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美”铺陈中国式现代化新画卷

2023-12-12 11:45顾燕嫣
人民与权力 2023年12期

☉顾燕嫣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白居易笔下幽静柔雅的“太湖美”,在新时代的江苏有着不寻常的寓意。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并专门询问了太湖治理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殷殷嘱托,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

新征程上,如何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太湖之问”,深刻凸显新一轮太湖治理中背景、定位、目标、任务之新。为推动太湖水质早日实现根本性改善,唱响“太湖美”的“人大旋律”,省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作出开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以下简称执法检查)的部署,并将执法检查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中,与大兴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运用法治力量助力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

注重高位谋划,当发展大事来办。江苏太湖地区,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也曾因水而“困”。太湖治理成效如何,是全社会衡量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尺、观察江苏高质量发展成色的重要窗口。省人大高度重视依法治太湖,坚持法治引领不动摇。《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自1996年颁布以来,已先后五次修改,除2016年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外,这几年在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执法检查中,均将太湖流域作为检查重点,并支持出台《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等一批与太湖治理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省有关部门在流域一、二级保护区执行长三角地区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坚持10 余年开展交叉、异地执法,并对太湖上游的宜兴市和武进区开展“点穴式”专项督察,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

锚固生态基底,当民生实事来促。人与绿水两不负。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的现实图景,关键要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保持敬畏之心,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衔接国土空间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加快推进“三线一单”落实落地,切实把“底图”做好、把“边界”划清,避免“翻烧饼”“走弯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之地,让老百姓充分感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江苏贡献。

着力统筹推进,当工作要事来抓。成绩面前,不避挑战。当前,太湖流域地区产业绿色转型任重道远,蓝藻防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太湖治理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破茧而出的关键阶段。新时代的“治太”工程,既要外描“绿边”,更要内疏“经脉”;既要“西医”对症下药,更要“中医”长期调理;既要勇做示范,更要跨区域协同推进。省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提升与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制度供给能力,进一步优化太湖治理投入机制,运用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协作机制,加快完善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体系,重点加强排污总量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制度改革,注重体系化建设、组合式运用,勾勒新时代“太湖画卷”。

逐步完善机制,当履职常事来管。太湖水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靠的是坚持、耐心、毅力,不仅要科学治,更要长效管。通过执法检查,大家普遍感到,如果说前些年治理太湖是“大刀阔斧”,那么现在到了“精耕细作”的时候,甚至是要下“绣花”功夫;如果说前些年治理的重点是太湖周边和西部上游地区,那么现在必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协同发力;如果说前些年更多是在治理污染和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那么在继续加强减排的同时,现在应当更加重视丰富太湖的生物多样性,努力增强太湖生态系统自我平衡、自我修复的能力。

绿水青山踏歌来。俯瞰太湖,仿佛人的手掌,北部苏、锡、常沿岸港湾弯曲如手指,握指成拳,执绿为笔,全省上下正为实现太湖水域水质根本性好转,共卫美丽河湖,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