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蔚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
2021年7月,我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针对当前中小学学业负担重、课外辅导压力大等问题进行研究后,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摒弃机械训练、大量重复的作业实施模式,让学生从无效的作业训练中走出来,让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更加符合学情,能够利用作业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自信,突破最近发展区,保障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学科作业的带领下取得一定程度的成长与进步,并且能够在“减负”的同时保障教学时间不变,甚至可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1].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且生涩难懂的课程,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想要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需要教师发挥出作业的作用,能够结合学情精心地设计分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分层作业,这也成了当前众多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分层作业是指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按照学习者所处的不同层次,按照难度、练习内容、考核标准等,对作业进行合理的分层,形成有计划、有目标且难度梯度不同的作业体系.相较于常规的“一刀切”作业教学模式,分层作业的实施可以转变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设计机制,让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指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作业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层作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知识难度、考核目标以及能力培养等综合内容做出分析,保障分层作业的实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2].从高中物理教学的角度分析,物理分层作业是指物理学科教师能够结合班级内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异,对每一个难度不同的知识点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学生在略高于自身能力的作业完成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巩固所学,获得某一项或多项能力的突破,借助“分层”的方式,让物理作业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提升.
充分地了解学情,并从学习态度、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是保障分层作业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月考或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积极性、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并完成合理的层次划分,保障处于相同层次内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同[3].比如,A层次的学生物理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薄弱,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态度不够端正,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独立完成物理作业;B层次的学生物理知识基础一般,学习能力较强于A层次学生,学习态度较为端正,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但是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物理方法,作业完成质量有待提升;C层次学习即我们常说的优秀生,一般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端正,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地回答问题,对于物理课程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的自觉能力,能够独立地完成绝大部分物理作业.高中物理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中,可以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各项学习表现,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完成对应层次作业后,若学有余力,还可以挑战其他层次的作业内容,在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当然,学生所在的层次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情况,采取动态分层的方式,不断地调整学生所在的层次,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不断地挑战与突破.
在物理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知识接受程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内容,保障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得到最贴切的照顾,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选择作业内容,设计出有差异、有层次、有选择性的物理作业[4].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作业实施为例,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经过多方考量,结合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题型以及难度.比如,在考查学生对“运动与力的关系”“认识物理学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中,可以设计选择题,难度层次为低层次的基础类题型;在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知识框架”知识点掌握情况中,可以设计填空题,难度层次为低层次的基础类题型;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知识点考查中,教师可以设计实验题,难度层次为中等难度的能力提升题;在“探究惯性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知识点考查中,教师可以布置问答题,此类题型的难度层次为高难度,属于拓展探究类题型.
教师在分层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想要达到提质减负的效果,不仅要合理地控制每一个作业的难度,保障作业难度的逐层递进,同时还应在作业布置中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不同梯度的作业完成中巩固所学的新知,并且还能够从中了解到更多的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其知识面.比如,在“重力”的一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A层作业:
(1)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形变的物体必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必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三要素.
d.力作用于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层作业:
(2)重力为30 N的木块浮在水面上,请学生作出木块所受浮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C层作业:
(3)一个体重为90 kg的人,在地球上称量重力为900 N,但是当同一个人登上月球后,称量的重力结果却变成了150 N,假设此人在地球上以某一速度竖直起跳后,脚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是0.6米,那么请学生计算,若是此人在月球上以同样的竖直速度起跳,他最高能够跳多少米呢?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所学的知识点,并且在问题解答中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其中第一道习题属于基础题型,能够帮助学生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道习题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引领学生融合所学知识运用图像解析物理规律;第三道问题融合了前沿知识,难度较高,属于拓展延伸类题型,侧重于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与月球的重力是不同的,在问题解答中需要考虑到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不同.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作业实施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本身,因此使用的作业训练方式以书面习题为主,长期的习题训练方式实施容易让高中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在“双减”政策中,提倡教师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能够在书面作业基础上,增添更为具备趣味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缓解学生学习心理压力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完成中,不断地构建知识,锻炼自我[5].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验探究类作业,比如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请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补充空白处的内容:
第一步:安装如图1所示的装置,完成实验器材的安装.
图1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装置
第二步:将打点计时器接到学生____电源上.
第三步,先____(释放纸带/闭合开关),再____(释放纸带/闭合开关),打出一张纸条.
第四步:重复几次第三步,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测量出纸袋上一些连续点的距离,如图二所示.
图2 选择的理想纸带
第五步:根据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分析B点的速度是____,当地重力加速度是____(交流电频率为50 Hz,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问题:在此次试验中测量的重力加速度是否存在偏差?若是存在偏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改进方案?
通过实验操作类作业布置的方式,凸显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也可以增加物理作业的特色,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了解实验原理,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方式,认识到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物理作业的实施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能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作业,体现出作业内容的层次性、作业难度的梯度性、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优化作业评价方式,让物理作业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