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琴 李昌达
摘 要:“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需要,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由于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作业布置不够科学、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课后延时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益不明显。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培养学习习惯、完善课后延时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数学教学,真正使数学教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数学;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还对学科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以深度解读“双减”政策内涵为出发点,在“提质增效”导向的引领下,大胆革新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确保“双减”政策下初中數学教学实现全新突破,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受传统数学教学惯性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师生角色定位不明确,教师主宰课堂,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很少看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利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2.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始终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 作业布置不够科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布置作业,注重数学作业的“量”,而忽视了数学作业的“质”。重复、机械性的数学作业较多,教师想通过“刷题”的方式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这种做法尽管在短期内能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但容易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布置“一刀切”的作业,采取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方式,往往使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消”。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价值,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4. 不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目前,在题海战术训练下,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只会机械地看书、解题,未能养成独立学习和探索的习惯。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惑,不能主动地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数学问题积压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数学学困生,数学学习举步维艰。有的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只是在课前随意地翻阅教材,未能做到圈点勾画,课前预习的习惯较差。有的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复习及反思的习惯,课后作业书写潦草、粗心马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较差,影响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5. 数学课后延时服务不到位
当前,各个中小学都能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初中数学课后延时服务中,部分教师未实施差异化辅导,而是面向所有学生进行统一辅导,无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有效提升。课后延时服务应当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但是部分教师把课后延时服务变成集体教学或“补课”,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大讲特讲新课知识,或是进行章节测试,违背了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措施
1. 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素养
“双减”政策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进而带领学生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首先,丰富专业知识储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一线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知识储备,应当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教师要多阅读与数学教学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对初中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要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加强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并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实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前瞻性,认真领会“双减”政策的内涵与要求,并且将其精神实质贯彻到实际数学教学工作中;要深入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全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其次,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名学生,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名学生,要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问题大都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通过独立探究或讨论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了迎接春节,A超市和B超市都开展“迎春节大促销”活动。A超市的优惠方式为全场商品一律八五折,B超市的优惠方式为消费满200元送60元优惠券。请大家说说在消费金额相同的条件下到哪家超市购物更加实惠?问题刚抛出,学生就纷纷拿起笔边思考边计算,很快就有学生给出答案。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设置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初中生具有活泼爱玩的天性,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初中数学课本中,有的数学概念相对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影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消化。如果教师能寓教于乐,将数学概念融入数学游戏中,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设置了如下游戏:让一男一女两名学生登上讲台,表示有序实数,即平面中的某点坐标。男学生代表纵坐标,女学生代表横坐标。当他们面向黑板时为正数,背向黑板时为负数。要求两名学生不断变换方向,让其他学生说出两名学生所在的象限。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还强化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最后,巧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学习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多媒体集视频、音频、动画、图形等为一体,能将复杂的数学图形变得立体化、直观化,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当中,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三视图”这节课时,由于学生缺乏空间图形观念,对三视图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几何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等操作,验证学生的答案,使学生对几何图形有更直观的感受,打破学生抽象思维的局限性,突破教学难点,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3.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实效
首先,精心设计作业,凸显作业的针对性。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具有诊断补救的功能,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延展与深化。教师要打破题海战术的藩篱,精心设计、认真筛选,布置适量、典型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题目,不能把练习变成“题海”,更不能把布置大量的作业当成学生复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唯一途径,而要做到精选精练,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同时,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清楚地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和误区,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矫正。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没有必要进行训练,避免重复训练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其次,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由于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不同,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一刀切”的作业方式,为学生减负增效打开通道。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数学作业,增强作业的实效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作业分为夯实基础类、能力提高类和拓展延伸类三个层次,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指定完成数学作业。夯实基础类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主要用来巩固新知识,要求学困生独立完成,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提高类作业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演练,让中等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拓展延伸类作业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让优等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如此,能够促使作业效益最大化,让每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4. 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钻教材,充分预习新课内容,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把重点、难点、疑惑点等记录下来,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课。其次,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倾听教师讲课,积极思考,不能消极等待教师去完成知识的传授。勤于动手,不仅要做好听课笔记,还要动手练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益。再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在课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不同观点、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质疑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问,善于动脑思考,进行深度思维,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此外,还要养成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由“懂”到“会”,由“活”到“悟”,在感悟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5. 完善课后延时服务,落实因材施教
针对当前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学校要花大力气整顿,让教师正确定位课后延时服务,充分发挥其重要意义。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为了保障“提优辅差”的有效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提升与发展,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教師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三个层次,将课后延时服务分为“查漏补缺,实现进步”“学习巩固,夯实基础”“探究延伸,不断提升”三类。对于学困生,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重点梳理基础知识点,针对当前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避免因知识基础掌握不牢固而失去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对于中等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向优等生看齐;对于优等生,鼓励他们拓展知识面,提升解题难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与学习,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能。通过优化课后延时服务,保障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个性化发展。
总之,“双减”政策是国之大计。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加快适应政策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减负不减质,真正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勉莉.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22(10).
[2]焦燕.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提升新举措[J]. 教书育人,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