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兰 程龙飞 江南松 黄 瑜 傅光华 陈红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13)
鸭圆环病毒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禽类病毒之一。 早在2003 年由德国学者Hattermann 等从体格消瘦、 羽毛松乱的患鸭法氏囊中发现并测定了它的全基因组序列[1],2008 年傅光华等首次在我国大陆地区鸭群中检测到鸭圆环病毒感染[2]。 随后,国内外学者陆续报道了该病毒的感染情况[3-4]。 禽大肠杆菌能引起家禽全身或局部感染, 其引起的典型症状有败血症、 呼吸道感染和腹膜炎等病型。 现将2023 年6 月广西某樱桃谷鸭场20 多日龄鸭发生鸭圆环病毒与禽大肠杆菌共感染的诊断报道如下。
2023 年6 月, 广西某樱桃谷鸭场20 多日龄鸭出现发呆,咳嗽,打喷嚏,发热,共济失调,患鸭排黄色、绿色和白色粪便。
剖检病死鸭,主要表现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脾脏肿大,肾脏出血等。无菌采集病死鸭头、肝脏、脾脏和肾脏等脏器进行实验室检查。
3.1 病毒检测 将无菌采集的病死鸭肝脏、脾脏及肾脏等脏器剪碎后制备成混悬液,于8 000 r/min 离心5 min 后取200 uL 上清,按照全式金公司的病毒DNA/RNA 抽提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取样品中的核酸。 以获得的核酸作为模板,开展鸭甲肝病毒、鸭圆环病毒和鸭星状病毒等鸭常感染的病毒病核酸检测。 (RT-)PCR 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 结果发现,应用针对以上3 种病毒的(RT-)PCR检测技术从样品中检测到疑似鸭圆环病毒 (见图1),其余病原均呈阴性。将扩增产物送至福州尚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 获得序列经NCBI blast 在线比对发现,所获得的基因扩增片段与GenBank 数据库中鸭1 型圆环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100%。
图1 病毒(RT-)PCR 扩增产物电泳图
3.2 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无菌采集患鸭脑组织分别接种于含血清的马丁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其中马丁琼脂平板置蜡烛罐中37 ℃恒温过夜培养。次日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边缘整齐、扁平、鲜红色菌落。 马丁琼脂平板上则长出均匀一致的圆形、半透明、边缘整齐菌落。 分别从麦康凯琼脂平板中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马丁肉汤,37 ℃、150 r/min 振荡培养20 h 获得纯培养物,取培养物作为模板分别开展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核酸检测。 PCR 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目的条带单一且位于700 bp 左右,大小符合大肠杆菌的扩增片段(见图2)。取分离菌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判定参照中国药检所制定的标准。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壮观霉素高度敏感,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耐药(见表1)。
表1 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图2 分离菌的PCR 扩增产物电泳图
3.3 诊断 根据实验室病原检测和分离鉴定结果,并结合发病鸭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确定该鸭群发病是由鸭1 型圆环病毒与大肠杆菌共感染引起。
1)随着我国禽业养殖的迅速发展,养禽业逐渐成为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5]。 然而各种类型的疫病严重制约着养禽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免疫抑制病是一类重要的疫病。 免疫抑制病能破坏家禽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常继发其他病毒和细菌等病原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鸭圆环病毒病作为一种由圆环病毒引起的免疫抑制病, 不仅影响各品种鸭的生长发育, 还会直接侵害它们的免疫器官,降低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其他病原的概率,如感染圆环的患鸭还共感染鸭3 型腺病毒、 鸭疫里默氏菌或巴氏杆菌等病原[6-7]。 发病鸭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发育迟缓、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生产性能降低甚至死亡。病理上发病鸭的免疫组织受损,主要表现为法氏囊坏死等[8]。
2)根据发病鸭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再结合实验室检查, 确诊该病例为鸭1 型圆环病毒与大肠杆菌共感染。通常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应根据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优先选择高敏药物,病愈后应及时停止使用以防耐药性产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该病例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建议选择壮观霉素来治疗, 特别注意要定期更换用药或交替使用几种药物。此外,改善鸭舍的卫生条件和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有利于大肠杆菌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