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音乐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3-12-13 00:58肖志丹
中国音乐 2023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语言

○ 肖志丹

语言音乐学是跨涉于语言学与音乐学两个领域之间,讨论语言与音乐两种文化符号之相似性、差异性以及互生关系的分支学科,兼及声学、心理学、音乐治疗、音乐科技、音乐社会学等领域的关联探讨。语言和音乐是人类两种近似的思维意识和精神文化产物,二者都以声音为符号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这种相似性使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融合与关联。语言音乐学作为学科的确立,应以杨荫浏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学科名称为始,他以中央音乐学院的语言音乐学系列课程为阵地,编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使该学科走向体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①孙玄龄:《杨荫浏先生与〈语言音乐学初探〉》,《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第17页。其后有章鸣、赵元任、于会泳、沈洽、孙玄龄、钱茸等学者对语言音乐学的学科研究范式、方法理论以及应用实践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国内外有关语言与音乐关系研究、语言音乐学学科建设与探索的历程进行回顾和爬梳,思考语言音乐学在当代学科语境中存在的不足与可探索的新方向、新思路。

一、国外语言与音乐关系研究的趋向

语言和音乐关系的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人文学科的中心议题,但此研究不仅限于音乐和语言两个学科,还涉及心理学、生物科学、语言符号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多个视角。

(一)语言与音乐内在结构的比较分析

卢梭1781年在《论语言的起源》中谈道:“上古的史书用诗体写,上古的法律用歌唱的形式宣布……他们既是音乐家又是语法学家,这有什么奇怪的呢?”②〔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53-54页。在他看来诗、歌和语言是互不分离的,语言和音乐有着共同的起源。从早期人们表达文化的方式看,音乐和语言互为一体成为人类文化的声音载体,早期的学者也兼具多种学科的研究能力。威廉·布莱特(William Bright)1963年的研究中,将语言与音乐的合作领域分成“相互影响”和“相似比较”两个方面,他认为二者在歌唱中通过“相互影响”而生成特定的艺术形态,以“相似比较”在结构上分析出语言和音乐的共性特征。③William Bright,"Language and Music: Areas for Cooperation".Ethnomusicology,Vol.7,No.1,1963,pp.26-32.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也曾列举了“音位学”“语音学”“语系学”等语言学研究方法,对于语言结构、语言界限、语音演变、语音界定等问题提供了多种分析方式,并认为这些方式也可以用来思考各种音乐之间的关系。④Bruno Nettl,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hirty-one issues and concepts,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1983,p.58.显然,语言和音乐作为人类使用声音的两种最重要方式,在歌唱行为、形态结构、声音信号使用等方面的相似性催生了语言学和音乐学诸多的交叉研究领域。

大量研究在强调音乐与语言的相同之处时,也有许多学者关注二者的差异性。艾琳·麦克穆伦(Erin Mcmullen)和珍妮·萨夫兰(Jenny R.Saffran)在《音乐和语言:发展的比较》一文中比较二者相似性的同时,根据婴儿接受教育的过程,提出音乐和语言之间的认知结构和表意功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⑤Erin Mcmullen and Jenny R.Saffran,"Music and Language: A Developmental Comparison",Music Percep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Vol.21,No.3,2004,pp.289-311.此外,雷·杰肯道夫(Ray Jackendoff)在《语言与音乐的异同》中认为,语言和音乐虽然有许多的共同特征,都是通过听觉——声音模式来传达,但是语言和音乐在节奏结构、音高使用、意义表达上都存在本质差异。⑥Ray Jackendoff,"Parallels and Nonparallels between Language and Music",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Vol.26,No.3,2009,p.203.他的观点强调了语言和音乐比较中的差异性要素,研究者逐渐注意到语言与音乐关系研究的不同视角。

从结构比较看,音乐和语言都作为一种声音符号,有着许多非常相似的属性,这就使音乐学者和语言学者经常将二者进行各个要素的对比研究,以及互相借鉴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思考。但在发展过程中二者又因不同的学科语境和各自独特的知识结构而形成两个领域,二者本身存在的各个要素的个性特征与学科研究方法的异同也值得关注。如苏珊·朗格(Susanne.K.Langer)认为:“歌词配上音乐以后,再不是散文或诗歌了,而是音乐的组成要素……它们放弃了文学的地位,而担负起纯粹的音乐功能。”⑦〔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这种观点认为,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结合并不能完整地凸显各自的艺术美,结合后其艺术功能会受“同化作用”影响,反而弱化了音乐和语言作为个体艺术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对二者结构要素之比较研究中,寻迹共性的同时也需辩证思考各自的差异性;在研究音乐和语言结合形式的审美艺术性时,也不应忽视二者各自的艺术价值被消减的不利因素。

(二)以符号学视角思考语言与音乐的关系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符号学理论逐渐被引入各个学科,以符号学理论对语言和音乐进行研究的成果也日渐丰富。罗兰·哈维格(Roland Harweg)在1968年发表的《语言与音乐的内在和符号理论方法:一些初步评论》一文中,运用符号理论方法分析语言结构和符号功能如何受音乐元素的干扰和影响,以及语言和音乐与人类之间的关系。⑧Roland Harweg,"Language and Music an Immanent and Sign Theoretic Approach: Some Preliminary Remarks",Foundations of Language,Vol.4,No.3,1968,pp.270-281.显然,结构主义符号学用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在音乐领域以及二者比较研究中兴起,为语言和音乐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21世纪以来,研究者对声音符号的分析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意识,如帕亚·福德里(Paja Faudree)认为音乐和语言是由声音符号和文本符号组成的统一表达场,之所以分割为“语言”和“音乐”是文化建构的结果。⑨Paja Faudree,"Music,Language,and Texts: Sound and Semiotic Ethnography",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41,2012,pp.519-536.在他看来,语言和音乐之间的界限是特定的文化实践、意识形态角逐的结果,因此强调将二者视为完整的符号学领域的一部分,以此推动声音符号和文本符号的整体研究。佩·达尔(Per Dahl)则提出一个颇有意义的问题:“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乐,是如何以符号学视角构建音乐表演的符号化过程?”⑩Per Dahl,"IS MUSIC A LANGUAGE?" Music and Knowledge:A Performer's Perspective,Brill,2017,pp.69-90.他将符号学理论应用于音乐表演实践分析,关注到音乐家演奏中作为交流与暗示的符号现象。值得提及的是,由哈里斯M.伯杰(Harris M.Berger)等主编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历史、对话、洞见》(2019版)的第一章“民族音乐学的语言学和符号学方法:从抽象结构到情境实践”中谈到,民族音乐学家遵循着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轨迹,借鉴语言学、符号学的思维和方法,从对音乐结构的去语境化分析转向研究音乐在表演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⑪Jayson Beaster-Jones,"Linguistic and Semiotic Approaches to Ethnomusicology From Abstract Structure to Situated Practice",Harris M.Berger and Ruth M.Stone,Theory for Ethnomusicology: Histories,Conversations,Insights,New York: Routledge,2019,pp.26-50.

国外有关音乐与语言关系的符号学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符号学理论研究语言与音乐的内在结构逻辑,思考音乐、语言、人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以后现代视角思考音乐和语言因文化建构而形成的学科分化现象;再者,通过研究音乐表演交流、音乐创作的符号化过程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音乐和语言都是由人创造的、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从符号学研究语言和音乐的关系是理解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视角,既完善了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也构建了符号学理论关于声音符号、文本符号的整体研究。

(三)语言与音乐的认知心理学、生物科学研究转向

1997年9月,法国马赛举行的“语言和音乐处理”专题研讨会上会集了许多跨学科专家,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研究了音乐和语言的关系。并且运用时间分析、大脑成像、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来分析涉及“语言和音乐处理”不同方面的大脑区域。⑫Mireille Besson and Angela D.Friederici,"Language and Music: A Comparative View",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Vol.16,No.1,1998,pp.1-9.显然,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研究不再仅限于人文学科的学理论证,而渐渐走向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析轨道。如马克·让宁(Marc Jeannin)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语言单位与音乐单位之间的呼应性,认为其存在的相互关系和动态结构反映于人们对声乐的感知和认知表征上。⑬Marc Jeannin,"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in Language and Music",The World of Music,Vol.50,No.1,2008,pp.5-16.伊莎贝尔·佩雷兹(Isabelle Peretz)运用生物科学的方法,认为研究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神经共享不仅是临床试验和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而且是理解音乐性在神经生物学起源的重要途径。⑭Isabelle Peretz,Dominique Vuvan,Marie-Élaine Lagrois and Jorge L.Armony,"Neural Overlap in Processing Music and Speech",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iological Sciences,Vol.370,No.1664,2015,pp.1-8.劳伦斯·兹比科夫斯基(Lawrence M.Zbikowski)长期坚持将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学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⑮Lawrence M.Zbikowski,Music,Language,and What Falls in Between,Ethnomusicology,Vol.56,No.1,2012,pp.125-131.可见,诸多研究已开始将语言和音乐关系纳入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趋向,因为语言和音乐经由人类的生理感知系统、心理认知系统等多方面生成,必然涉及心理学、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研究开始从方法和技术上体现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性。

(四)语言与音乐研究走向社会化、功能化

随着音乐学与语言学、教育学、医学、声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的展开,其发展逐渐走向社会化、功能化。首先,音乐和语言互相促进沟通能力的研究。如珍妮特·哈里斯(Janet D.Harris)认为音乐可以用于帮助检查某些阅读缺陷,即通过音乐的音高和听力训练确定孩子的听觉感知能力。⑯Janet D.Harris,"Music and Language Reading",Music Educators Journal,Vol.34,No.2,1947,pp.29-30.莱昂·博茨坦(Leon Botstein)提出音乐中所表达的意义之所以能被人解释和传播,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功能而实现的。⑰Leon Botstein,"Music and Language",The Musical Quarterly,Vol.77,No.3,1993,pp.36-72.这些研究表明,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提高人的听觉感知、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将研究成果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南希·惠特克(Nancy Whitaker)提倡在语言学习中融入音乐的节奏和歌唱以达到“整体语言”教学效果。⑱Nancy Whitaker,"Whole Language and Music Education",Music Educators Journal,Vol.81,No.1,1994,pp.24-28.大卫·沃勒(David Waller)认为语言教育中通常强调要重视阅读能力,而音乐教育则恰恰相反,应该重视写作能力(音乐创作能力)。⑲David Waller,"Language Literacy and Music Literacy:A Pedagogical Asymmetry",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Vol.18,No.1,2010,pp.26-44.这些观点将音乐和语言的教育思维互相借鉴,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各项能力的培养。再者,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史蒂文·菲尔德(Steven Feld)将民族志方法用于研究语言和音乐交叉方面,思考说话和歌唱行为与社会学理论之关联。⑳Steven Feld and Aaron A.Fox,"Music and Languag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23,1994,pp.25-53.利兹·普尔兹比尔斯基(Liz.Przybylski)对双语说唱进行了实地田野和问卷调查,展示了土著语言课堂中如何运用流行音乐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㉑Liz Przybylski,"Bilingual Hip Hop from Community to Classroom and Back: A Study in Decolonial",Ethnomusicology,Vol.62,No.3,2018,pp.375-402.可见,语言与音乐的交叉研究借鉴了许多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

将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音乐学领域的尝试越来越广泛,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许多跨学科的新课题,并涉及音乐心理学、语言符号学、语言人类学、实验语言学、音乐教育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即主要从对语言和音乐的形式、结构的探讨,转向对二者的教育应用、文化语境与社会功能的研究。其中,音乐表演的文本建构、音乐结构的分析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这与语言学强调语用学有着相似的发展方向,即突出音乐的内在结构与社会实践中的适用性、社会性和关联性。

二、国内语言音乐学研究的回顾

“语言音乐学”学科名称的提出虽以杨荫浏在20世纪60年代为始,但国内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研究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其后更有学者在不同阶段为语言音乐学的研究范式、建设发展提出系列观点、方法,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一)语言音乐学之历时性研究

国内有关语言音乐学之历时性研究从两个维度看: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研究方法的历史学思维。首先,研究对象的历时性。清代学者王季烈在《螾庐曲谈》卷三《论谱曲》的“论四声阴阳与腔格之关系”中,谈及昆曲的南北曲腔调与字调关系,他认为北方语言的四声阴阳的字调与行腔制谱关系密切。㉒王季烈:《螾庐曲谈》,载黄天骥总主编:《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17-221页。丘琼荪所著《诗赋词曲概论》当中通过解读古代有关诗、赋、词、曲的文献而关注到语言与音乐关系。㉓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第176-247页。黄翔鹏认为清末的“诗界革命”是受到“学堂乐歌”的影响,而掀起了“新诗”创作的波澜。㉔黄翔鹏:《清末的“诗界革命”和“学堂乐歌”》,《词刊》,1983年,第4期,第29-32页。他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思考,揭示了音乐作用于诗词的影响。施议对在《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全面研究了唐宋词在合乐歌唱的历史条件下相结合、相分离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唐宋词合乐的成就与流弊。㉕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31-296页。可见,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字词声调与旋律走向呈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词曲在特殊历史语境中的艺术特性和发展规律都受音乐影响,学者们的相关论述都关注了词曲中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演变性。

其次,研究方法的历史学思维。杨荫浏1983年发表的《语言音乐学初探》一文,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谱例双重论证,并结合音韵学知识阐述了汉语的声、韵、调与戏曲声腔的生成关系。㉖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载《语言与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第1-93页。他在研究中强调田野调查对于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其历时与共时结合的思维,在语言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中具有前瞻性。此外,罗艺峰的多篇文章运用历史语言学、考古学方法,研究口弦㉗罗艺峰:《口弦源流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2期,第28-53页。、石峁口簧㉘罗艺峰:《石峁初音——音乐学、考古学与语言学结出的奇葩(上)》,《中国音乐》,2020年,第3期,第107-114页。等乐器,对其名称、起源和在各民族的流传、分布状态有深入分析。可见,语言音乐学的历时性研究传统,从对象上更多关注中国古典诗词、南北戏曲词曲关系,从方法上更多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学、音韵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凸显了语言音乐学的深厚学术传统和研究基底。

(二)语言音乐学之“腔词关系”研究范式

“腔词关系”研究是语言音乐学被关注最多的领域,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等词曲之间的结构关系和风格特点。于会泳在《腔词关系研究》(1963年初稿)中提出:“腔词关系”就是指在同一乐曲中唱腔与唱词的关系,包括腔词音调、腔词节奏、腔词结构三个点。㉙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页。该著基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创腔实践,探讨了传统声乐中唱腔与唱词结合的关系。沈洽的《音腔论》(1980年)中论及音和音腔这两种不同音感观念的生成条件,认为语言是造成这种分野的最基础原因。㉚沈洽:《音腔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年,第46页。《音腔论》通过对中、欧传统音乐体系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两种音乐体系因根植于各自的语言特点和不同文化语境,形成各自的长处与短处。我国戏曲、曲艺的演唱也强调“依字行腔”的唱腔设计,即通过掌握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表情语态等来进行创腔。㉛庄永平:《京剧唱腔中的腔词关系——对“依字行腔”原则的剖析》,《音乐艺术》,1982年,第2期,第22-29页。乔建中研究鼓词时认为,“腔—词关系”的结合与处理决定了主题、人物的深度,以及音乐风格流派的凸显,是传统声乐作品内部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㉜乔建中:《〈剑阁闻铃〉腔词关系初探》,《乐府新声》,1993年,第3期,第33-37页。此外,陈爽、郭克俭、博特乐图等分别有对岔曲、豫剧、蒙古长调腔词结构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均结合地方语言和民族文化对地域性传统音乐展开腔词结构、旋律关系的分析。

除涉及中国传统音乐外,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歌剧、音乐剧、现代流行歌曲的本土化创作及外文歌曲译配中的腔词关系思考。如杜亚雄认为中国的音乐剧在构建音乐剧“独立性”和运用流行音乐强调“现代感”的同时,也要考虑中国观众对腔词关系的审美习惯。㉝杜亚雄,陈烨:《音乐剧应注重“可听性”及腔词关系——听“首届中国音乐剧演唱大赛”颁奖晚会有感》,《人民音乐》,2016年,第2期,第21-23页。同样,歌剧创作在遣词造句上也强调要巧妙处理音乐与词语的关系,避免生涩拗口的词语。㉞陈志音:《〈天地神农〉:高照先祖的薪火烛光》,《艺术评论》,2019年,第9期,第69-74页。刘航认为现代歌剧的歌唱性与所采用的母语剧词、剧作的音乐风格、格调和时代气息相关。㉟刘航:《大爱经山海 华夏民风再撷英——以于会泳“腔词关系”析〈山海经·奔月〉一剧的男性唱段》,《中国音乐》,2020年,第4期,第130-143页。姚毅萱对流行歌曲“旧曲新唱”的旋律润腔、节奏歌词、乐句语态、语言变化以及音色情绪等“创腔”理论的运用展开分析。㊱姚毅萱:《当代中国流行乐坛“旧曲新唱”的“创腔”问题探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年,第4期,第65-70页。张晔的论文结合英文歌曲译配实践,阐释汉语译词音位、节律、语义三要素与旋律之间的交互关系,以词曲关系思维探索外文歌曲译配技巧。㊲张晔:《外文歌曲译配中腔词关系处理技巧新探》,《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第22-30页。综上所述,“腔词关系”的研究范畴并不限于中国传统声乐类型,学者们对外来声乐体裁的“本土化”过程提出了适用于本国文化需求的建议。这凸显出“腔词关系”的研究视角、范畴和研究对象在当下社会音乐生产中的适应性、广泛性特点,但这些研究多分析汉语与音乐之关系,少数民族(语言)声乐类型的“腔词关系”仍缺乏关注。

(三)语言音乐学之“唱词音声”模式实践

21世纪以来的语言音乐学以中央音乐学院钱茸的研究较为突出,她较早关注方言在传统声乐类型中的音色、音调、节奏和审美价值,㊳钱茸:《从方言的存在与流失谈中国多元音乐的维护》,《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第46-49页。并提出“唱词音声”“乐说”等研究模式。她认为“唱词音声”是认知声乐品种地域性音乐特点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接通地域性音乐与大文化的关系。㊴钱茸:《地域性声乐品种之音乐形态分析新议——“唱词音声说”再探》,《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第19-25页。该模式强调唱词的“显性音乐符号”与“隐性音乐符号”的研究价值,即外在音响形式表达的符号与内在影响唱腔生成的符号。㊵钱茸:《浅析沪剧唱词音声的地域性音乐价值——兼推“双六选点”》,《音乐艺术》,2012年,第4期,第9-23页。运用该模式对各地方民歌进行研究的个案有:胡晓东运用“双六选点”模式分析巴渝民歌的唱词音声特征,他认为探索民歌的地域特色,就必须首先研究其唱词的地域语音色彩。㊶胡晓东:《巴渝民歌的语音学初探》,《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59页。因此在他的文章中也将“语言音乐学”的提法称之为“音乐语音学”。高彩荣以唱词音声理论之显性与隐性音乐符号,求证陕州梆子的地域性风格特色和“本土”身份。㊷高彩荣:《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中国音乐学》,2021年,第3期,第98-105页。李峥嵘、花文、夏琳等也分别以此模式对各地方民间音乐有过相关研究。

显然,钱茸的语言音乐学研究融合了现代实验语音学的多种方法,基于中国传统声乐品种之地域性音乐风格的探究实践,取得较好的运用实效。随着学科交叉的迅速发展,钱茸的“唱词音声”系列研究是语言音乐学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对象多元性、手段实验性、模式系统性的特点。

(四)语言音乐学之多样化分析手段

语言音乐学之多样化分析手段首先体现在以人文理论的思辨性论证语言与音乐之关系上。邢果提出既要关注音乐中的语言形态要素,也要关注语言的文化要素,形成二者结合的思考,㊸邢果:《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音乐与语言研究》,《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第29-31页。即强调在文化语境中窥探音乐和语言的关系,强调了以整体主义方式理解音乐研究中的语言文化。曹量从语言学视角进行“民族语言音乐学”的学科探索及对其价值的挖掘,认为语言音乐学为提取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提供了有效方法。㊹曹量:《符号的隐喻:语言音乐学视阈下的海南黎族音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101-110页。吴梦雅对四位19—20世纪学者杨荫浏、赵元任、丘琼荪、任中敏有关语言音乐学的研究做了回顾,阐释了几位学者在语言与音乐关系上以及学科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㊺吴梦雅:《回望与反思——19—20世纪语言音乐学代表性研究述略》,《音乐探索》,2022年,第3期,第137-144页。语言音乐学所关注的音乐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涵摄出非常强的学理性和思辨性。跨学科背景下语言与音乐关系的研究维度、研究方法体现出人文学科研究的宏观性和整体性。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强化人文学科的优势,注重从艺术美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挖掘语言音乐学之学理表述和美学价值。

其次,还有以现代科技手段实证分析音乐与语言关系的研究。早期,语言学家、音乐学家赵元任将传统汉语音韵中的“平、上、去、入”改为“字调”(也称“声调”)的五度标调法。㊻褚宏祥:《中国汉语语音实验研究的发端(1922—1937)》,《科学文化评论》,2020年,第4期,第71-86页。这种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汉语语音的尝试,不仅在汉语语言学界取得开创性成功,也给音乐与语言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启示。21世纪以来,包括钱茸在内的诸多学者在语言音乐学研究中运用了现代技术化手段,如黄妙秋以语言人类学思维,运用旋律及字调线型图对两广疍歌的分析研究。㊼黄妙秋:《语言人类学视阈下的两广疍歌研究》,《人民音乐》,2014年,第2期,第60-63页。丁红梅、李梅运用speech analyzer语音分析软件,剖析吴语处州松阳方言歌谣的字调与音腔的内在联系。㊽丁红梅,李梅:《从方言字调到歌谣核腔——以吴语处州松阳方言歌谣为例》,《乐府新声》,2015年,第4期,第92-97页。李西安、赵冬梅运用计算机频谱、音频二维码与乐谱综合分析多维结合的方式,剖析汉语声调、汉语诗律、吟诵、韵白以及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中国语言艺术的运用。㊾李西安,赵冬梅:《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北京:现代出版社,2021年,第47-125页。沈洽在《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㊿沈洽:《描写音乐形态学引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第58-324页。以及《音腔论》51同注㉚,第139-281页。两本专著中,运用动态测音技术、采样数据分析等量化手段,尝试以“人文(定性)的”和“科技(定量)的”两种方法进行思考与实践。

综上所述,语言音乐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呈现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互鉴的趋势。语言和音乐作为声音符号,应有对其进行人文学科的思辨性理论探讨,也应对其进行多种现代化手段数据统计、动态测试等现代化定量研究,形成以多样化手段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

三、当代语境下语言音乐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当下,国外音乐与语言关系研究注重以多学科知识互取、方法互鉴的合作分析,尤其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上打破语言和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惯常,从以语言学、符号学视角对二者进行的微观要素之比较分析,到以心理学、生物学、认知科学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探索,再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广泛的社会效益、应用功能的探讨。国内也有关于音乐与语言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如侯建成、刘昌通过ERP和功能神经成像研究发现语言和音乐的音高、节奏、语言句法和音乐曲式等加工活动具有多个脑区的重合。52侯建成,刘昌:《语言与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1期,第50-58页。南云以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分析音乐学习对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并提供了教育与医疗领域的科学依据。53南云:《音乐学习对语言加工的促进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11期,第1,844-1,853页。蒋存梅通过比较音乐与语言认知的脑机制,揭示大脑对音乐和语言两种影响效应存在的不同反应模式。54蒋存梅:《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促进理解,抑或阻碍理解?》,《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年,第4期,第62-68页。但这些相关研究的重点都是关注音乐和语言加工的相互影响、音乐理解与语言理解的差异性现象,有关音乐治疗应用的不良反应、治疗机制,音乐和语言理解如何影响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探索空间。55刘加柱,王诗雨,余光武:《语言与音乐关系认知神经研究述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第58-65页。

较之国外而言,国内关于“语言音乐学”学科的构建模式、研究范式的探索更为明确和凸显。杨荫浏在《语言音乐学初探》(1983)中明确提出建立“语言音乐学”学科的建议:“这门科学,还有待于我们今天在继承传统、争取音韵学家合作的基础上,从头建立起来。”56同注㉖,第92页。他还强调以田野调查的实地例证和分析去把握地方语言和音乐的关系。章鸣在《语言音乐学纲要》(1998)中开始提倡运用国际音标记写语音、用汉语四标调法记录声调等现代语音学的方法。57章鸣:《语言音乐学纲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4-11页。该著在研究方法和技术层面有更进一步的创新,是语言音乐学为数不多的教材建设成果。其后,孙玄龄对这两本关于语言音乐学创始性的书进行了比较和解读,并反思出该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上值得完善的事项。58孙玄龄:《关于完善语言音乐学学科的设想》,《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2期,第5-11页。21世纪以来,中央音乐学院钱茸积极从事语言音乐学在音乐院校的系统化、学科化课程建设。她编写了《语言音乐学基础》(2008)教材,并开设《民族语言音乐学基础》《语言与声腔》《实验语音学》等系列语言音乐学课程,提议构建民族音乐学的分支学科“民族语言音乐学”。59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论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04-112页。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国内学者在不同阶段通过尝试,对语言音乐学学科建设的规范化、体系化目标做出的实践性探索。

从整体上看,国外语言与音乐关系研究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整合,较少以学科化的“语言音乐学”来系统思考学科建设的体系构想和理论构建。国内“语言音乐学”研究注重以学科建设及发展的多元范式、多种路径和研究模式进行探索、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的学科化、规范化的发展目标。总而言之,语言音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模式和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当下还需要从研究的族群对象、类型属性、文化层级、方法手段及功能回馈上不断拓展深耕。

(一)从研究的族群对象上,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声乐类型的语言音乐学研究

语言音乐学研究目前关注汉族的声乐类型较多,少数民族则关注不够。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各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语言和音乐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音乐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也同样复杂。比如维吾尔语的双音节、三音节或多音节的语言多大程度对歌唱嗓音发声产生影响;黔东方言苗语的使用句式和口头歌谣中“双音节单纯词叠音”和“重叠式多音节合成词叠音”60郭俊:《黔东方言苗语叠音词研究》,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8-9页。的构词形式,其分别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如何?再如瑶族与汉族接触后,文化融合、语言交流、汉字借用等形成的“歌唱瑶语”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当下,部分学者和团队已开始关注该领域,如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在国家社科冷门绝学课题研究中,以语言学方法分析瑶族《盘王大歌》中唱词与唱腔的相互关系;苏毅苗对中越彝/倮倮人的仪式经文诵唱歌的唱词特征与词曲逻辑关系的研究。61苏毅苗:《“呗耄腔调”经文唱词特征与词曲逻辑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87-101页。这些研究以少数民族声乐类型为对象,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从国内相关研究的整体上看关注度还不够。此外,不仅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语言唱腔关系,还需关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当代音乐体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功能和影响。

(二)从研究的类型属性上,应从传统音乐扩大到当代音乐的整体范畴

当代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媒体科技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生产形成很大的冲击,人们的音乐生活早已发生转变,许多来自国外的音乐形式、体裁都结合中国本土音乐元素形成“在地化”的音乐产品,西方歌剧、音乐剧等体裁在中国的创作取得了较大成功。如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沂蒙山》,均运用了地方语言和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西方的说唱(Rap)进入中国本土发展后,催生了如《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等综艺选秀节目,Rap歌曲创作的语言运用也从英语到汉语再到各个少数民族语言的思维转换。如荣获“藏羌彝原创音乐盛典民族音乐创新奖”的流行歌曲《Fly》,由藏乐组合ANU用藏语以嘻哈、说唱的形式创作,其语言在潮流音乐形式和大众娱乐生活中凸显出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在流行音乐创作领域和大众审美的引导中具有积极作用。还包括外文歌曲的中文或其他民族语言的译唱,就涉及不同语言与音乐关系的思考,因为每一种语言需要考虑的音节、音步和格律等与音乐的节奏、韵律的对应关系都不一样。流行歌曲具有大众的娱乐性、世俗性和商品性,其音乐生产的火热与音乐研究之冷清形成了不对称的发展趋势。因此,扩大非传统声乐类型的语言音乐学研究范围也属必要。

(三)从研究的文化层级上,应从表层的形态分析拓展至深层的社会文化语境思考

传统的语言音乐学分析方法主要停留在分析唱词与曲调的相互作用关系。语言与音乐的复杂性凸显出二者作为人类文化符号的社会性、文化性,以及人类思想创造和意识、行为的特殊性。因此,对音乐和语言之形态本体进行表层的结构分析后,应从中探寻音乐和语言的情感和意义,最后拓展至对音乐和语言生成的文化语境、社会功能的深层探讨。杨民康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把民族音乐学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即音乐形态学、音乐语义学和音乐文化学(语用学)。62杨民康:《从符号学观念看民族音乐学的三个学科分支》,载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4-42页。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声音符号和文本符号的创造,从形态分析上看,即研究音乐结构中的“语法”规则,从语义表征看,应讨论音乐是否具有语义性或者具有怎样的语义性,而音乐文化学则是将音乐置于宏观的文化语境当中进行思考。当下的语言音乐学较多的还是从技术手段和学科方法的跨界中关注音乐和语言的形态分析描写,而语言和音乐作为一种由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对此的研究应该从单一的对象性结构分析拓展至关系性、时空性的深层文化思考,即从音乐和语言的本体出发走向整体文化语境中探寻二者的相互关系。

(四)从研究的方法手段上,应形成科学(定量)与人文(定性)接通的研究思维

将科学与人文结合研究,是语言与音乐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研究的共同趋向,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应以实验性方法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进行融合,可以突破单一学科研究中无法实现的新思路和新视界。其一,从具体研究手段上说,应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数据统计、神经科学等实验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国内有钱茸、沈洽等学者开始运用动态测音、频谱图像、数据统计等手段进行研究,但这些新技术并未能在国内各高校建立系统性、普适性的课程体系,普遍处于摸索的阶段。美国学者帕泰尔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测量技术考察语言语义加工的神经指标,以此来探讨关于音乐语义指称的研究,并认为音乐可以激活语义概念。63〔美〕帕泰尔:《音乐、语言与脑》,杨玉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1页。但这并不等于音乐具有和语言对等的语义系统,研究成果还需结合文化层综合探讨。其二,从抽象方法理论上来说,应运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等理论,对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形成具有哲理思辨性的研究。如王次炤、苏哲从音乐美学、文学、语言符号学等领域,探讨音乐和语言符号在互相融合转换时,如何凸显出作为传媒体的共同基质,传达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意蕴。64王次炤,苏哲:《语言的音乐和音乐的语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第75-91页。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研究从本身的问题意识到研究方法上都具有跨学科性,对二者的研究也需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手段进行分析论证。

(五)从研究的功能回馈上,应将语言音乐学研究作用于教育实践、社会应用

首先,从教育学视角,应思考音乐和语言两个领域的教育方式、教育思维的互相借鉴,即音乐教育如何作用于语言教育的实践,或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方法融合的实践探索。与语言教育中强调“写”相比,音乐教育则缺乏对“写”(音乐创作)的能力培养。中国许多民间音乐活动的表演与创作是一体的,随着学科的分化发展,当下作为表演者只关注到表演,对“写”的能力逐渐忽视。其次,需要加强对不同语种的语言翻译作用于音乐意义表征的研究,如在瑶族的“六月六”、壮族“三月三”、苗族侗族的“四八姑娘节”等节庆活动中运用双语或多语种演唱,产生了“瑶歌红唱”“红歌瑶唱”等具有多民族交流交融的文化表征。这些新的表达形式体现出音乐语义功能、社会功能的延展。语言符号的“能指”以不同形式转换时,音乐符号的“所指”也会由此而产生新的释义。再者,从社会功能及应用角度看,应该关注音乐对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语言知觉的作用、语言的转换和翻译对音乐社会功能的影响等研究,强调语言音乐学在社会应用中的学术回馈价值。总之,此类有关语言与音乐关系的应用性研究,具有音乐政治学、音乐社会学、医疗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人类学等研究旨趣。

结语

作为人类思想意识表达的声音符号和文化载体,语言和音乐伴随并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踪迹。二者以声音为介质,以符号为记录,但它们的文化表征并非一一对应,在人类文化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语言的理性符号使人在互相交流时形成某种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的规约共识,而音乐的感性符号让人在体验中产生各自独特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直觉。语言学和音乐学两个学科研究的融合能充分利用各自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去更系统地关注二者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互动关系问题。语言音乐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创建以来才近六十年,国内相关学者从关注音乐与语言形态上的比较分析,到当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实验性方法展开的实证研究,再到结合文化语境对其进行多学科的整体文化思考,已经初步具有现代跨学科的多元思维。但站在国际研究视角,不论是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范性、系统性,还是从学科研究范式、研究手段的科学性,仍然有非常广阔的探索空间,需要更多学者对其付诸思考。

猜你喜欢
音乐学音乐语言
音乐学人
语言是刀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音乐
我有我语言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