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 提升江南明珠新颜值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执法检查纪实

2023-12-12 11:45于同化盛建
人民与权力 2023年12期

☉于同化 盛建

千百年来,太湖孕育江南水乡韵味风貌,造就吴越大地的繁荣富饶,凝结成长三角生态发展的璀璨明珠。去年,我省太湖流域人口已近3000万,人均GDP已达2.5万美元,城镇化率已超80%,治太工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无论是从太湖治理、永续发展的自身需求,还是从肩负打造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看,江苏都更有必要、更有动力、更有条件,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在新征程上继续探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的可行路径。

漫步无锡贡湖湾湿地公园栈道,脚边水上绿林与水下森林同频呼吸;泛舟长荡湖水街,栈桥曲折有致,芦苇、睡莲、菱藕掩映两侧,水波宁静、心旷神怡;驱车行驶在苏州环太湖公路8公里黄金岸线,特色景点串珠成链,野鸭扑水、白鹭振翅的场景随处可见……

新时代十年,在流域GDP 翻了一倍、人口增加330万、城镇化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太湖治理目标实现新进展:湖体水质稳定在Ⅳ类并持续改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分别下降5.4%和63.6%,稳定保持在Ⅱ类和I类,总磷、总氮浓度保持在Ⅳ类,15 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提升为Ⅲ类及以上,向下游供水的太浦河跨省出境断面连续5 年达到Ⅱ类。安全有了更有效保障。湖体蓝藻密度下降8.4%,连续15 年实现“两个确保”,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对生存环境有着很高要求的敏感物种大量回归。

新时代“太湖画卷”的背后,是江苏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的砥砺实践;是发展与保护命题下,坚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是坚持生态优先,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执行。

在“最高处”谋划牢牢把握太湖治理新定位

江苏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财赋重地,以占全省17.5%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省31.3%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0.3%的经济总量,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全国发展大局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太湖治理一直备受关注。太湖治理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太湖水质也一直是全社会衡量江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并专门询问太湖治理情况,语重心长地说道,“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工业和生活排放一度对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气。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江苏的未来发展图景应当是“绿意盎然”的。

当前,治太工作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在省级领导干部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式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指出,“联系我们在太湖治理上付出的代价,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监督计划安排,今年3—5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新一轮太湖治理的强大动力和经得起时间、历史检验的实际成效,并将执法检查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中,与大兴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运用法治力量助力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

“如果说,新一轮太湖治理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新时期的太湖治理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座谈会上,执法检查组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福田郑重地说。

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紧扣法定职责落实、政策措施配套、相关规划落地、标准体系制定等方面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法律法规为武器,助力新一轮太湖治理攻坚。

在国家新一轮太湖治理规划中,明确赋予太湖“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的功能定位,我省规划中也提出了“将太湖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湖区”的目标愿景。执法检查组提出,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力求推动流域各地从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特征出发,进一步审视太湖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措施,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适应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

向“最深处”发力筑牢绿色屏障推进太湖生态之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条例,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去年以来,我们记录到鸟类超百种。其中,黄嘴白鹭、卷羽鹈鹕、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无锡均为首次记录。”大溪港公众鸟类监测团队的一份观测记录,佐证了太湖水质的持续改善。

一茬接着一茬推,一棒接着一棒跑。落实条例“监督管理”的规定,4 月23 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在无锡召开第十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努力推动太湖生态不断向好作出了重要部署。据了解,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带动各级财政及全社会投资,有力保障了治太重点任务完成。

坚持绿色转型不动摇,近5 年来,通过流域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彻底淘汰印染行业现存的落后工艺装备,实现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的化工生产企业全部“清零”,沿岸产业变高、变轻,太湖卸下了沉重的负担。

卫星遥感影像图清晰显示,今年以来,太湖蓝藻发生面积、次数少于往年同期——它曾一度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黯然失色。每年春夏之交,蓝藻就进入了生长期,整个太湖的东北部成了蓝藻积聚的重灾区和蓝藻防控的主战场。如何打赢这场蓝藻阻击战?2018年以来,无锡全市共建成84 个蓝藻打捞点、14 座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藻水能力达6.9万吨,累计打捞蓝藻556万吨,打捞上来的蓝藻经过技术处理变废为宝,加工成有机肥料。

近年来,太湖流域各地人大相继出台一批具有鲜明特点、保障太湖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专门设定了洮滆“两湖”生态空间管控条款,《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为生态岛建设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将流域饮用水源地、重要湿地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省有关部门和流域各地加强执法监管,常态化开展太湖安全度夏交叉执法,对太湖上游地区宜兴市和武进区开展“点穴式”专项督察,依法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执法检查组在常州金坛指前数字化渔场看到,该渔场认真落实条例有关规定,下决心实施池塘标准化生态改造,建造了一个占地30多亩的“净水器”,利用沉淀池、曝气净化池、碎石床湿地、集水池四个大池塘,完成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最终实现养殖尾水处理净化后100%内部循环使用,不仅大幅减少污染排放,还提升了水产养殖的品质。

保护太湖,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执法检查组在检查中了解到,流域内已建设湿地公园27 个、湿地保护小区143 处,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推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率先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在东部、北部湖区试种沉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

对“最痛处”亮剑深挖河湖病灶开药方

3月以来,执法检查组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4 个设区市开展检查,实地查看治理项目23个,随机抽查和“四不两直”暗访点位20 个,个别访谈9人次,同时,委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实现流域5个设区市全覆盖。

“在前期摸排和暗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地方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有的地区污水管网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有的企业还涉嫌违法排污。”座谈会上,执法检查组成员直言不讳。

通过执法检查,无论是地方领导、省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还是基层执法人员,大家对当前治太面临的挑战形成“两个共识”:一是太湖流域排污总量较大幅度超过环境容量仍是最突出的矛盾;二是总磷浓度偏高仍是影响太湖水质改善的最大制约因子。太湖治理仍处在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

检查发现,总体看,条例仍有不少条款落实不到位的情形,多数地区仅将太湖治理工作纳入年度环境报告一并汇报,有的不够系统,尚未形成专题性、制度性安排。“四不两直”暗访发现,一些街道乡镇污水管网建设明显滞后,沿河多个排污口晴天旱流,存在污水直排问题……

结构调整有短处,基础设施有短板,治污修复有短项,治理能力有短腿。虽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但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支流支浜等“毛细血管”治理仍有死角,跨界河湖治理责权不明晰、标准不衔接、方案不协调、实施不同步等问题仍然存在,上下游之间协调治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还不顺畅,跨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流域化肥、农药用量总体偏高,汛期农田退水集中下泄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到2030年,还要计划清淤4000万立方米……

“任重道远,切不可盲目乐观”,检查组认为,随着太湖治理的深入推进,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质改善边际效应愈发凸显,面对成为“全国湖泊治理标杆”的新定位,根本之道在于促进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关键之法在于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进阶之策在于守正创新,进一步优化治理策略。

往“最难处”攻坚碧水初心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一面生态,一面发展,“双面绣”太湖如何更好绣出新模样?

5 月29 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观看专题片并进行了审议。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执法检查特点鲜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依法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突出人大监督性质,敢于动真碰硬。

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太湖治理要面向未来,进一步加强各方协作,更好凝聚太湖治理强大合力,推动太湖流域形成污染共防、流域共治、生态共享的大格局。流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对照条例,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让依法治太的底色更加鲜明。要充分运用长三角一体化平台,开展大规模调水对太湖生态环境演变和太湖生态风险的评估分析,统筹优化全流域水资源分配和利用。

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来解决太湖水污染,“腾笼换鸟”“砸笼换绿”,进而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形成更多优质增量,有的委员提出,流域内的现有产业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改造,加速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委员们建议,应加快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制度供给能力、监测监控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围绕太湖蓝藻暴发机理、生态变迁趋势、水动力条件变化下的生态环境影响等,加强“跟踪式”的基础性研究。

如果把短期见效的污染治理手段比作“西药”的话,那么生态修复就好比是固本培元的“中药”。会上,委员们普遍认为,要通过合理调度、科学清淤、突出功能、评价健康等方式,推动水环境治理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不断增强太湖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生态免疫力。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一曲《太湖美》,唱不尽三万六千顷波涛、七十二峰苍翠的旖旎风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太湖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推动条例全面有效实施,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对“最痛处”亮剑、往“最难处”攻坚,唱响新时代“太湖美”的动人乐章。