有效练习,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品质、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地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作业设置的策略探究[J].读天下(综合),2020(18):1.

[2]雷光荣.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业的有效设计[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1):80

猜你喜欢
作业量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高中化学课堂作业的有效设计方法
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的方案应用研究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系数优化策略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配置方案分析
谈如何给小学英语作业注入生命力
心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